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写在三中全会前,聚焦农村改革。 -- 挑灯看剑

共:💬154 🌺67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写在三中全会前,聚焦农村改革。

最近农村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本人今年从房地产行业转往了农业金融,半年来感触颇多,见河里讨论挺多,一些所见所想列出来和河友分享!

一、 为什么是现在?

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开始是从农村包产到户开始的,所以80年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快过城市,90年代以来,逐渐农村又被边缘化。这十多年来中国依靠外贸和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增长,但也到了极限。外贸频繁遇到反倾销,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房地产泡沫集聚,城市贫富分化加剧,高涨的房价加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中国作为一个梦想成为世界一极的大国,是不可能永远依靠给人做衣服和家具的,也不可能依靠自己炒高楼价来虚增GDP的,脚踏实地的讲,中国挖掘自身内需的要求和动力前所未有的凸现出来。

从97、98年开始中国就不停的声称要扩大内需,并做了不少工作,但中国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以来都徘徊不前,为什么呢?排除掉统计的因素,我认为最核心的就在于农村经济发展没有跟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在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业人口、农村人口依然会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的面积也依然会占国土面积的绝大多数。如果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的经济一直停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阻碍是明显的,但反过来说,如果三农问题解决得好的话,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是有历史意义的。而且由于中国的地缘差别,三农问题直接和西部开发紧密结合,三农问题解决得好,对解决不断加大的地域经济差别,巩固共和国边疆、民族问题都有很多的裨益。

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我们看到的新劳动法、美国经济的萧条,从内到外都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深度挖掘自身潜力和内需,形成中国经济体强有力的内循环才能保障中国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繁荣。如果不能深切认识到这一点,企业会丧失商机,在这轮转型中被淘汰,而国家发展则会陷入长久的停滞。还好万幸,中共对此的认识估计比我深得多,此真乃国家民族之福。

我将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建设、土地流转、农业金融四方面谈我的认识和看法

二、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曾有朋友问我中国和美国最大的区别,我说:“中国已经有无数比美国更现代化的城市,但是中国的农村依然停留在中世纪。”从北京鸟巢驱车两三个钟到河北农村看看,这两者如此和谐的共存在我们的祖国大地上。

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一点上我坚决支持陈大官办经济,在农村问题的解决上,官办经济比自由主义更加高效。现在不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吗?国内也怕投资过热,如果政府削减工业项目和城市建设的投资,而将投资规模转向广袤的农村又将如何呢?农村需要改善的基础设施还有很多,这些项目十年都做不完。

首先,道路。“要想富、先修路。”这一点已经在全国形成了共识。建设部专项有资金给各地建设厅或建委用于乡镇道路建设,要求村村通公路,7米宽双车道简易柏油路,地方条件好一点就修好点,差一点就修差点。这一项工作虽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依然受资金限制,远未完成。

而县与县之间的道路,西部的重要干线都已经或正计划大面积铺开。我五一节去青海湖玩,后驾车走从西宁去银川的高速路,修得真的是漂亮,双向四车道或六车道的高硬度沥青路。由于经济不发达,车并不多,看着窗外半原始苍劲的风景,真的有美国的感觉。很难想象光靠地方经济能修出这种标准的高速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

其次,水利。在农村考察,发现许多大型的、运行良好的水利设施多是60年代。70年代修建的,一直沿用至今,80后的很少。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水利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我们依然在享用毛时代大修水利的福祉。如果现在重新上马农村基础水利工程,或改善、疏浚、新修,这项工程对内需的拉动,对农业的长治久安都是功莫大焉。

第三,电力。农村的电力网覆盖基本还是以照明或农机用电为主。如果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发展农业深加工,现有的农村电力系统将面临很大的改造,这方面的投入也不低。

第四,沼气。沼气对许多农村,不是全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既可以用来发电照明,又可以用来做燃料,沼遗经处理还可以做肥料。农业部有专项资金,许多地方也有专项补贴用于农村建设标准化沼气池,而且我所在的城市附近有些区县的补偿标准非常高,你建好,政府验收合格后,基本上就是全额补偿。

就是上面四项的投入,就可以拉动中国未来十年的投资不会枯竭,而且还能发挥很大的效用。如果真的在未来十年逐步实现,就是中共干的又一件宏伟工程。

看来题目给大了,一下子写不完,只好明天再写。

三、软环境建设

四、土地流转

五、农村金融

六、后记

元宝推荐:爱莲,晨枫,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花赞!

尤其是下面这段话,非常同意。

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深度挖掘自身潜力和内需,形成中国经济体强有力的内循环才能保障中国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繁荣。

家园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搞这个木有gdp
家园 好文!花!

期待下文!

家园 不过农村改革风险更大,土地是根本

其他工厂企业都可以拆了建,建聊拆,土地一旦形成大的利益集团,就不是那么好摆弄了。

家园 三、农村的软环境建设

谢谢楼里诸位河友的花,争取在国庆假期结束前完成这个题目。

三、 农村的软环境建设

公民教育和公民待遇将是未来中国农村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都是缴粮纳贡,换了哪个皇帝也如此。共产党第一次创造性地给了农民翻身作主人的感觉,这是中共能够奇迹般的在短时间内赢得国内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由于建国后的历史局限,公民意识一直被忽视了。随着改革开放,城市中产阶层出现,城市居民的公民意思开始越来越被重视,公民意思的复苏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对执政党的监督,有利于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但作为占中国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公民意识依然十分淡薄。这是非常危险的。中国未来几十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并非是毫无思想会说话的劳动工具。农民的公民意思的培养,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民族的复兴和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民意思的培养与之匹配的就是公民待遇。由于共和国早期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了只有采取苏联模式,用工农业剪刀差来尽快完成工业的积累。这方面农业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作为回报为农村建立了完善的医疗、教育体系,以及第二项中提及的初步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医疗教育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医疗教育产业化以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这方面的待遇却相差很大。

医疗和社保的滞后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消费欲望。在城市人对教育、医疗、社保三座大山都望而生畏的时候,农村更加不能忘记。我们迫切需要重建农村的基础医疗、教育、社保体系。这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人的素质及国际竞争力的问题。说得更直接一点,当我们这一代老去的时候,如果现在的农村的孩子、民工的孩子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就没有人为我们贡献社保金,现在英国和日本的困境就会重现。人口红利的危机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农村软环境的建设。

说句题外话,我心中的中国梦的重要一点就是各个阶层能够自由的交流和流动。遗憾的是,我看见现在的大学生已不像我读书时,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一个宿舍吃住,凑份子下馆子;现在城里孩子早早的就搬到校外租房住。我大学的农村同学,毕业后逐渐就能买房成为城市人;而现在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即使不错的工作,没有家里的支持,高昂的房价使他们进入城市的道路异常艰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个人的看法

老家就在农村,只能就自己所见谈这次土地流转改革的看法:

1、农村基层政权存在的危机

包产到户政策以来,农村财政一直存在很大的危机,期间乡镇企业、劳务输出解决了一些农村财政问题,乡镇企业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优胜劣汰,市场规则下成就了中国现在民族经济的一份子,比如将自己卖个好价的汇源。但是大多数农村还是干部吃财政、农民吃土地的阶段,发展不起来。村一级基层政权基本上掌握在本地族长、地痞、或上头有人的人手里,这些在中国不是干部的干部掌握着农村的发展命脉,地方的资源都由这些人掌握或瓜分着,当然还有镇、县、市一级的相关掌权者,大多数农民是吃不到,够不着的,所以很多地方引起群体事件。

2、大部分农民还是吃土地,靠天吃饭。

所以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村消费能力不高,部分地方更是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农村好的一面有:通过劳务输出提高了自身的消费能力,现在很多农村的年轻人用上了手机,赶起了时尚;二是农村集约化有了发展,部分农民做起了农业服务专业户,播种、收割机械化,以前束缚劳力最多的农活有了解决办法,另外,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土地转租私下流转的现象,土地使用在悄悄的集中,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也解放了部分农村劳力。

家园 续上

3、农村土地承包的危机

一是抛荒问题,一个原因是农民务工外出抛荒,另外一个原因是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生产成本高,粮食价格低是主要原因,当然种粮不如打工的因素也有。二是土地承包造成新人无地的后果,土地承包几十年不变,人口还在不断繁衍。如何解决每年农村新增人口的土地?这个在土地承包初期没有很好的规划。这些新增人口的住宅用地也在不断蚕食现有耕种用地,同时形成农村宅基地浪费严重,回到农村,发现村子在不断向外拓展,而村子里却无人居住,或者只是住的是老人。

罗列了以上问题,我想这次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改革可能的目的一是解决农村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问题,二是将农民手里的养命本钱(宅基地和耕地)拿出来一个变成活钱,提高农村消费能力。效果如何,恐怕前一个目的容易达到。后一个目的,对那些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的农民来说可能是好事。

和老大高屋建瓴的分析不同,小弟从一个农村出来的人的视角对老大的分析做个补充。

续上
家园 谢谢小鱼的回复,你说的问题大部分我都会在下面谈到!

农村政权组织的问题又是另一个大话题,他也直接涉及到具体改革的成败,但是我没有经验也说不清楚,所以不在我这次的文章提纲里。我的这篇半感想式文章更多的涉及的还是农村经济问题。

续上
家园 除了城郊或是城中村,其他地区的农民不可能靠卖地致富。

这些人没有土地后还能不能忍受低价工资。贫民窟就会出现。

家园 然而真正决定农村改革成败的恰恰是农村政权问题.

所以,您的理论不过是理论上美好而已.

家园 现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十分涣散

在中西部农村对基础建设投资有些难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村组织涣散。自筹资金,工程规划,整平土地、管护维修等都离不开当地村组织配合。现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十分涣散,没人愿意负责。讲一个实例,某次我们下乡修一条渠,需要平整一块土地,当地村干部不愿意负责,拖了6个月还没做,后来我们直接找县长,给乡长打电话硬压才解决。

类似的情形很多,好多乡长村长都说,你不要在我们这里打井修路,我们没办法筹集资金、平整土地。其实大头国家都掏了,90%的资金是财政资金,需要村组织自筹的不过10%和很少的一些劳力。但是基础设施好不好不影响他做乡长村长,要是因为组织劳力,自筹资金引发农民上访,他就要倒霉,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过去,农村有三提五统,虽然给农民造成很大负担,但是村组织有经济基础,可以做一些公共事业。现在全部取消,村组织连工资都难以保证,农村公共事业也日渐萧条。

家园 如何解决改革过程中大大小小的集团权力寻租的问题?

特别是涉及14亿人吃饭问题这样的大事,摸着石头还过得去河吗?

家园 四、土地流转

四、 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河里最近的讨论贴不少,意见很多,有的观点和我所了解的农村情况并不相符,在此,仅谈谈从我的视角看到的农村问题。

河里谈到土地流转,最为担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土地集中,这是中国数千年来治乱兴衰的根源;二是农村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其实,就我自己这半年在自己业务所属的十八个县考察农村项目的经验,上面两个方面并不是问题,甚至是此次改革的动力。

我所在的地方是西部一个传统农业人口大省,也受惠于中央政策在农村工作方面有先行先试的权利,而我的工作性质,使我可以接触到广泛的农村工作人员,从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农业局长、农经系统工作人员、乡镇工作人员、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所以我所述信息可以是本省范围内比较全面的农村经济的资料之一,但对于全国,不清楚代表性有多大,仅作为管中窥豹对农村土地流转提点自己的看法。

(一)、土地流转的性质

土地集中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展开讨论前,有必要先澄清一个观念。本次所谓的新土改,土地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流转的只是土地使用权,或者我们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和使用权性质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共当年靠这个得江山,这几年转让点城市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就获得了巨大的红利,对土地问题,中共的认识是非常深刻和清醒的,我是一点都不担心中共会在这上面犯糊涂。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讨论土地所有权的时候,这个江山就真的变色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下面简称《土地法》)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中第八条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非常清晰的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的土地所有权只有两种性质,国有和集体所有。而本章中的第九条,个人和单位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土地法》是农村问题的基本法,只要《土地法》不修改,这性质是根本不会变的。无论如何流转,私人手里所有的只是使用权,按照法理来说,如果有一天,国家或集体因为需要要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根据物权优先的原则是完全可以的,只不过国家或集体要承担违约责任,对个人或单位进行赔偿。说得直白一点,国家手里握着底牌,国家是可以再次将流转出来的土地收回去,这是底线。所有准备参与这次土地流转的各个利益团体对此都看得清清楚楚。

(二)、土地流转的必要性、紧迫性

我这半年的直观感觉,农村改革真是迫在眉睫,只有制度性的变动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说说农村的现状。中秋的时候,我去遵义会朋友,去了附近一个小镇,刀坝。彭德怀当时的司令部就设在这里。大约几百户人家的小镇,过节,人们都上街赶场。镇上全是十来岁的小孩和六七十岁的婆婆爷爷,年轻一点在家干活的都是四五十岁的大姐。年轻人无论男女,中年的男性都出去打工了,年轻的就去广东、浙江,年龄大的就去贵阳、遵义。地里不少地种着玉米,也有不少地撂荒。有什么办法,劳动力不足啊!

这并不是一个孤例,这半年来我见到的许多农村都这样,越是交通便捷的地方越如此。而且前几年的退耕还林政策使得撂荒更加严重。退耕还林是个好政策,但执行有些变样,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撂荒的增加这个政策已经遇到了很大困难。所以土地集中使农村劳动力没有出路,在我所在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可以看看前两年的经济报道,热门话题是什么?“民工荒”。

农村的空心化使得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农民单家单户的种养殖模式,无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出市场导向的产品,这又使农业产业不赚钱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我的视角看,这就是资源错配、资源滥废,这也算是某种程度的经济危机。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多余的土地需要集中使用,怎么办?最简便的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这一做法其实已经在许多地方实施好几年了,现在的改革不过是使之更加合法合规,更加便捷,以便更符合现代化产业和金融的需求。为什么城市我们住的房屋是使用权就可以抵押按揭买卖入股融资等等,而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严格意义讲也是使用权就不能享有这些现代化经营所需的待遇呢?

我在这里要说说农业不赚钱的观念。许多河友和社会上的朋友都有这个观念,我看来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如果种的是粮食类战略物资,国家收购价对利润确实有影响,如果是经济类作物,种植时有国家各类补贴,进入市场按照市场定价,中间的利润是相当丰厚的,特别是有绿色认证,自有品牌的。农业的产业链很长,种养殖作为raw material,出来后,经过流通领域,包装后可以进入商场超市,打造品牌附加值可以作为高端礼品,符合标准可以出口,如果技术足够,可以深加工,提取工业原料,提取香料,如果经营规模足够大的话可以形成循环经济,减少废料(我确实接触过这样的农业企业,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链条里每一节的利润都非常可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实现上述现代化农业,需要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全方位现代化经营必须的要素,而普通农户或者农业种养殖大户是做不到的。如果单户农民种植,在上述个方面,在抗风险能力、生产力提高方面都很受限,单位成本高企,当然利润很薄。

东北大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感谢党完善的组织系统,我发现在区县农业干部中,不少人或多或少都知道这个故事。农业的利润在于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的高科技、高标准要求土地集中使用,集中管理。高盛在湖北大量收购猪场,有力的驳斥了农业不赚钱论,有空我单独谈谈规模化猪场的生财之道。

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年的发展、直补间补这些年的争吵和实践都从侧面论证了,改良式的变革事倍功半,而尊重市场规律、符合现代化大农业需求的根本性制度变革才是正道。

(三)、土地流转的程序和实践

从我个人的观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只要不碰两个红线就可以。一是我上面说的土地所有制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二是土地使用性质为农业用地不变,特别是基本农田不能动。只要这两点坚持住,其他的都无害大局。

2003年3月1日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5年农业部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土地流转主体及程序有详细的规定,有兴趣的河友可以去看,各省级政府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关规章,由于篇幅,不详述。但总的可以看到一个趋势,程序在逐渐简化,承包人转包的自主权在加大,行政审批在弱化。

各地对于土地流转都有不少实践,有好有坏。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类似城市房交所的性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农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不仅关系着农村土地使用权的集中高效使用,还关系着我下一个话题的深入,农村金融。没有清晰的产权结构,畅通的金融渠道,活跃的产权交易市场,成熟的进入退出机制,现代化农业只是我们的一个梦。

(四)、农民的转型和收益

这个话题是我临时补上去的,也算对部分河友提出问题的回复。

我个人认为农民的增收致富不能完全依靠土地流转,就像城市平民不能将致富寄托在老屋拆迁补偿上。农村的劳动力人口在下降,留下的农民可以在土地流转中获得土地租赁的收入,同时可以在现代化农场里做工获得工资。也可以以土地承包权入股,虽然我个人不看好入股这种方式。不少地方将土地流转和社保相结合,以土地流转收益作为社保金的一部分都是很好的尝试。中国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获得和城市人口平等的公民待遇,这才是根本,有良好福利支撑,受教育有公民意识的新农民才是中国农村社会未来的出路。

我也见过不少地方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将土地流转限制很严,但这是利益博弈,资本是逐利的,不是慈善家,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农民。有一个地方政府以前搞土地流转,有个企业来承包了20年(剩余年限),五年后做不下去了,赖农民的租金,农民闹事,县政府很头大,决定改革,保护农民的利益,租地的企业,合同五年一签。我当时就很诧异,问农业局长,企业愿意来吗?农业局长一脸苦相,不但没有企业来,现在的企业都在想退出。当地适合种植柑橘,引进优质柑橘种苗,到初挂果、试产、丰产,没有五六年是不可能的。如果五年一签,种植企业才进入丰产期,就要提价,谁敢来做,即使来做,也不敢真心的投入。农业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只有大规模才能上效益,才能分摊风险和投入,对企业过分算计会适得其反。这也是为什么在土地流转中,承包方通常要求较长的租赁期的原因,即使目前的三十年(由于上次承保续约已经好几年了,许多地方都做不到)对企业依然不够。

如何平衡好各方的利益是个大问题,包括有河友提出的农村基层组织的问题。现在要彻底改革农村基层组织是不现实的,从技术上讲,现在计划的使用权流通将不受村里的限制,完全是私人之间的事务,而交易平台是设在县一级政府,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基层组织的干预。另一个建议是我个人的。我觉得完全有必要设立单独的,至少直接受省级法院和政府联合管辖的巡回工作组,各处巡视,专门处理辖区内农村土地流转案件。英国的衡平法及法院就来自于圈地运动中矛盾爆发的需求。由于这是一项改革,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挑战,滞后的法律会捉襟见肘,许多问题会明显公平但却无法可依,而另一些法律依据充分却显失公平。完善的救济程序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的漏洞。

土地流转的话题很大,其实另开一个贴,可以说很久,我这里谈了一下我的核心认识,不一定正确,请大家补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