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地狱里也有天堂 – 读徐晓的《半生为人》 -- 萨苏
刚才在读吧上看了前几章,记得以前在哪里也看过一两章,对那段历史,那些人物都蛮感兴趣的,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史铁生的,不知哪里有全本的电子书下载?谢谢!
写九级浪的人比徐晓他们还大半轮。
六七十年代的文学,可能就只有相信未来,九级浪,波动,北岛等人的诗歌可以留给后文读读了。
如兄所说,“从整体来看,她是要用书的数量来展现当时的荒漠情况”。这其中,她读过“不超過30本”。
另一方面,她读过很多这个时代之前的书。这应该不构成矛盾。
唯一的问题是,只出100本书的时代,到底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呢?
你注册一个帐号就可以了。
注册都不用。
出版打广告的,所以很多书内容不全只是节选,图片就更没有了。不过咱出门在外,找中文书不容易,能看点部分也好,那里尤其是新书较多。
照片都有。跟原书差不多。爱问的中文书无数,连比较偏门的书都有,是个好地方啊。
http://ishare.iask.sina.com.cn/
在最上面就可以搜索你想要的书籍。
谢谢太傅推荐,有空去淘淘。
衡量一个时代是否荒漠,用一个人能读到多少书作标准是比较合适的。
但是,这又可以分为两部份:
1 公开发行的,不费劲不冒风险就可以读到的。
100本就是这个,但是在这里再加一句,说
是不合适的,这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条件很艰难,时代只提供了100本,而普通人又连这个都达不到,
能接触到的也就是30本左右。
可实际上呢,这个30本只是她的个人选择而已,因为...一黑板一地板。
2 地下流传的,要费劲要冒风险才可以读到
其实那些书在当时是一种稀缺资源,掌握在特权者手里,很多书内部发行,而且根据干部级别确定发行
范围,如省军级等等。流传那些书,在某种意义上和看内部电影搞到票证一样,是社会关系和地位的一种表现。
风险在平时并不是很大,如她自己所说:
也就是说,大家公开说不许看,但实际上看了也就看了,没什么了不起。
至于后来她进牢房的事情,关键点不是看了那些书,关键是他们这个地下读书会人越来越多,成了组织。
TG就怕你成组织,所以比较过敏。
综合说来,我所质疑的是,徐晓那种说法把两种不同的书籍范围混淆在一起,没有给人一个真实的图象。
当然,我并不是说她撒谎,她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撒谎,文革的荒漠情况也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她那样的说法
容易让人误解,没有读过半生为人的读者,很容易认为30本就是一个普通人在文革的阅读上限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举例而言,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日记 是省军级,实际上无数红卫兵手里都有这本书。
只不过她按一般的文革反思文章的写法复述了一遍罢了。这种写法是流传很广的,因为没有什么人对此进行质疑,因此也就变成固定写法了。
至于所说“导致了几十人坐牢、上百人受牵连的一桩大案,其实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首先这不是地下读书会的问题,而是托派组织的问题。中国历来对托派进行着最为严厉的打击。
但为什么又说是“子虚乌有”呢?想来争执的的焦点是是否跟国外托派组织有直接联系。是否有直接联系,不是个容易搞清楚的问题,因为文字联系是一定有的。
当然案子到最后,大概是证明没有直接联系,或至少大部分人并不知情,因此这个案子本身就变成“子虚乌有”了。
这些事,普通读者当然不容易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