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改变教育思想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 牧川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7年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农村实行完全的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且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这些举措表明了政府维护教育公平的决心,表明了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重视。这些举措都是属于硬件方面的内容,不知道国家在进行教育硬件改革的同时,是否已经在酝酿软件方面的改革?是否要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考核形式、教育思想这些最重要的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持续了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早已经招致众怨,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教育的品质愈来愈下滑。曾经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四有新人”教育目标,在今天的某些场合竟被戏称为无道德、无个性、无创新、无健康心理甚而无廉耻、无人性的“六无人才”。在这样的形势下,教育实在已经被逼到无可后退的关头,若是再不进行改革,学生的素质、能力、价值观、道德观,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都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可以说,我们的教育从思想上都是错误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傅引进门,修行靠本人”,这些俗语说得都是一个意思,教育教授的是一种方法,学习最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只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便是教育”,在这里爱因斯坦说得便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僵死的知识和技术。
我们的教育却不是这样,基本上高中和高中以前的历史、地理、政治、语文都是死记硬背。物理、化学、数学这些逻辑学科,情形本来会好一点,但是也因为过量的题海战术而偏离了学习的本来目的。这种情况到了大学也没有什么根本改变,大多数大学的教育思想同高中并没有什么显著不同。另外,一棵树小的时候长歪了,等到长大了再来扶正也太晚了。
下面我们从具体的课程入手,来看看我们的教育思想。
我们首先来看历史课。
章士钊有云“灭人之国先去其史”,可见历史的重要性。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堪称骄傲,可是我们的历史教育是否也可以骄傲呢?
当我们国家的高中生正在死记硬背各个历史事件的年代、地点、有关人物、历史意义时,在美国的高中正在进行着什么?
他们分成一个一个小组,拿出古罗马的地图,在上面标记出迦太基远征罗马的进军路线,他们设想着其它进军路线,指挥军队,看看是否可以改变战争结局。若是迦太基得胜,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会发生什么变化,西方世界会如何改变?当讲到凯撒之死时,老师会拿出普鲁塔克的《凯撒传》和其他资料,他会讲布鲁图为什么要刺死他最好的朋友凯撒,这时候凯撒的伟大、凯撒的野心、布鲁图的正直无私、皇权、古老的民主原则、盲目的民众、各怀鬼胎的政客好像戏剧一样登场,学生在纷纭的矛盾斗争中领略人类良知在历史中的进程。
而在讲到只有两百多年的美国历史时,方法就显得更为灵活。(以下关于历史的材料部分引自(《女儿在美国高中留学,历史作业难倒中国老爸》))请看他们关于“公民权利”研究论文:
对比以下四人(BLACK-AMERICA)的观点:BOOKER T.WASHINGTON(布克·华盛顿),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马丁·路德·金),MALCOLM X(马尔科姆·X)关于黑色美国的思想观点。
要求: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把握他们生命的故事,我(老师)不想读编年体传记。你可以把每个人介绍一点,但必须在论文中纳入贴切的材料。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
这是一个中国高三学生进入美国高中时的作业。这位中国学生因为厌倦国内的教育而远走他方。恕笔者不才,只听说过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两位。马丁·路德·金是非暴力主义黑人领袖,而马尔科姆·X则显得激进、极端、黑人民族主义,其他两位有什么不同就不知道了。为了完成这个作业,这位对美国历史很熟悉的老爸平生第一次“研究”美国历史,找出藏书,搜索网络,而后把资料发给女儿。与此同时,女儿在大洋彼岸竟一次借了10本书,疯狂阅读。
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另外两个作业。这些作业的份量是一眼便可看出来的。
关于南北战争:
1.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声明?解释。
2.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他们在为自由而战?
3.自由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
4.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表示在内战后,南方不应被粗鲁地对待。为什么这是一个聪明的政策?解释。
5.在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对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做出怎样的概括。
构造一个争论,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别不可避免的结果。
坡宾问题:
1.什么样的美国人可能会同意Josiah Strong的“我们的国家”?什么样的人会不同意?他们为什么会同意或不同意?
2.Bryan如何将“帝国主义”同获得西班牙领土联系起来?你认为他联系得对吗?为什么?
3.Lodge对获得菲律宾这件事的辩词是如何反映了美国的传统政策的?
4.你认为有比麦金利总统以控制菲律宾来处置菲律宾的命运更好的选择吗?
这两个作业,让这位中国老爸重读了《林肯传》和《南北战争史》。这样的作业对于中国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也会感到吃力。他担心女儿是否吃得消?
女儿在邮件里说:“这个菲律宾问题是属于我们学的‘帝国主义和进步主义’一章内的一个问题。我们历史也有教科书,但老师上课从来都不讲,都是让自己回家看。他上课有时给我们放录像,讲的东西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作业就是给我们好多材料去读,然后回答问题或找重点,还通过让我们做一些有意思的作业来记住知识。比如自己编单词填词游戏,划时间线,和同伴一起完成地图、海报之类。工作量特别大,但有兴趣。”
这就是美国历史课程,老师具有极大的自由和创造性,不是按照固定的课本。课本只是常识性的内容,但老师所留的作业却是要求学生自己寻找资料,阅读书籍,对比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判断的能力。
这个中国高三学生不仅没有在美国教育中“减负”,而且经常一夜只睡三四个小时,但是她的兴致却非常高。老师甚至曾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家庭制订过家谱,而这是在培养寻根意识。
下面再请我们想想,二十年后,在中美两国的高中生把历史课本扔掉二十年后,他们还记得当年历史课上的什么东西。中国学生或许还记得事件以及相关的某个人物,但是时间和地点很可能已经忘得一干二净。美国学生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甚至会更差(因为他们从来也不强调死记硬背),但是他们会记住凯撒,他们会记住布鲁图对于古老民主的努力;他们会记住BOOKER T.WASHINGTON(布克·华盛顿),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马丁·路德·金),MALCOLM X(马尔科姆·X)生命中的一些故事;他们会记住南北战争中双方的矛盾,获得自由是如何的不易,林肯的伟大;他们会记住美国帝国主义和进步主义;他们会知道一些重大举措是如何在矛盾中逐步实行的,他们会记住历史中一些人物的性格,或许,其中某个人物还会强烈的触动他们的心灵。
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在于了解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某些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影响,他们的性格、思想、信条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而我们的历史课程却不是这样,我们的历史考试尽是某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对于人物的性格却很少触及,我们的试卷会给出历史事件的意义,但却是僵死的标准答案,没有讨论的余地。
可以说,标准答案是真正的学习的敌人,它扼杀了真正的学习。每个人天生便具备判断的能力,即使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子,也可以从一个人的语调、神态、行为中判断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我们知道了历史中的具体事件、知道了当时各个人物的处境以及他们的作为,我们自然会明白历史事件的意义,明白某个历史人物是伟大还是卑劣。这个意义、答案不是别人告诉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的判断得来的。这才是自然的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得来的知识、能力、品性才是长久的东西,是一个人生命中的东西。在纷纭的社会现实中,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得来的东西才是我们的支柱,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判断得来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的。
所有课程的学习都应该遵循这样的过程,启发学生自我判断、学习的能力,而我们的考试却完全违背这个常理,给出僵死的答案,扼杀学生的判断和学习能力,把他们从捍卫人类普遍价值的自由人变成死记硬背、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功利主义、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奴才。
我们再来看哲学。
在我们的中学,哲学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首先想问一下,在那些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老师中,究竟有多少人认真读过《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被称为伟大的诗歌,而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本中有谁能读出诗味?
我想请问,在我们讲授马克思的老师中,究竟有多少人认真读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罗莎·卢森堡、毛泽东?在这些伟大人物那里,马克思主义始终都是一个针对具体的社会情境发展变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有的只是几条方针,但是这几条方针在实践中却生出许多变化。另外,这些理论总是同他们的人格紧密交织在一起,而在我们的老师那里,马克思主义却显得干巴巴。
他们罗列出一堆理论,而后东拼西凑找出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他们不是从认识的角度出发寻求理论,也不是展现理论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他们展现的不是思考和行动,而是搬出一整套体系周密好似数学公式的教条唬人。
毛主席在延安时期便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可而今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却都充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我们整天都在嚷嚷“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可是从这套理论体系、课本出发的“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最终却只能落脚在“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知道毛主席他老人家看到今天的情景,会作何感想?
一个半世纪多的国际共运史,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而在我们哲学课中,对于这些事件却涉及甚少。早在一九一八年,罗莎·卢森堡(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领袖)便写作了《论俄国十月革命》,她在德国监狱中便对俄国革命的性质做出了准确评价,她几乎预见了此后半个多世纪俄国的专制集权,她为俄国革命的胜利而欢呼,同时也为俄国社会主义的集权特点而忧心。而在我们的哲学课程中,对于俄国革命、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罗莎·卢森堡却只字不提。我们的哲学课没有的罗莎·卢森堡洞察力和行动力,我们的哲学课讲述的不是活生生的课程,我们甚至对自己国家的共运史中的一些事件也不能正视。这种僵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学生心中只能引起反感,这不但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的,反而弯曲了马克思主义。
再把目光放大一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是不是太单调了,我们的哲学是不是应该再添加一些“新”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罗莎·卢森堡、毛泽东这些伟大人物都是博览群书的人,形成他们思想、人格的并不仅仅只是马克思主义,而是人类几千年的精神文化财富。若是我们对于形成他们思想的其他人、其他流派一无所知,我们又怎么能更好的理解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
另外,同其他宗教哲学比较,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主要还是社会发展,而对于冥冥中宇宙中的个体生命,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特别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些其他流派。
我们来看法国的哲学教育。法国高中的哲学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无论是人文、理工、经济与社会类学生都要在高三进行为期一年的哲学学习。法国的哲学课程是一门基础的人文课程,它的地位是很高的,同法语、自然科学一样。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布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
那么哲学课教什么呢?
“哲学课程基本分为五大类和论文写作训练,这五大类为主体(自我)、文化、理性与实现、政治、道德。主体包括:意识、潜意识、欲望、存在与时间;文化哲学包括宗教、艺术、历史、语言等;理性与实现包括科学与理性、精神与物质、理论与经验、表达与创造、理性主义的批判、何谓真理等;政治哲学包括政治的概念,何谓统治执政、民主思潮与经验、正义与法律、法律秩序、平等观念与正义、法律国家概念、价值交流等;道德哲学包括善与恶、自由的精神、义务、幸福、道德等。”
“每个细项都有数篇文章,作者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蒙田、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卢梭、狄德罗、康德、黑格尔、孟德斯鸠、托克威尔、孔德、洛克、霍布斯、维根斯坦、马克思,到本雅明、佛洛伊德、拉康、萨特、梅洛·庞蒂、阿诺德、福柯、李维斯托等。”
“高中哲学老师都是哲学本科毕业,经过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每个老师授课的内容不尽相同,不见得要从参考教材上选文章。十八年教育经验,菲利普老师的哲学教育基本依据五大类,他的教材从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思想史、人类学、精神分析与艺术史的大海中选取。不尽限于法国的哲学思想,反而多方撷取精华。也不受制于意识形态,完全以人类社会的演进为主轴。”
这是一位移居法国的女士所写的关于法国哲学教育的文字。从这短短几段,我们便可看出法国哲学教育的广阔视野,从古希腊到现代,既涉及个体生命,也涉及社会、历史、政治、宗教、艺术、科学。当然,从文中所分出的细项,我们可以看出法国哲学教育的一个特点,西方的理性主义。虽然笔者对于中西哲学了解不多,但是仅仅从细项中也可看出,法国的哲学教育是同中国古代文化不尽相同的。不过,虽有不同,他们的教育所努力展现的仍旧是一种文化的最顶端的东西。这是同中国教育的努力方向不同的。
接下来再看这位女士的文章。这位女士怀疑法国的哲学课程是不是太难,菲利普老师回答:
“当然不会。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知识,都不能说难。”
“高三的学生有能力阅读卢梭的《爱弥尔》、《社会契约论》或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至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学生不懂,老师便展现自己的学养。从大处(人生、社会基本问题)着眼,逐步增强学生的认知与批判能力,然后再训练学生如何写作论文。”
当然,从这样的教育思想出发的作业和考试绝不会是标准答案的,仅仅背诵几句哲学家的名言是没用的,一个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进去。试看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哲学试题。人文、理工、经济类学生的试题各为三道,任选其中一道。
有一年的试题是“艺术是一种语言吗?”
有一年的试题是“‘我是誰?’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这一年还有另外两道试题,“能否說:‘所有的权利都伴随以暴力?’”,另一道是“ 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
还有一年的试题是三段论式的,“合法性是否都符合正义?” “是否必须首先使事物合理,才能公平待他人?”“不服从法律的行为是否是理性的行为?”
这些题目都要求学生有发散思维、对比分析的能力。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必须对于人类社会历史中的许多事件、问题有所了解,必须了解人的内心,才可以对比分析。
回过头再来看我们的大学哲学教育。对于我们的哲学系大学生来说,法国高中的哲学教育一定也是不简单的,这些高中生所懂得的东西或许还要比我们的哲学系大学生要多。
一位学习西方哲学的朋友和我聊天,倾吐苦闷。他说导师给他布置的作业便是看书,平均一周看一本大部头的书,囫囵吞枣,而后讨论。要在一两年的时间里看完西方哲学最重要的著作。导师的讲解也是蜻蜓点水,非常浮面,好像是照本宣科,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他感到非常厌倦,这和他当初报考哲学研究生的初衷完全不符,他学习哲学是要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进去。
这就是我们许多哲学系的现状。哲学是非常个性的东西,而我们却总是一幅门外汉的样子,好像全部搬来、背诵、教条就成了。让·格勒尼埃、阿兰、萨特、西蒙纳·波福娃、西蒙纳·薇依,这些人都曾当过中学哲学老师,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个性、价值观。让·格勒尼埃是加缪的老师(加缪虽然身在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也深受法国教育的好处),阿兰是西蒙纳·薇依的老师,萨特说是克拉凯郭尔打开了自己的哲学眼睛。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哲学、人文学科中缺少的是什么了,我们缺少的是个性,缺少的是生命的激情,缺少的是打开一个人眼睛、心灵的东西。我们总是用教条来教育学生。
这个时代的孩子和学生变愈来愈变得自我、个人主义,自从九十年代以来,青年们对于国家、民族、人类的热情愈来愈微弱,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许许多多本该充满朝气、锐气、志气、热情、青春活力的青年却口口声声的嚷嚷“真无聊,真没意思”,“老了,老了”,在这其中,我们的教育实在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我们再来看艺术。
陈丹青先生曾多次撰文批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在他任教清华工美期间,最感头疼的事情便是艺术教育的教条主义。艺术教育是率真的性情,是喜欢,它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于功利性的工科教育,但是在我们的学校,艺术教育遵循的却是量化考核。
“虚虚实实的专业履历,明里暗里需要疏通的人事关节,有心无心耍弄的许多上策下策,才可能混个‘助理’、‘副高’、‘正高’,住进一居室、二居室、三居室”,这是老师所必须面对的。而学生面对的则是英语、政治拦路虎——最一流的具备灵性的学生因为与艺术无关的原因而惨遭淘汰。在艺术学院里,艺术是最不重要的,这不是荒谬吗?
为了避免艺术类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过于单薄,艺术院校在招收本科生时对公共科目进行考试,这种制度每个人都能够理解,但是在招收硕士、博士生时还沿用此制度,就显得可笑了。这种事情还是发生在清华大学,足见我们国家最优秀的院校的教育思想也是落后的。虽然国家的政策是大一统,但是只要学校能够给予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以破格录取,这个问题便解决了。这种事情在民国时期其实也是很多的。当然,手握这个权利的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老师,必须有高一级的委员会审核,必须有人监督。
话说回来,硕士、博士的头衔并不能保证艺术类学生的质量,真正热爱艺术的学生也不会把硕士、博士的头衔当回事,他们是用自己的作品来说话的。他们虽然失去了学校的学习资源,但是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补充。书店、图书馆、美术馆里到处都是大师的作品,大师当然要比院校里的大多数老师高明。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的损失是很少的,但是对于院校和国家来说,损失却就大了。充斥艺术院校的硕士、博士都是二流学生,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又在院校留教(没有硕士、博士文凭的人是很难在高校当老师的),又教出三流的学生,而后三流学生又毕业,又教出四流的学生,如此类推,艺术学校的素质不断下滑。
这些话并不是耸人听闻。我就曾见过一个外国文学老师,她所津津乐道的只是东家长西家短、房子、车子,对文学没有丝毫热情。她的讲课方式只是背教材。她之所以报考外国文学硕士只是因为这个科目当时的分数要求不高,有了硕士文凭好找工作。我还见过一个美术老师,他没有画出什么好东西,却通过各种关系、炒作办了几个画展,而后又谋了个领导职位。
这些现象并不是孤立的,不仅仅是艺术院校才有,而是遍布所有学科和院校。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政”“校”不分,教育行政化。校长不是教育家、学者,而是不懂教育的政府官员。他们以GDP观念办学校,合并院校,改换校名,新建大楼,用公关的方式申请一个又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扩大招生,他们用一个个外在的东西赢得政绩,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心理健康、个性、道德、人格,很少关注教育的方法、政策。
我们的院校只在外在的最能够哗众取宠的地方下手,这样的教育难道能够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吗,进而建设世界一流的国家吗?
我们再来看自然科学、理工类。
爱因斯坦在《牛顿的《光学》序》中写到:
“幸福啊牛顿,幸福啊科学的童年!谁要是有闲暇和宁静来读这本书,就会重新生活于伟大的牛顿在他青年时代所经历的那些奇妙的事件当中。对于他,自然界是一本打开的书,一本他读起来毫不费力的书。他用来使经验材料变得有秩序的概念,仿佛是从经验本身,从他那些好像孩童摆弄玩具般的的亲切的加以详尽描述的美丽实验中,自动的涌溢出来一样。他把实验家、理论家、工匠和——并不是最不重要的——讲解能手兼于一身。他在我们面前显得很坚强,有信心,而又孤独:他的创造的乐趣和细致精密都显现在每一个词句和每一幅插图之中。”
我相信,在我们的孩子之中,很多人在最初接触自然科学时都曾对其产生过一种强烈的神奇感和兴趣,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的童年的幸福感,但是在一天一天的题海战术后,这种最为宝贵的同时又极其脆弱的神奇感和兴趣便被扼杀了。没有了这种诚挚的神奇感和兴趣,没有了亲自动手与自然世界接触的过程,没有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敏锐目光,没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没有了大胆的想像力,任何创造性的发现和成就都是不可能的。
把眼光再放大一点,这种童年的幸福感、神奇感、想像力也正是画家、诗人、哲学家的最初源泉。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曾经思考过关于世界和生命的问题,他们会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们会对自然的神奇发出惊叹,他们会幻想美好的爱和人世。教育就是要保护好这种童年的脆弱的神奇感和兴趣,让它自由成长为清晰的坚定的信念。而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却不是如此。信息爆炸、缺乏管制的网络、各种惹眼的图片、色情区、物欲的流行文化,这些东西好像激素一样,催生着今天的孩子,让他们过早的离开童年时期。
回过头再来看自然科学。我们的天才少年们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常常获得大奖,这一点极大的满足了国人的虚荣心。但是有几人曾经想过这些孩子后来的命运,和国外的参赛孩子比较,他们是否能够一如既往的保持竞赛中的出色表现?很可惜,调查显示,同国外的参赛孩子比较,中国的孩子最后大多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再看另一个事实,我国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即将超过美国,但是博士生的论文却大多为低水平重复研究,我们的一流大学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仅为美国的百分之一二。在这样的差距面前,我们不该感到震惊吗?可是,我们的教育界似乎已对此麻木了!
中国的高中、初中的学生们在基础知识方面多比美国孩子要好的多,但是在大学,他们却没有什么创新能力。我们的教育界早已知道问题所在,可是却迟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许多“认真负责”的老师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却不曾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什么改革、试验,反而顶着国家政策办起一个个补习班、加强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为人师表的人实在应该受到谴责,他们关心的不是学生的未来,不是学生的品性和能力,而是自己的腰包。
另外,在我们的理工教育中,除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缺乏的问题,还存在另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那便是思想品性的倒退。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近六百字的文章中,只用三十多个字提到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其余的篇幅都是盛赞居里夫人的崇高品质。他说:“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对于科学、才智和思想品质的态度。他相信所有的宗教、艺术、哲学、科学都是为了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使人们从单纯的生理生存的境界提高到内心自由的境界,这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人类从动物界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我们国家从建国之初便偏重理工科教育,忽视人文修养。这种教育的缺陷在那时表现的还不很严重,因为那时举国上下都是理想主义盛行。但是在现时代商业化、物质主义的背景下,它的缺陷却表现的格外严重。
当然,这个问题也并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整个世界的教育也都面临这个问题,只不过在中国表现的更为突出。
这个问题在大学中表现的最为显著。在市场化的趋势下,现代大学的教育已经不是心性的教育,而变成技能的教育。高等教育已经不代表个人品德、修养以及对于人生的理解的上升,而是技能人才的培养。这与东西方传统教育的理念都是背离的。
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是一种专事一职的器皿。苏格拉底也有类似的言论,相比技艺,他更看着心灵的滋养。东西方古典的流派众多,众多流派之间的关心的问题、用力的方向角度都有所不同,但是笼统的说来,古典都是向伟大的心灵看齐,而不是我们当下社会中的向“俗”的东西看齐。古典教育的目的是理想主义的精神贵族,是在纷纭的社会现实中坚守人类良知的贵族,是顶天立地不为所屈的人。
当然,古典教育不可能是所有人的教育,在大学扩招普及的趋势下,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完备的古典教育。因为很多人并不喜欢读书,他们关心的只是找个好工作过日子。但是在大学衰落、全球市场化、欲望左右人类生活、虚无主义、道德模糊、纯朴的情感愈来愈鲜见的背景下,基础的古典教育便显得尤为必要。为此,便产生了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也包含一些科学家的文章)。
通识教育就是让学生读最经典的作品。在美国,通识教育已经坚持了几十年,台湾和香港在这方面也都有实践,在大陆通识教育才刚刚起步。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师资,是具备灵性和感染力的老师。经典作品都是心与心的交流,它需要的是对人类心灵真正热爱的老师,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唤起学生心中最好的品性。
当然,仅仅等到大学时再来唤醒学生,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在小学、中学时期就进行这类教育。中国古典文化主要就是道德品性的教育。在大陆,由于文革十年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化的教育几乎是断层,文革及之后的一代几乎可以说是断根的一代,而台湾却不是这样。
据王丽《如何拯救我们的母语教育?》,“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前两种是要求所有的高中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必修的,《国学概要》则是供高二文科选修之用,每周两节,内容是关于国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文字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的概要性介绍,分上下两册。”
必修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内容实际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选读,与《高中国文》一样,三个学年共六册。”
“为了便于学生接受起见,这套教材的编者将“四书”的内容重新进行编排分类。如《论语》一书分为“德行类”、“言语类”、“政事类”、“文学类”四大类。而在每一大类下面,编者又分出若干小标题。如“德行类”下面分“论道德”、“论仁爱”、“论修养”等。“论修养”下面又分出“论好恶“、“论刚毅”等。”
这套课本并不是死读书、老学究,而是经常联系实际。比如“‘言行’一节,选了《论语》中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等一共六条有关的语录,之后问道:”
“1.“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能否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
“2.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
“这样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立身处世、提高自我修养方面很有价值。最可贵的是,编者并不回避古今之间的碰撞,而是启发学生如何以现代的眼光去汲取古典中的精髓,重新审视和理解其价值,而不是将它看成一个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当然,在现阶段,在我们师资远远不够的情况下,要在学校进行类似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不过,我们可以借鉴电视等媒体,在现有的考试教育中见缝插针。百家讲坛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办一些适合中学生的百家讲坛,适合于大学生的百家讲坛,适合于普通民众的百家讲坛,我们可以把一些经典的节目做成光盘,发放到学校,开辟专门的课时播放这些节目。这些课程不必进行量化考试,但是我相信,只要是有趣的课程,学生们都会喜欢看,而且会激发思想,自由讨论。这种自由的气氛和精神才是学习最重要的保证。
中国教育已经到了非常紧要的关头。若是再不进行改革,学生的素质、能力、价值观、道德观,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教育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学校规模在增大,学生在增多,但是杰出人才却没有增多,他为这个问题十分焦虑。他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但是若是我们的教育部门不配合进行教育思想的改革,总理的这个希望便是不可能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出现”大师的愿望更只能是痴心妄想。
试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教育思想的改革,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教育方法、课程内容、考核形式的改革?在这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深刻变革的世纪,我们的教育部门是否能够向全社会敞开心扉,发动各阶层的力量,集思广益,构建一个新的教育发展规划?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在扎实自己的学习基础之上,去独立的思考一些问题,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虽然难免要犯一些错误,但只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同时又能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是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我觉得我们教育的问题主要出在初级教育阶段,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
也是社会浮躁的一个表现吧。
对改变教育思想的问题许多人已经有了共识,改变是必须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单纯的记忆理解教育(rote learning)是很低下的,创造性思维(creative & active learning)是最高级的。但是口号是很好喊的,写文章么稍微花点时间就有了,解决的措施呢?全国那么多教师,难道没有一个有想法和能真正做事的人么?
作为前教师,我曾就有一次可以几乎完全自由教书的机会,即自己备课,自己找教材,自己组织教学任务,唯一的压力就是学期末参加统一考试。于是我如此小人物自己激动了,奋起了,很很很繁忙了一学期。以下是一些教学任务的简单数据:
1.学生是30人以下的小班,基础很好,可以接受“奇怪”的教学法,如上课讨论
2.课本基本可以不管,学生对课本也不喜欢,希望有新东西。
3.每堂课都有一篇新东西学,找到这篇资料起码是2小时,备课起码2小时
4.上课2小时
5.每星期改作业,每人1-2篇,起码4小时
6.期末发了很别致的考卷,出题花了一个周末,全部是简答等要发挥创造力的问题,然后每张考卷花几乎40分钟改。
7.每星期各种正常的教学后勤工作起码2小时。
8.为了上好课,每天每天24/7都在想课、学生、作业。。。
9.我同时还带其他两个班60人左右。
10.为维持稍有水准的生活,每星期还代课6小时。
11.学校各种活动开会等等起码花一天.
12.上班通勤时间不算在内。
这些就是很多人以为的“只要上课时来其他时间很闲甩手不管”的某大学教师的基本工作。是不是和许多人认为的不太一样呢?某些时候要补课,就要无条件参加。我记的有一次我睡4小时左右,六点起床上班,直到晚上11点到家,真正是累瘫了。那时真是想死的心都有,幸亏音乐拯救了我,不过那是另一个故事,这里就不讲了。
当然,我的这些教学任务和许多中小学的教师压力来比,还是比较小的。如果要达到如许多人所说的创造性素质教育,一个教师在同一时间对同样的教材最多可以管理40名左右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讲几句话,可能是很多个小时的准备。但是在现在教师缺口的情况下,尤其是好教师少的情况下,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最多在某些贵族学校可以实现。这不是理念问题,是现实问题。
现在学校和国家最大的顾虑是扩大招生,让更多的学生有教育机会,和赚钱。从长远来看,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和使教育更佳两者都重要,但两者互抢教育资源,要选哪个呢?我从教师的角度看,各种压力使前者成为目前更重要的事。目前我们就是穷,没钱就没学校,没有师范教育,没钱发给教师工资,当然没高质量教育。
前一天看了一帖子,一个藏族人说希望有藏文学校。天啊!!他知道培养一个藏文老师要多少时间和金钱么?我们习以为常的一本小小字典、识字课本就要花都花多少代人多少心血啊??!!
我这里说的不是和谁谁打擂台,是希望大家多提有益可行的意见。比如,来谈谈具体的教学法吧。
老师辛苦了,我上学时怎么遇不见您这么好的老师呢
要做一个好老师,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我们的学生有像繁花似锦这样的老师,那就好了。
不过我觉得能够做一个好老师,本身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他这份工作,他是在用心上课。一些老师上课时是不用心的,这一点学生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我一时也不能够说出什么具体的教学法,因为每一门学科都有他的具体内容。但是一个人若是能够在学科中融会贯通,我想就容易给学生上课了。
我们的社会的确是很浮躁。哎,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活实在是浪费了很多人的青春。我觉得现在的青年根本就没有青春的激情。都是无聊和空虚、迷茫,或者庸俗堕落。
呵呵,想当个老师,可是在现有的体制内,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做中学和小学老师,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期望。而要做个大学老师,哎呀,即使自己自大到觉得有一些能力,也不会有大学接受俺,因为没有研究生文凭啊。
这次火炬传递中,80后和90后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嘛!
中国的初中教育、小半个中国的高中教育四年前已经开始实施新课程,建议先了解下新课程是怎么回事,再来批判。新课程也有很多问题的,呵呵。
我们的教育思想是啥子?
他们分成一个一个小组
我们国家的高中生高考时很少考“各个历史事件的年代、地点、有关人物、历史意义”。
我们国家的高中生新课程中也有小组学习。
不知晓各个历史事件的年代、地点、有关人物、历史意义,如何了解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呀?呵呵
我们国家的教育是有很多问题,不过我倒是认为当前最紧迫的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小学教育的母机来自高等教育,新的教育理念里的许多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现在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中小学教育改革轰轰烈烈,高等教育改革死水一潭,本末倒置呀。
学政治的不懂什么的东西方,学经济的不现在什么是现金和货币,学理公的不懂数学.学电脑的不懂装系统...哎!虽然也不是普遍现象,但这就是中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