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你对中国的信心可以耗用几次? -- 陈郢客
所以,信心不是来消耗的。信心是用来指引我们的前进的道路和方向的。我们说,我们有信心,实际上,不是我们有把握,而是我们在努力向着那个方向在奋斗。
西方有“美狄亚”的故事,非常令人惊悚。
因为,每个人都有弱点,都有可能出于什么而“疯狂”;我们会被“疯狂”异化,甚至是“害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可能性。必须对命运有所凛然,惊悚,敬畏。
大家都知道她是“私仇固执”,没人会支持她;我说体谅,不过是对“命运”的敬畏。我们的确也有成为“她”的可能,得承认个人或许也会被事情改造得面目全非的事实。
算道别语吧。谢谢。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群体性事件的背后,事实上是一个发展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绝大部分是经济利益,少部分是政治利益. 群体性事件实际上也是社会这有机体自我免疫的一种反映,在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高速发展中, 群体性事件甚至一些恶性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不可避免,与发展是长期共存的,就好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生病是不可避免的一样,因此对待群体性事件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积累经验,处理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由于大多数人的生活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群体性事件尤其恶性群体性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因此,国家可以设立专门机构,从处理效率,效果各方面积累经验,尽可能将群体性事件造成的损害降低,处理过程中不要将冲突双方对立起来,认为使一方满意就是使另一方受损,事实上冲突双方往往有依存关系,在处理过程中逐渐建立相关法律,使将来可能产生冲突的各方的关系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方向靠. 处理结果一定要公示,不要让群众猜测,怀疑,这往往会埋下新的冲突的种子.
拜托,造谣也应该稍微专业一点吧。
两组学生,一组扮狱卒,一组扮囚犯。
教授下令,让狱卒组控制开关,对囚犯组进行电压不同的电击——狱卒组不知道是假的,囚犯组知道,在“电击”时要表现痛苦状,电压越高表现越痛苦。
最后发现,狱卒组都倾向于使用最高电压进行电击,根本不在乎囚犯组有多痛苦。
而扮演狱卒的,都是一些平时很正常的学生,和囚犯组也毫无积怨。
那个版本本身有问题,我的看法也就不存在了。
昨天晚上敲了一大篇回复,一个死机全没了。只说两个关键词吧。
1、现在我也在记账,不过记的东西大概比您还要多些。——我关注的还有不同的人对这件事情的不同反应。怎么说呢,虽然什么样的态度有助于解决问题显而易见,但还是有忍不住的人。没别的,甭管打得什么旗号,政治逃不开的一个关键词是权力,而既然有权力,就一定有迫不及待的人。
2、群体事件这个名词,进入我的视野大概是06年左右的事情,印象中媒体和社科院的报告均有提到。这种事情一直有,我这回有点意外的是居然见诸官媒,如果我赞同您和葡萄的意见说这是种进步的话不知会不会被人归类为五毛?再一个意外的是,原来很多关心中国民主进程的人,也是要借官媒才有说事的动力(当然也可能人家以前就点评过类似的问题,我没看到)。
3、我会一直关注下去。学生一个,最可行的事情也只是记账。不过不管方向指向哪里,这都是最基础的工作。渐进的道路短时段看起来最没劲,长时段看却是捷径。
我觉得恐怕不是这件事情的性质。
我肯定读的书没有才女多,但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者识字率来判断作为群体性事件多少的标志也不是本质特征吧?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多了去,为什么以识字率或者GDP来做统计标识? 这样的分析能够有什么样的现实指导意义?因为穷而导致此事件的必然性?
从微观的个人生活经验来说,我宁愿相信网络上最初传递的谣言而不是贵州石书记的官话,更不愿意相信在封锁戒严之后拿出来的所谓鉴定的一个字!鉴定之所以有权威是因为它的客观和中立,在"领导"定性之后,在封杀戒严,在网络大面积删除帖子之后,再让人相信一个狗屁鉴定?
顺便说一句,很久没有来西西河,今天看了看,感觉不少网评员马甲。
每次都出来什么亲历的事情,真相大白后,自然而然的消失掉
人均GDP是显示经济发展的阶段,某些阶段就是社会分化比较厉害的时期,所以是衡量社会分化程度的指标。
识字率是表示居民对于公共问题的参与程度。社会普遍文盲的情况下,多数人对于和自己无直接关系的事情,就不太可能知道,更不太会参与。所以是自识字率是衡量政治参与程度的指标。
至于信不信,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比如不相信阿波罗登月的就很有理由啊:正面证据多数是NASA提供的,NASA本身就是利益相关方,不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