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名字的统计学猜想 -- 华恩

共:💬56 🌺8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感觉这里边还能刨出点货!花谢!
家园 欢迎鼎革mm
家园 这个是韩愈写的一篇文章,名字叫“辩讳”

因为网上不好找,干脆全文摘下来。这个很容易懂,不需要翻译成现代汉语的。

辩讳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会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为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家园 西汉的皇帝和大臣都有双字名

单字名的倾向性应该是王莽篡汉后才确立的。王莽好古,上台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复古,如改铸刀形钱,改官职的名字,改地方的名字,还有一个命令就是禁止双字名。《汉书·匈奴传》记载:“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

王莽之前的秦和西汉双字名虽然不多,但拥有双字名的人,下起普通人,上至王侯将相,显然当时大家并不认为双字名有何不妥。王莽上台后禁了双字名,虽然新朝很短暂,但是老百姓心理上显然认可了单字名更吉,风俗为之一变。这一习惯贯穿了整个东汉,直至三国两晋。

-----------------------------

秦王嬴政的父亲叫异人(子楚),他的大儿子叫扶苏,小儿子叫胡亥。他早期的相国是吕不韦,晚期有右丞相冯去疾。

刘邦时有郦食其,审食其(估计食其是这时流行的一个名字)。

张良的儿子叫张辟彊,惠帝的时候做过侍中。

齐王刘肥有个儿子,封了东牟侯,叫刘兴居。还有一个儿子叫刘辟光,后来封了济南王,景帝时参与了七国之乱。还有一个儿子叫刘雄渠,后来封了胶东王,景帝时参与了七国之乱。

文帝时有张相如,张释之。

景帝时有周亚夫,程不识,韩安国,公孙浑邪(羌人)。景帝有个儿子封了临江王,叫刘阏于。有个儿子封了赵王,叫刘彭祖。

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做刘彭离和刘不识

武帝时有董仲舒,庄青翟,田千秋,直不疑,王温舒,司马相如,朱买臣,孔安国,刘屈氂,李延年,霍去病,李广利,赵充国,赵破奴。

卫青的第二子名为卫不疑。卫青的一个部将叫张次公。武帝晚期一个游侠名为朱安世。卓文君的父亲叫卓王孙。

汉昭帝名刘弗陵,是汉朝唯一一个有双字名的皇帝。昭帝时大臣有田延年。

汉宣帝民间的名字叫刘病已,他的岳父叫许广汉。当时有楚王刘延寿,大臣张安世,赵广汉,萧望之,邓广汉,范明友,尹翁归,许延寿,韦玄成,盖宽饶,韩延寿,严延年,戴长乐,杜延年,耿寿昌。

汉元帝时有刘更生,薛广德,贾捐之,冯奉世,焦延寿,李延寿,甘延寿

汉成帝时有王延世,翟方进。

小结一下,这些名人里有六延寿,四延年,三广汉,二不识,二相如,二安国,二安世,二食其,可能这都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好名字,尤其是延寿和延年,不知道那时候闹瘟疫还是怎么的。广汉这个名字,可能跟国号汉有关系,和充国、安国、安世、破奴这样的名字一样,都充满了寄托。相如这个名字,起源于蔺相如。不疑、去病、去疾、不识这样的名字都带否定词,前三个容易理解,不识不知该作何解。

家园 世上最难的高考兼公务员考试——进士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只有此才当之无愧。当代亦算修辞了。

为了自家孩子,人家父母刻意找些事儿;或者为了自己前程,倾轧亦是可以想象的事情。

从中亦可见官僚体制的习俗了:民不举,官未必究;民已举,得,“牺牲品”是难免的。否则,他endorse你,自己都未必保得住。

家园 花谢。

很有意思的题目。没想到,单双名有这么多学问。

家园 是很正常啊。

李贺的生平我没有细考,按他当时宗室背景,应该有别的路子,不比非要走考进士做官的。

家园 “不”在这里作虚词,无义。如“吕不韦”。
家园 有道理,不过说成“自王莽始”仍然牵强

新朝一共才那么十几年,王莽实行了那么多新政,为何老百姓会无缘无故地认可这一条呢?

新朝以前当然能找出很多双字名,但是显然对单字名不占优势... 这不仅仅是避讳或者是识字不多造成的...

个人猜测这条法令是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只不过被王莽用律令的形式给加强了一下而已... 就像纳粹德国反犹一样,并非自希魔始 -- 欧洲的反犹风潮在他之前就很盛行了...

家园 多谢!
家园 有道理

老百姓认可王莽强制推行的单字名,如您所说,可能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但我想应该还伴随有比较重的惩罚。王莽对匈奴单于可以利诱,对老百姓就是威逼了。不过新莽时期也还能偶尔找到一个双字名,如赤眉军立的那个放牛娃皇帝刘盆子。另一个奇怪的地方是王莽的这条法令好像只对男子适用,刘秀的先后两个皇后,一个郭圣通,一个阴丽华,都是双字名。难道官方并不把女子的名字登记在册?

家园 中国人也有类似的举动

现在就不必说了,特别是那些祖上有些名气的,子孙的名字里很多都想办法带上祖先名字里的字,有向几世发展的趋势

以前因为有避讳的存在,直系后代的名字一般不会出现祖先名字里用过的字。自然当朝皇帝们的名字也是不能拿来用的。但对于祖先和皇帝们之外的人,一般就没这个忌讳了,想纪念的,想追慕的,想看齐的,尽管按着自己的喜好来。《汉书·叙传》里就有记载: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年百余岁,以寿终,故北方多以“壹”为字者。

这是把大富豪的名借来做自己的字,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像班壹那么成功。

家园 关于南宗,八卦一下

话说当年北宋灭亡,赵构仓皇逃往南方,孔门要义向来以忠君爱国自许,当时的衍圣公奉旨转进南方,追随宋庭。他当时背着子贡亲手雕刻的孔子木像(流一下口水,这么牛的东西现在在哪里啊?)南下,留下个弟弟守护祖坟。金国随即封这支留守的后人为金国的衍圣公,从此孔府世系分为南宗和北宗。等到忽必烈灭了南宋,衍圣公这块遮羞布还是要滴,汉人书生还是要统战滴,元朝继续封孔子后人衍圣公。但是南北两宗咋办捏,理论上讲南宗是正统,可是好不容易才把南宋踩到脚下,转头就让别人奉灭国之君为主,他好意思我们大元还不好意思呢;再说了北宗衍圣公金朝元朝的这么传了几代下来,早就开枝散叶的生出一大家子人了,这么突然把别人的饭碗给夺了,还怎么让人活啊。忽必烈亲自出面把南北2个衍圣公叫到一起,然后问当代南宗衍圣公,我准备把你封为衍圣公,归于曲阜,你看如何啊?当代南宗是个明白人,赶紧摇手,不要了,不要了,北宗就是正统,都是孔子后人,您说咋办就咋办,我们不争。忽必烈一看这南宗这么懂事,龙心大悦,赶紧赏了一大堆东西。从此衍圣公的职位就彻底让与北宗了。到今天为止,孔子的家庙还是有2座,一座在曲阜,另一座就在浙江衢州,最后一代南宗的掌门人现在就是这座南宗孔庙管理委员会的头头。

刚刚在网上搜了一下,当年南宗是把衍圣公让给了北宗了,但是好像不太服气,听听当代南宗是怎么说的:

南北宗800多年分开祭祖,此次能否实现南北宗在曲阜共同祭祖呢?

  这个设想和可能性也被孔祥楷先生否定了。

  他说:南宗孔氏在历史上直至元代为止,是真正的正宗长门,因为政治的变故,让位给曲阜族人。如果长门子孙要回曲阜与北宗孔氏共同祭祀祖先,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敞开孔府的重光门迎接长门。重光门在孔府大门后,高5.95米,长6.24米,宽2.03米,门上悬“恩赐重光”匾,故称“重光门”。此门平时紧闭,只在喜庆大典、迎接圣旨和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开启,故又称“仪门”或“塞门”。封建王朝时代只有皇帝进孔庙时才会开此门。孔祥楷先生说,于当时而言,只有江泽民主席来孔庙时才能开启重光门。如果要实现共同祭祖,必须按照古法,开启重光门。

  第二,必须有30万人民币的经费,用来支付祭祀礼服以及孔氏南宗曲阜祭祀团的礼器和交通食宿。否则,随随便便应付一下则有辱祖先。

  作为南宗孔氏当家人的孔祥楷先生,出于其责任感和抱负,也许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实现南北共同祭祖的美好愿望。可惜拍摄期间没有这种机缘巧合。

外链出处

家园 啊,木像还在人间呢

难怪当代南宗宗主那么恼火,祖先守护了2000多年的孔子木像,被北宗一借不还,名号已经让出去了,剩下的唯一一个念想还在自己手上给丢了,搁谁都恼火啊。估计是要不回来了,要和谐、和谐啊。

 

孔子及斤官夫人楷木像,在南宗家庙度过860多年后,曾下1960年国庆了周年时被借给北宗曲阜孔氏家庙落脚。现在衡州孔氏家庙思鲁阁神龛中的孔子及斤官夫人楷木像是北宗奉送的复制品。

(据《曲阜县志》、《阙里志》记载,衍圣公府历代藏楷雕孔子像及孔子夫人像,为传世之宝,是孔子卒后其弟子端木赐雕刻。宋代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随宋康王南渡时,将此二人雕刻带往浙江,后保存在衢州新立南宗衍圣公府。[SIZE=3]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典时,为办孔府复原陈列展,曲阜文物部门与浙江省文化局联系,得知此像已存浙江省博物馆。此后通过国家文物局,将此像借回曲阜陈列。1963年,因浙江省搏物馆索还雕像,故用楷木按原貌复制孔子像及孔子夫人像,以复制品归还浙江省搏物馆。现此二像原物保存于曲阜文管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是第一次看到这2尊木像的照片呢,孔老先生大耳,狮鼻,笑容可掬,比那个什么标准像生动多了。

家园 花。南宗肯定要讲。这是孔子世家里的大公案啊。嘻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