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红衣大炮---曾经战争之神 -- 九合诸侯

共:💬85 🌺6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红衣大炮---曾经战争之神

红衣大炮,本名红夷大炮,本为舰载加农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因满清厌恶“夷”字,以其谐音命名为红衣大炮。“红夷”者,荷兰人之谓也。时明军与荷兰人作战,缴其重炮,遂以“红夷”称呼此炮。

但有明之际,从荷兰输入中国的火炮数量极少,而从澳门输入内地的英国炮极多。盖因明政府与荷兰人交恶,而与葡萄牙人关系良好。明军对红夷大炮需求量极大,葡萄牙人遂将英国炮舶来贩卖,充当中间商。以后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极大重视,除了大力进口以外更是招徕葡萄牙工程师,在国内仿制,并由葡人训练炮手和工匠。

红夷大炮原为舰载武器,一旦到了岸上就成为一种恐怖的武器。其设计相当成功,炮管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可以承受较大膛压;身管长,一般为20-40口径,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大,一般为110-130毫米;射程远,可以准确射击4公里以内目标,最大射程在5公里以上。此外,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装有炮耳,可以以此为轴调节射角,配合装药量改变射程,并可装载在炮车之上,成为牵引火炮。当然该炮也有一些缺点,最大的缺点是重量大和射速慢。不过,明朝一般配合使用佛郎机这种速射炮,故射速不是问题。

葡国人员以伽利略之《弹道学》为基础,制定“炮表”以及操典来训练明军炮手。这使得明军可以以抛物线来计算弹道,依照照门、准星,精确射击目标,使得明军的火器施放由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操作也逐渐正规化、程序化。

天启五年(1625年),明军从搁浅的英国巡洋舰上打捞出舰炮30门,其中十门拨给了宁远城。这些大炮在天启六年的宁远之战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明军待八旗军进入火炮射程后,使用开花弹集体射击。是役,鞑子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敌虏作鸟兽散,是为野猪皮造反以来的首次大败。野猪皮的大帐被炮火击毁,其本人也可能为炮火所击伤,以致郁闷而死。

老子吃了大亏,皇太极即位后,便千方百计地寻求购买、制造红夷大炮的方法。但该炮制作不易,其铸造极为复杂,有科学的工序和工艺要求,并需要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冶金技术落后的后金根本无法仿制。直到1631年,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才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虽然制作粗糙,而且不能制造开花弹,但毕竟解决了有无问题。有了物质基础后,皇太极便设置了新军“乌真超哈”(重军),由汉奸佟养性任总兵官,汉奸曹振彦任教官,开始运用炮兵战术。

1639一1642年,明清双方展开松锦大战,双方均大量使用了红夷大炮。不过清军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炮手素质低下(不懂弹道学),不能制造开花弹等,更倾向于把大炮作为一种攻城器材。依靠红衣大炮的巨大威力,清军得以轻易炸毁城墙,取得了松锦大战的胜利。

松锦大战后,明军关外的火炮、炮手、工匠大多落入清军之手,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门红夷大炮,而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缴获、制造了近百门红夷大炮。而且俘虏的锦州工匠曾经过葡国工程师的培训,技术高超。他们铸成的35门铁心铜体的“神威大将军”炮,其品质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令人费解的是此时清军仍然没有掌握开花弹的技术。

此后二百余年,清朝进行了大量的仿制,红夷大炮成为了军队的制式制式火炮。但和西方不同,清朝的制炮工艺基本上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他们并不了解身管和口径的关系,也不了解炮膛对弹道的影响(这点还不如明朝)。这就决定了清朝对红夷大炮无法进行过任何技术革新,只能一味加大重量,延长身管,以求增加射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缴获了大量明朝自制的火炮。英法联军惊奇地发现清朝当时的火炮工艺竟比不上二百年前。此时清军的大炮内膛粗糙、弹道紊乱、炸膛频频,准心照门不复存在,开花弹也不会制造,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明朝!

反观西方,自十七世纪以来,一直利用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指导武器制造。十八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更使得战略战术、武器装备不断进步。虽然英国的舰炮样式上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但不论是射程、威力、精度都已经和清朝不在一个档次上了。更无论炮手的素质。

家园 这可能与满洲人骑射立国的主旨相悖,所以迟迟不愿意接受,由此

这可能与满洲人骑射立国的主旨相悖,所以迟迟不愿意接受,由此演变为世世代代的不接受

就如同欧洲的骑士军兵都清楚弩箭(十字弓)的强大威力,但觉得有悖于所谓的骑士道德,其实更深层的意思是担心弩箭会轻易的动摇骑士的地位,一个骑士可能要训练十几年,一个弓弩手可能只需要半年。

同理,会造炮使炮的都是汉人,如果热兵器成为战争的主导,那么汉人的军事地位将可以和满洲人不分轩轾,这是满洲利益集团不愿意看到的。至于后来,康乾盛世冲昏了几代人的头脑,想当年老祖宗可以倚仗弓马可得天下,那么....

于是一代一代的经验主义

我们的军队80年代不也还是以“投弹、射击、拼刺”为基本军事三项技能,试问现代战争用得着吗?

家园 生产力水平决定战争形式

清朝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不能适应全面火器化。维持一支冷兵器军队远比一支热兵器军队便宜。正如在二战中,欧美的高度工业化决定了欧洲战场以机械化战争为主;而亚洲生产力贫弱,根本打不起这种战争,步兵进攻才是唯一选择。

家园 确实如此,这样的剖析更深刻,李鸿章不进口机关枪不也是担心钱吗?
家园 红衣大炮有那么大么?

既然是舰炮,最多不过两米长吧,有效射程能有个一千五百米就不错了。

家园 这数据有点过分了。

没多少仰角的舰炮,哪有那么大射程。

早年英国的加农炮更是短炮膛,近距离

约100米。长程的好像叫另外个名

字。

宁远的炮最大也才24磅。

那时候有有效的开花蛋吗?到拿破仑时代

用来杀伤的也主要以葡萄蛋,也就是大号

霰蛋,为主,射程不过几百米。

家园 农业社会的技术就是建立在经验积累上的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发展和进步是缓慢的。

另外清朝对于火器并没有忽视,入关前就建立了炮兵部队,而且清军对于火器的使用有发展。明军对于火器的成功使用基本都是要塞防御,野战中使用火器的效果并不好。清军在火炮的机动性上下了功夫,使用马匹运载火炮进行野战,效果很明显。

家园 这数据太夸张了,超出了那个时代的水平

准确射击4公里内的目标

那时候的弹道学和武器制造水平达得到么?倘若真的是可以准确射击4公里内的目标,那这个距离显然是绝对不可能用肉眼裸眼瞄准射击的,这必然有要有光学设备辅助瞄准才行。现代大威力步枪在高水平射手的手里可以凭裸眼打到距离在700到800米左右的目标,但是再远了就超出人眼的能力范围了,这还要求射手是经过严格训练,仅凭肉眼就能够比较准确的测距的。

既然说到红衣大炮原是西洋的舰炮,那我不得不指出风帆时代

海军炮术的正常射程是200码/180米

海军炮术的基本点是,火炮要与本船龙骨成90度角,对敌舰近距离快速开火

因此,西洋舰炮原本就不是为远距离精确射击而设计制造的,它是为近距离排炮快速轰击而发展出来的,此类火炮的威力在那个时代也是有限的。事实上,在17世纪时,攻击大型舰船的最有效方法仍然是火攻船,因为舰炮对大型舰船的毁伤能力实在有限。

至于开花弹在西洋海军投入应用,是1830年左右的事情了。明军用于攻击清军的炮弹其实不过是所谓的霰弹,或曰葡萄弹,就是给火炮填充大量的小石丸而已,但绝对是对付步兵的利器。

此外,17世纪中期,西洋海军发展也还十分有限,这一阶段的英国和荷兰之间的海上战争还不得不大量雇佣商船投入战斗,舰船的设计制造与功能分类自然也十分模糊。随着海军的发展,舰队的扩充,到18世纪50年代时产生了专门用于侦查和海上破交的单甲板快舰,也就是所谓的巡洋舰。因此,你文中提到的天启五年(1625年),明军由搁浅的英军巡洋舰上打捞火炮一事完全不可能,因为此类舰船要到100多年后才出现在西洋海军中。

ps,本文所提数据和资料主要来源于英国人的《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一书

关键词(Tags): #抬杠抬到底#红衣大炮#射程
家园 呵呵

你上面说的那个是“大口径短炮”啦!再叫成短炮膛的加农炮就不合适啦。这种炮的主要优点是射速快,弹丸也大些,所以大大加强了英国人近距离炮战的火力。缺点就是火炮仰角大,只能放在上甲板啦!

家园 嘿嘿,一千五百米还得除以个5或者6或者7才行

当然放到城墙上以后就可以打得远一些啦。

家园 好像是啊

记得说十八世纪的优秀海军炮手能够利用军舰的横摇打到一千米。

十七世纪应该不会那么远。

  • -- 系统屏蔽 --。
家园 我也记得呢

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军还没装备开花弹呢

家园 嘿嘿,开花弹还是法国人在1830年左右率先采用的

其实英军在技术进步方面还是比较保守的,但是建设强大海军力量的政策始终如一。而法国人虽然在海军技术上做出过许多创新,但是政策常常因人而废,摇摆不定,所以海军力量的发展总是很让人郁闷。

家园 就是的

十七世纪时英国和荷兰在海上争霸,荷兰彼时还十分重视接舷战呢,就是因为火炮的威力还有限,尤其是对付大型舰船,那时的火炮就更不可靠了。倘若那时候的火炮有如楼主所述的射程和威力,那么哪里来的接舷战哦!

详细的你可看我对楼主的回帖。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