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海军无名舰系列 名不副实黄河舰 -- 萨苏
黄河号登陆舰,是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登陆舰支队14大队的一艘中型战车登陆舰,舷号931。1953年2月23日,毛公曾为该舰题写过一次“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题词。但是除此以外,大多数时候该舰默默无闻。
黄河号所属的级别“河字号”,是美国制造的LSM中型战车登陆舰,国民党海军以“美字号”命名。这种结实可靠的军舰海峡两岸都有大量使用。当然,美国人是不会卖给解放军这种装备的,人民海军的“河字号”都是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留下的,包括交给招商局使用的12艘,如“运河号”,“滦河号”等等。唯独有一艘比较另类,就是这艘黄河号,它是原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的“美盛”号,1949年随林遵起义。
解放军海军一艘河字号舰在进行登陆训练
“河”字号登陆舰全长62米,宽10.5米,前吃水1.2米,后吃水2.2米,标准排水量为743吨,采用向前倒的“开口笑”式前舱门以便组织登陆作战,该级舰满载排水量1095吨,主机为2台柴油机,功率2880马力,最大航速14节;可运载5辆中型坦克。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河字号的武器都是重新装备的苏式火炮。相对于国民党军把美字号改造成“钢铁刺猬“,解放军的河字号仅仅安装3门37 毫米双管舰炮,2门25毫米双管舰炮,火力并没有那样变态。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海军没有使用炮艇或者鱼雷艇进行“狼群”式攻击的战术,所以,河字号的装备仅仅用于自卫。比较有特色的是该舰加装了布雷轨,因此这种登陆舰也可以充当布雷舰使用。
解放军海军的三艘河字号登陆舰 – 黄河,淮河,滦河。留在大陆的LSM没有进行类似台湾“新美计划”那样的大规模改装,因此形状一直是舰桥歪在一边,敞开的车辆甲板,倒是较好地保留了原始风貌。
对比于东海舰队,南海舰队的登陆舰艇少得可怜,以至于1974年收复西沙群岛的时候,攻打珊瑚岛的部队竟然是用冲锋舟和橡皮筏完成的登陆作战。看看东海的地图,大家可能都会理解为何在东海舰队部署如此众多的登陆舰艇了。五十年代两岸最激烈的几次登陆大战,除了海南岛之战外,都是在这里展开的。
不过,由于当时解放军对仅有的几艘现代化登陆舰视若珙璧,所以大多数登陆战出场的还是风帆木船,黄河号登陆舰露面的唯一战役,是一江山岛登陆战,不过由于解放军当时并没有两栖战车,河字号登陆舰并没有在第一线露面,只承担了把登陆部队转运至石浦港前进基地的任务。此后,该舰一直在东海舰队服役,1976年仍在作战序列之中,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黄河号的具体退役时间没有公开的资料,新一代931“黄河舰”是一艘玉康级新式大型登陆舰,在1985年服役,因此,估计此前老黄河号已经退役了。
七十年代后期的黄河舰
说起来,这条黄河号登陆舰的舰史也有辉煌的一面。
在国民党海军中,它是抗战胜利后海军在青岛最早接收的登陆舰之一,1949年林遵组织海防第二舰队在芜湖易帜的时候,就是乘该舰到达旗舰永嘉号开会讨论这一问题的。
该舰在这次行动中还摆了一次乌龙 – 行动中反对起义的永嘉舰舰长陈庆堃脱队,率舰向下游开去,由于当时林遵已经转到惠安舰但没有降下永嘉舰上的司令旗,很多军舰以为是林遵改变主意率舰突围(下游江阴炮台已经被解放军占领)纷纷随之行动。美盛(黄河)舰也是其中之一。幸好该舰开着电台,听到林遵的呼叫才与永绥(长江)等舰返回。
在美国海军中服役时候的黄河舰,当时的编号是LSM-433
该舰在解放军中的服役,虽然征战的机会不多,也颇有业绩可言。
美盛舰起义后被改名黄河舰,编入华东海军第五舰队。因为旧海军人员在第五舰队中数量太少,不敷分配,于是,从1949年4月开始,从解放军陆军来的人员经过在南京海校的突击培训陆续上舰。他们后来都成为海军的骨干人员,美盛舰功绩不小。其中有一个军官,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张序三中将。由于这些官兵毕竟没有海上工作经验,也出过不少问题。1949年11月,后担任北海舰队青岛基地政委的冯尚贤(原25师作战科长)就曾经在驾驶该舰时因动作不灵活撞伤了西安舰(原日本海军198号海防舰)。
1953年,该舰奉命紧急运送救灾物资进入川江,开千吨大船进入川江之先河。由于二十世纪早期各国为了探索川江航道曾付出惨重代价,先后损失肇通,二见等舰船,黄河舰这个不引人注目的业绩,其实是很值得尊敬的。
那么,这样一艘军舰,为何被称作“名不副实”呢?
这是因为,黄河舰毕竟是一艘辅助舰只,海军成立以后,很多人认为用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命名一条登陆舰有些不足。“黄河”之名应该给一艘强大的作战军舰使用才对。
而当时确实有一艘现成的大型军舰,有资格使用“黄河”的名字。
这就是原国民党海军重庆号巡洋舰。
1952年被打捞的重庆舰,它本来可能也成为“黄河舰”的
重庆号巡洋舰,原为英国海军曙光女神号,排水量5274吨,是二战中马耳他舰队的旗舰,战功赫赫。战后,该舰被英国政府赠送给中国。1949年2月25日,由舰长邓兆祥率领投入解放军。1949年3月20日,被国民党空军飞机击伤后自沉。
1952年,重庆号打捞成功。由于打捞重庆号使用了苏联的技术帮助,苏联方面拆去了重庆号的雷达,武器,射击指挥仪,部分能够使用的动力机器作为补偿。解放军方面有意购买苏联武器和轮机重新装备该舰,命名为“黄河号”使用。但是,苏联方面报价太高,达到4亿卢布,中方无法负担,只好放弃。
有人认为,这是苏联方面不愿意让中方拥有苏联体制外的大型武器,因此故意从中作梗所致。
中方对此似乎有所觉察,因此也没有遵循苏方意见拆解重庆号,而是将其舰体保存下来,试图用自己的力量修复。该舰长时间系于黄浦江白莲泾段江中,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力量有限,修复工作一直进展甚微。
1959年,鉴于该舰修复困难,中方调整了计划,准备将该舰改装为一艘打捞救生舰使用,由江南造船厂进行改造。这个计划绕过了当时自制困难的大型火炮,雷达设备等关键部件,应该说是比较可行的,需要的费用不过200万元人民币而已。
说来令人心酸,由于重庆号(黄河号)的原有动力系统已经不能使用,而当时中国又不能制造这样大型舰只的轮机,修复重庆号(黄河号)的计划,竟然是准备利用一条清代军舰上的动力系统。这艘军舰就是1937年为阻挡日军突破长江防线而自沉江阴的海容号巡洋舰。1959年6月,上海市救捞部门为了拓宽航道对这艘老舰进行了解体打捞,结果发现这艘德国1898年制造的老舰的动力系统,在江水中沉没了二十年后,依然可以工作!
这是奇迹,也是中国工程师们的耻辱吧。
遗憾的是,即便这个计划,也由于很快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而不得不终止,重庆/黄河舰复活的计划,最终没能实现,它的躯壳此后一直作为渤海石油公司的海上宿泊船使用。
[完]
海洋法学会开会的时候,这位七十岁老先生站起来敬礼发言,腰板笔直,声若洪钟,一派职业军人风范,让人敬仰的不得了,看上去比咱们年轻人还要干练的多。
南海的珊瑚岛外面有一圈珊瑚浅滩,涨潮时也只不过一两米深,最外面还有一圈更浅的。只能靠在礁盘外圈再用小艇倒运。
这里的“珊瑚岛”,是有特指的,当时我军收复金银,甘泉,珊瑚三岛,只有“珊瑚岛”发生了战斗,该岛是一个珊瑚环礁的一部分,背靠礁湖。两栖战对付这样的岛屿,通常是使用登陆舰运送两栖车完成登陆的,但当时南海我们没有这样奢侈的装备。
好呀,小时候在虬江码头经常上去看!
70~80年代,还运过苹果和汽车。
亲切
珊瑚环礁的登陆只有“用登陆舰运送两栖车完成”,再加上小型的冲锋舟,太平洋战争时美军就是这样干的。
不过七三年时我国已经有了63式水陆坦克,可以胜任这种登陆,不知当时南海舰队有没有,但需要的话可以从陆军调。
我的看法是打西沙时没动用这些装备更大的可能是当时研判南越军队没有战斗力,不需要动用重装备,如果当时是这样判断的事后可证实判断得很准确,实际登陆时也没发生什么说得过去的战斗。根据当时得到的一些零星消息,南越是把西沙作为受罚军人的流放地,战斗力可想而知。
当时传说的一个笑话:说是我军登陆后一开始没找到南越军队,最后发现那些人都在营房杀猪,说是费那么大劲养的猪不赶快杀当俘虏后就吃不到了。
南越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差,中国四艘小艇吨位加起来还不如南越参战军舰的一艘大,就这样还把南越军舰打沉一艘,另三艘吓得躲得远远的。当时如果对手是台湾甚至北越海军,这样的力量对比我们肯定要吃亏。
迈向“蓝海”的第一步∶西沙海战(完全版) [ 宝剑橡叶骑士 ]
我们也相当于被打沉一艘,只不过越军先脱离战场,所以才得以抢滩坐底,勉强不算被“击沉”...
另外三艘也被伤得相当厉害...
越南人如果够胆量的话,再多坚持一会儿,恐怕战果就能变成1:2...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确实象你说的一样,南越海军再坚持一下结果就很难说了。
当时听到的消息说,头一天晚上已经破译对方电报,知道要开火了。第二天开进时都炮上膛瞄准好做好了准备,发现对方炮口一红这边就下令开火,也就相差几秒钟。
南越舰炮是雷达瞄准的,打得很准,但他们认为中国指挥官应该在后面的艇上,所以第一轮炮都打在后面两艘上,但孔照年(?)正在最前一艘上。
抢滩坐底的一艘是越军还没逃时就不行了。打到后来这边三艘小艇围着对方一艘集中火力打,起火后对方另三艘就逃了。其中有一艘见我们这边火力减弱(炮弹打得差不多了)掉头打算回来,这时从上海紧急赶来的两艘猎潜艇到了。见势不对还在射程以外就开火了,那一艘越舰就没敢回来。最后是五艘小艇围着南越一艘军舰打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