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庖丁解字之"沉重"的故事 上 -- 丁坎

共:💬45 🌺10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庖丁解字之"沉重"的故事 上

沉重二字都是常用字,而其来源却并不那么显然。比如说重字,就如同射矮一样,也有造

错之说---其字形类似于千里二字的组合,故当为遥远之义。古来流传的绝对中也有:

八刀分米粉

千里重金鐘

就利用了这种拆分方式。

不过呢,分为八刀没错,八字本来就是左右两部份剖分之形,甚至可能就是分的本字,只

是当八为数字专有之后,才添一刀形以表示其本义。

而重为千里则谬矣,其字形今天的文字学者一般解释为一人负囊。

这个囊就是名为东的两头开口的布袋,字形如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重字从人从东东声。

也就是说,重的涵义来自负重物之形。

实话说,就目前所见的重字字形来说,一人负囊的字形不是很明显。(参见

外链出处)

我开始对这个说法也比较怀疑,但读到一个故事之后,觉得这个说法基本上可以信从。

这个故事简单点说是这样的:

某个动荡年代,大小帮派林立,其中有两个很大的帮派:箭头帮和木刺帮。

这两个帮派恩怨来源已久,几代间发生过三次大火拼,箭头帮赢了两次,稍占上风。

箭头帮的帮主比较明智,知道一个大帮无法完全翦灭,还是和平共处为上,所以对木刺帮很给面子。

木刺帮要开party,箭头帮带一票小弟来捧场。木刺帮来求亲,箭头帮立马应承,还派出自己最得力的两个香主送亲,

诚心诚意要把婚事办得风风光光的。谁知道木刺帮如今的龙头老大是个真正的蛮子,他召集帮中大将议事,说:

箭头帮是我们的大仇人,能报仇老子啥都可以不顾。现在箭头帮送了两员大将上门,我打算把他们两个整一下,一个砍脚,一个砍JJ,

这样箭头帮就没面子了,老子也爽了,你们觉得怎样?

下面一帮人吓得说不出话来,终于有人站出来,先扯了一通江湖道义,然后说出重点:

到时候箭头帮扑过来要报仇,谁来?

有人扛得下,就按老大你的意思整,没人扛得下,老大你就再考虑考虑。

老大虽然是个蛮子,但还不是傻子,所以还是把这个念头打消了。

怎么样,看起来象是个很烂的江湖故事,写成剧本都没有导演肯接。

其实,这是发生在公元前537年春秋的两个大国晋国和楚国的故事:

箭头帮和木刺帮分别指晋国和楚国。送亲的两个重要人物是韩起和叔向(羊舌肸)。

楚国当家的是楚灵王,劝说他的是薳启强。

及楚,楚子朝其大夫,曰:“晋,吾仇敌也。苟得志焉,无恤其他。今其来者,上卿、上

大夫也。若吾以韩起为阍,以羊舌肸为司宫,足以辱晋,吾亦得志矣。可乎?”大夫莫对

。薳启强曰:“可。苟有其备,何故不可?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耻国乎?是以圣王务行

礼,不求耻人,朝聘有珪,享覜有璋。小有述职,大有巡功。设机而不倚,爵盈而不饮;

宴有好货,飧有陪鼎,入有郊劳,出有赠贿,礼之至也。国家之败,失之道也,则祸乱兴

。城濮之役,晋无楚备,以败于邲。邲之役,楚无晋备,以败于鄢。自鄢以来,晋不失备

,而加之以礼,重之以睦,是以楚弗能报而求亲焉。既获姻亲,又欲耻之,以召寇仇,备

之若何?谁其重此?若有其人,耻之可也。若其未有,君亦图之。晋之事君,臣曰可矣:

求诸侯而麇至;求昏而荐女,君亲送之,上卿及上大夫致之。犹欲耻之,君其亦有备矣。

不然,奈何?韩起之下,赵成、中行吴、魏舒、范鞅、知盈;羊舌肸之下,祁午、张趯、

籍谈、女齐、梁丙、张骼、辅跞、苗贲皇,皆诸侯之选也。韩襄为公族大夫,韩须受命而

使矣。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韩赋七邑,皆成县也。羊舌四族,皆

强家也。晋人若丧韩起、杨肸,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

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奋其武怒,以报其大耻,伯华谋之,中行伯、魏舒帅之,其蔑不济

矣。君将以亲易怨,实无礼以速寇,而未有其备,使群臣往遗之禽,以逞君心,何不可之

有?”王曰:“不谷之过也,大夫无辱。”厚为韩子礼。王欲敖叔向以其所不知,而不能

,亦厚其礼。-----左传-昭公五年

(为阍--做看门人,据说通常是刖者,刖是断足之刑。

司宫--太监,不解释了。)

注意,

以召寇仇,备之若何?谁其重此

此处的重字前人已经作了正确的解释,此处重同任,意思是谁能担当,也就是说,谁能

从这个用例来看,重字字形为负重之义没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左传中还有大量重字用作大车,也可以作为旁证---负重之人变成了负重的车而已,其功能都是负重。

这也是辎重一词的由来。

文字学的东西到此为止,说说题外话。

扣押乃至凌辱使者不难,就象拽一根绳子一样容易。

然而,使者不只是使者自身,他背后有一个国家,就象绳子上面吊着块巨石。

想拽绳子,先得考虑下由此从天而降的巨石自己是否扛得住。

楚灵王想清楚了,没敢拽。

二千多年后,咸丰皇帝没想清楚,拽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成为英法侵略借口的巴夏礼事件详细经过我们这里不讨论,只摘录事件前后的两封上谕:

事前:

“巴夏礼、威妥玛等系(该夷)谋主,闻明常亦暗随在内,即著将各该夷及随从等,羁留在通,毋令折回,以杜奸计,他日战后议抚,再行放还。若不能羁禁巴夏礼等,令其全数回河西务,亦无不可,断不准去留任意,有碍战局。”

英法联军步步进逼之后:

“……

当谕令相机办理,朕亦不为遥制,总期抚局早成,朕即可及早回銮,镇定人心。……如肯遵照恭亲王等所给照会,退至张家湾一带,酌定适中之地,定期各派委员,将在津续定条约盖因画押,将巴夏礼等送回,固属至善;如必不肯遵行,或并无照复前来,不必待其进攻城池,莫若既将所获巴酋等全行送还,以示大方,尚可冀其从此罢兵换约,不值得为此数十夷丑,致令亿万生灵俱遭涂炭

你早干什么去了?

咸丰不是蛮子,可惜手下连一个薳启强都没有,没有人对他说一句:

谁其重此---谁来扛?

更可悲的是,清亡后遗老们编撰的清史稿中僧格林沁列传居然这样写:

敌兵日进,迎击,获英人巴夏礼送京师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巴夏礼是阵中俘获,谁知道是扣押使臣?

这样的认识水平,也只配给历史陪葬了,只恨被他们葬送的,还有奋勇战死的将士和无辜受难的百姓,和一座万园之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难道是沙发?上花
家园 已确认是板凳!

谢谢啦!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原创】庖丁解字之"沉重"的故事 中

上文讲了沉重的重,现在来讲讲沉重的沉。要理解这个字,从字形分析入手将一无所得,因为这个字根本是个错字。那么正字是哪一个呢?

还是讲个故事吧。

有个文学女青年,酷爱李清照的词,结婚生子后还念念不忘,干脆用易安词中的字句给自己的儿子起名。 这孩子后来的终身大事也颇有几分文学味。有天有个女学生跑来请假,说自己父亲病重,要回家见最后一面。 这孩子也颇有人情味,干脆用自己的小汽车送女学生回家,并一同前往探视,谁知学生家长误以为他是女学生的恋人,就握着他的手说了些托付的话,一段姻缘就这样成了。就这些来看,这孩子的故事简直是一标准的才子格调:书香门第,风花雪月(对了,他的妻子似乎就名唤 雪雪)。 可是且慢,这孩子的故事还有另一面----据他自述,他精技击,一拳可以使人毙命,惯射击,手枪在正常距离内百发百中。 到此为止,似乎还是个普通的文武双全。可是还没有完,他一生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文武,而在于-----黑白。后来他的女儿曾以《黑白人生》为题写作了反映他一生的电视剧本,因为群众反映激烈而未能获准拍摄。他的一生,负载的东西也太沉重。

他的名字叫沈醉。关于他的故事,就不劳我再多说了吧。

他母亲告诉他,这个名字来自李清照的

醉不知归路。

这句词一般写作

醉不知归路

沈沉同义,实际上,沈才是正字,而沉是书写讹误而来。

我们怎么知道这一点的呢?

先来分析一下沈字字形,说文的解释是

沈:陵上滈水也。从水冘聲。一曰濁黕也。直深切。又,尸甚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别作沉,冗不成字,非是。

这个说法有一点问题:冘并不只提供字音,对字义也不可缺少。

我们再来看看冘的字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是小篆字形,汉典网只给出了小篆字形,其实这个字在甲文中也有,字形相同。

由图中可见,冘就是一人挑担的摹形。(实际上冘就是担的本字。)

与上文所说的重字对照一下,重是一人负囊之形,有重义。

冘是一人挑担之形,同样有重义。

而沈字从水从重,重的东西入水易沉,这很自然。(当然,沉浮的决定因素并不是重量,而是密度,可是,先民没有这个概念,他们说重的时候,已经无意识地以单位体积为标准了,所以,在这个语境下,重量等同于密度。在日常语言里,到今天人们还经常说铁比木头重,木头比棉花重,即是明证。)

逻辑路线本来是这样的:

冘----一人挑担---有重义

沈----从水从冘---重物入水---有沉没义。

后来由于冘字不行于世,所以沈字也兼有冘义,即轻重之重义。

沉是沈的误写,把小篆冘字左右两端向下延长,就把担子变成了屋子,而把冘字变成了冗字,沈字变成了沉字。

沉的义项都要落脚到沈字去追寻。

所以,沉有沈的沉没义,也有沈兼有的重义。

于是有了沉重,这东西很沉等等说法。

还有一个耽字可以提一提,这个字按字形分析应该跟耳朵有很大关系。

说文说:

耽,耳大垂也。从耳冘聲。

而其通行的字义主要有两项:

1 迟延 如耽误,耽搁

2 沉溺 如耽于女乐

第一项当派生自 耳大垂也, 耳大垂也似乎也跟重而坠有关,不过我们暂时不存而不论。

第二项显然跟耳朵无关,其沉溺义当来自沈字的沉没义。

到此,沈字的构形就算讲清楚了。捎带着可以提一下,沈,沉,耽,担,这几个字的字音间也存在密切关系,它们在上古音的韵部都属于侵部。当然,这也不用专门的音韵知识,读诗经的朋友会很容易从韵脚方面留意到这个特点。音韵方面的相通可以更加证明我们对冘沈耽的分析是可以成立的。

以上进行的沉重二字的文字学分析,都可以独立成篇,但还不是我们讨论这两个字的主旨。我们关心的是,这两个字造字逻辑途径上的共同点,以及由此可以拓展开来的东西。这些东西,留给下篇吧。

家园 老丁,沈醉的母亲,我记得名字是罗裙

这个在诗词里面未免太多了。

沈醉的姐夫叫余乐醒,嗬嗬。

沈的前妻大名里面没有“雪”,是粟燕萍三个字。

家园 清朝的这段历史非常之沉重啊!

感觉就是标题。

满清最后满朝文武大臣居然找不出几个能当大事之人,连起码的两国交兵不斩(辱)使臣,都不知道。还号称礼仪之帮,圣学起源。他们不知学的是什么玩意儿?!

这帮所谓的儒家弟子,骂一句腐儒、浑儒,不足以言恨!

家园 老燕啊,雪雪这种名字当然是小名啊。

我是在二十年前左右的某期新华文摘上读到的沈醉自述,记忆中沈醉唤她作雪雪。

写此文的时候懒得查对,但对自己的记忆还有点信心,所以顺手提了一下。

老兄既然提起,我就查了查,没错,雪雪是她的小名。

粟燕萍是沈醉當年在軍統局臨澧特訓班當教官時的學生。第一次相識是粟燕萍學游泳時不慎誤入深水區,沈醉發現後跳到水中將她救起。當時沈醉只是覺得這位年輕姑娘很調皮。後來有一次沈醉準備回長沙探望母親,粟燕萍恰巧因父親病危也要回長沙,便搭沈醉的汽車同往。到粟家後沈醉陪粟燕萍詢問她父親的病況,誰知粟父竟將沈醉誤認為是燕萍的男友,便拉住沈醉的手懇切地說道:“雪雪(粟燕萍的小名)託付給你,我就放心了。”沈醉當時見粟父病危,也不便解釋,只好點頭:“您老放心吧!”但他覺得很可笑,並不當回事。見到母親後,便將此事當笑話講給母親聽。誰知母親卻嚴肅教誨他說:“臨終人的囑託你既點頭,等於同意,這是不能違背的。”(見《我這三十年》,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外链出处

花自己的记忆一回,呵呵。

家园 是啊,他的回忆里也常说雪雪之类的

当时看的俺一直以为大名里也有这个呢。

后来看了沈美娟的书,才知道她妈妈的大名里面没有。

家园 受教了!

记得狐狸在下载某部网上小说时,把所有的“沈重”、“沈默”等当作错别字,作了个查找“沈”替换成“沉”!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原创】庖丁解字之沉重的故事 下一

在上篇和中篇中,我们介绍了表示轻重的重的两个字:重和沈。

这两个字的造字逻辑完全一致--以人负担重物的方式来表达重。

很自然地我们会想到,轻重的轻在造字时又该如何表达呢?

我们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拟形是造字的基本手段。

事物的轻重与牛马鱼鸟这些概念完全不一样,后者可以通过视觉来把握,所以造字时直接刻划形状即可以。而轻重本身无法通过视觉把握,所以必须走迂回的道路。重和沈的构造就体现了这种迂回的道路。

轻是否同样走这条道路呢?

比如说,最直观的想法,常言道,轻于鸿毛。

是否可以画一只手托一片羽毛呢?

古人偏偏不这样干,它们造了个轻字,上文讲过,在左传中重也有载重的大车之义,很明显,轻(从车)源自某种车,实际上就是輶车,田猎时的副车。诗经秦风驷驖中有輶车鸾镳,意思就是驾这种车出去打猎,挂铃和马衔叮当作响。(很轻快的感觉)

尔雅中说,輶,轻也。二者同义。

就绝对重量来说,车总不会很轻的,至少比羽毛重多了,但是当造字的逻辑与现实的认识相遇时,我们就得到了一句很无理,却又很有意思的妙语: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这是大雅烝民中的一句,意思是说德这个东西轻如鸿毛,但一般人很少举得起。

就字面来看,简直在说猎车跟鸿毛一样,有点怪怪的感觉。

之所以这里能成立,乃至轻字在汉语中立足下来,都在于相对而不是绝对。

重是载重用的大车,要求的是载重能力。轻和輶是田猎用的轻车,要求的是追逐的轻便。

在这个意义上,二者构成对立,而重又有沉重的涵义,所以相应地轻车就有了轻的涵义。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这样太过迂回,比起直接画手托羽毛来说不太自然。

其实恰恰相反,负囊(重),挑担(沈),大车载重,轻车出猎都是当时很普通很常见的社会行为,而手托羽毛这档子事,大概只有脱离社会生活的哲学家才想得出来。(文字学里大部份错误,尤其是民科型文字学的错误,主要都是完全脱离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考察,完全凭字形,甚至凭后起的讹变严重的字形想当然乱推测。)

讲完沉重和轻这三个字,我们再把眼光放宽点,看看这些字造字逻辑的拓展。

沉重二字的造字方法,抽象一点说,就是以人的行为表达事物的属性。

人的行为在造字中非常重要,在古文字研究中一直有

名动相因的说法,意思是说行为对象与行为本身用同一个字来表达。

比如说,丧失的丧,繁体是喪,其甲骨字形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甲骨文字释读的第一人于省吾先生明辨,此字即桑的本字,字中口型即篮子之类的器具,

桑的本字就是通过采桑的行为来描绘的。(出土商代文物中已经有丝织品)

又比如说,禽兽的禽,其字形本来是一种长柄带网的捕鸟工具,所以可以同时表示鸟类和捕鸟的行为,文献中常见为我所禽的句子,一般古汉语读本都解释为通假,认为禽通擒,

严谨地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禽字本身就有擒获之义,禽擒分化是后起的事情,不能反过来把未分化的禽当作擒的通假。擒获的获也是如此,看看隻(只) 獲(获)就知道了,今天当作量词的隻(只)实际上本身就是捕获的行为,分化之后才添加部首变成獲字。

名动相因说清楚了,再回头看看我们解释的沉重二字,是否该添加 形(形容词)动相因的

说法? 再看看我们解释的轻字,又该添上什么说法? 这些东西能不能统一起来?

文字学研究中一个个具体的字的释读,一条条造字规则的总结,在普通人看来,都显得很繁琐。但没办法,这是无法回避的必由之路。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才能尝试程度更高的抽象,从而获得某种高屋建瓴的认识。

家园 上海以前有个老导演叫沈浮

也挺有意思。

家园 如此好贴,顶上来
家园 沙发

学知识啊

家园 板凳花
家园 【原创】庖丁解字之"沉重"的故事 下二(完)

上文说到,古文字学研究中有所谓名动相因的说法,而由沉重二字的解析我们又可以得到

形动相因的看法。仅仅局限于此,还只是皮相之论。

人类与动物相比,其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拥有一个自然世界,而人除了拥有一个自然世界之外,还拥有一个观念世界。人类通过自己的生存活动,不断地认识自然世界,并且不断地把自然世界中的对象引入自己的观念世界。而最初的造字者,就是将自然世界的对象引入观念世界的接引佛!同时,动物拥有的,与自然世界相处的方式,无论被适者生存的造化之锤打磨得多么精致,多么令人赞叹,都是有限的-----不超过其物种所划定的天赋和本能的范围。而人类却不然,人类与自然世界相处的方式,无论一开始是多么笨拙,却与动物相比有天渊之别---这方式是无限的。除了自身的动物天赋之外,他可以利用其他动物的天赋,比如说服牛乘马,他可以模拟其他动物的天赋,并将这种模拟后的天赋从规模到适用对象都大大改造,使其适用于自己的需要,比如说模拟蜘蛛的织网,并用于捕猎。(甲骨文中从网的字很多,分别用于捕兽,捕鸟,捕鱼,其用途区分不但可以从捕猎对象中看出,网的纹路走向也不同。)

蜘蛛不拥有面对鱼的天赋,所以鱼不是蜘蛛的对象。

马不拥有织网的天赋,所以蜘蛛捕捉的昆虫不成为马的对象。

而人类则不同,人类与自然世界相处的方式具有动物所无法比拟的丰富性。

这种丰富性,使得整个自然世界都成为人的对象!

对象-对象性关系,就是理解人类生存的关键词。

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

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说一个东西是对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这是说,

在这个东西之外有对象、自然界、感觉;或者说,它本身

对于第三者说来是对象、自然界、感觉,这都是同一个意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基于此,接引佛要带进人类观念世界的,就不仅仅是各种对象,而还有与各种对象相应的

各种对象性关系。对象与对象性关系如同硬币的两面一般彼此依存。名动相因,放在这个背景下来理解,才更饱满,更深刻--名动,对象与对象性关系也。

而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才更能理解形容词的内涵。

当自然世界以对象的方式存在,

...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

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

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

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

身。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

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

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概言之,形容词,描绘自然对象属性的形容词,是与一种与

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相联的。

通过重的例子,我们知道,重的属性是通过与之相应的,人类的一种本质力量--负重

来表现的。这,就是形动相因的奥秘。

总之,对象-对象性关系,对于文字学研究,对于人类早期文明史,思想史的研究,

是登堂入室的一把钥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