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的中学经历 上 -- 土豆王老五
这里每个人都有中学的经历吧,看了胡子和老兵的,忍不住说说我的。
我是武汉人,父母都是武钢企业的。所以,从小就去上了武钢的附属学校。
我在的中学,名字叫武钢三中。名气是由一点的。主要是因为三年中出了四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所以,在湖北的一亩三分地里还有那么一号。因为是企业附属学校,武钢的人就都想往这里跑了。
校园里,两座教学楼。原先分初中部和高中部,我是倒数第二届初中的。后来,初中被取消了,说是为了全力以赴办好高中。就把初中的地盘改称高一的据点了。有一个篮球馆:我初一的时候装修一新,然后出了每年有一届学生去那里开会,擦擦地板以外,就没有人进去过。有一个四层楼的图书馆:规定每回进去的人不能超过50个。图书馆的上面还有个天文望远镜。据我所知,在我中学的六年中,把脑袋伸出来晒过三回太阳。(同志们哪,在工业区附近摆个天文望远镜,有什么用处,我就不得而知了)有排球场一个:没有排球网。室外篮球场三个,足球场一个(7人)。假山园林一个(山上全是烟头)。另外,一个学生宿舍,两个教师宿舍。这就是我所在的学校的概况。
上初中,没有见到老师和课本以前,先要通过一个考试,依照考试成绩分班级。奇怪的是,我们考生是没有资格知道成绩的。我就稀里糊涂的进了一班。班主任姓李,为师者诲,就不说他的名字了。资深的数学老师,进重点高中率非常高。说白了,就是能把大半个班带进这个学校的高中部。所以,不少学生的家长都削尖了脑袋把孩子往这个班里送。本来一个班,应该只有45个人,一下子给放进来55个。
我对这段时间的记忆,是开始于一次打架和期中考试在倒数十名以内。即使我在期末考试时考到了30名以前,在第二个学期的时候,还是和其他五个人,被打包,送到了这个年级的最差班:5班。就是因为武钢教育部部长发了话,说这个班的人太多了,(他二女儿在我们班)班主任正好做个顺水人情,于是从期末考试中看,每10名里挑一个,就倒霉了我们这五个。
到了5班,班主任姓惠,也姓叶赫剌剌,是个满族人,那时候还不新叫格格,是个刚毕业的老师。对我们,倒是无微不至。她的干劲也足,能把一个最坏的班里前十名带到年级前50名里,也说明了她的能力。总之,在她的班里,过了一个学期。经过我父母打了无数个电话,找了无数个人之后,我又回到了一班。进教室的时候我数了数,人数是60个。估计是校长压力太大了,第二年,校长就退休了。
这件事,在我中学的记忆中是最灰暗的。事实第一次告诉了我:成绩,在学校里不是第一位的。
到了初三,又分班了。新校长不敢重蹈老校长的覆辙,就从全年级每个班里抽出尖子,组成了个六班,另外调集老师授课,还换到高中部山清水秀的地方去学习(高中部靠着园林)。我们的班主任一气之下也撂了挑子。于是,我们班,成了全年级唯一一个不上晚自习的班。她也知道我们这些人闹不出什么大事,于是我们这个班,就过了一个没有什么压力的初三。
过了中考,教育改革,拿着我父母钱,买了张进高中的门票。因为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到90%,不敢像老兵的学校一样把好学生都弄到一个班里。但是,因为原来没有招这么多学生得准备,许多年轻老师就上马了。老师再怎么厉害,没有教龄在那里,就是该我们造反了。也是凑巧,班主任(化学老师),英语老师,语文老师都是新来的。说说英语老师,班主任把她吹上了天,还当面说歌唱比赛拿过奖。
这还了得?于是英语老师陈老师一进门,我们就要她高歌一曲。唱得什么我们都记不得了。记得最清楚的是唱完了,小陈老师走下讲台,可能是太激动了(台下掌声雷动能不激动么?)脚崴了一下,我们班主任手疾眼快,一把扶住,问了一句:"r u all right?"
就听见陈老师说:“罗肾,罗肾。”
这一句话把我们听得云山雾里的。我碰碰我同桌:“他说什么呢?”
我同桌一脸的看不起:“是nothing吧。”
“?¥#?%?……?”
于是我们就学了一年的四川英语.
说到这位老师,我又想起来,凡是我到的班级,好像总是喜事不断。从初一我被下放以前,教我语文的一位陈老师(大美人)开始,(我回一班的时候结了婚),到5班的班主任(我初中毕业以后结了婚)。到这位小陈老师(我高2的时候结了婚,新郎就是当时她崴脚的时候扶他的那位),到后来我们的政治老师(也是大美人)结婚,一直到高三我们的新英语老师怀孕结束,我就在初中吃了两回喜糖.郁闷ing.
到了高二,换了新的班主任,姓胡.这位才是真正的老师,从此我们班才算上了正轨.
到高考将近,我几乎忘了的定律又来提醒我了:成绩,在学校里不是第一位的。
这次就不是分班了:是拿保送名额.最好的,是浙江大学的.被原教育部长的千金拿走了(部长升了官).复旦交大不在武汉招生.清华也是.全国名校的名额没有,可是凭着三中的名气,华中地区重点和一般院校的名额还是一把一把抓的.你看多好,公买公卖:重点5万,本科三万.于是有文科班的报送进北师数学系的,还有全年纪最后一名进了北大的(历史系).
交代一下为什么那个部长能升官,还有我们学校怎么能拿这么多报送名额.主要是因为我们学校有5块金牌撑腰.
有一位老师名叫钱展望,三年带出来4块金牌.可是到我上高中的时候,这位老师就带着他满身的本领,去深圳展望钱去了.
6年,大致就这样过去了.中间,还有一些让我记忆的小事:
初中数外校,高中则要算华师一和武钢三中了。而三中的数学一直很牛,经常有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
我不骗你,你认识一个叫卢涛的小子么?好么,那帮人和地痞没啥两样,我纳闷他怎么能考上武大。
不过老兄这么说话好象有点不好吧,君子国里也有小人,小人国里也有君子.
因为高中以后,有意思的事不少,我就随便写,您就随便看.
至于对悲欢的说法,我会写写的。痞子学生不少,还是个大话题,不过您别急,有的看。
先说说踢球:
上中学的,是大老爷们儿有几个不喜欢踢足球的?就算不会踢也要上去踹两脚过过瘾阿!可是鞋子就出问题了:穿皮足?谁敢保证足球场就有空?水泥地里嘎巴嘎巴的你就不心疼?穿旅游鞋,慢跑鞋?抡开大腿一个抽射,保证听到一声巨响,球没有飞出多远,看着自己的鞋子,肯定充满沧桑感了。穿皮鞋?您就找抽吧,没上场之前,绝对上来一队人把你的鞋给扒了。您就去做您的赤脚大仙吧。穿布鞋?倒是挺好,除了守门的怕鞋球分过以外,倒是没有什么。可是,您到哪里买去阿!
所以,没有谁提意见,大家就同一品牌了。清一色的双星,绿顶黑皮的那种。可是问题又来了。这种鞋,冬天冷,夏天热,穿着踢球挺好,没事穿着上大街走,要是旁边没有个球,说多土就多土了。为了堂体育课我们也不至于付出这么多吧。所以大多数人买了球鞋,就放在学校了。
嗯,就是放在学校。放哪?放学生寝室吧,总不能让那同学在我们的脚臭中香甜的入睡吧,另外,他们寝室要是有人想踢球没有鞋子,看到双球鞋就像狼看到肉一样。管他娘的和不合脚,大不了当拖鞋穿就出去了。到咱们自己要用的时候,就会对一个成语有深刻体会。这个词叫:千疮百孔。
只有放教室了。不过教室可没有鞋架子。放课桌下面碍脚,再说了,老师一天到晚吃粉笔灰就够受的了,咱们还能忍心让他再对我们脚上的味道来次亲密接触?所以,大多数人把鞋带拆下来,系在一起,挂在窗户的栏杆上,鞋子就吊在窗外。有人从学校外一走,就看见每个教室的窗户下,像晒辣椒似的吊着一串一串的鞋子。有个风吹雨淋的,就算给我们洗鞋了。
这里交代一下,学校虽然有学生宿舍,但大多数人还是从家里跑到学校的。一个学校1500多人。每天停在校外的自行车一千辆只多不少。于是,值班室的老门卫又多了个任务:看自行车。
那话是怎么说的呢?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门卫他老人家看着1000多辆自行车,从这头到那头走上一圈,只怕偷车贼已经大摇大摆的骑车跑了。
于是乎,有一段时间,同学们连续丢车。一时间人心惶惶。
不过,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总算被我看到门卫大显神威,抓到一个贼。
那天是一堂物理课。老师正在讲台上唾沫直飞的问我们加速度问题:一个加速度多少多少,一个速度多少多少,一百米内能不能追上。就在这时,只听见楼下一声大吼:你给我站住!门卫老大爷疾步如飞,一个小年轻的一屁股坐在车座上开始蹬脚踏板。看着老大爷越来越近,可是要追上也不大可能了。那时的情况,就好像《神雕侠侣》中金轮法王扔铁饼去砸老郭和小杨坐下的血汗宝马相似。(把门卫比铁饼,好像不太合适)眼看就要功亏一篑。突然,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从窗口飞了出去。我看了,也就照猫画虎,拎起一串鞋就甩了出去。一时间,教学楼万鞋齐发,煞是壮观。一大堆鞋中间,一串正好打在那人的头上。什么叫流星赶月?那个情况就是流星赶月!七八只鞋揍到一个肉脑袋上,当时把他打翻在地。门卫老人家也不含糊,抢步起身到那人面前,“兵咣”就是两嘴巴。只打得鼻子口窜血。(这句是单田芳老人家的)
我们一看大功告成,刚想叫好。只听见老头开骂:“你偷别人的我看到了也就算了,个XXXX的偷到老子头上来了。”
一时间,我们都有了岳武穆挥毫写“还我河山”的气势。只听见教学楼发出了一声巨响:还我球鞋!
难怪说成绩不重要了。
我们那里可都是老老实实考上的,成绩可是太重要了。
湖北省的分数线是多少?天津的是多少?学校又开始扩招,又想保证升学率.各种各样的事情就都不新鲜了.
我们那个时候,剃光头的高中多了去了,以至于如果不是区重点以上的学校,大学根本没戏。
我在的那个区有四十多所中学(有高中部分的),区重点只有五所。就是这五所,考上大学的比率也只有不到一半。我们班是特殊案例,不具有代表性的。你可以算一下升学率的。
真要说分数线,恐怕北京是倒数第一。我考大学那年,天津有大学二十八所,北京有五十所,两地考生数量差不多。
在我们学校一个班50人左右,考上大学的30个左右,交钱上的10个左右,两三个是保送的。所以,上了三中高中的几乎就能上大学。不过上重点的不多。
我初一的英语老师是个原本学俄语的四川人,我们的英语单词发音注音全是四川话。我们一起上高中到一个省重点中学的时候,我们几个初中同来的同学在课堂上一张嘴则举座皆惊。老师让翻译穆铁柱有二米高。我的一位同学答曰:
Mu Tie Zhu is two mi gao!
加上三班的不到二十个,这可是全年级的精华了。
全班一共四十二人,其余的都是普通校。
冬天关门闭户的,自然闻不到,夏天是什么情况我就不多说了,有阵风吹过来就算享受了,还顾得上气味么?再说,夏天也没有人不要命去踢球阿!至于春秋两季,时间非常短,忍忍也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