西西河

主题:【讨论】另一个角度看次贷危机——中产在哪里? -- wyqcdmt

共:💬41 🌺2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税后储蓄率50%?绝大部分有孩子的美国家庭都做不到。

50%的税后储蓄/投资率一般只有比较节俭的高收入单身或DINK家庭能做到。如果按这个标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肯定不到20%。

家园 我觉得她的意思倒不一定是只有储蓄了

除了日常开支之外的其他支出都可以放在这里面,比如说度假旅行等等,还有给子女的教育储蓄,婚礼储蓄,买房的储蓄,除了401之外,自己给自己的养老储蓄等等。

家园 老太太大概糊涂了,那是200余年前

老太太又说,200余年前,一个高中毕业生组建家庭,一人工作,可以轻松满足中产的条件,现在即便是一个家庭中两个都是大学毕业,两个收入来源,能满足这样定义的中产也非常少。

家园 呵呵,200余年前美国才刚刚建国没多久,

是不太可能的了。

不过我想30年前应该还算靠谱。

家园 开个玩笑,30年前美国年轻人的高中毕业率达到85%

开个玩笑,30年前美国年轻人的高中毕业率达到85%, 一直维持到现在.

现在美国的博士大约是3%, 户均收入是$96,830.高中毕业生户均收入是$36,835.

在这坛上逛的在美华人,大概户均1.5个博士,都是中产,剩下的大概是未毕业的, 也是"to be 中产".

家园 俺鲁钝了些

没太看懂你的玩笑。

在我看来,中产本来不是什么神圣的词汇和阶级,不过是说只要老实工作,就能过上有自己的房子住(可能并不华美),有饭吃(可能并不精致),有衣穿(可能不是名牌),有保障(有养老医疗保险),或许还能时常旅行一把的生活,我虽然不确定,但是我想30年前可能确实大部分踏实工作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过上类似的生活。当然我的理解可能有误了。

你说没毕业的也是中产似乎有些抬杠了,说得就是工作的家庭嘛。我觉得这个话题其实和学历并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老太太提到高中毕业,可能就是为了说明那个年代中产覆盖的人群很广,而现在不同了。

我几个月前看过我办公室不远处的一个房子,一查1988年的时候,这个房子是一个single family house, 12万,现在改建成楼上楼下两个condo,每个condo标价190万。当然这例子极端了一些,平均的涨幅远没有这么大,但是洛杉矶地区一个20余年前10余万的房子,现在卖50,60万的可并不少见,可户均的收入却没有这么快速的成长,但从这一块上看,中产的规模确实缩水了很多。

家园 不能算不正常,但是算比较高

比如我收入还不错,某人收入比我更高,我们都是modest lift style, 如果不算孩子的费用单两个大人,我们用不了这么多的。 我们也没觉得自己象民工。

家园 你算中产...

因为你有贷款买房的能力。第二位只要有贷款能力,就算。

这就是我说的中产定义。

家园 姐姐,您拿西西河做样本,那中产的比例太高了。

咱们说得就是全美东西海岸的整体状况嘛,亚裔家庭的平均收入本来就比白人家庭的平均收入要高,华人家庭的平均收入在亚裔中似乎也仅次于印度家庭(我记不太清是中国的高还是日本的高了),您再拿西西河划个小圈子,可不是遍地都是中产了;更有一堆事业有成、身家早已跃入富人阶层的河友出没。

我前两天查了查,洛杉矶简直是全美最不适合购房的城市,房屋均价对家庭收入中间值的比率超过10,貌似在全美也是唯一,比值超过纽约,超过三番。

家园 木兄,这个肯定看地区了,也看个人情况

上学的时候,一个月两个人就花1500的日子也过的挺美,在不同的地区就更不一样了。咱这不是说工作了三五年以后的事儿么。而且主要谈东西海岸的大城市。

家园 先花个

记号个。要休息了,明天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