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学佛三篇 -- 好猫如诗

共:💬5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学佛三篇
家园 【文摘】扫地歌

扫地歌

  我说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位老和尚的。他早已离开了尘世,然而在他生活过的那座小城里,人们至今还经常谈论着他的故事。

  他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扫地,一天至晚地扫地,扫地,扫地。

  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就开始在那里扫地了。从寺内,扫到寺外,扫到大街上,扫出城门,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也许几十里以外。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小城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年轻人的父亲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这个老和尚是很老很老的了,老得慈眉祥目,像一尊罗汉。他好像老到一定的程度就稳定下来,不再发生变化了。像是一株古老的松柏,不见它再抽枝发条,却也不再发生它衰老了。

  没有人知道这位老和尚已经活了多少岁月,但是小城人却记得他离去尘世的日期,是这位老和尚预先告知他的弟子的。到了这一天,他果然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小城的俗众也为他的得成正果诵经念佛,香烟缭绕着万户千家。

  又过了若干年,这个小城的一位长者发现了那位老和尚确切的生卒日年月。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他闲步郊外,走过一座小桥,见桥石上刻着字,字迹大部磨损,他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老和尚的传记。文中说老和尚遗留的度碟记载推算,他享年一百三十又七岁。自从盘古开天地,得享此高寿者不知有几,称之为佛祖临世,你能认为是荒诞的吗?

  据说军阀孙传芳部队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扎营时,忽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他甚至丢下他的兵丁不管,也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于是老和尚向他唱了一首偈,偈道: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

  世上无处不净土。

  不知道那位将军以后怎样了,这首偈,至今却还留在这小城人的心里。

家园 【文摘】人生三境界

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家园 【文摘】毛泽东与佛教

毛泽东与佛教

  

  

  拜石头为干娘

  毛泽东的外祖母与母亲都笃信佛教。在毛泽东出生前,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已生过两胎,均夭亡。1893年12月26日,文氏生下第三个儿子毛泽东,格外疼爱。她唯恐这个儿子再夭折,多方烧香拜佛,并念佛吃斋,她坚持吃“观音斋”的历史从这个时候开始。

  文氏还不放心,为了使儿子“根基稳固”,她将毛泽东寄居娘家,拜后山龙潭口一块巨石为干娘。文氏娘家有个龙潭,内有清泉流出,四季不竭,且挺着一块石头,高二丈八,宽二丈,石下传说镇有一妖怪,石上建有小庙,人们称为“石观音庙”,远近闻名,经常有人前来祷告。毛泽东出生不久,外婆就和文氏把他抱到 “石观音庙”烧香叩拜,拜石头为干娘。因毛泽东排行第三,小时候大家便叫他“石三伢子”。

  随母亲信佛

  文氏虽未读书,但佛教思想对她影响极深。毛泽东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从小也跟随母亲信仰佛教。1909年,因为母亲生病许过愿,毛泽东曾到南岳朝山进香。毛泽东还经常和母亲一起到附近的凤凰山的佛寺里去拜佛。他自家的堂屋供有佛菩萨像,也是依时按节烧香叩拜,从未间断。同时,也拜天地,祭祖宗。1959年6月,毛泽东重返故居时,还指着堂屋正中摆过神龛的地方风趣地说:“这是我初一、十五工作过的地方!”

  佛教讲慈悲、布施、平等、博爱,这些思想在毛泽东母亲身上有完整的反映。她心地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给贫苦乡亲接济粮食。在饥荒时,穷人乞讨,她更是多加布施。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有《祭母文》曰:“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并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于人的人。我母亲正是最后一种人。”

  母亲的美德对毛泽东影响极深,使毛泽东从小就对弱者极具有同情心,并与母亲一样经常帮助别人。一直到他成为伟人之后,他仍旧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解放后,毛泽东经常给父老乡亲和师友,尤其是生活困难者多次寄钱。还邀请他们到北京叙旧,设宴款待,送给许多礼物。而他自己则节衣缩食,吃、穿很普通,生活相当俭朴。这些无疑是幼年受母亲影响的缘故。

  两“党”之间的斗争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不信佛教,他一心想的就是发家致富,对妻子和儿子的施舍行为非常不满,甚至体罚和责骂毛泽东。因此在家庭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正如毛泽东同斯诺所说:“我们家分成了两个‘党派’。一个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包括雇工。但反对派组成的‘联合阵线’内部也存在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不直接进攻的政策。她批评任何明显情绪表露和对执政的公开反抗,她说这不是中国人的传统。”

  家庭出现了矛盾,反对党认为其根源是父亲不信佛,导致思想分歧。因此,大家千方百计引导毛顺生信佛。毛泽东同斯诺说过:“因为我母亲虔诚地信奉佛教,她向孩子们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因自己的父亲不信佛而难过。我九岁时,就同我母亲认真地议论过我父亲缺少对佛菩萨虔敬的诚心。从那以后,我们曾多次试图改变他,但却没有成功。他只是骂我们,我们被他的进攻所制服,只好败下阵来另想办法。而他就是对佛教不买账。”(以上均引自《西行漫记》)

  尽管父亲反对信佛,但毛泽东和母亲仍旧我行我素,并在生活中搞慈悲布施活动。在穷人们“吃大户”那年,父亲囤积谷子不肯平粜。父亲要毛泽东收一笔账,毛泽东就在收回的路上将钱分给了几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毛泽东有个堂叔生活非常困难,毛顺生想“乘人之危”买下他的水田,这遭到了毛泽东和母亲的坚决反对,并且又偷偷去接济这位穷本家。

  “佛教是文化”

  毛泽东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是,他一直认为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观点他是始终没有改变的。

  据他的卫士李银桥回忆,毛泽东在延安时,有一天和李银桥出去散步。毛泽东说:“我们去看看寺庙,好吗?”李银桥说:“有什么看头,都是些迷信。”毛泽东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所以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革命不仅不能一下子否定传统,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借助传统。1942年11月2日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讲过这样一番话:要把最高原则同群众当前的日常要求联合起来。像破除迷信、婚姻自由、社会主义、扩大城市都不要忘记,可是有一条一定要按照群众的要求,才算联系群众。接着他又以彭湃同志的活动为例说:彭湃同志是农民运动大王,他是留学生,是中共中央委员呢!他自己去拜观音菩萨,老百姓二月十九日去拜,那天他也去,如果不去人们就会认为他这个人不大正派,连菩萨都不信。

  “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

  据毛泽东的图书管理员逢先知回忆,毛泽东重视宗教问题,特别重视佛教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代表中国几个佛教宗派的经典如《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他都读过一些。对于禅宗学说,特别是它的第六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禅宗不立文字,通俗明快,使佛教在中国广为传播。《六祖坛经》一书,毛泽东要过多次,有时外出还带着,这是一部慧能圆寂后由其弟子编纂的语录。哲学刊物上发表的讲禅宗哲学思想的文章,毛泽东几乎都看。

  毛泽东阅读经书,既作为哲学问题来研究,也当作群众工作问题来看待。他在1961年1月23日同班禅说:“我赞同有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有那样多人信教(据近年公布世界上有基督徒16亿,穆斯林10亿, 佛教徒3亿多,大部分在亚洲和中国。笔者注),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1963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一个文件上写了一个批语:“对世界三大宗教(耶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可见毛泽东对宗教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可惜人们没有理解和执行。

  毛泽东一生跟书形影不离,他身边的书也常有佛教经典。据逢先知提供的书目单,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外出前指名要带走的书籍,除马、恩、列、斯、黑格尔、费尔巴哈、诸子百家、朱熹、王夫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书外,指名要带的佛经有《六祖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大涅??经》。可见,正因为毛泽东博学多闻,才使他成为一代伟人。

家园 那块石头好像不在文氏娘家,而是在从韶山冲去她娘家的路上

2000年夏天我去了趟韶山,还看过被毛泽东拜过干娘的那石头。

另外,好像也没有庙。不过,地点非常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