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慈善与慈悲---也谈王石陈光标 -- 成奎花
汶川地震之后,王石的10元,马云的1元,慈善成了狙击手10环里面的小10环,被超强火力瞄准再瞄准,“逼捐”“反逼捐”的人民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一个有几千年文化的国度,任何大事件都不免被习惯性的引入文化层次的争论,我也忍不住趟了一道混水。
第一次注意到“慈善家”这个概念是97年的金融危机,当年的经济恐怖分子索罗斯竟然有着“知名慈善家”的头衔,这让刚刚接轨国际懵懂青年的我更为懵懂:逼得这么多人家破人亡的人怎么还成慈善家了?苦思一番之后得出一个现在看来很肤浅的结论:他们的慈善家大概是和我们的“马大善人”一样货色。后来没有再想这个问题,但在对西方文明有越来越多的接触之后,这个问题已经不成为问题了。控制和自由是西方文明一个硬币的两面,任何社会制度的形成其根源之一就是避嫌,譬如一个立法保护儿童隐私的社会往往是有着较高儿童猥亵案发生的社会,西方崇尚强力的传统自然也将保护强力下弱势者权利置于最显眼的位置。而西方的慈善家,正好体现了这对矛盾,他们必须先成为强人,能左右大众的命运,慈善,是积极意义上的左右,这并不妨碍另一事态下消极意义的左右,譬如97金融危机。
回到王石,很明显,他有一个被西方概念武装的头脑,“我们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金钱不应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负担”,非常“理智”和“冷静”,在他看来,慈善和企业利益最多是平等的,前者不应该损害后者。这一点上他没错,慈善确实只是一种制度,没有凌驾于其他制度的权力,他错在另外的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就是忽略了我们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里最被提及的是不是慈善,而是慈悲。这区别可以从圣经故事和佛教故事里面看到。上帝派自己的儿子到世间以血救赎人的罪,每一布局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耶稣终将复活,而那三天,用现在的话说,是“作秀”。再看割肉喂鹰的佛祖,走一步看一步,这种对结局一无所知却仍然一往无前的献身,正是西方没有的慈悲心肠。这种慈悲,不用强人手段,我们的白礼芳老人,我们的张仁杰,平凡的人,忘我的付出,得到的甚至不是名人捐款后道德上的快感,而是目睹世态炎凉后的疲惫,这个“悲”字的境界,西方是无法理解的。这次地震中的另一个焦点人物陈光标,我知道他是中国首善,但在他第一时间带着几十台挖掘机赶到灾区之后,让我看到的已经不仅是慈善,更是“舍身忘死”“义薄云天”的慈悲心肠。王石的第二个错误在于把一个理念单独的拿出来接轨却没有看到这个理念后错综复杂的道德制约,西方没有逼捐,因为他们的慈善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按步就班有例可循,有了平时“企业责任”的例行捐款,这时候倒也有资格说几句关于“企业负担”的话,但就算有资格,人家大概也不会说,只有把“性混乱”当“性解放”的中国JY才会觉得“诚实”是终极道德。就像上面提到的“避嫌”,各个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嫌”,生硬的学别人规矩来避自己并无可避之嫌,颇有法国客人学李鸿章吃面条的滑稽。
中国文化向来有对道德高标准严要求的传统,阳春白雪难免曲高和寡,由此造成的与大众的差距滋生无数伪善者沽名钓誉借刀杀人的空间。正因为如此,慈悲是无法提倡的,这更象是一种天分,与文化修养社会成就无关,这次赈灾我们已经看到太多这样占领中国人道德制高点的普通人,捐款的乞丐,拉煤的老人,用身体保护孩子的陌生人......太多太多,“仗义每多屠狗辈,侠女由来出风尘”!但是,我们可以提倡慈善,这和爱国卫生运动一样,是件好事,但没有太多道德评价的空间,同时有制度化的可能性,那么,当再次大灾来临,我们仍然有机会被陈光标和各种各样普通人的义举感动,却不必再听到王石之流为己辩护的喋喋不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再说了,谁比谁阳春多少???
我想您误会了,这里“阳春白雪难免曲高和寡”说的不是人,而是道德标准。我的意思是不少中国传统道德标准(比如说舍身取义等等)很高,能做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人。而在道德上,那位捐出100元的乞丐确实比其他人很多人“阳春”很多。
北京俗话称之为耍酷装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