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有多少实验不能重复?浅谈对假说的态度 -- 青方

共:💬40 🌺1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有多少实验不能重复?浅谈对假说的态度

最近几天,“科学”与“自然”杂志分别收回两篇在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科学杂志应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的请求,收回了其研究所科学家Tae Kook Kim 2005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理由是“最初的调查结果确认这2篇文章(还有一篇2006年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 上)不具备任何科学的真实性”。

自然杂志则收回了200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Linda Buck实验室于2001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理由是2001年文章里面的数据不能重复,Linda Buck认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人邹志华向她提供了不真实的数据。

背后的调查和争论还在继续,但不管这么说,“实验结果不能重复”是事情的根本原因。但要问一个问题,在所有发表的科研文章中,有多少实验数据是不能重复的呢?答案是令人沮丧的,太多了,实在是太多了。

科学的真实来自于实验,实验因设计不同,实验环境,条件,操作人员不同,存在差异是肯定的,科研人员也会因知识,操作能力,认识水平的不同,对实验结果也有不同的解读。所以特定的实验不能重复,是科学本身先天具备的不足之处,但尽管有些实验不能重复,但其所要得到的结论则必须是能重复的,是能被再次验证的,否则科学就失去了他的根基。正确的科学结论则是建立在可信可靠的实验数据上的,不难想象,错误的实验结果自然就引向了错误的科学结论。

道理是如此简单明了,但到实际生活中,就变的不那么简单了。例如,在设计实验的时候,科研人员往往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所谓要验证假说,或是说假说引导的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实验有明确的目的性,但不足之处是当实验结果和自己的事先假说不匹配的时候,该如何解读实验数据。

我的近80岁的老板经常说些至理名言,他对假说的解释是,95%的假说都是错误的,尤其是那些建立在幻想和推测基础上的假说,或是对所从事领域缺乏足够认识的基础上得到的假说。如果有了这样的心理,假说都是从“不对”开始的,假说引导的实验结果与假说不符,就变得的很正常了,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和假说要相互学习,相互不断修正,只有这样才能走向那5%的正确假说。所以针对科学实验的心态,或是看法,我叫做“哲学或信仰”不同,决定了一位科学家是否存在篡改实验数据的本能。

从“假说错误论”开始的人,对自己的假说不是特别强烈的坚持,而是认为实验数据比假说本身更重要,假说要不断修正甚至完全放弃,在这样的思想的引导下,就能在实验结果和假说谁是上帝的问题上,作出轻松的选择。

但很多科学家对自己的观点太执着,宁愿坚持假说也不愿意相信实验数据,简单的说就是“假说是自己的上帝”,有这样强烈愿望的科学家,即使不主动篡改数据,也会在潜意识里对实验结果有倾向性的取舍。这样得到的假说,正如我的老板所说,95%都是错误的。

科学与自然杂志收回的文章,是不可重复的实验从根本上撼动了假说的真实性。看一位科学家是否能不断从错误走向正确,还是从错误一直走向错误,浪费自己的生命,其对实验的态度,或是我说的,其对科学的哲学或信仰,决定了这一切。

家园 默认情况下,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实际情况是。。。

实验物理学家的文章是,别人都相信,只有作者自己不信。

理论物理学家的文章是,别人都不信,只有作者自己相信。

默认情况下,实验结果是检验理论的标准。

实际情况是,从海量数据中挑选符合理论的少量结果用来发表。

家园 正在为如何修正假说而煎熬

切肤之痛……

家园 为什么

实验物理学家的文章是,别人都相信,只有作者自己不信。

因为自己知道实际情况是

从海量数据中挑选符合理论的少量结果用来发表。

?

家园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95%的假说都是错误的,尤其是那些建立在幻想和推测基础上的假说,或是对所从事领域缺乏足够认识的基础上得到的假说。如果有了这样的心理,假说都是从“不对”开始的,假说引导的实验结果与假说不符,就变得的很正常了,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和假说要相互学习,相互不断修正,只有这样才能走向那5%的正确假说。所以针对科学实验的心态,或是看法,我叫做“哲学或信仰”不同,决定了一位科学家是否存在篡改实验数据的本能。

非常赞同,当然,还有一些为了生存和名利故意造假的成分。

家园 花你一个。

现在确实是被搞成这个样子了。有时想想,这样混下去还能混多久?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去工业界更好点,美国不行了,还能回中国,呵呵。

家园 花一个~实事求是最重要。
家园 这个有意思

感情搞物理的都这样

家园 对人心还是要不惮以最坏来揣度

我的体会,绝大部分的不可重复不是来自科学信念上对自己假说的坚持,而是对来自个人利益上对发表文章的渴求。寻求真理永远是困难的。

让我引用“女人香”里Al Pacino的角色 Col.Slade的著名台词:

“I have come to the crossroads in my life.

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 I knew.

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

It was too damn hard.”

真是部好电影。

家园 Zou的那个据说内幕很复杂

Zou自己宣称撤回文章是被迫的,他将自己重复这个试验,然后再重新发。他现在所在的系据说全体faculty都支持他

家园 这个必须花了

很在点子上。

数据解读是一门学问……关键不在于你解读到什么方向上去了,关键在于,无论你往哪个方向上解读,都不会最终导致学术上树立不可战胜以及不可和解的敌人,这样的人的学问,就做到家了。

家园 其實又有多少人真心實意在追求真理?

我想沒有多少人,可能一万個科學家裏頭有一個?我的意思是到了四五十嵗的時候還這麽想的人。

家园 花下。有宝给
家园 我来说几句吧

青方的这篇文章说得很好。他的观点我基完全同意。在这里我就是想借机澄清一下邹志华撤回文章的一些细节问题。

邹志华的文章被撤回,与南韩的文章被撤回,是根本不同的两码事。南韩的文章根本就是在弄虚造假,所以收回的理由是不具有任何科学的真实性。而邹志华的文章被撤回的理由,是邹志华提供的数据有误。

我恰巧跟巴克实验室有点来往,对这个事情的所谓内幕,也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我所知道的,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认为邹志华是在欺诈。

首先,邹志华的原始数据并没有错。之所以撤回那篇文章,是因为后来的一个博士后,根据自己的实验(在邹的实验的基础上),发现按照邹的结论,实验结果应该不是这样的。所以他重复了邹的实验,并找出了邹原始的实验数据一对照,发现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即使出了问题,也是邹的实验分析那一段。

其次,当时的文章使用的是一个开拓性的技术,来解决一个持久未决的课题。这个技术后来被多个实验室(包括巴克实验室本身)所应用,所以不存在任何的问题。但是在当时,因为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所以,很多实验结果看起来就有些似是而非。(如果大家有开创过新的实验技术的经验的话,就会理解这一点)。

而且邹的实验,是一个非常繁琐的实验,整个实验结果分析过程,耗费了巨量的时间和体力。据说当年邹分析图片,完全是用人工,整整分析了三个月,因为用鼠标用得太久,以至于右手得了腱鞘炎。后来巴克实验室陆续开发出了半智能化的软件,使得整个分析过程加快了若干倍,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博士后能够重复并且分析原始数据的原因。

人工分析,有很多优点,比方说,对于可疑数据的弹性处理。但是,很多时候,这个弹性处理,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有一点青方说得很对,就是当时大家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问题的。当时邹的实验,是根据另外一个共同作者丽莎的实验设计开展的。也就是说,在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有若干的期待。邹就是带着这种期待,去分析数据的。

疑邻盗斧这个成语,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当只有一个孤证的时候,如果带着有色眼镜去分析,很容易的,就会把某些处于边缘的数据,划分到有利于自己假说的那边去了。

所以,我不认为邹志华是有意去造假,也不是有意的剔改实验结果,更没有选择性的挑选数据,顶多,他只不过没有完全客观的分析自己的原始数据而已。

我最早是在去年夏天,开始听说有关这篇文章的种种议论。去年冬天的时候,见到了导致撤回文章的那位博士后,说起了他自己的结论与邹的结论不符,说起了若干实验室已经对于这篇文章的结论有所怀疑。那个时候,巴克据说还是很坚定的支持自己原来的结论。

然后,就看到文学城上面的报道。

我目前还不清楚,邹自己的说法是如何。以上的结论,是跟巴克实验室里面的成员讨论推测得出的。如果邹志华自己发表声明的话,还是要以他自己的说法为准。

家园 这个比例恐怕还要大一些

特别是某些死脑筋的欧美人。琳达巴克算是一个。当年做了10年的博士后,眼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个细胞自然科学的发,还能够咬着牙10年磨一剑,然后便一举成名。

我凑巧,还认识若干磨了十几年,20年,还没有成功,还在磨的人。

人啊,这一辈子,就是六个字,时也,运也,命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