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走在时代边上 -- 我印象中的北京师范大学 -- 萨苏

共:💬110 🌺1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走在时代边上 -- 我印象中的北京师范大学

前几天,有朋友约我写写母校,便信手写下了这篇文章,既然是母校,便多少有些立场问题,不免溢美一点,人之常情,哈哈,人之常情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题图: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旧馆 -- 稍稍说明一下,这里面楼上有个过刊阅览室,门庭冷落得很,差不多可以养鸽子了,有一年却突然红火,几乎座无虚席,甚至有为了争临床座位打架的。考察之下,才发现是旧馆前面那块绿地出的毛病 -- 来了一批南欧的留学生,喜欢穿着比基尼在那块草坪上晒太阳。。。

言归正传。

到北京师范大学报道的第一天,班里一位蒙古弟兄差点儿成了名人。

要说名人,那就有好有坏,做好的名人需要很辛勤的努力,还不见得有人记的,而作坏的名人就容易得多,烧洛阳的董卓就一举成名,修洛阳的呢,大概没人记得了。 --- 这属于废话,我这蒙古同学显然不是坏人,正相反,他险些成名的时候正在干好事,用平板车卖力气的帮女同学拉行李呢。问题是他的板车技术是伊克昭草原上练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林荫里的柏油马路对他来说显然太窄,而轻捷的三轮车对他过剩的精力来说又太不够分量,于是1988年初秋凉爽的空气里,一位斯文的老先生刚刚从五四纪念亭的紫藤萝下面走出来,就看见一辆疯狂老鼠式的板车迎面扑来。

这先生虽然老,反应还是很快,见势不妙,腰一柠,闪到了一棵大树的后面,而我们那位蒙古同学不及刹车,一头撞在了大树上,顿时车仰人翻,老先生也吓得坐到了地上。

这位同学迷迷糊糊爬起来,就看到一个奇怪的景象,只见路边的,路上的老师们纷纷跑了过来,却没人搭理他,而呼啦啦把那毫发无伤的老先生围在中间,问长问短,恭敬异常。还好,老先生并无异样,冲着蒙古兄弟笑笑,自己站起来,摇摇摆摆的走去了。

就有一位教授模样的走过来,道:“小伙子,你再加一把劲儿,今天就一举成名了阿。。。”

这教授说的一点儿都不过分,那位老者就是中国民间文学的泰斗,1927年与顾颉刚、董作宾共同创办民俗学会的文科大豪钟敬文先生,钟先生在三十年代曾经因为和鲁迅的纠葛名噪一时,这一年先生八十五岁,如果我们那同学真的加一把劲,给钟先生弄出个好歹,只怕想不出名都不容易。

钟先生比较幸运,前一年,北师大门口的22路公共汽车撞倒一位晨练的老先生,一打听是北师大教政治经济学的教授,赶紧通知学校,结果连中央办公厅都紧急来人了 ?C 此人是谁?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世的最后一位代表 -- 刘仁静。刘先生在这一撞之下与世长辞,为毛泽东,董必武,周佛海这些名字写下了一个句号。

开头写出这样一段,不是说北师大里到处都可以撞到钟先生这样的名人,北京师范大学里当时在世的国家二级教授,也只有钟先生一位,但北师大的确是一个名人比较多的地方,而这些名人都带有一种朴素的风格,让你无从分辨,在北师大里看见启功先生带着几个学生说笑走来,那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惜,现在看不到钱媛先生了,这位风度翩翩的外语系教授最能让人体会到什么叫做平凡中的亮丽。当然,当初见到这位令人尊敬的先生,确想不到先生会画她父亲钱钟书如厕,并顽皮地题为“室内音乐”。

北京的大学多,盛产名士的大学也多,而北师大的名人,带有独特的淡泊和出世味道。翻开北京大学的学报和北师大的学报,可以看到鲜明的不同,北大的学报充满锋锐和探索,如同清晨激越的号角,而北师大的考据与文化显示一种对现实的疏远,仿佛黄昏中的古筝。据说早期的北师大并非这种风格,它的前身之一是学生运动十分激烈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那篇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就是为了纪念死难于三一八惨案的北京女师学生而作,对了,鲁迅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当年的教授之一,教授里比他激烈而理智的还有,比如李大钊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的正式宣传中,总是强调自己“光荣的革命传统”,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只有天晓得了。

我的感觉,正式成立北师大以后,它的校风一直就比较恬淡 ?C 当然这是指的教授们,学生则特别激烈,其原因后面还要讲到。北师大教授中名人固然不少,但多远离军政两界,民国期间勉强出了一届组阁的翁文灏,办个“好人政府”,还因为外行没多久就倒了台,这个和连孙立人一流名将都能够生产的清华大学等校无法相比。纠其原因,要么是食古不化的清流,象诸葛亮说的“皓首穷经”,要么是官员落魄 ?C 象《围城》里面汪先生,总之,一班致力于办教育的知识分子缺乏政治色彩。这其中,一九五二年和辅仁大学的合并,以及北师大著名的老校长陈垣大概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辅仁大学是教会学校,对军政都不敏感,而陈垣先生是著名的“鸳鸯蝴蝶派”成员,校风因此而更加绵醇是可想而知的。

绵醇的校风并不代表北师大的教授们骨头不够硬。芦沟桥事变以后,北京师范大学举校西迁,千里跋涉,师生退入西安和汉中,在日本炸弹爆炸声中再开讲义,中文系主任钱玄同因病留在北平,拒绝汉奸劝诱,直至贫病而死;曾因为执行反动教育政策为鲁迅唾骂的女师校长杨荫榆在苏州抗议日军暴行,被杀害于盘门外吴门桥。

北师大的教授和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院校的朴素,也自有它独特的原因。曾经有一个阶段,谈起教育部所属高校,最为出色的便是“北人清师”,北京师范大学能够和其他三所院校并列,是一个莫大的光荣,也多少有些令人不可思议。因为其他三所院校都有不同寻常的背景。清华和北大是中国教育界的泰山北斗,人大是“党的亲儿子”,陕北公学出身的“红色最高学府”。北师大依靠什么能够跻身其间呢? 它有一个难得的优势,就是作为“师范”学校,北师大是不收费的学校,而且为学生提供食宿。这对于20世纪贫寒的中国学子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北师大也因此成为寒门学子的梦想之邦,因此北师大的学生质量,一度非常出色。一旦获得了机会,“寒门出武穆”,这些“短衣帮”学生们所爆发出的学习热情是惊人的。

这一点,直到我入校的1988年,依然没有很大的改变,北师大学生的取分在一些地区相当的高,到今天我还在想,如果前几天发案的马家爵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他大概不会烦恼到这样的程度,因为“穷且益坚”,“穷开心”,“穷疯”,“穷闹”,在北师大学生都是很正常的思维。和我同宿舍的一位河北同学,每月20元的饭补还可以省出10元来寄回家去,剩下的钱只能天天吃“炒素”,为了保持体质此人每天在操场狂锻炼,结果是一米七五的个子,体重只有不到八十斤。笑话说,今天这样多的减肥方法还没有一个比他这种厉害的。每年迎接同学入校,便可以看到师大同学的行李普遍比较简陋,标志着学生清贫的来源,当然也有例外,我曾见到一位秀气的南方女生,用她的行李压趴下三个北方大汉,直到第四个人上来帮忙,才把一个沉重的被褥卷抬进四楼的女生宿舍。大家普遍推测人不可貌相,这小女生莫不是武林世家出身?里面藏的是流星锤还是大铁锥?结论要到打开被卷才能知道。

[待续]

通宝推:彬格莱,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洋洋乎大江。还有呀,那个蒙古大哥很象郭靖啊。
家园 去过北师大多次, 并非有同学在那,而是去一老师家蹭饭,

好友的姑奶奶是物理系主任, 正副就不记得了, 姓池.

也常去北方交大的偶爸爸的同学家混饭.

家园 北师大的女孩儿不错,校园惨了点,跟名校地位很不相称

不过不只北师大,北京除了北大清华,其他的校园都没啥可谈的。要建一流的的大学在硬件上也得努力。

家园 这位靖哥哥端的是妙人

他原来是内蒙古足球青年队的队长,吉他也弹得很好,很有女孩儿缘。

毕业数年我回到学校,看到此君依然住在学生宿舍,不禁吃惊。细细谈下来,发现此人是那时同学中收入最多的,也是最赤贫的家伙。他专门给国际展览中心各个展览会“作会”,每次可得一笔不菲的报酬,而后便不干了,到自己喜欢的地方旅行,比如青藏,漠河,武夷,新疆,回来便身无分文,于是再次去挣钱。

我见到他的时候刚刚从西藏回来,说道中间夜里坏了车,又下雨,因为有“杀汉人”的传说,走到附近村庄却不敢进去,在人家房子后面站着,天气非常的冷,冻的全身发抖,坚持到后半夜实在撑不住了,敲门问一声:“有人么?”眼泪就随着掉下来。

其实藏胞很好的,竭尽全力的招待他。

说到这儿,他点上烟,自失的一笑,烟雾缭绕中,说他下一步要去黔西。

好久没联系了。

说起洋洋大江,师大的名人应该数梁启超和翁文灏,前者是校董事长,文章道德冠盖一时,后者是广东新会人,办了一届内阁,却请个字典专家王云五管经济,闹出“金圆券”的故事,在近代史上也算颇荒唐了。

家园 走在时代边上 [续完]

答案是:两百多册书,从《微积分讲义》到《大众菜谱》

从那时候才开始理解,搬家的时候最沉的,就是书。

这女生从此被称为“千金(斤)”

这是比较极端的,但是喜欢看书是北师大学生比较共同的特点,校园东边一溜租书和卖旧书的摊子总是门庭若市。我问过小老板生意可好,回答是勉强过得去。问为什么?答:买的少,站着看的太多。。。

也就是因为了这种学生来源,在历届学生运动中,北师大的学生们都远远比先生们活跃,因为他们大多出身于追求变革的下层阶级,且对社会的黑暗面看得比较清晰。

大概因为了这四所院校的规模相近,于是各种顺口溜也就应运而来,有些相当刻薄,比如: “玩在北大,吃在人大,学在清华,找对象到师大”, “清华的设备,人大的嘴,师大的小姑娘满天飞”,。。。从这些顺口溜也可以看出师大学生另一个特色,那就是女生众多,令清华,北航等和尚庙大为眼红。每年来拉友好班级的不计其数,虽然一度本校男生提出“肥水不如外人田”,试图封校赶走外校男生,无奈此举既遭到“外校恶狼”的猛烈反击,又遭到本校女生的坚决反对,弄得师大男生进退失据,无可奈何 ?C真是攻不能攘外,守不能安内,只好听其自然。不过,也有人说中国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调,造成国民素质阴盛阳衰,北京师范大学等教育院校要承担一定责任。

先生们淡泊明志,学生们闭门读书,不免显得后台弱些,到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走走,能够体会到这种感觉。

北京师范大学的位置和校园,都是很有特色的。玉壶提到它的校园建设不如北大清华,这里面也有原因,后面我会专门讲到。

校园建设不太好,但是位置是不错的。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主校,在北京繁华的三环路内,步行到天安门也不过半个小时,其地理位置远远比僻居西北一角的其他院校优越,因此外地院校的同学都喜欢有师大的老乡,因为来借宿以后游北京实在太方便了。我的老师贾先生和他的红颜知己谈《红楼梦》,动不动就在校园和天安门之间往返走一个通宵,如此逍遥自在,显然也是得益于地处京城中心的优良治安条件 ?C 周围不是中央政府就是各部委,不知道有多少警察给贾先生站岗呢。

有熟悉当时情况的老先生说起来,却说这其实是一个误打误撞,因为当时各校都在市区里面,发展不便,教育部要求大家迁校,北师大最没有后台,所以最先搬出来,北大清华势力强劲,顶着不搬,等顶不住了,也只好到比较远的郊区了。。。

迁校以前的北师大,地点在护国寺,现在称为北校,花园一样的校舍,教学大楼融会东方西方特色,设计精巧美观且不失威严,北师大不是长春藤大学,但北校满园的长春藤是非常优美而恬静的。北师大艺术系(现在应该是“艺术与传媒学院)还在这里,遗憾的是周围的确没有发展空间。

北师大本校的建设方针和布局当初有过相当大的争议。

有很多北师大的学生遗憾自己的校园不如北大清华漂亮,至少没有人家的荷塘和未名湖,以至于邵逸夫先生捐赠图书馆的时候,有人建议在图书馆周围挖地三尺,建成一座人工湖,而同时解决新馆的防火问题,这个新时代的“天一阁”设计因为费用太高没有得到实现。但是老教授说当初规划上北师大是有一座湖的,那就是积水潭,比未名湖大多了。之所以后来没了,罪魁祸首是决定最初布局的校领导。

据说北京师范大学刚刚迁址的时候,资金非常有限,但是规划不小,北到三环路边,南到积水潭都是它的范围。于是领导的意见就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资金应该尽量用到教学/宿舍建设上,以后步步为营求发展,这一派可能是敢死队出身,喜欢打仗的时候中心开花,向外蔓延,一派比较豪放,主张不管资金多少,哪怕里面长荒草,先把围墙修起来,然后再考虑教学设施,这一派大概是白起的后代,喜欢长平之战那样的大包围。结果“敢死队”占了上风,决定首先建一座“四合院。”

“四合院”并非北京传统的院落,而是四座围成正方形的筒子楼,这也是北师大至今的中心地带,不过,由于新楼早已鳞次栉比,这里现在已经变成了单身或者新婚教师的宿舍。说起来,依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以四合院为中心,北师大的校园向四面八方放射状发展,所以师大面积虽大,找到四合院就找到了它的中心,至今如此。东部,建起了教学区,图书馆和办公楼,南部有阶梯教室和女生宿舍,西部是男生宿舍和商店,北部大修体育场馆和教师宿舍,当然还少不了食堂礼堂点缀其间。。。

等到基本建设搞得有点儿眉目的时候,校领导把头一抬,才发现原来属于北师大的地方,现在都让别的单位“跑马圈地”了,别说积水潭,紧靠着三环路的黄金商业地段都早已被各家企业抢占。用现在的话说,观念的失误,把价值好几个亿的土地交了学费。这大概是一个永远也没法弥补的遗憾。

不过,如果当时只顾修围墙,教学无法保证的话,也许北师大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

谁能知道答案呢?历史不能假设。

好在,当初校园的建设还是很认真的,留下了一些独具匠心的地方,从艺术角度,最有魅力的大概有两处,一处在四合院的东面,外语系三座楼环绕的花园小径,中间一尊白色鲁迅的雕像,和一二九纪念亭,五四纪念亭的紫藤萝连接起来,形成一道曲径通幽的风景,如果加上在这里静悄悄读书的学子,就带有一种印象派作品的味道了;另一处在四合院的西面,三座男生宿舍和食堂包围的方形空间,这里的中心是一座方尖型三一八烈士纪念碑,白色的碑身和茸茸绿草相配,安静而舒展,和大多数纪念碑追求庄严肃穆的感觉不同,这里纪念的刘和珍,杨德群显然更多青春鼎盛,君子好逑,容易亲近的风骨,纪念碑侧面的大棋盘,大到需要用人来做棋子,彩色磁砖铺成的格线与纪念碑构成立体几何色彩的抽象造型。遗憾的是这个有魅力的场所往往被男生们用来晒被子。

我倒觉得花花绿绿的被子给棋盘增加了生命和活力的感觉。

北师大的朴素的生命和活力的感觉。

校园总是不断的变化,霍英东教育大楼和邵逸夫图书馆当然和半地下的老教室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没有变化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和先生们,以及他们淡泊不变的努力。那种在黄昏走向自习教室的人流,揭示了北京师范大学的魂魄。

北师大的校徽是一口钟,我想,这些朴素而执著的敲钟人,会不变的把它敲响。

[完]

家园 我记得师大的女生楼单独圈起来,外面一万个男生眼巴巴

地等,老萨也是蹲那儿的常客吧

家园 不错

的确是如此,因此有一年联欢的智力题就是能找到多少种办法进入女生宿舍而不需要大爷批准。。。

最多的有上百招,其中伞翼或者戴假发不现实的不论,的确有些比较可行,比如预先让女生把一楼水房窗户打开。。。

不错
家园 高!那咱也来一个怎么样能让老铁出来泡?
家园 老萨他们学校防范太松了

我们那所理工科学校男女比例平均是7:1, 还有和尚班, 晚上男同学眼里都闪绿光. 学校未雨绸缪, 就把女生楼用铁丝网圈起来了. 严密到什么程度呢? 别说开窗子放人, 我们一个同学他爷爷是老八路, 老爷子实际勘察了一番, 评价说当年鬼子炮楼把守得也没这么严实...

家园 老萨说得不错,母校是“土”一些,学生也比较纯朴

我在人大长大,在师大上学,头两年不怎末觉得,后来有时去人大找中学同学玩,觉得和师大比起来,人大可以算花花世界了,呵呵(当然我觉得人大也很好)。

像我们化学系,将近一半女生,到大四还有不少的人没谈过恋爱,“土”可见一斑,我可是93年上的大学。

家园 那儿可以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了。

每天晚上那个院门口都有很多等女生或者单相思的男生

家园 我们系原来就在北校。

后来新楼建好了(好像就是88年建好的),就搬走了,不过系里的刊物还叫“后花园”。

家园 海天在人大长大?!!!

人大子弟么?哪个系的?!

家园 真是,我都知道,他比你晚五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