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造拳之“我的门” -- 佛光普照

共:💬30 🌺1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造拳之“我的门”

首先,祝愿灾区的同胞能尽快被解救出来。每天献爱心:发2到1069999301,一直到这次灾难的结束为止。

在本篇中,我将会把上篇“造拳:引子”,中提到我心中的那个“门” ,给大家描绘一下。以免朋友们跟我回顾了六年的往事,又向前走了两年以后,终于来到我的“门”前,才发现这个“门”,不是你想见到的“门”。那就实在太罪过了。下面我就由“含糊”到清晰的介绍我的“门”(以下简称“门”)。

按照外界统一的“含糊”说法,要入的这个“门”,只有一个字:松。

松:什么是松?松到什么程度才叫做“松”?我们的身体符合什么样的特征才算的上是松?这些问题很多前辈的文章中都论证过很多次。我要说的大致和前辈们的观点一致,但是可能会换一种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其中如果有与您意见相左的地方,欢迎留言。

松:是学习研究太极拳者终生的追求。每到一个新的层次,对松就会有一个新的要求。所以学习太极拳者对松的追求是没有尽头的。类似爬武当山,武当山虽然不险要,但是很磨练人的意志,总是在你爬到一个山顶以后,你才发现这里不是你想要登上的金顶。你必须下到谷底,然后再爬上前面一个高峰,这样几次反复,你才能登上金顶。这个过程和学习太极拳者对松的追求很像(个人观点),但不同的是武当山有“金顶”,太极拳里面没有“松顶”(松是没有顶点的)。

“门”对松的初步要求:

一、 在行拳、推手过程中始终找到自己的重心线,并保持这条重心线在可控范围内,也就是始终垂直于地面。

补充:在推手过程中,当出现化不掉对方来力的时候,也不能让这条重心线倾斜,你可以选择退开,或者平行对手跳开。这条重心线的保持,就可以辅助很多前辈所讲的“中定劲”的产生和运用。

再补充:大多数人从出生到消亡的整个人生旅途中,可能从来没有找到过自己的重心线(也没有去找过)。因为找不到这条线,你也可以自我感觉站立的很稳当。

在因为稍长时间的站立身体已经渐渐显得不稳的时候,你会选择轻微移动脚步或者扭动身体某个部位来让身体重新回复一个稳当的状态。

在外力打击下,你选择逃开或者躺下,这样让身体重心不易被对手破坏的方式以重新回到“四平八稳”的状态。

当然一般人也认为没有别的选择,因为这是“本能”。不过练习太极拳就是要改变人长时间养成的所谓的“本能”的习惯,换成太极拳的“本能”。一种不管在运动还是静止的(外表上)的时候都始终保持重心线的“本能”。

二、 在行拳、推手过程中,所有肢体动作的变化,都是以内带外,以下带上。

补充:这一条要求中的“以内带外,以下带上”说出来好听,但是难于理解,更难于心领神会的去实际操作。那么我现在就把它们朴实化――小佛化(呵呵,朴实如本人,故朴实化引申为小佛化):但是这可能就会改变上面文字本来的意境,所以我朴实化的解释,只能算是上面文字的一种理解,并不能包含它们所要表达的完整意思,如果将上面的话比作本体,那么我的解释就是从那个本体演变而来的万相中的一相。闲话少说,解释如下:

以内带外:内就是身体内部,精气神成为内,你的骨头,肌肉,五脏六腑虽然在表皮下面或者骨架里面,看不到这些也不能成为内,只能算是外。所以很多前辈经常说: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谈到精气神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简短的文字很难描述清楚。那么我就用一个表象的东西来说明一下精气神是什么?下面请出我的助手:骨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骨仔很没有精神的样子,来给大家亮个“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说明一下:就是为了这两个图片,导致我推迟了两周才发这篇帖子。虽然最终画的还不是很让人满意,但也只能将就一下了。因为很多关于太极拳的东西,不到骨骼的层面很难解释清楚,今后的帖子中,骨仔势必是唯一的主角。所以我也正在多方面找朋友学习绘画,希望能早日学成。如果有朋友能在这方面帮到我,万望不吝赐教,小佛先谢过了。)

片面的来说:图一中没有,图二中出现的东西就是“神”。

神出来了,精气自然就可聚集起来。神涣散了,精气也只能在你的皮囊中处于游离的状态。所以练习太极拳第一要义:要认真!要全神贯注!

下面说一下“气”这个东西。对于“气”的讨论很多,各家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引用一种我觉得比较合理的看法,但在这里只做一个概念性的描述,因为也的确一言难尽。气:推动血液前进的那股动力。但是这个说法也只是气的一个表象,为何要要采纳这个解释,是因为在之后的内容中我可以利用它自圆其说罢了。但是有两点是存在的:

1, 气是存在的,你感觉不到只因为你体内不够安静;

2, 气在拳中的作用不是可以拿来直接攻击的物质,而是一个检测自身或者辅助攻击的工具。

至于精嘛,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因为一般都是“精气”或者“精神”成对出现,所以我也就没有另外深究其含义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Bai du一下“精气神”。(我查过,解释的“很专业”,可以拿来参考。)

上面简单的介绍了神和气,言归正传。

以内带外:调整神(意),关注你要攻击的“点”,然后用气检测从你脚底到你要攻击那点的管道是否正常,有没有堵塞(身体局部的不舒服或者酸麻),最后:没有最后了。神(意)到了,气也通了,那么劲已经在不停的发了。为何说不停的在发呢,因为太极劲是个连续不断劲,没有断续,一旦连接除非你身体的气的通道堵塞了或者被别人堵塞了,否则,你可以一直发下去,而且还可以不断加强。

以下带上:身体腰髋以下带动身体腰胯以上。举例:要将左手臂抬起来,必须要先将左胯松下去(有时候也可能抬左手臂,需要松右胯),然后左手臂自然会起来(为何会自然起来?原理就是你要将你的手臂的份量,以及抬起你手臂所需要的份量,都沿着肩背臀腰胯膝到脚这个路线给松下去,抬一点松一点,这样你的手臂肩部分就会感觉不到任何份量和不舒适了,下面一点点松,上面一点点起,结果就是自然而然抬起来了)。

其实不管你抬哪个手臂,左右的胯都必须松,只是松的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分虚实,配合重心线,一个胯松的多一点,一个胯松的少一点), 不可能只松一个胯,原因是,如果你本来处于一个重心点,现在你松了一个胯势必会破坏以前的重心,那么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调整,所以身体上每一点的运动,都会牵扯到全身的运动(或者在外表,或者在内部)。当你的身体处于身体找到了自己重心线的时候,你轻轻动一下你的小拇指,你会发现你的身体都在跟着你的小拇指一起调整。关键的难点就在于,你要如何找到你的重心线,并保持住。

三、 在行拳、推手过程中,甚至日常生活中,“吃掉”一切的由于外力或者自己身体挤压而产生的反作用力。

补充:在推手过程中,如果不能将对方的来力“吃掉”,需要用自己的本能去顶的时候,你可以选择退开,或者平行对手跳开。在 “门”对松的初步要求一中,也提到了平行对手跳开这种避免和对手产生顶撞力的形式。相信很多朋友在公园里面,电视中或者视频网站中见到不少师傅演绎推手功夫的场面。

大致的形式如下:比较朴实一点的,师傅与徒弟礼貌性走上两圈,然后师傅手微微一带,徒弟就一边跺脚一边向后面跳去,或者飞出去;夸张一点的,师傅站在那里面带微笑,徒弟从侧面进攻师傅,在徒弟离师傅大概还有一米左右的距离的时候,只见师傅手一引一推,徒弟先跟着师傅引的方向被吸过去,然后直接在师傅推的力的点方向跳出去或者飞出去。有的朋友见到,大骂骗人;有的朋友则很崇拜。其实呢?上面的表演形式都是真的。我不是说您看到的是真的,但是真的有这种“功夫”(“凌空劲”据说失传,那么就排开在外)。

那么这种“功夫”是什么?这是师傅和徒弟以及师兄弟之间锻炼听劲的一个训练方法罢了。如果你不懂劲,那么这种“意识流”(或凌空劲)是对你不会产生任何实质的伤害的,但是如果你懂劲,那么你将会被前辈们打得飞来飞去(不过,能飞来飞去,也说明你的听劲不错了。呵呵,因为跳开飞开也是一种化解方式,不会化解的直接就趴下了)。

再补充:“吃掉”一切的反作用力。我们与任何物体接触,包括身体内部骨骼器官之间的碰撞都会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要将这个作用力“吃掉”,或者说化解掉,谈何容易――那是本能,身体自然的反应。那么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吃掉”反用力?我下面用几个简单的测试方法来说明我们是能够“吃掉”它的。

测试一:

1, 搬个椅子放在桌子前面;

2, 然后你坐在椅子上,将两个手掌放在在桌面上,五指相对,小臂与桌面垂直;

3, 手掌用力压桌面,然后靠桌面的反作用力将身体撑起来,一直到身体完全站立,手掌与桌面之间几乎没有挤压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状态。

测试一,最终状态下,你的手掌与桌面之间不在有了挤压力。为何呢?因为之前为了让你的身体站立起来,你身体的大部分重量都集中在你的手臂上,而最终的状态,你身体的重量由于你身体的直立都分摊到身体的各部分去承担了,所以你的手臂轻了,也不再对桌面造成挤压力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平衡保持好的人,身体的份量应该大部分都落到了身体的下部甚至脚底然后传到了地面。或许还有人因为平衡掌握不好,无法主要依靠(当你让臀部离开椅子之后,你的双脚与地面之间也会产生作用力,这个力量我们在这个测试里面先不讨论,也就是说你可以用脚给地面施加作用力,但是我希望你们尽量少用,主要还是靠手臂的力量让身体支撑起来)双手用力站立起来。

测试二:

1, 搬个椅子放在桌子前面;

2, 然后你坐在椅子上,将两个手掌放在在桌面上,五指相对,小臂与桌面垂直,但是手掌不要去挤压桌面,只要轻轻放在桌面上即可;

3, 两脚平放在地面上(所以上面选择的椅子不能太高),用力挤压地面,让身体站立起来。

测试二,整个过程中你的手掌与桌面之间也没有产生挤压力。产生挤压力的是脚底与地面之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平常锻炼比较少的朋友会感觉膝盖或者脚底很辛苦,会比较紧,比较酸。

测试三:

1, 搬个椅子放在桌子前面;

2, 然后你坐在椅子上,将两个手掌放在在桌面上,五指相对,小臂与桌面垂直,但是手掌不要去挤压桌面,只要轻轻放在桌面上即可;

3, 两脚平放在地面上(所以上面选择的椅子不能太高),将你的身体调整成与地面垂直,然后你用手试着给桌面一个力量,但不是单纯施压这个压力,根据你施加压力的大小,你的脚底就要将多大的力量传递给地面(不要少,那样你的手掌就会感受到桌面的反作用力;也不要多,多了手掌就脱离桌面,也就是俗称的劲“丢”了),这样你就一点点将桌面的反作用力给“吃掉”了。

测试三的实施应该比前面两项测试困难很多,但是只要你坚持练习几次,应该可以掌握其中的规律。这三个测试的例子也不过是从一个侧面来说明如何“吃掉”反作用力。“门”中的第三点要求,是要体内体外各个部位都能够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不仅仅要“吃掉”与手接触的作用力,脚底与地面之间的作用力也要“吃掉”。“吃掉”并不是指不产生那个力量,而是与那个力量不抵抗,将其分解转化到有利于自己重心线的方向,这样不管外力如何,自己只会越来越稳。其实这也就是“门”第二点要求所说的“以下带上”的一个表现。

总结:上面为了文字描述方便,我使用了诸如:“挤压力”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样的字眼。并多次提到不产生挤压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实这样的描述是不准确的。我现在更正一下,比较正确的说法是:只有你加给对方(或物体)的挤压力(作用力),对方(或物体)反弹过来的挤压力(反作用力)是你需要“吃掉”的力。并不是不让对方(物体)产生挤压力(反作用力),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也违法力学的原理。应该说是将对方的这个反弹给你的挤压力(反作用力)转化掉。

形象的举一个例子,你把自己想成一个人形的中空容器,你的体内装满了液体,你的两个脚底板上有两个直径可变孔,平时关闭。当这两个孔一打开你身体里面的液体就会从脚底流向地面。

结合上面的测试三,当你的手向桌面挤压的时候,你脚底的孔就打开了,随着你用力的大小,这个孔的直径也会随之变大变小(你体内的液体就流得更快或者更慢)。而你身体里面的液体就等于你的内劲。这整个过程就是你“吃掉”对方的挤压力(反作用力)的过程。

通过上面的描述,相信朋友们对“我的门”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如果您对太极入门的看法与我一致,那么希望我们能多多交流,互相鼓励早日入此门。如果您对“太极门”有其它的认识,我也欢迎您能敞开心扉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见解和学习心得。

从下一篇开始,我就要正式开始讲述我的学拳经历了。我为何要将我的学拳经历从头到尾描述一遍,而不直接将我现在的学习心得直接说出来。我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的:

1、 我学拳过程中每一段时期的见解和认识,现在发现可能是错误,但是在那段时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那段时期的认识不管正确和错误,都最终带我走到了现在;

2、 我现在的认识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直接说出来也可能会误人子弟,所以我还是将自己的练拳经历当作一个故事,讲出来让大家娱乐一下。

希望关注我的朋友能给予我支持,同时也欢迎您能提供自己的练拳心得,并允许我将其融入后续的帖子中。

敬请关注:造拳之六年前的春天

关键词(Tags): #造拳(喜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顶一下,期待下文。
家园 花等。吴家太极?还是杨家.想想还是再加句:第二个画真好
家园 多谢支持

我最早学习的是陈氏太极拳,然后又遇到一位吴氏太极拳的前辈。在这两位师傅的指导下练习了几年拳。现在想把这几年学拳的感受,根据当时的练拳日记整理一下拿出来给大家分享。这整个过程中有很多的自己的理解,师傅的讲解,自己的疑惑,还有很多感受。因为练习太极拳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有不少朋友,练习了一段时间觉得没有什么进步就放弃了,实在是很可惜(因为又少了一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也出现过很多次对太极拳豁然开朗,然后又迷失了方向的经历。现在我在老师的帮助下确定了“我的门”,然后继续努力着。我希望我的这些经历对那些热爱太极拳,但是又发现最近找不到“感觉”的朋友有一个参照借鉴的作用。

呵呵,多谢你对我画的图片的夸奖!我会继续努力学习画画的。

家园 多谢

多谢您的回复!我会努力写好下文的。

家园 我想问个不相干的问题

前一段时间看CCTV的武林大会中的陈氏太极拳比赛,在赞叹之余也发现比赛成绩好的几乎都是胖子。比如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王战军、陈三虎、李天金,还有王战军的那个徒弟。回想以前看过的杨澄浦先生的照片,都是胖子啊。哦,还有陈小旺先生的身材似乎也不苗条。

这是为什么啊?

家园 很好的问题

你问的问题也是我思考了多年的。我的回答不代表太极拳的功效,只是个人观点。我的观点是:练习武术是需要耗费很多体力的,所以需要进食大量肉类和蛋类食物来补充体力。

家园 之前手误,没有写完就发出去了

因为需要进食大量肉类和蛋类,而且就算是白米饭也比平常人吃的多。所以这可能就是那些比赛成绩好的人都胖一点的原因。我的师傅也一直让我记得多吃肉补充营养。但就外观上来说,我两个师傅一个胖一个瘦,那个瘦一些师傅在太极拳上的造诣要更深一些。所以,上面的解释只回答了一半你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个听劲一样的高手在比武的时候,都能准确听到对方劲路的走向以及意图,那时候就需要靠个人的本钱大小来对抗了。那么这个时候体重大的人也就更有优势一些(在没有失误的情况下)。我有个师傅说过这样一句话:四两拨千斤,必有千斤之力。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解释你的问题。

希望我上面的回答能解开你心中的疑惑。也希望有其它见解的朋友能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家园 再花。。如果把你的拳照放几张上来就更好啦

在上海碰到按你这样说的。。吴家的多

家园 上海和北京都有很多练习吴氏太极拳的

门派派别这些我了解不多,所以我不敢乱说。在外面论坛帖子上看到有人说,北京有吴图南,王培生。上海有吴鉴泉,马岳良。吴氏太极拳的架子小,摆出来也看出来太多东西。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找时间当面聊聊。

家园 花下。。也在上海?
家园 是的 我也在上海
家园 呵呵。。有见面的机会的
家园 俺能不能参加啊?多年前入了一点门,没有同好,只怕是丢干净了
家园 这个当然欢迎啦。。呵呵

多谢关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