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一 -- mynoodles

共:💬1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三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三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3-31

十三

苏秦同志死了。他从一个“穷巷掘门、桑户卷枢”的社会下层人物,赖刺股苦学而成名,凭着带剑封侯的豪情、世上少有的辩才,穿梭驰骋于三晋和燕齐之间,终于促成五国攻齐,弱齐强燕,出色地完成了自己间谍使命。可谓英豪起于贫寒,布衣多奇俊之士。

苏秦纵横外交,给我们留下印象很深的是他的往来信件。他运动诸侯王公,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全靠这些信了。苏秦的信,按照当时的习俗,是写在木板上的,叫做“牍”。这个牍是一尺或两尺见方的木板(所以尺牍就是书信的意思)。在这个木板上除了可以写信,还可以画军事地图。所以地图也叫版图,画在板上嘛!(细长的竹简就不行了,上边没法画地图――除非只画一条不拐弯的河)。

信写好了,还要拿官印蘸一蘸墨汁,盖上去――这是最早的印刷术。墨汁是现成的,写信都要用墨汁。用毛笔沾着墨写,而不是拿刀子刻,所以也有砚台。

盖了章,就需要装信封了。但是没有信封(有信封也装不下这大木板啊)。于是古人有办法,另拿一块木板盖在这木板上(当然要盖在有字的那一面),这就等于密封了!除非特异功能人士,是看不到里边的字的。

两个木板脸对脸捆好,为了防止邮递员在路上私拆,捆木板的丝绳在打结处还要压上封泥,封泥上边再扣上官印――就万无一失了。这种封泥现在也有人收集,不贵,才几百块钱一个,不过当时一分不值。

两块木板捆好了,封泥也有了,再写上收信人地址姓名,这信就可以送出了。怎么送出呢?诸侯各国相通的国道上除了走商旅、走军队,还走信邮。国道两旁有驿站,接待出行的官员、军队以及递送公函――俩木板儿。民间老百姓的信就没这待遇了,只好让熟人出门的时候,顺便把你的木板捎走就行了。

政府发布的公告,也是写在木板上的,譬如要捉拿逃犯或者征召贤人,把木板挂在街市路口。

竹简是不同于木板的。信写在木板上,书籍却是抄在竹简上。竹简一条条的,在每一条竹简上,譬如可以抄《孙子兵法》的一些句子,然后把这些竹简编成一串,卷起来,装在皮套里保存,就是书籍了。叫做简策。

苏秦那些秘密信件――写在木板上的,都是绝密资料,在苏秦死后,被他的追随者辗转传录,后来汇编成简策,供纵横家们学习。苏秦也就开启了一门特殊的学科――纵横学。他本人著有《苏子》31篇,约占纵横家著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可惜散失不传。但是直到汉朝,还有苏秦的部分书信抄本传世,也就是马王堆里边的帛书,写在丝帛上的了。

在丝帛上写字,比“简策”好。简策用手拿着沉,搬家时候也沉重。简策一旦脱散了丝绳,就乱了,哪句在哪句前边就不知道了。帛书不会。苏秦的战国时代,也有帛书,现在早腐烂,只有一件出土:半米见方,上有九百多个毛笔写的墨字,非常难得,但是你看不到它,因为已经被盗卖到美国去了。

总结苏秦同志的一生,他的外交脉络是这样的:先是离间齐秦关系,又破还齐赵邦交,具体过程是这样的:他先说服齐泯王取消与秦人互约称帝的计划,并促使齐国倡导“五国合纵”攻秦,导致齐、秦关系破裂。继而苏秦劝说齐泯王取消对李兑、孟尝君的画饼(封邑)承诺,彻底撕裂了齐与三晋关系。最后,苏秦煽动齐泯王三次伐宋,并亲自为伐宋一事扫清外部势力的干预,最终促使齐国吞宋而自壮,严重违逆了秦人意愿,更使得齐秦关系严重激化。终于秦人先出声于天下,赵人随之,魏韩继起,五国合纵攻齐,齐人大困。这就是苏秦“弱齐强燕”的总过程,是在公元前288年-284年这短短几年完成的。这中间的过程极为委婉曲折,国际形式风云诡谲、错综复杂,也更衬出苏秦的高超深邃。

在外交中,苏秦揣测列国,详熟列国的史地、经济、文化和军事。他交游广泛,“遍事三晋之吏”,沟通能力极强,与李兑、韩徐为、孟尝君、韩珉等权贵都有密切交往,尤其对列国当权人物的思想心态,作到了如指掌,深得有关国君的敬重。苏秦洞悉列国之间的恩怨厉害关系,利用矛盾、调动矛盾,为我所用,遇事常设想三种对策以供权衡抉择,“上不可则行其中,中不可则行其下”,可谓深谋远虑。

苏秦的纵横外交与张仪的欺诈外交,性质不同,不可相提并论。张仪说楚怀王,靠的是撒谎蒙骗,耍流氓伎俩,纵然得逞,终非光明正大,不足为训。苏秦运用的则是公开的外交手腕,虽从事间谍活动,但未尝以诈谋胜,而是以理取信,保持了纵横家本色。正如他后来对燕昭王所说的“且臣之说齐王,曾非欺之也”。并且苏秦始终忠于燕国利益,不负燕昭王的嘱托,正所谓“以百诞而成一诚”。

以理取胜和以诈欺人,不只是外交手腕的表现,实质上是人品的反映。就这一点来说,苏秦远在张仪之上。

苏秦纵横外交、强燕弱齐的结果是打破了秦齐两极左右天下的格局,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客观上为秦国统一全国扫除了一大障碍。苏秦也算是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一点儿贡献。

苏秦推动的纵横学,后来绝种了。但那种纵横捭阖、东挡西杀的意气,却成为一种文学流派的风格。司马相如、李白、陈子昂这些后来的豪逸文人,都自号纵横家,学纵横术,行文于是笔意雄奇,驰骋自由,铺排壮阔,汪洋而下,大有纵横家驰骋列国,舌战百万兵的意气。史学大家“司马迁”的文章,也有纵横奇气(这跟他大量抄了纵横家的教科书《战国策》进入《史记》有关)。后来的苏轼,更是干脆号称其祖上就是苏秦。苏轼行文“翻空易奇,层出不穷,皆能自圆其说”,也有纵横家意气。

司马迁也好,李白也好,苏轼也好,这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个性放达,不苟流俗,轻看传统道德、主流文化,即苏秦所谓不行“自复之术”,所以他们出现在世人眼中,往往离经叛道,不像传统的中国人。于是,纵横家大约基本可以成为新新人类的代名词。如今,周杰伦唱的歌,也有纵横家意气啊。

我们再说说苏秦死的那个地方吧――临淄市,市是农贸市场。当时做小买卖的不是像现在这样散落在街道两旁商店里,而是有固定区域,跟居民区分开,叫做市――我管它叫“农贸市场”。一般大都市都有不止一个这样带围墙的农贸市场。

“市”内店铺林立,按行业分成许多肆,井然有序,有卖金的,有酤酒的,有贩茅的,有卖马、卖兔的、卖履者,还有卖卜的,屠狗的,都在这里谋生活。里边很吵闹,有钱人家都不住在它周围,市井小人才住在这里。市有围墙,四周有市门,每天一太早就有许多顾客站在市门外,一到开门,立刻“侧肩争门而入”,以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市内有官员负责收税,“市长”官最大,管理着这个市。当然“市长”现在连整个城都管着了。但以前只管农贸市场。

除了做买卖,这个市还兼做杀人的法场――所谓的“弃市”,就是杀之于市,

与国人共弃之。伍子胥的爹、秦国的商鞅、如今的苏秦和未来的李斯等等,都是在这种市场里被杀了示众。“市”是教育群众,娱乐群众的地方啊。现在你去逛商场,是看不到这样精彩表演了,更没有五马分尸可看。

有城、有市才叫城市。这个格局延续了好几千年。但是从宋代起,市场改成沿街布设,不再单独成块了。武大郎就是站在街边卖炊饼了的。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小商小贩到处活跃的情景,跟现在差不多了。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四(上)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四(上)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4-01

十四

马克思说,资本家为了30% 的利润,可以铤而走险。所以商人脑子灵,属于不安分阶层,在法家盛行的秦国,遭到长期压制(法家的中心思想就是君权强化)。但是在齐国这里,商人得到人们艳羡,这是从前商人出身的管仲(就是诸葛亮所自比的)所定下的传统。

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到农贸市场卖金子的人(鬻金者)那里,抓住金子就夺了过来。“市长”(农贸市场的)把他抓起来,问他:“人都在这里,你就抓取人家的金子,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看见人,只见到金子罢了。”这是齐国人拜金的写照,也证明了黄金放在市场里待售,可以与一般青铜货币兑换,攒足了金子可以回家去保值,或者购买值钱的什么大物件。(以前,本坛一位网友论认为当时的“金”不是黄金,是青铜。非也!我想,齐国的这哥们不会跑到农贸市场来是抓青铜吧,那还不如直接去卖农具的摊儿上抓把青铜铲子。)

苏秦刚到齐国的时候,也向齐泯王赞扬说:“临淄富裕殷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赌博踏鞠。临淄大街,车轴互击(堵车),人肩互摩,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一派商业繁荣城市的奢靡自在景象,和西部咸阳秦国人艰苦朴素、节制娱乐的农经社会,相映成趣。

(顺便说一句,“踏鞠”就是踢球,国际足联的“布拉特”,因此认定:“足球发源于中国”。倘如此,固然可以以手加额、奔走相庆了。不过鲁迅又说:“唐宋的踢球,久已失传,一般的娱乐是躲在家里彻夜叉麻雀。”那又要气沮了。)

不管怎么样,临淄城作为东方大都会,大城周长14公里,小城周长7公里(接近北京西城区面积),代表了齐国商业的兴盛发达,如果未来是“齐始皇”统一中国,那中国可能走上一条农商并重的路子,而不是大秦朝的重农抑商。

可惜的是,我们齐国这位唯一有资格能当“齐始皇”的人,如今正在像一张给风兜着的废纸,惶惶地出逃在路上。他就是齐泯王,一贯好大喜功,如今如丧家之犬。

在齐泯王的身后,乐毅已经攻占了临淄,尽取“齐宝”,所谓齐宝,就是国家级收藏的奇珍异宝、财物祭器,尽输送于燕国。然后烧毁齐国宫室、宗庙(宫室是齐泯王家族住的,宗庙则是姜子牙或田氏齐王祖先在天上住的)。乐毅是通过焚烧齐国临淄的西门――雍门而攻进来的,这也是攻城最常见的手段。临淄这个歌舞升平七百多年的大都会,哪里见过这样的兵戈,就拿这个雍门来

说,它是一个著名民俗娱乐场所,春秋时代著名女歌星“韩娥”就曾在此门下办演唱会,表演歌技,余音三日不绝。诸种史料证明,乐毅在临淄犯下烧杀抢

劫之大罪,连他在自己著名的《报燕王书》中也承认:珠玉财宝车甲珍藏尽收

入于燕,连大吕这种体积庞大的钟,也搬到了燕国宫台上,真是巨细靡遗。这

位诸葛亮所第二自比的人,成为诸葛亮第一自比的管仲的罪人。

国破财亡的剧痛折磨着齐泯王,他身边的人陪着他向中原北部的卫国逃避,同时感受到了齐泯王的更年期症状,由于情绪大起大落而急遽显著。

中原北部的卫国是个不争气的国家,地点在河南濮阳,从战国初年起,就沦为魏国的附庸国。卫国国君采取夜郎自小的策略,把自己从公爵贬为侯爵,又进一步贬称为君(类似武安君、孟尝君这类封君了)。这种“千万别把我当人”的自残做法,确实保证了卫国国脉的长久,据说后来比秦始皇的命挺得还长。

随着魏国在战国初年首强地位的沦丧,卫国失去依靠,基本成了中立国,像瑞士那样,它的士兵都是骑着自行车打仗。

齐泯王带着和自己一起逃跑的老母,来到了卫国,心中已极端气恼。就像一个输光了裤子的赌徒,回到家以后要打老婆一样,齐泯王也没有放弃拿卫国国君撒气的机会。好在卫君装孬种有经验,把自己的宫殿腾出来给齐泯王住,端着餐具给齐泯王上菜,口中自称“臣”,生怕触彼之怒。齐泯王哼哼了半天,压住了怒火。

不过卫君底下的人翻脸了,骑着自行车把齐泯王轰出了濮阳,打跑了。齐泯王无奈,跑到山东南部的鲁国和邹国。这俩都是礼仪之邦,齐泯王所以对他们也没客气,面露骄色。鲁国国君正趁着齐国新败,在拼命抢齐国地盘,已经占了孟尝君从前的封邑薛城,怕齐泯王怪罪,闭门不让齐泯王进来。邹国也是一样(孟子的老家),虽然孟子曾经伏侍过齐泯王的老爹齐宣王,但邹人一样挂起了“齐国人和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齐泯王无奈,只好流落到了附近的莒国。在这里,他遇上了将影响他后半生的人,带给他幸福又结束了他性命的人,这就是“淖齿”(念闹,泥淖)。由于齐泯王一向跟楚国关系不错,前期还曾邀约楚顷襄王,所以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没有参与合纵伐齐的国家。楚国甚至派来了援军救护齐泯王。援军统帅就是“淖齿”。齐泯王赶紧任命“淖齿”为相国,指望抓住楚国这跟稻草。

(潇水曰:其实我早就说过,楚国对齐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战略襄助意义,一旦秦人等诸侯向东伐齐,楚国可以北上牵制秦人,拦腰击秦兵之腹,或者斩截秦人之归路。所以,齐国应该注意联络交好楚国。但是从前的齐相国孟尝君这个没头苍蝇,却兴兵伐楚五年,远攻近交毫无意义不算,还终于使楚国在秦、齐的联翩打击下,雄鳄断气,淹死陆沉了。如今楚国来帮齐国,但却已是南风无力了。)

(本节未完)

家园 【文摘】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四(下)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三章 苏秦之死 十四(下)

版权所有:潇水7388 提交时间:2004-04-01

有时候,来帮忙的人也未必得到喜欢。楚国的淖齿和齐泯王随后发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更多是齐泯王手下的幸臣所挑拨的。幸臣们怕淖齿受宠,而自己失宠,于是这些目光短浅的家伙就想赶走楚国援兵:“大王,现在国家已定,社稷已安,您何不派人谢于楚王,让淖齿他们回去。”

大约还有其它一些挑拨离间的话,加上淖齿本人也确实可能不善于自律,所以齐泯王开始厌恶淖齿。淖齿野心也很大,在齐国有反客为主的打算,并不肯轻易离去。他风闻齐泯王开始厌恶自己,于是派人伪装成秦国使臣,面见齐泯王,从齐泯王嘴里套话,证实了对淖齿的恶感。

淖齿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发动政变,一把抓住了齐泯王,把他以酷刑处死,然后和乐毅一起,瓜分齐国的土地和掳掠的财宝。

齐泯王所受的酷刑,恐怕是古来君王中最惨的死法了:淖齿把齐泯王的筋给活生生抽出来,拿筋当绳子(筋的尾部分大约还存在肉体里),把齐泯王悬吊在宗庙的房梁上。齐泯王疼痛无以言表,“宿夕而死”(就是从傍晚一直吊到次日黎明,才活活疼死)。

齐泯王是个胖大的人,史料上说他“颜色充满”,即便在流亡的过程中还“带益三副”(腰带大了三围),这样大的身躯,靠一根筋是吊不住的。所以,我们不知道淖齿是抽了他多少根筋出来,才吊他在梁上。

齐泯王一边被痛吊着,欲死欲活,淖齿还对他进行了拷问和数落:“齐国高青、博兴这两个地方,数十里的地面,下起了血雨,血水沾湿了人的衣裳,王你知道吗!”

齐泯王哼哼说:“不知。”

“齐国另一个地方,大地开裂,直至黄泉,你知道吗?”

“不知。哎唷~~疼死我啦!少说点罢!”

“有人在王宫殿前哭泣,求之不得,而闻其声,王你知道吗?”

“不知。那又怎么了!”齐泯王有气无力地喘出微弱的几个字。

“呵呵!”淖齿说,“天雨血,沾人衣湿,是天在警告;地裂至泉,是地在警

告;人有当殿而哭,是人在警告。天地人都在警告你,而你不知,还在胡作乱为,何得无诛(怎能不受诛杀)?”这固然是淖齿为自己弑君找虚无迷离的借口,也折射了齐泯王不恤民力,外战频频,对苍生的残耗。

齐泯王已经没辩解的力气了,只耷拉着头,等着“宿夕而死”,血一点一点地滴答着。

莒城庙堂里,公元前284年的这一夜,断断续续传来的,是齐泯王临死煎熬中的哀呼。

后人论齐泯王:“泯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然而“矜功不休,百姓不堪”,在对外战争中耗尽国力,终于诸侯合谋而伐之,不但没有“兵动而地广”,反倒国破而身亡,齐国陆沉,从此中华大地,唯西秦为大,岂不遗憾哉。

齐泯王的一切败亡,都是以吞宋为转折点,吞宋是他由胜传败的起点。该怎么看待齐国吞宋这件事呢?难道不应该吞宋吗?德国人“克劳塞维茨”在其著名的《战争论》一书中指出,占领敌人一部分国土,可以获得如下的利益:削弱敌人的国家力量从而也削弱它的军队,进而增强我国的力量和军队;可以把我们的战争负担转让占领区敌人承担。

这是齐泯王吞宋的好处。

但是,“克劳塞维茨”同时指出:“进攻要适可而止!――因为,占领区的扩

大、交通线的延长、战斗伤亡和疾病减员的增多等,都会削弱进攻的力量,所以进攻者必须掌握时机,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进攻的限度,是以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为限。进攻者应该在自己尚能组织有力防御、而敌对势力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之时,立即转入防御,这是进攻的顶点。如果超越进攻的顶点,就会招致敌人比自己力量更强大的反击;如果过早地停止进攻,则会减少应该取得的胜利。正确判断进攻顶点是非常重要的。”

齐泯王就在于没有把握好进攻的顶点。他一味勉强吞宋,超出自己的防御能力,当列国干涉部队纷纭来攻的时候,齐国已经力弊兵疲,不但宋国守不住(立刻被诸侯瓜分),连齐国本土都被突破得七零八乱。事实上,这样的错误,齐国历史上犯过两次,一次是听孟子的话而吞燕,一次是受苏秦煽动而灭宋,都未能守住战争成果。以当时中国诸侯的经济实力和战力,是没有能力冒然间就灭一国的。秦人就做的比较好,一直采取蚕食策略,逐城攻拔,稳扎稳打,打打拉拉,把握住了进攻的顶点。

秦人每得一地,消化稳固若干时间,以后再作推进。这不但可以牢牢地控制占领地,防御潜在的敌人反攻,还因为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咬,避免激起诸侯列国的大举干涉。这就好比把青蛙泡在温水里慢慢煮死一样,是安乐死。

而齐国吞宋,干得太大了,简直是把青蛙直抛进沸水里,不但消化不了宋国,还激起列国强烈干预――尽管苏秦事前极力担保列国不会前来干预,但那是骗齐泯王的。事实上五国把老齐干预得要死。

齐国的先哲管仲早就阐述过“得地而国败”的规律。也就是进攻超出了防御的顶点,得到土地,却国家败亡。老是战胜,漠视“顶点”,是危险的。所以要提防“唯战胜论”。从前的夏桀灭有缗,纣王克东夷,吴王夫差屡战屡胜,却把自己消耗得不行,最终失去防御强敌的能力,国破身死,都是这个道理。 “战胜”是一种双刃剑,可以杀人,也可杀己,这是战争的辩证法啊,也就是道家所说的“太强则折,月满则亏”。

我们看古典建筑房檐上,常有一个仙人和九个动物排列着。那个排在最前面的骑凤小仙人,据说就是齐泯王。“小仙人”齐泯王的位置已经非常领先了,但只要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掉下房檐来摔得粉身碎骨。这真是寓意深刻,正是齐泯王一生的写照,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持盈保泰”理论宣传画。

齐泯王不知道“持盈保泰”,不知道控制在战争顶点限度内,除了缘于苏秦的煽动,还有由于大臣们的阿谀奉承,忽悠得他脑袋晕了,遂狂妄自骄,冒险灭宋。据《吕氏春秋》说,当齐泯王流亡时,一边散步,一边问公玉丹:“我已流亡国外了,却不知道流亡的原因。我之所以流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公玉丹回答说:“您之所以流亡国外,是因为您太贤明的缘帮。天下的君主都不肖,因而憎恶大王您的贤明,于是他们互相勾结,合兵进攻大王。这就是大王您流亡的原因啊!”泯王很感慨,叹息说:“君主贤明原来要受这样的苦啊!”公玉丹就是这么蒙骗他,看来齐泯王身边,除了间谍,就是佞臣,能不灭亡吗。

(本章完)

家园 发发文章,长长经验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