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饭碗,华国锋,袁隆平,李振声和中科院院士 -- 海纳

共:💬241 🌺42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家园 njyd的杂交稻,是实验室杂交稻,即不易推广,

也没有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

家园 正是这种杂交方法的失败,才得出了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说法

不是说水稻不能杂交。

家园 用词问题

在七十年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不是袁隆平教授的杂交稻让农民吃饱。

你无法得出这个结论,只能归结于用词不当。

你最多只能说让农民吃饱不全是袁隆平一人的成果。

家园 对不起,兄弟开会去了,以后再聊。
家园 这样就清楚一些了

您的文章没有说明这个说法出现的年代,容易给人误解,特别是对年轻人。

搞科研的人也都不是天生纯洁的,往往系统内部也有许多争斗和门户之见。

君不见数学界邱田之争,说起来两人还是师生关系,尽管听说田的rp不怎么样。

家园 哥们这句话又值得斟酌

但只要是量产的杂交稻,必是袁隆平的学生。

70年代袁先生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发现野败后,由此在全国大协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系配套的杂交稻并在生产上推广。

但是几乎与其同时(落后一年),四川的周开达就利用本校老师从冈比亚带回的非洲稻种与本地种进行远缘杂交,从中选出了雄性不育的植株并进而培育出了不育系,并也组配出所谓量产的杂交稻,例如冈型系列杂交稻。

所以您这句话是不确的。

袁先生想到了野生稻中可能存在雄性不育的植株,但要找到它却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关键是居然就捞到了,这运气就不是一般的好。

周是按远缘杂交可能产生不育后代的理论,然后通过定向培养得到雄性不育株,这在育种上指导意义更大,遗憾的就是周晚了一年,加上外语不行,所以在外界知名度就不大。但是育种界却是公认的,所以后来也评上了工程院士,可惜的是,周先生在参加第一次院士大会的时候,就脑溢血病到,至今未起。

家园 关于杂交稻的定义

柳叶刀和njyd两位兄弟可能不是学农的,他们对杂交稻的理解从常识出发,可以理解,但是njyd兄倒是说的非常准确。

现在一般说杂交稻,一般都限定指利用三系法或两系法组配出来的一代杂交种,生产中只能利用一代种才能取得高产(如果农民自己留种,那么第二年一定会出现所谓分离现象,就是植株高矮不齐,花期不一,熟期不一、籽粒大小不一等现象。不说产量高低,就是如何收割都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

常规稻则是指通过各种选育手段培育出来的性状稳定的水稻,农民可以自己留种。现在大多数的常规稻其实都是通过杂交育种方式培育出来的,广义地说,也应该是杂交稻。

是不是杂交稻就一定比常规稻高产,现在在生产上看好像如此,将来是不是这样,还很难说。

现在是小麦、油菜等都在向水稻学习,搞杂交优势利用。专家们都这样说,于是全国人民似乎都认为杂交种比常规种好。

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杂交优势放一边另说,关键是使用杂交种以后,农民就无法自己留种了,这样种子公司和搞育种的人才有更多的钱可赚不是。

嘿嘿,后面的几句话乱说,不当真!

家园 您这话说的

赵紫阳在总书记位置上的事没什么可说的,一句话,尚不具备那个能力,8x8中的举动现在看来就是头脑不清醒。

但是75-80年赵紫阳在四川省委书记任上,抓农业可出了名的。

说几件事,一是前面回帖中说到颜济老先生,文革中是全国仅有的几个造反的教授之一(这也是奇事一件),但是学术上确实有真本事,76年后自然被靠边站和被批斗,赵后来问了一句:这样的人,全国找得出来几个?颜于是得以身免。

二是当时四川各地普遍强行推广种植双季稻(除南部几个县以外,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光热条件不适合双季稻,产量低不说还费工费时费肥影响下一季),但谁敢说不种,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政治不正确。农业专家有意见,农民有意见,基层干部也有意见。后来赵调研后,拍板取消双季稻,改种一季中稻,并且借用农民的话: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意思说两季水稻+一季小麦的产量不如一季中稻+一季小麦的产量),说服了大家。其结果是粮食产量增加,上下皆大欢喜。

三是实行包产到户,受到农民热烈拥护。俺当年大学毕业后在农村搞农技推广,倒是没少听农民说老赵的好处(原来有时半年都可能吃不上米,现在

尽管吃,你说他不念好?),那句:要吃粮、找紫阳的顺口溜,俺就是在基层听到的。

其他的不敢乱说,但是可以肯定,在四川民间,从解放到现在,老赵是四川历任省委书记中口碑最好的。

家园 不能留种这个西方的种子公司也是这样的

农业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啊

家园 谢谢,解了我一个疑问

一直不明白四川为什么不引进,原来还有这么一层关系。

家园 也不绝对,李振声的杂交小麦就是可以留种的
家园 老兄看的不够仔细些

我现在说文,自然采用是现代农学界对当时人物的判定。

家园 杂交稻的“杂交”和一般意义上的杂交

这个“杂交”是有特定含义的,我想我已经说清楚了。

家园 呵呵,历史就是历史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去“解读”历史。

老实说,您文中的一些观点,俺是有不同看法的,当然俺也不会过多议论,多说的几句也主要是针对农学界内部的事情。但是不知道那段历史的人读了您的文章,说不定就以为当时就是那个样子,这样,就有误导之嫌了。

就拿华来说,76年和叶拿下四人帮是有大功的,后来知难而退也是高风亮节、顾全大局。但是你不能说华在40~50年代就已经中国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了。

至少,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农学界的风云人物中,李先生还远远排不到前面。

您要说是一家之言,那没关系,但至少还不是农学界的共识吧。

家园 有引进呀!

70年代,成果共享,哪会不引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