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空中战役 -- xluoh
提起中东战争,以色列是个必不可少的角色,但如果说第一次中东战争是犹太人的立国之战、第三次中东战争是以军创造奇迹、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以军力挽狂澜、第五次中东战争则是以军向世人展现现代化空战中系统的力量的话,那么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西方史料多称苏伊士危机或苏伊士战争),以色列则多少扮演了一个给人鞍前马后的副角,而他的取胜过程和以上所列的相比也显得有些平淡无奇。也因此在国内有关中东战争的介绍中,对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着墨并不多——估计是因为很多习惯于看以色列军队如何创造神话的军事爱好者和研究者有点无法接受吧。
苏伊士危机是一场政治因素决定最后胜负的战争,围绕这场持续仅9天的“小战争”本身能谈很多和战后国际政与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民族独立和去殖民化相关的话题,不过这并不是本文的目的——本文所着重的是通过回顾一下它的过程、尤其是在空中发生的较量,来向各位河友粗略地展现一下这场目前已多少有些被遗忘的战争对喷气时代的空中力量的运用、以及英法两国军事战略战术的演变的影响。同时,对于英国而言,这场战争是其在冷战期间唯一没有美国参与下、独自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马岛战争美国人和北约成员国还是帮了不少忙,而且规模也远不及这次);对埃及而言,至少这是其参与的四次中东战争中,唯一在以色列手下败得并不惨的一次(埃及人在军事上的败因之后会详细说明)。因此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多少有些纪念意义。
附:让我个人对在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天空中发生的故事感兴趣是06年蛇公子发表在西西河的那篇《“堪培拉”坠落》,而对本文创作帮助最大的则是《Wings Over Suez》这本书,在此对作者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另外,让我这个并不怎么善长军事文章的人写这么一篇文章,主要是因为这几年在军事论坛上看了太多的将中东冲突中阿拉伯人的失败简单地归于“天生素质差”、“战斗力低下”、“给好武器也不知道怎么使”,因此有必要借着西西河良好的讨论风气做一些澄清。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埃及国有化苏伊士运河,但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力受到重创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想要通过重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来继续维持他们庞大的殖民帝国和对全球事务、尤其是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与发言权。而持续已久的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则成为了促使这场战争最终爆发的至关重要的助燃剂。
危机的直接源头可以上溯至1936年,当时英国和埃及签署了双边条约,规定到1949年,英国军队将从埃及大部分土地上撤离,但是将保留在运河区的驻军,并租用运河地区的基地20年。不过,1951年,埃及新一界内阁决定废除这一不平等的条款,要求所有英国军队撤离运河区。自然英国人是不会老实地顺从,他们仍旧打算靠着冗长的外交谈判拖延时间,继续赖在这里。但是,1952年年初,一场突发事件打破了英国人的美梦:1月23日,位于伊斯梅利亚的英国驻军准备解除当地一个被认为经常给英国人找麻烦的警察哨所的武装,结果在接下来的冲突中造成了41名埃及人身亡、73人受伤。这一事件使埃及全国上下掀起了反英、反西方浪潮(可惜的是,就如同半个世纪前的义和团运动,这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盲目排外和暴力),进而,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了昏庸无能的国王法鲁克二世的统治(这个国王以贪吃而“著名”,有兴趣的河友可以查查维基,看看他最后一餐的菜单),结束了埃及君主制度。在这之后,苏伊士运河的英国驻军问题立刻处于风口浪尖上。考虑到埃及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英国想要继续保持这一军事存在明显要花费的代价过大。因此经过一番艰巨的谈判后,1954年10月,英埃两国达成协议,规定在接下来的20个月内、英国部队全部撤出运河区。作为交换,这些军事基地将不被彻底关闭,英国仍留下2200名民间身份的技术人员对基地进行日常维护、并保留在未来的7年内如有必要将会重返的权利。除此以外,埃及将保证苏伊士运河的畅通,为此英国将训练埃及军队、和成为埃及的主要武器提供商。
不过这之后,埃及人发现英国履行协议中的义务时做了不少保留。为埃及空军服务的英国训练人员都被事先告之不要教埃及学员们多于基本飞行技能以外的内容。而且,英国政府还将埃及在巴格达条约上(英国与中东各国的军事联盟)与之合作的态度,作为未来向埃及提供额外的武器援助的先决条件。考虑到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关系,很明显英国人不仅想使埃及人一如既往地向法鲁克王朝时代那样依赖他们,而且还想继续成为左右中东地区局势变动的力量。
在明白了英国人不守信用后,埃及开始寻找其他的武器提供渠道。1955年,他们从意大利购买了58架菲亚特公司许可生产的德哈维兰“吸血鬼”战斗轰炸机。为了躲开英国可能的干预,这些飞机是以叙利亚的名义订购,而装船时机身上也被喷上了叙利亚的标志。不过,此时已是总统的纳赛尔,计划将埃及建设为在阿拉伯世界中有着决定发言权的国家,而这些拐弯抹角得来的、如蜻蜓点水一般数量的武器装备,远远无法帮助他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向西方国家的求助大多吃了闭门羹后,纳赛尔最终决定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那里寻求帮助。1955年9月27日,开罗同布拉格秘密签署了一份庞大的军购合同,包括了80架米格15、6架米格15UTI、39架伊尔28、20架伊尔14、20架雅克11,以及230辆T-34坦克和其他大批武器弹药。仅仅几天后,第一批来自捷克和苏联的顾问抵达埃及。10月,第一批米格抵达埃及,进入第1和30中队服役,而伊尔28则进入第9中队,又过了没多久,米格17也被加到购买清单中,而米格15的数量则增加到超过100。
米格和伊尔的加入虽然使埃及的武器装备大大改善,但是由于下面将提到的一些原因,一大批先进飞机要形成战斗力,给埃及空军带来的头疼问题并不比一场战争要少。虽然埃军最高指挥部门也意识到了这点,但是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多少都会得到解决。然而,时间被证明是埃及人最缺的东西。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国家一些决策上的失误,使得犹太民族在中东的这一小片干涩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懊悔万分的阿拉伯世界之后千方百计地想要至以色列于死地而后快,而以色列则为了生存要拼命保护他们狭小的国土。整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双方接壤地区的冲突持续不断。在这些以牙还牙、以毒攻毒式的互相报复和杀戮中,两个民族在充满仇恨和无情的血海中越沉越深。
在这期间,埃及已经越来越多地在苏伊士运河拦截从以色列离开或驶往以色列的船只,这给以色列的对外贸易和社会经济运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此时以色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很有限,大多数国家只是表示过道义的慰问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犹太人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能给予他们支持、最好是军事支持的国家,以打破这一孤立的处境。这个时候,同样是想恢复在中东的影响力、并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分一杯羹的法国,开始同以色列建立起了军事合作关系。
时间很快进入1955年,埃以之间的局势也越来越“火热”,双方在加沙地带周边的交火日益增多。当和捷克的军购协议签订后,埃及的腰杆一下子硬了起来,紧接着便宣布正式封锁蒂朗海峡,禁止任何以色列船只和飞机通行——这里是以色列石油进口的通道、也是其面向红海的唯一出口。在通过苏伊士运河已经是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封锁蒂朗海峡对以色列与外界的海上联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以色列的国家安全面临自独立以来的最大严重威胁,其军队立刻动员,并在当年11月份做好了向西奈半岛发起进攻的准备。但是,建国不到十年的以色列,还缺少发动如此规模的战争的能力,其中缺少现代化的作战飞机是一个主要原因。而埃及人,同样也认为他们还没有做好和以色列摊牌的准备,并且希望进一步地增强他们的军事实力。因此双方虽然剑拔弩张,但是一时间都只是僵持着。
埃及和东方阵营的迅速靠近同样也触动了欧美国家的利益。之前西方世界想通过卖给双方差不多的过时武器,来维持着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之间的平衡,但是大批先进的苏式武器、尤其是米格15的到达打破了一切,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动荡,从而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另一方面,埃及此时已经半公开地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同法国殖民主义者对抗,这惹恼了巴黎当局。所以没过多久,法国和以色列之间的合作迅速地升温,使得以色列的军事力量、尤其是空军迅速地现代化。
就在中东局势愈演愈烈的情况下,1956年6月13日,最后一批心不甘、情不愿的英国军队离开了埃及。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具有爆炸性了。仅仅1个月之后,7月26日,因为美国以埃及接受苏联军援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由、停止了对修建阿斯旺大坝的2.7亿美元贷款,埃及政府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用运河的收入来提供筑坝所需的资金。英国对此的感受已不仅仅是震惊了,除了运河事关英国全球殖民体系的核心利益之外,一个小小的前殖民地国家竟敢如此造次、如果就此忍气吞声那么堂堂百年帝国的颜面何在?于是英国在展开一连串外交和经济攻势的同时,也开始准备用武力解决问题。
(这里同样得提一下,当时的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出于某些个人原因,对纳赛尔十分厌恶,经常将其比做墨索里尼式的独裁者,这对英国在苏伊士问题上自始至终都在考虑武力解决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其内阁中的外交大臣安东尼.纳汀,回忆一次他和艾登在关于处理运河危机的方式时发生争执,对方甚至对他大喊到“我不要纳赛尔被遏制,我要他被毁灭掉”。)
法国人也对埃及的胆大包天感到无比的震怒——他们此时仍是苏伊士运河公司的管理者和第一大股份持有者(56%的股份)。而且埃及支持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力量已经成为了法国的心腹大患,如果能就此除掉纳赛尔那说不定能给陷入僵局的阿尔及利亚战事带来转机,因此法国对进行军事干涉表现得甚至比英国更为积极(早在运河危机还未爆发的4月,法以就曾举行过秘密会议,商讨对埃及的军事行动)。两国迅速建立了联合作战指挥部,由英国中东地区陆军司令凯特利上将担任联军的最高统帅,开始制定作战方案。就这样,百年之后,英法联军再一次重现。只是这一次,他们是否能像百年前对中国那样、达到他们对埃及的目的呢?
最初制定的计划中,英法将投入数量多达8万的地面部队,包括数个步兵师、装甲师和空降师,发起一场大规模登陆战,攻下亚历山大港,然后向开罗进军。但是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美国的态度不积极),这个杀气腾腾、殖民主义色彩浓厚的方案(几乎是1882年英国进攻埃及的翻版),被改成仅占领运河区,同时夺取埃及全境的制空权,最终希望能引发埃及内部的震荡、使纳赛尔被推翻。再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后,这份代号为“火枪手”的作战方案(Operation Musketeer)初步成形。方案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是通过大规模的空中打击,瓦解埃及空军;第二步是解除埃及在关键要点的军事存在;第三步是通过空降和两栖登陆占领塞德港地区;第四步则是以此为桥头堡,入侵并占领整个运河区。在具体实施步骤确立后,开战仅仅只是需要一个技术上的借口。
1956年9月,法国建议让以色列成为打开战争之门的“敲门砖”。英国对此的态度起初十分勉强:他和以色列的关系很矛盾——英国人并没忘记曾经的英属巴勒斯坦时期犹太人给他们制造的一系列恐怖事件、以及第一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意外地”击落了6架英国战机。而且,英国并不愿意想让以色列借这一机会,扩大其在中东的影响。但是,当“国际管理苏伊士运河”的提案在联合国表决遭到失败、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的协商也没有进展之后,英国最终下定了战争决心。以色列同样也想借助英法之手解除封锁,并希望能控制西奈半岛作为他和埃及间的缓冲,因此大家一拍即合。10月22-24日,英法以三方于巴黎郊外的塞弗尔举行了绝密会议,经过多轮讨价还价,最终敲定了战争的具体步伐:首先由以色列向埃及的西奈发动进攻,而且战斗距离运河越近越好,这样就可以使英法以保障运河畅通为名介入(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军在战争开始就以伞兵空降米特拉山口的原因,并不是什么壮举,而纯粹是履行义务)——很明显,出于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埃及是不会答应英国和法国的这种行为,因此这就给两国的入侵制造了(尽管是十分勉强的)借口。当然,以上这一切、尤其是以色列的入盟,必须绝对保密,因为英国此刻仍是多个阿拉伯国家的宗主国。而且,由于之前以色列和约旦在边境地带的冲突也持续不断,而后者是英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因此为了防范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野心过于膨胀,英国又在法国和以色列不知道的情况下,单独准备了一个名为“绳索”的作战方案。其内容包括事先将皇家空军第32中队部署到安曼,而一旦以色列进攻约旦,之前“火枪手”方案中所有用来进攻埃及的空中力量,此刻都将把以色列作为目标。
第二次中东战争应该是美苏和英法在中东地区的交班过程吧
确实是玩阴的高手啊.
为了实现“火枪手”作战的目的,也为了避免陷入战事久拖不决的尴尬局面,空中力量必须发挥出在战斗一打响就能一锤定音的作用。虽然没有美国空军那样财大气粗,但皇家空军在这场战后第一次由英国主导的大规模战役中,也竭尽全力地调集了规模相当可观的作战飞机。这些兵力中包括4个中队新近入役的维克斯“勇士”中型轰炸机、多达12个中队的英国电气“堪培拉”轻型轰炸机(其中1个中队装备侦察型),以及2个中队崭新的霍克“猎人”战斗机和3个中队的德哈维兰“毒液”战斗轰炸机。法国空军也毫不吝啬地派出了60架F-84F战斗轰炸机(其中18架将部署到以色列),以及15架RF-84战术侦察机。以上这些作战飞机,外加数量同样不少的运输机和其他辅助飞机,从8月初开始,陆续涌进了英国在地中海地区的数个基地。其中,塞浦路斯由于是英法战术飞机共同的出击基地和登陆作战时伞兵的出发地,于是岛上的两个皇家空军的基地——尼古西亚(Nicosia)和新近修建的亚克罗提利(Akrotiri)立刻“机”满为患,尤其是后者,在进攻准备的最后阶段已经被塞进了不下120架的各型飞机。以至于英军最后不得不将二战后关闭的提姆波(Tymbou)机场重新启用并紧急扩建,作为皇家空军的维克斯“瓦莱塔”和汉德莱“哈斯汀斯”运输机,以及法军的“Noratlas”运输机的驻地。位于马耳他的皇家空军卢卡基地(Luqa)和皇家海军哈尔法基地(Hal Far),则成为了“勇士”和部分“堪培拉”的出发地。主要的部署如下:
塞浦路斯
亚克罗提利
(皇家空军)[注1]
——第1中队 (12架“猎人”F.1)
——第34中队 (12架“猎人”F.1)
——第6中队 (16架“毒液”FB.4)
——第8中队 (16架“毒液”FB.4)
——第249中队 (15架“毒液”FB.4)
——第39中队 ( 8架“流星”NF.13)
——第13中队 ( 7架“堪培拉”PR.7)[注2]
(法国空军)
——EC.1/3中队 (18架F-84F)
——EC.2/3中队 ( 6架F-84F,10月31日抵达)
——EC.3/3中队 (18架F-84F)
——ER.4/33中队(10架RF-84F)[注3]
——ER.2/33中队( 5架RF-84F,10月31日抵达)
尼古西亚
(皇家空军)[注4]
第10中队 ( 8架“堪培拉”B.2)
第15中队 ( 8架“堪培拉”B.2)
第18中队 ( 8架“堪培拉”B.2)
第27中队 ( 8架“堪培拉”B.2)
第44中队 ( 8架“堪培拉”B.2)
第61中队 (11架“堪培拉”B.2)
第139中队 (12架“堪培拉”B.6)
提姆波
(皇家空军)
第30、84、114中队(总计20架“瓦莱塔”)
第70、99、511中队(总计14架“哈斯汀斯”)
(法国空军)
ET.1/61、3/61、1/62、2/63中队(总计40架“Noratlas”和5架C-47)[注5]
马耳他[注6]
卢卡
——第138中队 (8架“勇士”B.1)
——第148中队 (5架“勇士”B.1)
——第207中队 (6架“勇士”B.1)
——第214中队 (5架“勇士”B.1)
——第12中队 (7架“堪培拉”B.6)
——第101中队 (8架“堪培拉”B.6)
——第109中队 (7架“堪陪拉”B.6)
——第37、38中队 (阿弗罗“沙克尔顿”反潜巡逻机,数量不明)
哈尔法
——第9中队 (7架“堪培拉”B.6)
注1:战前皇家空军第192中队的1架B-29电子侦察机也被调到了塞浦路斯,对埃及的防空预警网进行侦察。
注2:第13中队当时正处于从“流星”PR.10换装为“堪培拉”PR.7的过程中,兵力并不满员,而且接收的4架飞机中已有一架因为故障而无法出动。考虑到这点兵力对日后的战时情报保障会有不利影响,因此9-10月份之间又有4架来自第58中队的“堪培拉”加入其建制。
注3:该中队是一个临时单位,由来自ER.1/33和ER.3/33中队的飞机组成。
注4:塞浦路斯和马耳他的部分“堪培拉”同时承担目标标定任务,主要是在主力机群到达前先在目标上空投掷照明弹、闪光弹和发烟弹。
注5:为了将参加空降作战的法军官兵和装备运抵塞浦路斯,法国空军还动用了ET.2/61中队和法国民航的Breguet 761、“Armagnac”、“星座”、DC-4、DC-6等运输机和客机。
注6:原驻马耳他的第32中队15架“毒液”移防约旦安曼(原因见前),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没有参加战斗。
同时,一只庞大的联合舰队也正在集结中。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的威名,在战后几次大规模裁减中实力遭到重创的皇家海军,这次可谓是搬出了整个家底(26年后,英国人同样是搜刮家底后才拼出了一只像点样子的舰队,不过和这一次相比就差得远了)。1956年7月底,这只曾经让世界为之颤抖的海上力量的舰艇序列中,只有“鹰”号(大无畏级)这一艘处于在航状态的航空母舰——此时它正载着5个舰队航空兵中队(分别是装备德哈维兰“海毒液”全天候战斗机的第892中队、装备霍克“海鹰”战斗轰炸机的第897和第899中队、装备威斯特兰“飞龙”涡桨式攻击机的第830中队、装备“塘鹅”反潜机的第812中队)在马耳他附近进行训练。其他尚还留在海军现役名单中的航母里,完工不到2年的“皇家方舟”号正在进行第一次小改装后的测试、“半人马座”号在干船坞内接受较大规模的改装、“堡垒”号此刻没有航空单位、“阿尔比翁”号的重新刷漆还处于收尾阶段。虽然前两艘航母都无法在短期内出海,但是凭着皇家海军高效的动员体制,“堡垒”号搭载着3个海航中队首先于8月初启航,接着“阿尔比翁”号也在短时间内恢复战斗力,并于9月中旬抵达地中海,同前两艘航母汇合。除去战前的训练损失,三艘航母的航空单位在开战前合计拥有117架“海毒液”、“海鹰”、“飞龙”和美制“天袭者”预警机[注1]。
另外,两艘曾参加过朝鲜战争、现处于后备役的巨人级航母“雅典王子”号和“海洋”号也加入了作战行列,被用来运载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5突击营的登陆兵力。不过,英国人将用他们来检验一个全新的作战模式——两艘航母将搭载海军和JHU的直升机,以更快的速度将部队运抵岸上。
以上舰载机单位的具体配属和实力如下:
“鹰”号
——第830中队 ( 9架“飞龙”S.4)
——第892中队 (11架“海毒液”FAW.21)
——第893中队 ( 9架“海毒液”FAW.21)[注2]
——第897中队 (12架“海鹰”FGA.6)
——第899中队 (14架“海鹰”FGA.6)
——第849中队A小队 ( 2架“天袭者”AEW.1)
——直升机分队 ( 2架“威尔威宁德”)
“阿尔比翁”号
——第800中队 ( 9架“海鹰”FGA.4)
——第802中队 (10架“海鹰”FB.3)
——第809中队 ( 6架“海毒液”FAW.21)
——第849中队C小队 ( 2架“天袭者”AEW.1)
——直升机分队 ( 2架“威尔威宁德”)
“堡垒”号
——第804中队 (11架“海鹰”FGA.6)
——第810中队 (16架“海鹰”FGA.4)
——第895中队 ( 6架“海鹰”FB.3)[注3]
——勤务机分队 ( 2架“复仇者”AS.5)[注4]
——直升机分队 ( 3架“蜻蜓”HR.3)
“雅典王子”号
——第845中队 (10架“威尔威宁德”)
“海洋”号
——JHU ( 6架“威尔威宁德”和6架“西克莫”)
随同这5艘航母参战的还有4艘巡洋舰(“牙麦加”号、“锡兰”号、“百慕大”号、“纽芬兰”号,另外转交给新西兰海军的“保皇党人”号曾短暂加入作战序列,但后来因为新西兰政府的反对而在战前撤出)、13艘驱逐舰、6艘护卫舰、5艘潜艇,以及60艘登陆和辅助舰只。除了巡洋舰“纽芬兰”号事先已率领1艘驱逐舰和2艘护卫舰前往红海外,其余舰艇于10月30日从马耳他起航开往东地中海的作战区域。对于参战的官兵来说,这是英国舰载喷气机的第一次实战,因此紧张之余都有一丝的激动。但是此时,他们大多都只会想着埃及人会进行何种程度的抵抗、以及该如何对付米格机。谁也不会意识到,他们的这次出航不仅成为了二战结束至今、皇家海军规模最大的海上作战行动,而且竟然成为了压垮持续上百年的英国殖民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比皇家海军的窘境,法国海军的实力二战后迅速恢复,靠着自己留下来的家当和美英租借、转让的包括3艘航空母舰等一大批舰艇的加盟,法国海军在50年代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三强。加上其经济也因为得利于马歇尔计划而增长迅速,因此法军这个时候有足够数量的现役作战舰艇可供差遣。不过在运河危机爆发前,它们大部分还在东南亚和其他法属殖民地海域游弋。经过将近2个月的紧张调集后,舰队于10月27日从法属突尼斯的邦角起航。其主力包括航母“阿罗芒什”号(原英国巨人级“巨人”号)和“拉斐特”号(原美国独立级“兰利”号)、世界最后完工的战列舰“让巴尔”号、巡洋舰“乔治莱格”号,以及6艘驱逐舰、8艘护卫舰和2艘潜艇(其中2艘驱逐舰将驻泊以色列)。航空单位如下:
“阿罗芒什”号
——14F中队的主力 (14架F4U-7“海盗”)
——9F中队 (10架TBM-3W/S“复仇者”)
——23S小队的分队 ( 2架HUP-2“Pedro”)
“拉斐特”号
——14F中队的分队 ( 4架F4U-7“海盗”)
——15F中队 (18架F4U-7“海盗”)
——23S小队的分队 ( 2架HUP-2“Pedro”)
注1:这个数字是《Wings Over Suez》一书中作者通过研究得到的数字,甚至还考证出了战前英国调集到战区的几乎所有舰载机的序列号。按书中所列,英国舰队航空兵在战前训练中因事故损失了4架飞机,分别是802中队2架“海鹰”(10月5日和24日),809中队1架“海毒液”(10月1日)、810中队1架“海鹰”(10月2日)。“117架”应该截止到10月28日,也就是西奈战役打响前,因为10月29日早晨,又有1架897中队的“海鹰”因为航母弹射器故障而在起飞时跌入大海。此外,我个人对这个数字还是有些疑问,因为在书的后半部分曾有明确的显示,两支参战的预警机小队都是4架飞机、也就是总共8架“天袭者”(这也是第845中队下属各小队的标准编制),对此一个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另外4架飞机留在了马耳他与塞浦路斯,参与到两岛的空防(具体原因见下)。
注2:893中队是和另一支“海毒液”单位——890中队一起,在1956年初组建的。两支部队原准备进驻“皇家方舟”号,但在苏伊士危机爆发后,890中队被撤消番号,人员和飞机则被893中队吸收,使其能成为一个较为满员的中队。在搭上“鹰号”后,他和892中队之间共享各自拥有的飞机。而812中队为了给第893中队的进驻腾出空间,在战争期间留在了马耳他,没有参加战斗。
注3:895中队抵达战区时装备的是“海鹰”FG.6,在10月中旬和897中队进行了装备交换。由于897中队的飞机之前并没有达到满员额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作战中895中队还使用另外两个“海鹰”中队拥有的飞机。
注4:“堡垒”号的“复仇者”飞机并不是担任反潜任务,而是在航母编队和塞浦路斯之间承担运输信件、报纸、照相侦察报告和官方文件等工作。即使是那两个预警机小队,战争期间也承担了不少人员和货物快递任务,甚至还为英国伞兵运送罐装啤酒。
虽然英法空中力量的规模远比埃及空军要庞大,不过可以说相当尴尬的是,由于二战后苏联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这其中也有英国的一份功劳),此时英法联军的战斗序列里,没有一种飞机能够和米格15/17一绝高下:法国的F-84F虽然速度快一些,但是在机动性上仍有不足;作为英国参战主力的“毒液”、“海毒液”和“海鹰”,在各项空战性能上都处于劣势;“猎人”虽然在纸面上性能超过米格,但是该战机的早期型号正在饱受作战半径过短的困扰,加上数量仅两个中队,在承担塞浦路斯岛的防空任务之后也无法更多地顾及到攻击机群(很奇怪,这个时候英国已经装备了不少美制F-86,却没想过将这些飞机派过来)。此外,塞浦路斯处在伊尔28的作战半径内,三个异常拥挤的空军基地面对来自空中的打击,其承受能力都十分脆弱。即使埃及飞机不敢大白天来袭,但是它们只要有进行夜间空袭的胆量,那么随便将炸弹扔在机场的哪一个角落,都有可能炸翻一大片飞机,况且联军总共只有1个夜间战斗机中队区区8架“流星”能够阻挡(50年代的夜间拦截即使对英美来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若在有着完整的雷达预警网和自动化防空引导系统的欧洲和北美大陆尚还好说,但如果在像塞浦路斯这样条件低几个档次的海外基地那情况还真不好预料)。虽然英国人认为埃及空军飞行员的训练水平并不能达到威胁他们的程度,但是却无法保证来自东欧和苏联的顾问甚至是成批的志愿飞行员不会参战。因此,这就决定了如果英法想要让“火枪手”作战顺利进行的话,就必须尽快和尽可能多地将埃及空军的飞机消灭在地面上。因而联军的作战方案中,将安排“勇士”和“堪培拉”轰炸机首先在夜间攻击埃及机场,以尽量破坏跑道和造成埃及人限于混乱,而空军和海航的战术飞机,则将在日出前出动,争取在黎明时发起攻击,不给埃军任何起飞的机会。
附1:二战前和二战中建造的舰队航母,包括6艘光辉级、1艘独角兽级、9艘巨人级、6艘庄严级,除了光辉级“胜利”号有幸在进行升级改造外,其他的或退役封存、或报废拆除、或改做它用、或出售他国。
附2:英式战斗/攻击机中队和平时期所辖飞机的数量一般在12-16架之间变动。皇家空军的作战中队规模一般比较稳定,而舰队航空兵的规模变化幅度较大,这是根据航母的载机数量以及每个时期上舰中队的数量而定的。以“鹰”号为例,在1956年危机爆发前额定搭载的喷气式战机为30架——1个中队数量的“海毒液”(14架)+1个中队数量的“海鹰”(16架)。这样一来,如果上舰的截击机中队或战斗轰炸机中队只是1个的话,那么他就可享用全部的“海毒液”或“海鹰”;如果上舰的同种类中队是两个的话,那他们只能合用这14架或16架的飞机。
附3:JHU是“Joint Helicopter Unit”的缩写(开战前为了鼓舞士气,去掉了原名中“Experimental”的字样)。这是一支在1955年4月1日成立的试验部队,由皇家空军1个小队的“威尔威宁德”直升机和陆军1个小队的“西克莫”直升机组成,其目的是演练和探寻直升机在未来可能的作战环境下可使用的战术,以及验证能否将所有直升机统一到一个机构的指挥下。前者进行的相当成功,而苏伊士危机也给了一次现成的实战机会。不过,因为英国三军给直升机定下的用途各不相同,后一个目的最终没能实现。在得到足够的实验数据后,该部队的使命于1959年宣告结束,所辖直升机归入新成立的皇家空军第225中队建制之下。
附4:英国飞机名称后面的那串字母和数字是代表着机型和生产批次,一般英国飞机只要有某个改进的就会用生产批次号码特别标记出来,这个数字可以从1一直排到100。比如“毒液”FB.4表示的意思是(1)“毒液”系列的战斗轰炸型(2)这一发展型号开始于整个系列的第四生产批次。
一些英国飞机的机型缩写如下——
AS(Anti-Submarine/反潜机)、AEW(Air Early Warning/预警机)、B(Bomber/轰炸机)、F(Fighter/战斗机)、FAW(Fighter All Weather/全天候战斗机,舰队航空兵使用)、FB(Fighter Bomber/战斗轰炸机)、FGA(Fighter Ground Attacker/战斗攻击机)、FR(Fighter Recononissence/战斗侦察机)、NF(Night Fighter/夜间战斗机,皇家空军使用)、PR(Photo Recononissence照相侦察机)、S(Striker/一般指专门设计的攻击机,譬如本文中的“飞龙”)。
附5:法国空军的编制为Escadre-Escadron-Escadrille,基本相当于美国空军的联队-中队-小队。其中,Escadron是最常见的作战单位,下辖2-3个Escadrille,所拥有的飞机数量根据机型,在12-24架内变动。其代号中,前面的字母表明的是中队类型,譬如EC代表的是Escadron de chasse(战斗机或战斗轰炸机中队)、ER即Escadron de reconnaissance(侦察机中队)、ET则是Escadron de transport(运输机中队);后面的数字表明的是中队具体所属——分子代表第*中队,分母代表第*联队。譬如“EC.1/3”翻译成中文大致就是“第3联队第1战斗机中队”。法国海军航空兵的编制则是Flottille-Escadrille,其中前者的组织和规模上等同于Escadron。文章中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特地另注明“中队”或“小队”。
(以下文字将大致描述一下埃及空军在1949-1956年间的一些状况,并部分解答为什么埃及、还有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空军在以色列手上败得那么惨的原因。)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不久,当时还是法鲁克王朝统治下的皇家埃及空军,得到了他的第一批喷气式战机——英制格洛斯特“流星”。在1949-1952年间,埃及订购的“流星”有12架F.4型、24架F.8型和3架T.7型,不过只有全部的F.4型和1架战斗教练机最终进入埃及空军服役,外加上由英国转让的26架“吸血鬼”。当埃及与英国的关系因为运河归属而恶化后,从英国订购的不少武器都被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交付,这之中就包括全部的“流星”F.8、2架“流星”T.7,外加大批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40架“吸血鬼”FB.52、16架“吸血鬼”NF.54、20架“喷火”F.18、8架霍克“海怒”),以及20架包尔顿保罗“贝列尔”教练机、至少34架德哈维兰(加拿大)“花栗鼠”教练机、6架“喷火”T.9教练机、和2架威斯特兰S-51直升机。同样地,与英国关于在海尔文许可生产“吸血鬼”的协商也变得反反复复,以至于到最后埃及人终止了这个明显价值不大的项目(“吸血鬼”作为二战中设计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其平飞速度已经落后于“堪培拉”,爬升率甚至还比不上活塞式的霍克“暴风”战斗机)。
虽然革命政府一开始试图重建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但是运河驻军问题最后还是导致了大家分道扬镳。在这期间,除了1953年2月交付的4架“流星”F.8之外,原埃及空军订购的那些“流星”中有5架被卖到巴西、而3架甚至被卖到以色列(具体见下)。直到1955年,出于重新和埃及拉关系的目的,另8架“流星”F.8、5架“流星”T.7,外加6架“流星”NF.13才抵达埃及。不过这个时候,埃及已经完全不对这些小恩小惠有兴趣了(英国人甚至没答应为埃及的喷气机提供副油箱)。考虑到此时能够获得的这些西方飞机已经完全落伍,埃及最后义无反顾地拥抱了苏式战机。
即使英法对埃及急剧增长的空中力量感到恐惧,但事实上,埃及空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危险。到1956年10月,埃及空军总共有约6400名人员,其中飞行员440名。装备清单上拥有不少于150架喷气式战斗机、约50架喷气式轰炸机。所辖兵力分属两个防区,东部防区负责埃以边界和西奈,中部防区负责尼罗河三角洲和开罗。不过,空军历来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的高技术兵种,而在这点上埃及空军恰恰有他的天生缺陷。
埃及空军是在1928年由英国帮助创建的,并长期按照英国皇家空军的训练和组织模式运作。不过,由于埃及的地位极其重要,加上1919年的埃及革命,英国人因此对埃及人充满了戒心,只打算把埃及空军建立成皇家空军的辅助部队,因此传授的也大多数是对地攻击和侦察等相关知识。除了极少数在英国战斗机部队服役的埃及人外,埃及空军从没有接受过稍微像样一点的空战训练。英国人有心留的这么一手,使埃军飞行员在空中格斗、空战编队、长距离飞行等方面长期处于空白,导致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埃及飞机尽管在对地攻击和为前方部队提供补给的行动中游刃有余,但是在空战中却被主要由西方志愿者、尤其是许多参加过二战的飞行员组成的以色列空军给打得很惨(以军的第101中队当时几乎全是由这类老兵组成,以色列自己培养的飞行员只有在战争末期才加入战斗,但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战绩)。虽然英国人对埃及的影响伴随着法鲁克王朝的倒台而结束,但这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体制却依旧困扰着埃及空军,使他们直到1956年还无法培养大批受过良好训练的战斗机飞行员。到10月底,只有约100名飞行员被认为适合执行作战任务。尽管埃及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很不幸地是,要从长期处于英国附属战斗单位这么一个角色,转变成为一支能独立战斗的空中力量,他们需要的时间还相当的长。
战争爆发前,埃及空军的各个作战中队仍旧处在从“吸血鬼”和“流星”向米格15/17转换的过程中。以几个战斗机中队为例:第1中队的米格15此时已经形成战斗力,并且正在Deverosoir接收第一批12架米格17;第2中队编制中有30架“吸血鬼”,其中的12架为库存或备份,正等待换装米格15;第20中队正处在换装米格15的收尾过程中;第30中队刚刚全部换装米格15,但还没有完全形成战斗力。由于两类飞机的技术标准完全大相径庭,加上埃军此时同样缺少有经验的地勤,整个空中力量的完好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有约60%的飞机被认为处于可用状态。这样一来,就战斗机而言,埃及空军在战前理论上总共有60-70架米格15/17,以及总数在50架上下的“流星”和“吸血鬼”可供支配。不过由于新旧装备换装所需要的磨合(这包括数量多得吓人的各类事故,其中米格15/17容易在机动中进入螺旋的缺点让埃及新手们吃够了苦头),每个中队的战斗力还要再打一些折扣。除此以外,埃及空军的装备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旧式战机,譬如“喷火”F.9和F.22、霍克“海怒”FB.11、菲亚特G55“百人队长”,甚至是“哈利法克斯”和“兰开斯特”(40年代末各购买了9架拆掉了武器的民用型号,后重新武装)。这些活塞式飞机除了少数用于训练外,大部分都因为年久失修或缺乏配件而只能停在机场上或者是库房中。
(以后有空还会提到,飞行员训练和飞机完好率这两点在后面的两次中东战争中依旧是埃及人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苏联和捷克同时也计划为埃及建立一个有效的雷达预警网,包括不少于60个雷达站和一些防空指挥中心,能够覆盖几乎整个埃及北部空域。不过,战争打响前,整个网络还正在修建过程中,只有部分设施能发挥作用。所以埃及还必须依靠一些英国人遗留下来的旧式雷达设备,包括12部法制ESV2(6部早期预警+6部截击引导)、2部马可尼MWT21(低空搜索)、20部WAXY(高炮瞄准)。
除了飞机以外,埃及陆军还可提供额外的地面火力支援。其下属高炮单位中有3支负责要地防空:1支防守开罗地区,拥有重型高炮31门、轻型高炮11门;1支防守亚历山大港周边地区,拥有重型高炮19门、轻型高炮14门;1支负责西奈和运河区,拥有重型高炮13门、轻型高炮9门。
以下是开战时各防区内的作战单位、驻地和可用实力大致一览:
东部防区(指挥部位于伊斯梅利亚)
阿里什(El-Arish)
——第2中队特遣队(若干用于训练的“海怒”,另外该基地还摆放了
一些相当逼真的木制假“吸血鬼”。)
法伊德(Fayid)
——第5中队 (12架“流星”F.4/F.8)
——第40中队 (10架“吸血鬼”FB.52)
——飞行训练单位 (14架“流星”F.4/F.8/T.7,归第5中队管辖)
——飞行训练单位 (6-12架米格15UTI)
凯布里特(Kibrit)
——第20中队 (15架米格15)
阿布苏威尔(Abu Suwayr)
——第30中队 (15架米格15)
卡斯法里特(Kasfareet)
——第31中队 (18架“吸血鬼”FB.52)
中部防区(指挥部位于阿尔马扎)
阿尔马扎(Almaza)
——第1中队 (15架米格15和6-12架米格17)
——第3中队 (20架C-47)
——第7中队 (20架C-46)
——第10中队 (5架“流星”NF.13)
——第11中队 (20架伊尔14)
开罗西部(Cairo West)
——第2中队 (15架“吸血鬼”FB.52和T.55)
英沙斯(Inshas)
——第8中队 (12架伊尔28)[注]
——第9中队 (17架伊尔28)
比尔贝斯(Bilbeis)
——飞行学校 (雅克11、捷克制Bü181“Best Man”和M-1“Sokol”、前政府留下来的“花栗鼠”和T-6“哈佛”)
代盖赫利耶(Dekahlia)
——第4中队 (Beechcraft系列轻型飞机)
卢克索(Luxor)
——飞行训练单位 (20架伊尔28)
注:战争爆发时,第8、9中队的伊尔28并不在英沙斯,而是散落在阿尔马扎、开罗西部这两个机场上。
在下面我们将看到,给埃及空军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是联军位于塞浦路斯和航空母舰上的战术飞机。这些飞机对埃及空军可用的喷气式战机只有大约2:1的数量优势,并不是想过去一些中文刊物上描述的那么悬殊。如果有所准备、运用得当的话,那么埃及空军尽管缺乏经验,但是仍能给英法联军带来相当大的麻烦,甚至“火枪手”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也会是一个问题。不过,恰恰是在战前的情报收集和分析上,埃及人出了漏子。在运河危机爆发后到战争爆发前,这之间的3个月时间里埃及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如何应对英法采取的外交和经济攻势。对于英法军事力量在地中海的大规模调动,埃及人虽然有所察觉(他们和塞浦路斯的反英势力以及马耳他的工人运动有着不错的合作关系,后两方提供了一些英国部队正在不断进驻的情报),但是这段时间里,埃及政府和军方领导层考虑更多的冲突可能,是以色列在边境地区的小规模闪电式突袭(之前以军已成功地进行了多次这种作战),对英国重夺运河区的行动虽有所顾及,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仅仅是将部分驻西奈的部队撤回本土。而对于大量的装备和给养,没有进行哪怕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疏散或隐蔽。联想到宣布运河国有化以来,英法的一连串应对措施在国际上的都没有收到成效,而且美国也对诉诸武力并不支持,很可能这些信息使埃及放松了对英法的警惕、更着重于眼下与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关系。结果,这场入侵计划之周密、规模之大、来势之猛,完全出乎埃及人的意料。
埃及人低估了他们的行为将英法惹毛的程度,而纳赛尔更不会想到,他本人和他的国家此时已经成为了三方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当他满不在乎地摸了英法这两只暮年老虎的屁股时,也许不知道毛主席曾经说过的这样的一句话:帝国主义虽然是纸老虎,却也是真老虎。
1949年,当灭国危机被暂时缓解后,以色列人开始“整理”自己这支发挥了顶梁柱作用的微型杂牌空军,装备的正规化也被提上日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S199和“喷火”因为各种各样的性能和后勤因素,而被逐步淘汰,单发活塞式战斗机最后被精简为一种——P-51“野马”。这种飞机不仅在同类中综合性能最好,而且二手货和零部件在国际武器市场上也比较容易得到。到1955年,以色列先后从美国、瑞典、意大利低价购买了79架二手“野马”。
除此之外,1951年以色列在欧洲的武器采购员还和法国签署了一项购买在法国空军服役的英制“蚊”战斗轰炸机的协议。这批飞机是英国在二战和战后初期提供给法国空军的,后来被用于法国在越南的战争,此时已经是饱经战火,机体和设备的损耗很大,所以法国人愿意以极低的倾销价格尽快处理掉它们。饥不择食的犹太人也顾不了那么多,于是下了67架这么一个大订单,包括40架FB.6战斗轰炸型、4架PR.16侦察型、20架NF.30夜战型(出售时拆掉了雷达,以色列后来用美制雷达替换)和3架TR.33教练型,由它们组成了以军第109中队。很明显以色列是不打算将这些“蚊”式全部投入使用,其中的大部分都将被作为零件供应者。这些“木头奇迹”服役之后,因为高速和大航程而得到了以色列空军的亲眯,被越来越频繁地用于对周边阿拉伯国家军事目标的侦察飞行,以军也成立了一个独立的侦察单位——第115中队。不过,以色列的地中海气候对“蚊”式的木制机身有不小的腐蚀,加上原本就已经经过高强度的使用,因此这批飞机在服役中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夜战型买来后就一直没有形成战斗力),而且在训练中损失了不少。虽然后来从英国又购买的14架教练型和3架侦察型,但到了1956年,以色列空军中的“蚊”只有不到20架尚完好。
50年代初,埃及陆续获得了英制喷气机,这对以色列的制空权形成了相当大的挑战。尽管今天看来,埃及当时的训练无法令这些飞机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但犹太人可是如坐针毡,迅速在世界上求购应对机型。不过此时,西方国家抛向军火市场的大多是退役的二战飞机,喷气式战机还是属于非卖品,以色列最初的几次试探都碰了壁。但是1952年,情况发生了转机。由于埃及和英国之间的关系因运河问题日益恶化,加上出于维持中东力量平衡的考虑,英国决定向以色列出售“流星”战斗机,后者迅速做出回应,于同年11月发出订购,接着次年2月飞机就开始交付。这批共11架“流星”F.8和4架T.7教练型是以色列第一次拥有的全新飞机,而不是人家用过的旧货。在对这项购买感到满意后,以色列又订购了7架FR.9战斗侦察型。这些“流星”成为了以色列空军现代化跨上的第一个台阶,除了训练和侦察任务外(以军之后将3架教练型也加装了侦察设备),“流星”还多次在边境地区拦截阿拉伯军机,其中1955年9月1日,2架埃及的“吸血鬼”成为了以色列喷气机的第一批战果。
在50年代世界航空技术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流星”的性能也很快落伍。虽然购买加拿大许可生产的F-86“佩刀”的尝试被美国政府中途阻止,不过当1954年初,一个以色列军购代表团到访法国最主要的飞机制造厂商达索公司后,他们迅速地发现自己找到了理想的武器提供者。当时,达索已经为法国空军生产了第一种法制喷气式战机“暴风雨”——这种机头进气、有着略带后掠角的平直机翼的飞机,动力由一台英制“尼恩”离心式喷气引擎提供,其性能相当于美国的F-80或F-84。除此以外,达索正在进行着采用后掠翼的“神秘”系列战机的开发。当时,该系列的第一种生产型号“神秘II”已经进入法国空军服役,而改进型“神秘IV”的试飞也即将结束。以色列毫不犹豫地签署了一份15架“神秘II”和15架“神秘IV”的订购意向书。不过,由于“神秘II”在以色列飞行员的测试中表现很不理想,于是该订购被取消。因为“神秘IV”正式形成战斗力还需要一些时间,12架“暴风雨”取代了“神秘II”在定单中的位置。虽然“暴风雨”的总体空战性能比不上米格15,但是在低空它仍有着良好的水平机动性,并且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空地武器平台,能够让4门20毫米机炮+16枚105毫米火箭弹或2颗454公斤炸弹的武器组合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且,“暴风雨”可以被用来让更多的以色列飞行员熟悉喷气机的实际操作,为将来接收更多的法制战机做准备。
由于中东局势的恶化、和埃及对阿尔及利亚反法武装的支持威胁了法国的殖民利益,法国政府同以色列建立了正式的军事合作关系,并加大了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当1955年10月第一批“暴风雨”交付后仅仅1个月,又有1批12架从法国空军的库存中直接交给了以色列空军。次年4月-5月间,第一批24架“神秘IV”抵达Hatzor空军基地,装备了以色列空军“王牌中的王牌”——第101中队。该飞机采用了1台罗尔斯罗伊斯“泰伊”引擎的法国仿制品(推力34.4千牛),其各项指标都和西方世界的主力战机F-86F不相上下、甚至小有胜出。虽然在爬升和翼载这两项稍逊米格15/17,但是“神秘IV”仍可以采取F-86对付米格那套办法、用急速俯冲或盘旋机动来在空战中取得主动,并且它的空战火力配置(2门射速1100发/分的30毫米机炮、各备弹150发)也要比前者要好。另外,机身内的1个火箭发射巢(55发68毫米火箭弹)加机翼上4个合计1000公斤挂载量的挂点,使“神秘IV”也有着不弱于“暴风雨”的对地攻击火力——对于规模较小的以色列空军而言,战机性能上的多用途化,往往要比单一的某个强项更为重要。
在“火枪手”作战计划制定的过程中,以色列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因此以色列空军的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8月,法国首先秘密提供了另一批36架“神秘IV”和6架“暴风雨”,以迅速填补以军在先进喷气式战斗机数量上和埃及的差距,英国随后也援助了6架“流星”NF.13夜间战斗机(其中第一批3架赶在战前到货)。经过这番大规模援助后,到1956年10月,以色列空军已经拥有了不下176架作战飞机,其中112架是喷气机。主要的作战中队中,装备“神秘IV”的第101中队当仁不让地接下为整个战役提供空中掩护的重任;装备“暴风雨”的第113中队和装备“流星”的第117中队,以及两个“野马”中队(由飞行训练单位转换为作战单位的第105中队和从预备役恢复为现役的第116中队),将担负支援地面进攻的繁重任务,而1个装备“蚊”的轰炸机中队则作为它们的补充力量。甚至,以色列飞行训练学校的教员也被动员起来,用T-6“哈佛”(美制T-6教练机的英国许可生产型)和斯蒂尔曼PT-17“Kaydet”(双翼活塞式飞机)组成了两个临时的攻击机中队。
但是这个时候,实力迅速扩充的以军面临了一个和埃及人相同的问题,那就是缺少合格且有经验的喷气式战斗机的飞行员。到10月底,以军共有131名受过良好训练的战斗机飞行员,不过只有其中的53人具有驾驶喷气机的资格——以“神秘IV”为例,尽管总共接收了61架该型战机,可眼下只有第101中队的16名飞行员完成了驾驶它的全部训练,而计划接收该机的其他飞行员则在接受速成培训,不过按照进行的速度,显然他们是赶不上这场战争了。加上先前高强度训练的损失、以及同样处于新旧装备的换代时期,各个中队的飞机都只达到了半满员的程度(以色列空军中队规模大致和美式中队相同,即18-24架飞机)。因此,如果和埃及空军做个简单比较的话,便可以发现此时两者之间的差距估计是数次中东战争中最小的一次。两国空军此时的规模都差不多,无论是以色列还是埃及,其大部分飞行员都对他们刚刚大批装备的喷气机较生疏。唯一可能会影响胜负天平的是,虽然埃及空军拥有的米格在数量和空战性能上稍占优势,但是其飞行员普遍地严重缺乏空战技巧和射击训练;以色列人虽同样缺少足够的喷气式战机使用经验,但是他们在之前驾驶活塞式战斗机的时候受过很好的空战训练(这一时期喷气机的空战模式还和二战没有太大区别),而且作风更加好斗和泼辣,这使得“神秘IV”在空战中往往比米格15/17更加危险。
虽然以军指战员认为单凭他们完全能对付埃及人,不过此时的以色列空军还仍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第三世界“小不点”,英国和法国不仅不会相信这番大话,甚至怀疑以军保卫自己领空的能力,而以色列政治家们也赞同了这个观点。因此10月23,来自法国空军EC.1/2和EC.3/2中队的18架“神秘IV”进驻Ramat David空军基地,同时一批额外的法国飞行员和地勤人员也抵达这里,将驾驶以色列空军的“神秘IV”(此时正缺乏足够的飞行员)作战。紧接着第二天,EC.1联队下属3个中队(EC.1/1、EC.2/1、EC.3/1)抽调的18架F-84F,从亚克罗提尼移驻Lod机场(现本古里安机场)。这些法国飞机全被涂上以色列军机的国籍标志。驻扎于Ramat Dvaid的两个“神秘IV”中队,分别使用“以色列空军第199中队”和“以色列空军第201中队”的假番号;驻扎于Lod的F-84,则使用“以色列空军第200中队”的假番号。此外,法国人还租借了一批C-47,而8架“Noratlas”也暂时划归以军指挥(使用假番号“第203中队”)。
由于以军在“火枪手”作战中的任务是以最快的速度冲抵苏伊士运河,因此所有以军飞机都要投入进攻中,国土防空则全部交由法军来承担。不过在接下来,这些法国飞机的行动远远超过预先的防御性任务。
战争爆发前以色列空军各中队部署和可用实力如下:
拉玛特大卫(Ramat David)
——第69中队 (2架后备役的B-17,其中一架装有雷达,用于海上巡逻)
——第105中队(13架P-51D)
——第110中队(13架“蚊”FB.6/T.33)
——第119中队(2架“流星”NF.13,只有一个完成训练的机组)
——第199中队(18架“神秘IV”,法国空军的飞机)
——第201中队(12架“神秘IV”,法国飞行员驾驶的以军飞机)
特尔诺夫(Tel Nof)
——第103中队(16架C-47、3架Noratlas)
——第115中队(3架“流星”T.7、2架“蚊”PR.16)
——第116中队(16架P-51D)
——第117中队(11架“流星”F.8/FR.9)
哈佐尔(Hatzor)
——第101中队(16架“神秘IV”)
——第113中队(22架“暴风雨”)
洛德(Lod)
——第200中队(18架F-84F,法国空军的飞机)
拉姆雷赫(Ramleh)
——第147中队(25架PT-17“Kaydet”)
贝尔谢巴(Beersheba)
——第100中队(11架PA-18“幼兽”轻型飞机)
——第140中队(17架T-6“哈佛”)
埃拉特(Eilat)
——第100中队的分队(4架PA-18“幼兽”轻型飞机)
这时候的东地中海,有一只不能被忽视的力量存在,那就是美国第6舰队的航母战斗群。这只庞大的特混舰队自从1956年7月就已在该地区执勤(有幸从空中目睹过该舰队阵容的英国飞行员用了“Magnificent”这个词来形容),其核心是中途岛级航母CVB-43“珊瑚海”号(此时尚未接受改装,仍是开放式舰首和直通甲板)和埃塞克斯级航母CVA-15“伦道夫”号(刚刚完成了“SCB-125”升级改造工程,拥有封闭舰首与斜角甲板),以及德梅因级重巡洋舰“萨勒姆”号(CA-138,装有配备自动装弹机的203毫米炮)。两艘航母上搭载的战机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要胜过英法联合舰队一筹(“海毒液”和“海鹰”的总体性能分别相当于“女妖”和“美洲狮”,但是空战性能落后于FJ-3“愤怒”):
“珊瑚海”
——VF-11中队 (F2H-4“女妖”全天候截击机)
——VF-103中队 (F9F-8“美洲狮”战斗攻击机)
——VA-104中队 (AD-6“天袭者”攻击机)
——VA-106中队 (F9F-8B“美洲狮”战斗攻击机)
——VAH-11中队 (AJ-2“野人”重型攻击机)
——直升机分队
“伦道夫”号
——VF-62中队 (FJ-3“愤怒”战斗机)
——VF-102中队 (F2H-4“女妖”全天候截击机)
——VA-46中队 (F9F-8B“美洲狮”战斗攻击机)
——VA-176中队 (AD-6“天袭者”攻击机)
——直升机分队
除以上飞机之外,两艘航母还共同搭载了VAW-12中队(AD-5W“天袭者”预警机)、VA/AW-33中队 (AD-5N“天袭者”电子干扰机)和VFP-62中队(“女妖”和“美洲狮”的侦察型)的飞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艘航母此时都携带有核武器,由F2H负责投掷。
除此之外,在8月27日,两架原驻德国威斯巴登的U-2高空侦察机抵达美国位于土尔其阿达纳的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并从那里开始对包括塞浦路斯和苏伊士运河区在内的整个热点地区进行空中侦察。因此,英法两国整个调兵遣将的过程,自然是不能瞒过美国人的法眼。虽然扬基佬既没有给约翰牛和高卢雄鸡增添什么妨碍,也没有将这些见不得人的秘密公之于众。但是,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他们真的会仅仅只当一个旁观者么?
连续N花啊,终于在这里见效。还是楼主RP好啊,谢谢~~~
[MOVE]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MOVE]
逐片上真累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