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周末经济观察】比宏观经济调控更重要的 -- 陈经
搞经济的喜欢均衡。西方经济学发展了几百年,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慢慢稳定下来,均衡分析的要素都具备了。几个核心概念,通胀、就业、经济增速、财政收入、贸易顺差等等,互相之关的关系慢慢清楚了。简单的说,现代宏观经济调控就是通过调节银行利率、汇率、政府开支等手段,实现低通胀、高就业、高经济增长的目标。这一套体系发展得非常精细,指标上百个,甚至已经成了搞经济的代名词。
全球国家都按这套体系报告一些数据,然后说好还是不好。与均衡相对的,就是崩溃。某些经济学家,其实也就这点本事。一些指标看上去不好了,就警告说不好了,要崩溃了。现在就说越南通胀高,越南盾要贬值,要崩溃。但越南人自己反而照常生活,无知无觉并不担心经济崩溃。我原先也以为问题多严重,后来发现上当了。中国以前没少被人说崩溃,都混过来了。我认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因为在西方国家稳定状态下的相对成功,在全世界获得了本不应该有的崇高地位。直说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更重要。宏观调控理论可以借鉴,但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宏观经济调控,它的目标是“维持会”经济。不管是中美这样的大国,还是越南泰国这样的小国,都要维持日常经济正常运行。宏调的目标是把经济数据尽量维持在经验区间,这个目标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我强烈反对这种不经本原思考的直接引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维持下去,就算不崩溃,很光荣么?中国的低通胀状态,以低收入为代价,是一个值得当宝一样追求的目标么?
不幸的是,中国这些年,宏观经济调控越来越成为压倒性的政策目标。一些经济学家批评温总理没有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这个我感触很深。我们还不是发达国家,不能用它们那一套指标来套。中国经济学家并不是完全生搬硬套,知道要结合中国国情来思考,知道寻找中国适合的数据区间。但是,从方法论上看,内核还是一样的,就是货币经济学那些理论。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政府近年来,从领导人开始,逐渐变得专业化,搞经济比从前更加依赖专业经济学家。政府体制内搞经济研究的机构好多个,经济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扎堆,和从前相比力量强大太多了。
近四五年,从宏观调控的那些指标来看,确实是非常好的发展时期。虽然一年以来高通胀了,但前面几年指标非常好。现在的高通胀,也不是中国宏调没搞好弄出来的,是全球大环境造成的。公平的说,宏观调控本身是成功的。在宏调数据体系下,经济发展很好。
但是,我对近年来的经济政策越来越不满,有这样感觉的人相当多。经济数据出现一些不正常,社会情绪、资本市场情绪就神经质地高度紧张。这不是境外观察人士的感觉,他们其实都一致看好中国经济了。辉煌的宏观数据,中国出口商品洪流,让崩溃论看起来象笑话。境外资金放心地冲进中国,规模十分巨大,而不是象90年代那样外逃。但中国社会内部的紧张情绪在上升,从事实业与投资的人感觉很差。境外的人看好中国,都想搭顺风车,想来投靠的很多,但中国人自己反而感觉不好。这并不是非理性的恐慌,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
现在的问题,表面上好象是通胀数据高,紧缩弄得生意不好做。宏观调控的目标是试图把宏观经济数据回归正常,仿佛通胀下去了,就可以松口气了。我有两个感觉。第一,通胀数据不容易下去。第二,如果通胀真的下去了,那对经济环境的感觉一定是更差。例如全球经济严重萧条,那通胀是会下去甚至成了通缩,但做生意的人更痛苦。也可能中国政府用各种价格控制与紧缩手段强力弹压,通胀数据终于下去了,但是很多中小企业会完蛋。一句话,指标的正常或者良好,并不先验地代表社会的真实情况。中国还没有到靠宏观经济调控稳定发展一路光辉的阶段,虽然顺了几年。因为有很多很麻烦的深层次的经济矛盾,还需要靠发展经济学来解决问题。
我坚定看好中国经济,而且有绝对的信心,主要不是因为中国宏观数据好,以前数据不好我也看好。实际上宏观数据问题很大,挑毛病太容易了,我绝不为宏调唱赞歌。我看好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组织、已经取得的政治经济成就,是一个有独特优势的框架,我们能够靠此解决一些很麻烦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东西。如果用这个全球很牛的框架去搞宏观调控维持会,这太可惜了。通胀低,就假设老百姓安心过日子,能解决什么大问题么?实际没法安心。这只是不出大乱子,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矛盾会越积越深。宏调搞了四年,经济确实有很大发展,按说成果很大,人应该充满信心才对。但为啥社会情绪与资本市场都很不安定?
我认为,老百姓需要解决的几个大问题,没有一个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指标能说明的。就拿最好的指标状况来说,就算是低通胀、高就业、高增长,老百姓高兴么?这些指标再好,居民的收入还是不高,很可能还是以低收入为代价实现的。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增收计划?我认为除了极低收入人群,其实是没有的。对农民好些了,低保加了,最低工资加了,这是最起码的事,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比不做要好。但是,有没有全民增收的一个长远目标,让人觉得生活有奔头?我感觉不到,普通大众仍然很不安心。
再比如房地产问题。按照宏调的原则,它的目标一定是稳定房价,而不是整死开发商。房价过高当然不好,但是想让普通市民都买得起房,这在宏调框架内是不可能的。它的后果,从数据上看可能是经济崩溃,因为地方经济极其依赖房地产。某种程度上,这能说明宏观调控理论的荒唐。房价过高不好,过低也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不“均衡”,会引发整个经济系统的乱子。但是,就算调得不错,房价“均衡”了,这边政府批地建出房子,那边开发商顺利卖出去,老百姓很满意这种经济学上的“均衡”状态么?很可能“均衡”的结果,还是一个让社会情绪极度紧张的高房价。但经济学家可能很满意,数字上完美了,地方政府搞GDP也很满意。前些年房价很低,不“均衡”,后来果然大涨了。发达地区出来的干部,到中部地区去搞经济,可能头一句话就是“房价太低”,然后拉发达地区的人脉来炒房。从搞经济角度来说确实是正确的观察,也成功了。这种经济学,能用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么?新加坡就很好,不许人从房产中获利,房地产只是一个正常消费,社会在正确的方向努力。
再如投资问题。中国这些年投资非常高,占GDP比例年年全球第一。按照经济学宏调理论,它是不正常的,要压下去。压不下去,坏账就高,就过热,就通胀,是经济“失衡”的万恶之源。前些年的崩溃论,经常拿这个说事。但是,这是货币经济学的观点。按照发展经济学,这是中国的独门绝招,是中国相对于其它国家的极大优势,也是我的看好中国的根本原因之一。投资高,出一些坏账,so what?不怕慢,就怕站。以后挣来钱,坏账根本没人计较了。虽然说是科学发展观,可到底还是得有发展的能力,才能讲科学。老温搞宏调压投资,年年把8%的目标端出来,怕各地弄得太火了。但这个事情,我支持地方,还好顶住了上了各种项目。猛搞房地产是地方上不对,但压投资,是中央不对。很多地方发展好,不是因为中央支持或者规划好,而是大胆开拓进取,往往超出了中央的预期。很多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不是中央扶持出来的,反而是在竞争中打败了政府扶持的企业,做大以后才得到中央支持。这次压投资,又是这一套,政府扶持的企业日子没问题,民营就难过。
所以我比较喜欢老朱搞经济的思路。不搞维持会,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很多大事,解决了很多大问题。也做坏了不少事,但是代价值得。老朱如果不搞那些离经判道的改革,不知道现在中国怎么混。老温前些年日子不错,是老朱搞改革打下的基础。现在这种改革精神少了,虽然中央开大会说要转型,知道还有好多大问题要解决。但我看现在还是宏调派货币派经济学家在起主导作用。说句通俗的话,现在中央高层需要“下一盘很大的棋”的构想能力,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要是靠央行收收放放投资,就能搞好经济,那中国经济还有啥研究价值?
认真看.
一个大城市的白领小资,在老朱刚上台的时候能挣多少钱,现在又能挣多少钱,他们的收入增长幅度是比负担增长幅度高不少的。
但那些中年下岗工人呢,他们最黄金的岁月响应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了,去广阔天地里保卫建设祖国了,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缺乏专业技能,现在人家4,50岁,上有老下有小,正是负担最重的时候,让人家下岗,还搞什么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让人家吃什么去?国家对这些人没有道义上的责任吗?所以说屁股决定大脑真是真理啊。
朱当初抓大放小,重点扶持某些命脉行业的大国企,到今年再三提出的央企股改,民营就是在这样的政策夹缝中发展壮大出来的。还记得以前的搞进入国际企业500强,让很多本来极有前途的大企盲目扩张,做大做强这类口号和目标成了大多数企业家的体现自我价值的道路。
回到您提及的宏观经济调控,我同意您说得,国内太把西方经济的一些经验当回事了,把数据看得过重,以至于通过数据制定政策,显得局限很大。不过我认为,很多事情都是在做了以后才知道优劣,对错,才能改进,而放任和无作为却是一定错误的。
本来中国就是在摸索自己的道路,在不知道前路多少深渊的时候,只好使用他山之石试探深浅,我认为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您提到房价的问题,我其实很同意中央这次的房价政策,不是要跌,不是要涨,是要稳定,稳定后再看下一步是如何提高百姓收入,如何改善金融环境。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而中小企业难以为继,也许我冷血,我认为这是优胜劣汰中的自然现象,中央提出了两个发展方向,几次指出要产业调整,聪明人自然知道该如何做了。
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乱写一篇,希望大家轻点拍砖哈。
更不同意。就这样。
西方经济学研究西方的体系已经几百年了,而且西方体系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定态,所以比较适用;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变化太快,而且还处在这样一个变化最快的年代,是非定态,所以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是很正常的,他们的理论看法可做参考但不可完全依据。
过去几年中央偏谨慎第一线偏进取,究竟谁对谁错还要过几年掉过头来看才说得清,因为这个平衡不好把握,最佳的点在哪里是各说各话。但我感觉此时此刻偏谨慎更正确,这两年木头人都看出风声不对,全球都是一片诡谲的气氛,谨慎是正确的方法,和老朱那时已是时移世易,所以不能说大干快上的老朱式做法现在就对,否则给人感觉铺开的摊子太大。
政委大概反对的是根据不太实用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向调控经济发展,比如理论厌恶通胀所以拼命压通胀,所以政委反对。但是调控操作总是要有个理论基础,目前为止经济学理论总算是像个样子,只要不奉为圭臬,不过于迷信就行了
价格下跌不是因为生产率改进,而是因为需求下降,这就很可怕。企业挣得少,要裁人减薪,减少投资,这会进一步减少需求。进入这个通缩循环,社会就萧条了。
发生通缩,可能是过度投资。以为需求大,狂上产能。结果没有那么多需求,只好降价求生。
一句话就是看多“中国政府——也就是中共的强大组织力”。其它一切好的条件,不管是齐全的工业基础还是高达1万7的外汇储备,都要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唱戏,才能发挥有益的作用。这是他唱多中国经济的根本原因,也是他对老毛爱恨交加的根本原因。从这点上说,我认为现在的俄罗斯还是没戏(我是俄罗斯的唱衰派)。抛开细节不算,同志们要从这点出发,才能理解陈经的文章到底在写些什么。
打个比方,如果说西方社会创造了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得西方经济始终具有相当的竞争力,那么中国共产党创造了管理一个庞大国家的“现代(管理)国家制度”并且在中国行之有效,再加上中国的各方面有利资源和条件也不少,在这种情况下看多中国经济实在不足为奇。
我赞成他这种观点,因为我看《南明史》无数次的痛心疾首、魂牵梦绕的思索之后才逐渐得出这个结论,南明政权始终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去合理分配和动员各种抵抗力量,才使得中国最终陷于异族之手。
另外,现在想起来,5年多前看何新的文章,他也是持这种观点。不过何新写文章不像陈经一样会把自己的核心政治观点隐藏于经济分析类的文章,相反何新往往能直接了当提出一些相当有眼光的结论,却缺乏必要的论述,以至于让人印象不深或者不服,但是现在我已经能够自觉的明白和理解了。
不过与陈经不同的是,何新是绝对的反朱派,而且成见很深
我以前看何新的文章也有同感,我觉得这是他后来有点沉寂的原因之一。
您是为下岗工人伸张正义来着。
这个是特殊情况,被厉以宁调教出来下任总理大刀阔斧改革的话,这个,唉,
现在地方有很多小朱,搞经济的本事超过了中央,在实践上有很多创新之处,ZY有些书呆子,我估计用不了几年,可能会掉几颗脑袋.
在经济发展顺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经济体的承受能力,太快了是要出问题的。这次通货膨胀主要是外生性的,但中央的思路可能还是按内部引发的通货膨胀来处理,所以还是要“千方百计”控制通胀,控制物价涨幅,当然不排除有政治因素考虑在内。
其实是另外一个问题更重要:有没有对付这种外来通货膨胀的方法?(呵呵,西方经济学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如果目前的方法不是好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做?
我觉得如果油价维持高位,对石油进口国来说,几年内肯定是要损失部分利益的。因为经济体的调整再好,也不会那么快。但从根本上说,卖产品的前途比卖原料的前途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