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添字采桑子 -- 袭人之暖

共:💬17 🌺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添字采桑子

夜长坐听三更雨,霖霖泠泠,霖霖泠泠,

零落千红,惜花到天明。

怯寒添茶暖玉手,冰心难融,冰心难融,

旧愁未去,新愁叠千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竟然看到

积分:0 乐善:0 声望:0

。。。不行,这个要支持一下,沙发,花。

家园 请先抓准韵脚,再对照词谱作词,忌讳随意发挥

《添字采桑子》上下两片是不换韵的。而您上片的“泠”“明”两个韵脚和下片的“融”、“重”二字,拿现代音读,固然不属同一个韵部,就连古音,也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去,“明”在平水韵中是下平八庚韵,“融”是上平一东韵,“重”是上平二冬韵。

此作不该换韵而换韵,是第一大破绽;其次许多字平仄不合词谱,是另一个问题。

家园 太悲太悲, 不符合实际
家园 好词啊!送花——

今天才看到,很有味道——

家园 填词比做诗要难

所谓填,就是要选字去按照词谱去填,严格一点好,词本来就是照曲牌唱的。而诗歌,尤其是要求不那么严格的近体诗,真是有了直抒胸襟的好句子,是不用严格按照格式的。

所以李后主很伟大,能把词写的那么淡和回味。

家园 古人高手可以自作词牌与曲牌

词的来源是曲子词,在最初与歌唱是不分家的,所以词这种文体的平仄要求和韵脚,原本都必然是要为演唱服务的。

早期如柳永、姜夔等人,精通音律,不但自己作词必然符合音韵,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优秀音乐素养,自创新曲调,新词牌。而宋代文人,亦多有虽然不能自创,但对当时的咏唱曲调烂熟于心者,作词也不会离谱。但宋代的乐曲到底是何等旋律,莫说今日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恐怕到明清之际,词人们就已经未必通晓了。所以后人作词,需要按照词谱一板一眼,不能逾规离矩,实际上是对这一文体源流的尊重。

不过时代在发展,今日作词,可以按照目前普通话的平仄和韵脚,不需要在这两处拘泥于古音,以体现出词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而相形之下,我现在写近体诗,还大多数是按照平水韵的。但如果连这都做不到,平仄有误,乱换韵脚,与词谱相违,那在我看来,根本就不算词。

家园 要能唱起来真是好啊

华乐又多一支花,作为歌词的需要,词本来写的要容易上口演唱,可惜无人挖掘词牌或者重新谱曲了。

家园 这个么……

要真能发掘出古代词谱的旋律,我觉得今天不会有什么人去听。

时代在发展,人的审美观也变化,或者说进步了。许多文字写的很美的宋代词曲,真要拿乐器演奏出来,说不定就像丽江古乐那样陈旧到如同博物馆里的化石了,也许,这正是它们没有能逃脱历史的汰选,消失在古人的记忆中的原因。莫说宋词,昆曲现在还有几个人愿意听,愿意唱?借鉴了中国古代五音写的本次奥运会主题歌《You and me》,民众反应又如何?

曲高和寡,而旧曲就更难打动人了。吸收今日的音乐主流元素,为古词重新谱曲,应该是一条新出路。这事情20多年前的邓丽君等人作过,流传下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作品,十几年前的《三国演义》片头曲也影响很大,前者清丽幽雅,后者厚实凝重,可惜今日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的佳作了。

家园 恩,邓的这两手歌我是收藏了的,的确不错

谱新曲子应该是条出路,总能和方文山之流有一拼。

家园 说反了吧。

而诗歌,尤其是要求不那么严格的近体诗

家园 嘿嘿,我这个定义是自己定义

律诗很严格的不用说,可是近代诗歌用字和韵脚方面就不太讲究了,还有梨花体。

家园 哦,原来近体诗可以自定义成近代诗歌。领教了。
家园 这个的确是您的不妥

像近体诗这种已经固定成习的说法,就不能再自己随意改变其意义了。

写错了字改了就行,硬要辩解就不太好了。

家园 嘿嘿,道歉道歉

一句话就把我顶到了墙上哈哈并给丁老师也道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