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京都大骗局——序:从GW到GCC -- 范德辛
大是大,可冰川有10%的体积露在水外。
考虑到海水里的盐分远多于冰川,实际上冰华后,水面会略有上升。
牛顿定律也是不可证伪的。“环境”问题所涉及的“科学”远比你想象的复杂的多。
此外,友情提醒一下,老兄的文风不太适应于西西河。
西西河的文风?
本来这儿都是些有生活阅历的写手在码字,
现在呢?
原来以为《京都协议书》确确实实是为地球着想的,原来各发达国还有不小的大算盘呐。
谢谢。
问题在于气温升高以后南极大陆上的冰河加速入海,海水多了,海平面上升。
我是相当怀疑人类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气候变暖的说法。几千年前黄河流域还是亚热带气候,有大象犀牛出没。那时候的气候可比现在温暖多了。而到了南宋的时候,连太湖都会封冻。这些都和人类活动没什么关系。
从百度知道里介绍说南极是一个漂浮的大陆(有人引用了CCTV10里的说明),我印象中中学地理是说和大陆架是相连的。南极能冷到有向下延伸到两三千米的巨大冰川直至和海底相连,为何北极就不存在这种可能呢?难道北冰洋要深的多?而且事实上在盐水里是更难结成冰的。这些事如果不亲自去考证也很有可能是被忽悠的对象,可是显然亲自去考证要是费时费力的事。。。
大陆是漂浮的? 第一次听说还有这种说法。有个“大陆漂移假说”用于解释现在各大洲的形成。但和这里的漂浮没啥关系啊。起码的地理常识啊,建议回去看看中学地理课本。如果是CCTV10台这样说的,那我只能感觉很遗憾,难道这种机构也出这种“天才”的想法?
1.能耗,有统计生产1瓦的太阳能电池板能产生4.8千瓦时电能,但要消耗4千瓦时电。至于生产氯气只用夜间水电就更笑话了。
2.副产物回收?这么点一氧化碳谁会回收?这些盐酸这么回收作工业原料?这大概都是理论上吧,地球上没人这么做。
3.纯水回收就更有意思了,光生产1吨纯水需要扔掉3吨副产水,这不会不知道吧。中间消耗的大量化学物质就更庞大,怎么能称上没有没有污染物排放。
正因为污染太重,原料硅发达国家根本不生产,说起来作为原料硅出口大国的中国电价根本不便宜。发达国家因为环保要求更高,基本不生产这些高污染产品。实际上,看到那些环保人士装着太阳能电池的屋顶,就知道欧洲的虚假环保是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不环保的基础之上的。
没什么,只是在这随便聊聊,哈哈。。看来如果没有陆地的话是很难形成像南极这样的巨大的冰雪世界,而这也许是北极没有形成像南极这样的巨大冰川世界的原因之一。
这里的“漂浮”是指漂浮在海水上。
南极的冰川能有两三千米厚延伸到海底,就是因为这冰川是在大陆上生成再“流”到海里去的,直接在海里生成不可能太厚(在地球上)。
同样,北极附近的大冰山也是陆地上生成,流到海里断裂造成的。
首先被你诟病的欧洲环保国家挪威就是硅出口大国之一,为什么呢?因为挪威是水力发电大国,水力发电量的1/3用于冶炼和化工业。
中国是见利就上,不顾环保,不在讨论之列。
你说一氧化碳不回收,那东西放入大气就会发生中毒和爆炸,收集做燃料不叫回收吗?
3. 纯水回收,说的是夏普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中的一环,因为清洗后混入纯水里的成分固定,可以简单分离除掉,这比买纯水成本还低,你有兴趣自己去看夏普的介绍。
上面的图是延伸到海里的冰川示意图,(有些大陆上的冰川不伸到海里就化了)冰川流到海里后,前端会有一部分漂浮在海面上,(好象叫冰舌),这可能是有些人说冰川浮在海面上的由来。
一般来说,南极大陆的冰川都是向北流,伸到海里后到了气温较高的地方,一部分融化,一部分断裂,海水的波动冲击也会造成冰舌断裂,断下来的就成了冰山。
这个图是南极冰架的示意图,冰架顾名思意就是大面积连接(架)在大陆边缘的冰层,这是由海水冻结而成。
冰架的冰断裂也全漂在海上,但因为海面上冻成的冰不可能太厚,不可能超过十米,所以形不成大冰山,往往是一大块平板平漂着。而冰川是长年降雪形成的,伸到海里还可能有几百到上千米厚,断裂后
会形成水面上几十米到上百米高的冰山,水面下更大。
到南极的考察船见到冰架可以靠上去甚至破冰开进去,遇到冰川的冰舌可就只能躲得远远的,以免被断裂时形成大浪掀翻。
送花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