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五大思考问题 -- 子玉
[原创 2008-05-07 14:51:06]
笔者在这次新爱国运动的中间,发表了《这次运动才是真正的第三次思想解放》[1]。本文是总结了这次运动中普遍为大家所讨论的五个大问题,供大家分享。
问题一:国际关系的基本面
这次运动涉及到我国对外关系的方针政策。运动中笔者看到无数次网友对当前外交政策的质疑和批评。但是笔者觉得这些临时骤起的置疑和批评,并不一定是问题的核心,而可能是外延。真正的问题,应该是针对对外关系的基本面的反思。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表述:
国际大国即美德法英日本,对于中国是否是朋友?它们对中国的善意和敌意究竟多大?是不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这个问题不是直接针对外交政策提出。因为即便是敌人,也可以实行某种和平交往的政策。这个问题更针对基本面的判断。
问题二:自改革开放以来引进西方的思想文化,究竟有多少有哪些是适合中国的。有网友提出反思五四。认为五四的意义在于引进西方文化思想,视为圭皋,但是这次运动推翻了这个成见,我们需要反思,究竟哪些是真正的好东西?
问题三:媒体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提供真实的事实给我们?
从大众的角度,CNN等国际媒体的客观性彻底失去了可信性。问题是国内媒体的真实性客观性,也陷入信任危机。民众无法从第一时间获得火炬传递的现场混乱情况,也很少从主流媒体看到外海留学生和华人风起云涌的护火炬运动。人们自己通过自己拍摄的视频和照片加上第一手的现场观感,来互通消息。象金晶在巴黎的照片,很少在媒体上看到,而网络上则是铺天盖地。
换句话说,主流媒体平面媒体电视等与虚拟网络的消息之间,不仅在播报时间上存在滞后,在范围深度上,也大大相悖。这种相悖造成大众对媒体的怀疑感,是否会进一步加深?
问题四:主流思想界与网络思想界南辕北辙,鸿沟已经形成。对于新爱国运动,主流思想界几乎没有什么正面的评价,有的话也是在但书前面的客套,除了恶毒咒骂式的一些文字外,多半也是呼吁理性和克制的以德报怨的说教。不少网友在打听什么网站上能够看到有意义的文字。
问题五:作为西方政治体制的集大成者,西方的普选制度究竟能不能带给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清明的吏治、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随着反思西方文化、思想、新闻体制,这个问题也渐渐成为人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上为笔者不成熟的总结,请读者不吝指教。
[1]这次运动才是真正的第三次思想解放
这个才是最大的思想解放。
新华兄只提到了五四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其实否定文革路线,走改革开放之路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而且其深度和广度都不逊于五四运动。不过在改革开发的30年里,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稳定压倒一且,对外不当头,不称霸这些政策逐渐演变为一种更为严重的思想束缚。这个政策束缚了国家在对外交往上的自由度,也限制了对内的舆论引导和宣传。于是我们看到政府对外是陷入了西方指责--被动辩解--再受到指责--在辩解的圈圈中,对内是隐瞒-掩盖-限制的僵化手法。
这次由海华自发的主动出击不仅极大地震撼了西方的舆论堡垒,也深深地触动了国内的各个阶层,并且导致了许多思想的边缘化。所以我认为如果这次运动的影响能够最终促使政府调整对内对外政策的话,那么它就真的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了。
我估计这次思想解放的成果不会那么快落实在政策层面。但是终究会落实。
文革对40,50年代生人,带来了深刻的从肉体到精神的伤害,导致了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出现了一种分化,或者完全抛弃了所有规则,即一段时间以来的金钱为上的拜金主义,或者是完全否定自己,以别美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园为代表;另一部分人将规则埋在了心底,不肯否认,但是无法证明,只能沉默,这一类中,更多的是闷头苦干,个人认为,这里面有很多的栋梁;更多的是,漠视这种伤害,装作没有发生过;这些情况,直接的影响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子女,特别是70年代和80年代的,在人生观上不再影响,任其自由发展。
对60年代生人,则是有影响,但是不太大,而8平方,对60年代生人和70年代初的会有影响,这些人在否定一切的影响下,或者采用了四五十年生人的鸵鸟政策,但由于他们不能有过直接的痛苦,因此感受不深,却容易叫的更响亮,嘿嘿;不过,这个就不多说了。但是8平方后让很多人开始反思,我相信这里面,带来的思想震撼是深刻的。
70年代末开始的一代人,由于对文革没有任何印象,直接接触的是改革开放,对这个的反思,对这个时期不断叫嚣的美国月亮圆,以年轻人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质疑着,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下,生活条件和感情的丰富和纵容,让这一代从内心更自信,更敢于去做。但是,自信,自私,自尊,其实是一个内核,那就是会确保自己的前提下,因此我个人觉得,这代人比中国的那一代人都理性,因为知道自己的担子重,也就不得不多用脑子(每个人身上至少2~6个老人的希望,每个家庭更多啊),相对的更理智很多的。
先想到这些,供楼主和河友发散考虑,不对之处大家多讨论沟通。
确实如您分析的那样,文革与改革开放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个就是我说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这次运动对于国内各个年龄段的人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70,80甚至90后,他们迫切的希望国家对外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保护海内外华人的根本利益。对于国内大多数60年生人来说还是有些许的观望态度在里面,而对于40,50年生人来说,感慨的成分比较多。这里不包括那些由于某些话语权被夺去后倍感失落的一撮人。
8平方时我已经在国外,我当时极度地反感8平方运动。我想我当时已经是从今天80后70后海外留学生的眼光来看时局的。
回国后,我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标志是中美比较,这个阶段很长。第二阶段是在这次运动之前一点,采取了本位论思考,重新认识国内国际。这次运动更加使我确认了这个反思是重要的正确的。
在国内读到清华北大,中国的根基有了,出外留学数年,工作数年,外国的感性认识有了.
所缺着实践经验,也可能出去的理工居多.但新一代的中国思想家应该从对中西皆有感性认识升华至理
性认识的这一批人中出,如能出几个大家,将是国家之福.现在国内的思想界,一是对西方不胜了了,有
也是停在翻译的字面上,就算出外溜达一圈,不过走马看花.而且脑筋已经僵化,实在可能是指望不上
了.
不过也只是腹诽而已,从来不敢拿出来招砖头的
为什么呢?
就好像对迷恋某个明星的小女生你没什么道理好讲一样,对那些“民主制度就是好来就是好”的人们——你能说什么呢?
就拿民主典范的美国来说吧,我一直就有两个问题得不到圆满解答:
一是,认为因为美国崇尚民主所以美国富强是不是因果错位甚至倒置?我认为要证明民主是美国富强的必要条件是可能的(也不绝对),但要说是充分条件,我还没看到过特别有力的证明。
二是,美国道路的“可靠性”和“容错性”有多强?这里借用了两个系统工程的名词。我的意思是,美国从来没有象中国这样有过许多十分极端的经历,没有象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制度和文化这样经受过很多严酷的考验,我怎么相信把美国的发动机搬到中国这个机器上来运转,它关键的时候不会掉链子?这实际上是第一个问题的放大:如果说,美国的文化和制度造就了美国人现在富足安逸的生活,那么,如果美国人失去了现如今这样的富足安逸,他们的文化和制度还能维系吗?美国人还能靠这样的文化和制度再度富足安逸吗?
这第二个问题,如果把美国换成中国,我倒是可以满有把握的说,至少在过去的两千年中,答案是肯定的。
留学生基本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就是外战内行这个地位。
希望海外留学生在政治上能够发表更成熟的看法。这样就可以尽早淘汰掉这些老朽冬烘的遗老遗少。
看到这段话:
“歌颂祖国地人民吧,他们是历史和财富地创造者;信任这些普通地百姓吧,他们是军队和国家地坚强后盾;去向你身边地父老寻求帮助吧,若你能得到他们地支持那就能战无不胜!”
有所感阿。
或者叫背水大破敌
这本书解读历史材料的倾向性,距离西媒也没多远呢
国人已经开始摆脱被洋人牵着鼻子走的境况。
不再把向洋人喊冤当作维权的流行步骤。
这是中国人自信的表现,当然问题还得解决,只不过更相信自己。
提些不同见解供探讨:
个人感觉第三次思想解放的说法有些不够准确。实际上这次爱国运动是这些年来思想解放的一个成果。这次运动的最大意义在于:普通的中国民众基本认清了自己的利益归属,有了初步的国际视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且发现(可能带着几分惊讶)通过自己(或大家)的努力可以改变某些现状和事态。可以说中国的“公民社会”已经初现。
老兄五个问题总结的好,佩服。试着简答或解释一下:
1、美德法英日本是敌而非友。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提升,敌意会加剧。
2、这个反思不是起于近日,而是起于91-92。要追寻这一反思的肇端,似乎可以追寻到台湾新儒学。这种反思能否为大众普遍的思路还有待观察。
3、媒体基本不存在“真实客观性”。判断事实基本上要靠陈云提倡的”比较、反复”。今后公众对待媒体的态度将会是第一存疑、第二很关注媒体说了些什么、是否损害了公众利益。
4、主流思想界基本上是废了,右翼废了因为他们不能认清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民的利益就是他们的利益。正是中国与西方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某些势力才会认为他们有价值。左翼这次是被废言。
5、答案是“不能”。中国人民会是新制度的创立者,因为本身有这个才智,而且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