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与科大胡不归河友谈经济(一)范畴 -- 鼎革

共:💬81 🌺17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SSCI大陆以前还有一个

是社科院的China & World Economy ,邹恒甫的AEF应该是第二个。

不过个人以为经济学算不算科学这种命题完全没有意义。

花等下文。

家园 好说,好说,

我如果再装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岂不让你一个人在河里寂寞?

实话说,我很喜欢看你的文章,文采很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但是我的不同意见更多,所以我等你基本上写得差不多了才来和你讨论,以免打扰你的思路。

你送给我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头衔,实在是不敢当。“经济学帝国主义”这个词都是老皇历了,也难为你还记得。

沧海一声笑,涛涛两岸潮, 咳, 老歌老曲老人老掉牙!

现在在社会科学中最领先的是心理学,法学和行为科学。经济学只能屈尊第四。

2002年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和经济学家Vernon L. Smith分享了该年的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这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心理学家,也是第二次颁给没受过正儿八经经济学训练的学者(上一次给了数学家纳什了)。

在老马丁河友的系列长帖(震撼经济学的行为学研究链接出处)中,你可以看到精彩的描述。按照你的说法,经济学最高奖都被该死的心理学家得去了,我是不是应该称老马丁河友为“心理学帝国主义”呢?

我和你其实是同病相怜,都应该集中火力,痛恨老马丁河友才是。

其实,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的领域被别人侵犯了,而称对方为**帝国主义的,无非是是自己这个领域太弱,技术含量太低,没有什么进入壁垒,以至于被别人轻松“进入”了。

至于你所说的战争行为是否可以用经济学来分析。答案是可以的,而且这方面的文献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下面这篇就是用理性预期理论来分析战争的成本:

The Costs of War: A Rational Expectations Approach. Bruce Bueno de Mesquita.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7, No. 2 (Jun., 1983), pp. 347-357

作者Bruce Bueno de Mesquita是纽约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又是胡佛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不过,他最喜欢用经济学的方法(博弈论和理性选择理论)来分析战争。不知道该归类到“经济学帝国主义”还是“政治学帝国主义”,实在是伤脑筋!

在西西河,我们都要学会坚强.

家园 好消息,

不知现在还在不在。如果还在,岂不是一个发PAPER的好去处?花你了!

家园 所以中国也要开发NMD,TMD

多造核武器,以防止我们在争夺世界资源的时候被别人欺负。这个世界不就是比的谁的矛利,谁的盾坚么。

至于说人均能不能赶上日韩,我也不知道啊,就是赶不上,达到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也是好的么。邓小平同志的伟大设想里不也是说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么,这个目标能达到我就很开心了。

家园 欢迎就具体问题发表意见

我一再强调的是,我对经济学的兴趣来自具体的理解中国历史、现状和将来的问题。如果经济学能对此作出贡献,我当然很高兴和感谢。请问你是否乐于就这几个具体问题发表意见:如何评价蒋介石的黄金十年?如何评价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策?如何评价毛泽东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如何评价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的战争准备?还有别国的:如何评价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在经济政策上孰是孰非?

我只学了一点经济学,你来教给我们更多的专业知识,这很好。不过坦率地说,我觉得你的思维方式,至少是表达方式,有点问题。许多不是竞争性的事情,你似乎硬要搞成竞争性的。又是“痛恨老马丁河友”,又是“我们都要学会坚强”的,这种夹枪带棒的说话方式,我觉得很不好。我学知识,不是为了在人前炫耀的,而是希望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如果有人告诉我一些他对化学的偏见,我会首先感谢他的兴趣,欢迎他深入了解这门“中心学科”,而不是冷嘲热讽。不知你学经济学为的是什么?你觉得我在哪个具体问题上错了,请具体地指出来,大家都感谢你。我又不是经济学家,嘲笑我对经济学的无知,是不是有点无的放矢?

与人交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尽量寻找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什么,不放过称赞别人的机会。另一种是尽量寻找别人的缺点,不放过贬损别人的机会。

你对经济学的杂志和论文很熟悉,这非常好。不过对于重视经世致用的大多数人来说,我觉得论文远不如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建议有用。我不知道陈云、朱鎔基写没写过论文,但他们把中国经济管理得井井有条。这一点在军事领域更加突出,没上过军校的打赢名牌军校生是常有的事。不是说土一定比洋好,也不是说洋一定比土好,关键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希望你在列举论文的同时,告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具体的借鉴。当然,如果你的目的只是为经济学正名而不是解决我提到的具体问题,那也没问题,为学术而学术也是高尚的。不过,希望你不要再用不必要的刺激性的语言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双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支持

学问大,令人尊敬;卖弄学问,令人讨厌。

好像是陈经说过“经济学是一门解释性的学问”,我觉得很有道理。全世界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合在一起,也不明白中国何以取得现在的成就(当然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就不用提了,好像没有一个不是混子)。

说“中国的崛起,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本质上和六七年代的日本韩国是一样的,没什么新意”,即使对,但也太笼统了,对於我们理解中国的现状和预测未来几乎没用。

至於“读1000本书”,太学究气了,读出个“休克疗法”也未可知。人均GDP就更好笑了,棒子是中国的4倍,排骨是送人的重礼

家园 这样的讨论问题的态度一定要主持

已经当然的送花了。

借用《银河英雄传》的话,“西西河的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家园 花之,好的交流在于交相问难,教学相长
家园 所以说:尽信书,不如不读书。

我不懂经济也不懂历史,可是老胡的文章看上去比较联系实际,而不是“掉书包”。

家园 为什么一定要比个人收入?

国家之间都是“集团作战”,就像两军对垒一样,为啥一定要单挑?

咱们的个人收入不用赶上他们,有一半集团效应就可以天下无敌了。

秦琼的双锏虽然不如小片刀锋利,但是拍到身上,任谁也受不了。

家园 您说的对

不过如果俺们自己的钱更多的话,您也不要反对么,钱越来越多,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不是坏事么

家园 据说经济学博士炒股不一定炒得过卖茶叶蛋的老婆婆

当然,博士是理性的。

后者完全靠感觉。

论文写多了,就会奇怪这个世界为啥不按理论出牌的事忒多。

家园 这种倾向可不好

不过张五常当年在CHICAGO当博士生的时候,读了1000本(篇)经济学著作打底,你准备好了吗?

很多时候,不是书读的越多越好,更不代表比别人更懂。相反,我见过因出国看到了一点东西而一叶障目的比例也不小。因此而封杀别人的话语权更是大谬。即使有人把世界上的所有经济学著作全部看完了,也不见得能说明水平有多高。就好像研究马克思的人研究的再透,也不能说明比马克思的水平更高,更不能替代马克思的思想和历史地位。更何况互联网本来就是一个畅所欲言的地方,不是经济学专家们的论坛,我们斗升小民(而且还是读过一些书的)就不能对经济学发表一点看法吗?难道坐井观天一切静等“专家们”的安排?我们虽然不能代替专家们的见识和作用,但平民与精英是需要交流的,有这样一种良性互动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历史灾难正是源于这一点。

胡不归的帖子颇长,并且深入浅出,客观的说在一般的网友里已经相当有水平了。至少帮我搞清了几个重要的分析(小子我每天上网看文章也很多年了)。

最后有一点更重要,历史是用来创造的,而不是研究的,这是我读那么多年书最大的感受。而且这一点恰恰就是土共的伟大之处,也是它能取得许多成就的根源。我相信朱总理的那么多有胆有识有魄力的举措在于他几十年对经济运行的观察和亲身体会,而并不在于读多少书。

最后有一点比较搞笑,何新在数年前就直指张五常是美国间谍,用来影响中国最高层的经济决策(当然是企图加以不良影响)。如果你上网很多年,那么早就应该知道这个事情。

家园 支持您的意见,送花!

至于张五常么,我也记得他的一点好处,当年《21世纪经济报道》上他的连载,提起了我的兴趣,让我也看了好几本经济学的书,算是扫了一点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