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自由的选择和选择的自由 -- 胸口碎大石

共:💬20 🌺1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后话:

外链出处

小岗村三次参观南街村:

资料来源:人民网 当今中国农村三种发展模式之比较与启示

“大包干发源地的人员,看到了南街村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模式,使我们的党组织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小岗村三次到南街村参观的留言。

  包干到户20多年的小岗村为什么连续三次到南街村取经?用当年分田单干的十八个发起人之一,现已年逾六旬的严俊昌的话说:“原来分那一亩二分地,现在只能管温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家里的地留下的老弱病残也照料不好,不是荒废着,就是廉价卖给了那些私人老板。村民想干什么也不成,被自己那一亩二分地束缚住了腿脚,迈不开步子啊!来南街村一看,还是集体好,看来分田单干就是没有出路。

家园 结论:1,已经比78年前进步了;2,南街村“航天育种”骗局

说明78年前的“集体化”不如78年后……

至于那些“典型”不过是靠关系搞贷款+乱吹,华西好歹还有点企业,南街村,已经沦落到用假玉米种子坑农的地步了……

另外,看南街村的宣传,也是78年后比78年前强,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农村集体化”,南街村在78年前就是废柴呢?

再说,说到玩乡镇企业,怎么不比比浙江的私人企业呢……

《南街村“航天育种”骗局:保守估计获利2400万》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3/31/content_7887412.htm

家园 几点解释

我不太清楚河友再闻鸡起舞为什么把一个合作一个不合作的产出写成(7,7)。这样有点奇怪,即使是超过两人的经济合作,只要你选择不入社,就是自耕农,产出就是6,怎么会变成7的,不懂。

我是这样考虑的:假设农民A合作而农民B不合作,那么产量为A:8;B:6;而不是自耕农情况。因为即使B作为劳动力要素选择不合作,而作为生产工具的土地、农具也是公有的(合作的),所以A的产量是8有规模效应,而没有退为自耕农情况。所以: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3,3)   (2,2)

农民B不合作  (2,2)   (1,1)

对于你的投入为零的假设,我的模型是,即使一个人不干活,其投入也不会变,解释为:投入就是吃粮食,农民无论是否干活都要吃粮食,我假设两者一致,并以数据为例。数据见最后

但是,你的模型中,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3-0,3-5) (6-5,6-5)

农民B不合作  (6-5,6-5) (6-5,6-5)

我不太明白,偷懒或者出工不出力=不合作,为什么你会放在(合作,合作)集里面?假装合作不出力也应该是“不合作”的。

你文章一开始已经把不合作的投入统一列为5了,为什么在在如上的矩阵里有的投入变为0,有的仍是5呢,看不懂。

另外,偷懒也不会导致合作一方爆亏,偷懒方也是有投入的:就是作为产品的粮食,他得吃饭呀。

其次也不能想象爆亏的情况:每个农民都没有财产,吃的是大锅饭,赚的作为产品的集体粮食额的平均值。你总不能说合作的一方会饿死吧。

之与分配不公,我觉得影响也不大。注意如果A的3/4的话,你似乎应该贯彻到整个模型中,而不是仅仅针对(A合作,B合作)的情况。

再把林文中一个最大问题说一遍:如果第一年不合作饿死人,第二年人会怎么样?林文说:继续不合作把自己饿死。

下面是强国论坛上引费正清的一个数据——抱歉手头上没有更权威的数据。

年份  粮食产量   粮食净出口  农村人均留粮  全国死亡率

(百万吨)  (千吨)   (公斤)    (每千人)

1956          2502.0             11.40

1957  195.045    1925.8   294.6       10.80

1958  200.000    2659.9   286.4       11.98

1959  170.000    4155.5   223.3       14.59

1960  143.500    2654.1   211.9       25.43

1961  147.500   --4454.7   229.0       14.24

1962  160.000   --3892.1   241.4       10.02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你们两个模型最大的区别,

你这里不论怎么样总的产出都是正的,这就是说你已经设定了产出总是大于消耗,因此当然不会有人饿死;而在天桥把式的模型里,某些情况下总产出小于总消耗,于是就挨饿了。至于说饿死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死于营养不良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真正直接大活人直接饿到死还是不多的,但不能就此认为不是吃不饱导致的。

家园 60年死亡率千分之二点五

一个人民公社平均1万人,就是25人饿死。

林文的模型,请您再看一遍:农民不像干自己活一样努力所以产量减少所以饿死。

我的模型第一:规模效应;第二:个人产出大于个人消耗;根据数据链接出处

那些年人均留粮210公斤左右,假设人均1亩地,那么这个假设都是可以接受的。再想一下,如果不是个人产出大于个人消耗,那么自留地以后人们也养不活自己。

第二个条件成立不代表不会饿死人,例如你说的政策公粮提留原因。注意,60年还有2654千吨的出口。

但是林文认为政策原因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组织性质,这种逻辑我认为是错的。我是批评林的逻辑,如果林不对那么argument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真正饿死人的原因,我还也没有结论。

个人倾向于认为是:官僚主义,自然灾害和美苏的同时封锁。而不是集体化。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