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读《搜神记》 -- 空侃

共:💬60 🌺14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闲读《搜神记》

如题,就是读搜神记的感想,顺便给自己翻译成白话文。

在其他地方用《白话搜神记》这个名字发了一些,马甲林海阁主人便是我啦。

白话(baihuo),在东北方言中是指闲扯侃大山,农村通常把能扯能神侃的人称为大白话,这个话读活的轻声音。

题目所谓白话搜神记,不是指把文言翻译成现代行文风格,而是指就着搜神记的内容闲扯神侃,扯到哪里侃到哪里就不一定了。

元宝推荐:东张西望,
家园 1、神农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

神农在中国神话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此人即号神农,那应该是跟袁隆平老先生是一个行当的,因为解决天下人吃饭问题而名留青史。但有趣的却是,这个人在神话中最醒目的行为却是尝百草。

当我翻开搜神记,看到开篇这第一个人物,第一句话的时候,脑海里不自禁浮现出的形象却是个肚皮透明的大胖子。

这个印象来自于小时候学过的一篇名为《茶与断肠草》的文章,这篇文章说神农肚子是透明的,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为了知道各种草叶的性质用途,神农就漫山遍野的四处去吃草,然后观察它们在肚子中的变化,以此来确定这种草叶的用途。后来神农吃到一种树叶,这种叶子吃下去以后,整个肠胃便像洗过一样干净清爽,感觉非常舒服。神农觉得挺好,就起了个名字,叫"茶",随身携带,以后每当吃进有毒的东西,就立即吃点茶,把毒消灭。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终于有一次神农吃了断肠草,毒效大太,没等吃茶肠子就断了,临死前把这种草命名为断肠草。这个故事似乎又名《神农与茶》,不过我对于断肠草印象更深刻一些,读了那篇文章后便一改喜欢嚼青草的恶习,也算是读书的一大宜处。

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神农是个胖子呢?大约是因为觉得他总吃要是不发胖那就没天理的缘故吧。

这个故事是有佐证的。茶圣陆羽在《茶经》就说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神农百草》一书也说过:“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为了尝百草而中了这么多次毒,多么让人感动的事情?(不过,说老实话,我总觉得一天就能中七十二种毒,这位神农先生的运气着实不怎么样。)而且因此神农还有个茶王的称号,私以为茶王没有茶圣这个名号听起来响亮,大约流传不广与此有关。

但这个故事却显然与搜神记中的记载相违背。按照搜神记的说法,实际上神农有个宝贝鞭子,看到哪株草树顺眼就拿鞭子抽一抽,只要那么一抽,便知道这草是不是有毒具体什么性质,这宝贝大约跟现代化的速测仪有得一拼,让我怀疑这神农是不是外星人来着。

不管怎么说,当看到开篇这句话的时候,我很是震惊,颇有种童年偶像轰然崩塌的世界末日感觉(这两年看到曝光越来越频繁的郑渊洁也有这种感觉),只觉得那个舍己为人尝百草的英雄突然间变成了个技术熟练工,压根谈不上什么舍身试毒之类的英勇行为,那他自然也就不是被断肠草毒死的了。

从内心感情角度来说,我更喜欢那个没有任何神奇器物只靠着自己的知识、勇气去品尝百草造福于民的形象。

那么,神农倒底是什么样个人物呢?

当我仔细检查资料后不禁大吃一惊,此人居然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身份,就是炎帝!(诸位见多识广的英雄别笑话我见识短,此前我真是不知道这件事情)。

炎帝是谁?那是中华始祖,上古三皇之一。一直以来炎黄并称,这二位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是当年打击蚩尤等邪恶轴心势力的战略伙伴,正是因为打倒了野心家蚩尤,今天我们才会被称作炎黄子孙,而不是蚩尤子孙。

但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大人物,最终却是以一个民间科学家的身份在诸多传说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事儿未免透着些许古怪。

为了能够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又查找了一下炎帝的资料,结果发现,这位最早的统治者之一多才多艺,他不仅仅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还创造五弦琴、蜡祭和市场,除此这外还有制陶器、创历法、织布制衣等等,而更重要的是他不光自己搞发明创造,还把这些教给其它人,据说他教导的科目包括,使用工具、播种五谷、医药、制陶、绘画、弓箭、猎兽、健身、制琴、音乐、舞蹈、智德,简直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重视和发展,除了天才二字实在想不出别的词来形容此人了。

天才大多从小就与众不同,炎帝更进一步,连出生都透着神异劲。

却说炎帝的母亲名叫任姒,因为在游华山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了一条龙,结果就怀孕了。(看到这个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不是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常识,而是认为这条龙定是条淫龙,要不然为什么只看一看就会怀上孩子?)怀孕离谱,生得也快,任姒到了家就把宝宝生了下来,这个急脾气的宝宝就是炎帝了。

这炎帝打小就聪明,三天能说话,五天会走路。这么一个打胎里就带着聪明的人自不会如《伤仲永》里那个倒霉孩子一样被埋没,长大以后就当了部落的老大,那时候没有皇帝这么一说,估计会被称为头人族长首领或是其它什么的,总之就是老大这个概念。

原始社会没有世袭这个传统,能当上老大的,一来是得能战能打才行,二来就是有本事为部落造福,炎帝能够当上老大便是因为他为部落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就是上面提到的什么尝百草、作乐器、教老百姓耕作之类的伟大发明创举。大家一看行,这天才挺有本事的,那就选他当头儿吧,希望他能带着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于是炎帝就诞生了。

在此之前炎帝不叫炎帝,他姓姜,属于神农氏部落,名字不详(这里就又有一个说法,说是炎帝实际上是那位尝百草神农的后人,他们那个部落就叫神农氏,这个说法的史证传说不多,所以这里就不提了)。他之所以姓姜不是因为老爸姓姜,他是不知道老爸是谁的,而是因为他生长在姜水附近,所以就以姜为姓,这个姜水是渭水的支流,在今天的陕西岐山一带。

炎帝当了首领之后是不是继续做科学普及工作,真的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这个就不太清楚了,资料上明确记载的只是他领着部落众人打了几架,有输有赢。首先他与黄帝联手打败了以蚩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这就是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便出于这个典故。而在这之后炎黄二位起了内哄,相互之间又打了一仗,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这一仗炎帝打输了,而且输得挺彻底,整个部落都让黄帝给吞并。关于这两场战争描述的神话极多,又是什么野兽助战呼风唤雨之类的,这就不用多说了。

不过,在这两场大战之前,其实还有炎帝与蚩尤之间的战斗,只不过这场长期的战争炎帝也打输了,不得不带着部下大踏步撤退,一路撤进了河北地,跟黄帝碰上头,这才借着黄帝的兵把紧追不舍的蚩尤给打败了。

由此可见伟大的农学家、医学家、教育家、音乐家、舞蹈家炎帝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家,在他的带领下,神农氏部落不仅丢了老家根据地,而且最后整个被黄帝给吞并掉,所以从一个领袖的角度来看,此人极不合格。(司马迁《五帝本纪》中说过: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似乎证实了此人虽然不会打仗却极为好战的。)

到了这里,我似乎找到点炎帝不以统治者闻名而以学者闻名的原因了。

这人做学问发展科技是一把好手,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都分不开,但当领导就着实不是块料,那么宣传的时候自然就要倾向于光大好的一面,而隐去坏的一面。由此可见国人为尊者讳的传统不独体现在史料笔记中,在民间神话传说中也不例外。(这段纯粹胡扯)

家园 2、赤松子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

*

初读这段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赤松子是何方神圣,单从字面上来理解,以为这个赤松子大约是个神农当政时求雨的巫师,做一些跟后世方士差不多的事情,比如说教当政者炼丹吃(冰玉散),自己跳到火堆里通过烧不死来显示神迹之类,吹牛自己跟昆仑山上的神仙打交道,最后拐走了神农的小女儿,也就是个当时的公主,由此可见这家伙不是个普通的神棍,而是个胆大包天且极成功的神棍。从后面那句“到高辛时,复为雨师”来看,这家伙还挺长寿,到了高辛氏当权的时候又跑出充神棍。

由此理解而产生的想像中的赤松子形象:披头散发,戴着鬼面具,手里拿大鼓,光着上身系着草裙,围着堆篝火,一边跳大神一边唱着可以折磨死人的古怪调子。

会有这种形象认识还要感谢电视剧中关于蛮荒时代或蛮荒部落中巫师形象千篇一率的塑造之功。(我一直以为如果那些古代巫师用这种方法可以求来雨的话,那肯定是不是神仙感受到了他的诚心或是怜悯人类缺雨少水,而是受不了这可怕腔调的折磨。)

但对于雨师这个词我的理解实际上犯了很大的错误。

之所以发现这个错误,是因为最后一句,“今之雨师本是焉”,这显然不能说现在管求雨的巫师神棍仍然是赤松子,神农距离搜神记写作时间都多少年过去了,要是这家伙还不没死,那不是妖怪就是神仙。

事实上,雨师并不是我想像中的求雨巫师,而实际上是指雨神。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就曾记载着涿鹿之战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的事迹,这里的风伯指的便是风神。

而到了汉代,雨师又有自己的星宿位置,人们以毕星为雨师。

这一点在蔡邕的《独断》中写得很清楚,“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提起蔡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一提蔡文姬的老爹,或许很多人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他就是那谁谁谁啊……”)

在这个时期雨师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祀典,在《风俗通义?祀典》中明确提出,“丑之神为雨师,故以乙丑日祀雨师于东北”,要求在乙丑日向东北方向祭祀雨师。归入国家祀典,就等于是得到了国家级的正式承认,有了身份证明的神。这就跟咱们今天考职业资格差不多,有了国家承认文凭那就可以吃遍天下,毕竟天上的神仙终究也都是地上人认证的嘛。(其实这里面提到的雨师指的并不是赤松子,而是共工的儿子,玄冥,因为玄审是古代王行官中的水官,水与雨相通,所以就叫他雨师。不过我们这里先介绍的是雨师的身份地位,所以对此忽略。)

再到后来,道教兴起,整理上古神仙谱系,也不问人家愿不愿意,就把雨师给拉进了自己的神系,给了个俗神的位置,封赤松子为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

不过到了这时候,对于雨师的身份就有了争议,不像以前那样就认定赤松子就是雨师,而是有的说是龙,有的说是商羊(一种只有一只脚的神鸟),有的说是赤松子,还有说是萍翳的,又有说的是冯修(这人也叫陈华夫)的,唐朝的时候还有说是李靖的。总之大家各说各的,貌似谁也没能说服谁拿出个有权威性的结论。

而此时,关于赤松子的记载也丰富了起来,有了具体的形象和时代背景,甚至连他师傅是谁都给发掘出来。

这在《列代神仙通鉴中》有详细记载。说的就是神农的时代天下大旱,眼瞅着庄稼都要完蛋了,大家正犯愁的时候,一个野人突然冒出来自称能求来雨。

这野人什么形象呢?上披草领,下系皮裙,头发乱蓬蓬,指甲长如爪,而且全身长满了黄毛,一手拿着柳枝,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咦,这个形象居然与我最开始想像出来的形象有很大相似之处,感谢电视剧的教导。)

他唱的倒不是求雨的咒语,而是身份简介,“予号赤松子,留王屋修炼多岁,始随赤真人南游衡岳。真人常化赤色神首飞龙,往来其问,予亦化一赤虬,追蹑于后。朝谒元始众圣,因予能随风雨上下,即命为雨师,主行霖雨”。

他这是告诉神农呢,我叫赤松子,在王屋山修炼多少年了(潜台词:本事大得很,对我客气点),师傅是赤真人。师傅会变龙,我也会变龙,后来朝见了元始天尊那些高级神仙,被封为雨师,降雨这事儿现在归我管。于是神农便客客气气地把他请来好吃好喝的供着,聘请他为雨师,请他降雨。(老实说看这个过程,我还是觉得这人比较像神棍。)

这里就可以看出雨师这个称呼是哪来的,是这位仁兄自己说的,从本质上来讲等于是向神农求的这么一个封号。

关于他求没求来雨就没有记载了。估计是求来了,要不然神农一生气把他宰了,也就没有后来的拐神农女儿这档子事儿了。

据说这位赤松子后来带着神农的女儿成仙了,关于他成仙的说法有很多。

有说他是服食水玉成仙的,也就是他那个教给神农吃的冰玉散,《山海经?南山经》注中说赤松子所服食的水玉就是水精(水晶)。这种说法看起来很像是乱吃东西最后把自己给吃死了,大家就都说他是成仙了,或者是他临死前吹的最后一次牛皮,自称自己要成仙了。(说到这里我突然间想到个问题,神农所谓的尝百草中毒而死,真相是不是其实是因为吃了赤松子献上的水玉散而挂掉的呢?很有八卦的潜力啊。)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在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这在《太平寰宇记》中有明确记载,因为赤松子在金华山上成仙的,所以山上有赤松祠,赤松涧。这个说法看起来很像是他在搞那套纵火自焚烧不死自己的把戏失败,结果把自己给烧死了。

由赤松子成仙引申出来一个“赤松子之游”,用来比喻大功既立、功高震主之后隐迹避祸。

典型的例子就是张良在辅助刘邦建立政权后,为了保全自己,功成身退,就曾经对汉高祖说过“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的话。

到了晋代,葛洪却提出意见,他在《抱朴子》里说,赤松子服食的是其本人炼制的神丹,而且还把这种炼丹的方法给流传下来。

这也就是说赤松子是吃自己炼的仙丹死掉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葛洪不承认赤松子是神农那时候的神仙,他认为赤松子是晋代成仙的皇初平。他在自己的《神仙传》里说,这个皇初平是丹溪人,在十五岁外出放羊的时候,被某个不良道士给拐到了金华山石室里面,关了四十多年不放,强迫他学道法修神仙。据说这位被拐去修仙的皇初平果然学了天大的本事,而且活了五百多岁,自己改个名字叫赤松子(不知道他是不是为了冒充神农时那个赤松子而故意改的名字)。

金华山不就是前面提到的赤松子自焚成仙的地方吗?难道在金华山玩自焚死掉的那个赤松子,其实是这个皇初平不成?

果然,宋代的张?在《云谷杂记》中提到了这位皇初平,并称“今婺(wù)州金华山赤松观乃其飞升之地”,只不过在云谷杂记中把皇初平称作“黄初平”。(其实这个黄初平,通常所说的黄大仙,貌似一位很容易招呼的神仙,在南方一带供奉的庙宇极多,这位黄大仙与北方一带所称的黄大仙并不是同一位,北方一带所说的黄大仙实际上是指成精的黄鼠狼。)

既然这个叫皇初平的赤松子是自焚而死的,那为什么葛洪又要说他是吃仙丹成仙呢?难道是因为葛仙长也觉得自焚这种死法太蠢,所以为尊者讳改了个吃丹死?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两种关于赤松子身份的说法显然自相矛盾,不过到了宋代,倪守约又给了新的解释,他在《金华赤松山志》中说,那个拐走皇初平的道士实际上就是赤松子,皇初平很可能是继承师傅道号所以称为赤松子的。

但做为神农时代的神仙,赤松子为什么要穿着道袍出现拐徒弟呢?难道神仙也知道与时俱进,晓得道教大兴,自动卖身投靠,先换件衣服以示革命不成?

注:1、文中关于赤松子拐神农女儿的说法纯粹是八卦性质的笑谈,其实“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这句可以解释成炎帝的女儿追随赤松子学习道法,最后修道有成当了神仙。

2、《赤松子中戒经》《赤松子章历》《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这些文章,都是后世道士为了将所撰之书托之远古,所以冒充赤松子的名字来发行的,这就跟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作者中冒出诸如全庸或是金庸新或是金庸巨这种笔名一个性质。

3、关于赤松子的身份还有一种说法,即《丹台录》中称赤松子为昆林仙伯,辖牿南岳山,可化玉为水而服,可以乘烟上下,为一服玉仙人。中国神话中的神仙记载极为混乱,基本上是大家各说各的,谁也不服谁,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没有哪个神仙具有压倒一切的权威性。

4、关于赤松子的事迹,最早是在《淮南子.齐俗》中记载的,但没什么详细内容,所以没有提及。

家园 搜神记不错,我也常翻翻。不过看起来没有明清笔记那么容易
家园 3、赤将子轝

  赤将子轝者,黄帝时人也。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至尧时,为木工。能随风雨上下。时于市门中卖缴,故亦谓之缴父。

  *

  这里有个生僻字,就是这个赤将子的名字:轝,它读yú,是“舆”的通甲字。

  老实说,我始终没弄明白,这位应该是姓赤将名子轝,还是姓赤名将子轝,抑或是姓赤将子名轝。

  《列仙传》中说此人:“是蒸民粒食,孰享遐祚? 子舆拔俗,餐葩饮露。 托身风雨,遥然矫步。 云中可游,性命可度。“

  这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物,也是黄帝那时候的,他不吃粮食却吃花,这大概是最久远的一种僻谷方式了。成语餐葩饮露的典故说的就是此人。

  除了有个性,他也有些本事,也能像赤松子一样在风雨里面飘来荡去,也不知道那时候的神仙是不是都这么个飘法的,或许是那个时代比较流行的神仙飞行方式也说不定。

  不过,在黄帝的时候,除了比较节省粮食外,他似乎没有表现出什么其它的本事,可等到了尧当权的时候(这家伙活的也够长的了),他却突然跑出来当木匠了。这个木匠可不像是咱们现在那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那时候大家才刚刚跟神农学会种地这些基础生活本事,像木匠手艺这种相对来说属于奢侈品制造本领的,还真是不多见。所以人们一见他会木匠活,就很是敬仰,不过大家都没钱享受,只能仰望却雇不起他。

  尧那时候是老大,有资本有地位,能够享受先进的高级的木工家具,就聘请了赤将子轝为他修宫殿。那时候的宫殿都是有些问题的,一来是技术不过关,本身建筑质量堪忧,二来是尧做为领导者,每天都要有很多人来找他办事儿,那时候还是部落时代的,当头的也不像后来的皇帝那样高高在上,基本上部落里随便哪个阿猫阿狗都可以来找尧请示工作,这样人来人往踩来踩去,所以地板是经常坏掉。

  针对这种情况,赤将子轝便采服了一种新的地板铺设方式,称做“蜂窝桩”。

  什么叫“蜂窝桩”呢?整个地板是由无数六角形的小地板板拼成的,每一个地板块实际上都是一个接触地面的小桩子,说穿了就是加大了地板厚道的一种方式,倒也没什么特别。但要就是这样的话,那怎么能显出赤将子的本事呢?于是他就是把这些六角形的地板桩设计成统一的标准大小,六角形的边长设计成九分九,而地板桩的高度设计为九寸九分。

  尧帝奇怪了,就问他为什么设计成九点九,而不是十呢?

  赤将子轝的解释是,九九嘛,长久,听起来彩头好,表示您的统治长长久久啊。

  不知道这是不是最早的风水流拍马屁方式,想必尧听了以后定是龙颜大悦重重赏赐,毕竟马屁人人爱听啊,尧虽然是圣帝但也凡人,如果不是心理变态那肯定也是爱听的。

  这个尺寸设计虽然有些拍马屁的嫌疑,但不可否认这个地板也确实经踩,据说换上以后每天几十上百人踩来踩去却一点也没有损坏(其实那么厚一木头桩子要想把它踩坏了,还真得废把子力气才行)。不过别人不知道啊,一看这地板这么经踩,都觉得这赤将子有本事,行,够得上木工这个称号了。那时节会木工手艺的少,所谓物以稀为贵,估计当时的木工称号就跟咱们现在的两院院士地位差不多,那是相当响亮的称呼。

  不过,让人困惑的是,这人既然是有记载最早的木工,却没有得到木工祖师的地位,反倒是多少年以后的鲁班成了木工祖师,这事儿当真是令人费解。

  除了做木工以后,这人还经常在集市的商店门口卖缴,缴是一种拴在箭上的生丝绳,从那个以渔猎为主,耕作为辅的时代特点来看,这种生丝绳应该是日常消耗品之一,大家都能买得起也必须得买,想来以他神工大匠的手艺做出来的生丝绳也必定是当时的名牌,销路一定挺好。

  只是,他既然已经成了国家级院士,为什么还要跑去摆摊卖生丝绳呢?

  这里面就涉及到前文说过的内容了,木匠手艺普通人消费不起啊,尧虽然聘请他盖宫殿铺地板,可是盖完了他就没活干了。那时候国家干部也没有工资,全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既然大家都享受不起木工活,那他也就没有收入了。那怎么活下去啊?只好去摆摊卖货挣钱了。为此他还得了个“缴父”的响亮称号,大约是因为他卖得缴最好,所以大家这么称呼他就相当于此人是质量信得过单位。

  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木工出身的赤将子轝最终也成了神仙。他是什么神仙呢?是八仙之一!

  是不是很令人吃惊呢?八仙的名字基本上众所周知了,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汉钟离、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曹国舅这八位谁不知道啊?难道是这里面有哪位是赤将子轝后改的名字吗?

  不用猜了,肯定不是。

  我们众所周知的八仙名字,实际上是明代吴元泰著的《八仙出处东游记》,就是通常所说的《东游记》里面确定下来,而在此之前,八仙的名字变幻不定,而且还分了唐八仙、汉八仙以及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这些个乱七八糟的种类。

  赤将子轝就是唐八仙之一。《太清玉册》第八卷记载:“黄帝时人也,至唐尧之时八人游于终南,人见之以唐尧之世,故称唐八仙。他们是天皇真人、广成子、洪崖先生、籛坚、赤松子、宁封子、马师皇、赤将子舆。”

家园 支持

俺也稀饭搜神记:)

家园 当神话看很有趣啦
支持
家园 谢谢支持,请多指教
家园 4、宁封子

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

*

这也是一位与赤将子轝身份类似的技术专家型人才,中华制陶技术的发明者与奠基人,但这位的身份可不仅仅限于专家而已。《列仙传》称此人是:奇矣封子,妙禀自然。铄质洪炉,畅气五烟。遗骨灰烬,寄坟宁山。人睹其迹,恶识其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神奇宁封子,玄妙出自然。身熔大火炉,气畅五彩烟。灰中存残骨,坟寄宁北山。人只见遗迹,哪知其事玄。

宁封子并不是姓宁名封子,而是因为他的遗骸葬在了宁北山,所以大家就叫他宁封子,至于活着的时候叫什么就不知道了。他还有个称号叫赤精子,却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黄帝那时候没有锅碗盆罐之类的容器,大家吃喝基本靠手捧,当然也有聪明人拿着大叶子之类的东西盛东西,或是琢磨其它的替代品种,都很不方便,而且估计被刚烧熟食物烫伤手的也不在少数。

宁封子发明制陶只是个偶然事件,据说此人有次捞鱼回来烤着吃,因为厨艺水准不过关,把鱼都烤焦了,他便想了笨个办法,用泥把鱼给包上,然后扔火里烧,结果没等烧熟,黄帝就派人招呼他出去办事儿,由此可以看出此人在当专家之前就是黄帝部下的一个小官。等他办完事儿回来一看,鱼都烧得光剩渣了,就留下一堆泥壳,大家就都笑话人。

不过这个时候就看出人与人的区别来了,要是换了个人没准就会恼火之余就会把那个泥壳砸了然后再去抓鱼来吃。不过宁封显然没有在他人的嘲弄与烤鱼再次失败的双重打击之下而暴走,反而很有兴趣地研究起那个泥壳,发觉此壳装水不漏用处大大的,经过精心研究准备之后,他便向领导黄帝申请了研究立项和经费,经过反复的研究努力,不知道失败了几千几百回,终于成功地烧制出了具有高度实用意义的陶器,黄帝便封他做陶正,专门负责烧陶器。这里面其实挺能体现爱迪生那句“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老话,宁封子正是因为不仅有灵感,而且还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这才发展出制陶工艺来。

陶器的发明显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要不然的话,大家到现在没准儿还要用手捧着吃饭呢。考古工作者多年来从西安半坡,黄陵的桥山,河南的仰韶、龙山等地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证明制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那么宁封子后来怎么样了呢?按照中国神话传说的历来传统,那自然是封神了。

他的封神成仙过程是这样的。

宁封子当了陶正之后,就天天烧陶器供大家使用,这显然是个比赤将子轝的木工身份有前途和更草根的职业,至少没听说宁封子还需要像老赤那般打工贴补家用的。

不知道是不是宁封子做了这么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名声太响的缘故,有一天一位不知名的神仙便来拜访宁封子,帮他给陶窑生火,结果冒出来的烟都五颜六色的煞是神异好看。宁封子看了很激动,便虚心请教这位神仙。

这种机密技术传授是法不传六耳的。没人知道当时这位神仙跟宁封子说了什么,老宁听了之后便欢蹦乱跳地架起火玩自焚,结果把自己给烧得光剩骨头渣子了。不过大家看到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那火堆里果然冒出来五色云烟,而且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彩烟中有宁封子的身影,随着烟气飞走了。这时候烟里就传出宁封子的声音,他自称已经火化登仙了,请大家不必挂念,接着就乘着五彩云霞不知飞哪去了。

不过成仙之后呢,宁封子并没有留在神仙呆的天界之类的地方,而是回到了人间,跑到青城山那地方隐居修炼,并且发明了一种仙术,称为“龙蹻飞行”术,因为这个法所,所以宁封子又被称为龙蹻真人。

黄帝听说这事了,欢喜得不得了,便立刻跑去请教这个龙蹻飞行法,学了三年之后果然可以架着两条龙上天入地,而且后来黄帝升仙的时候,就是靠着这飞行法架着龙上天界的。四川灌县青城山建福宫后丈人山,传说就是轩辕黄帝向宁封丈人问道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宁封子的名号来源于这里。

因为这段学习生活,宁封子被封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而黄帝在青城山地位不凡,不仅三皇殿供奉黄帝,并且还单独为他修了一座黄帝祠。

且说黄帝升仙成了中央天帝之后,想到宁封子教他飞行术,便封宁封了为五岳丈人,专门统领五岳众神,掌管各个季节行云的业务。(黄帝不因为宁封子发明制陶封神,而是因为教自己飞行法大大封赏,真是自私,不免让笔者腹诽不已。)

相较于宁封子自焚成仙的说法,笔者更喜欢的是另一个事故死亡成仙的说法。

在这个传说中,没有什么神人来教导宁封子烧五彩烟,宁封子也没有玩自焚这种变态的游戏,而是有一次烧陶中出了事故,陶窑坍塌,结果宁封子被埋在了陶窑里。

这么大的事故,埋在里面的人不用说也是死定了,估计周围的人一定很悲伤,或许看着那事故现场就开始琢磨办追悼会的事情了。但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坍塌的陶窑里冒出五彩云烟,就见着宁封子踩着云烟升天而去。

这个传说,显然寄托了普通民众美好的愿望。他们不愿意这样一位造福于民的好人就这样死在一场事故里面,所以便声称宁封子成仙了。

从赤将子轝与宁封子最后都成为仙人的事实来看,远古的民众对于这些早期科学工作者的尊敬绝不亚于三皇五帝这些统治者了。

注:

1、在《储福定命真君传记》一文中记载宁封子:姓宁,名封,与黄帝同时人。不过这里采取的是《搜神记》与《列仙传》中对于宁封子名字的解释。

2、关于宁封子除了教给黄帝《龙蹻经》外,还指点其前往峨嵋山找天真皇人求问真一之经。元赵道一亦谓:“宁封先生栖于蜀之青城山北岩,黄帝师焉。请问三一之道,先生曰:‘吾闻天真皇人被太上敕,近在峨眉,达三一之源,可师而问之也。’”不过这件事情跟本文无多大关系,所以未在正文中提及。

家园 5、偓佺

  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七寸。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松者,简松也。时受服者,皆三百岁。

  *

  偓佺,槐山的采药老头,喜欢吃松籽,身体上长毛,又厚又长足有七寸,双眼也变成了方形,这老头身体好,奔走如飞,马都跑不过他。他曾经送给尧松子,但尧却没空吃。他送的这种松籽不是凡品,那都是超过三百年的老松树结出来的果实,估计吃了能延年宜寿百病不侵什么的。(这里我以为应该是服用者都活了三百岁的意思,谁知道查了一下出版的搜神记白话本,居然是指松籽是三百岁老树的果实。)

  《列仙传》是称此人是:偓佺饵松,体逸眸方。足蹑鸾凤,走超腾骧。遗赠尧门,贻此神方。尽性可辞,中智宜将。

  偓佺这两个字读wòquán。

  《史记•司马相如传》说:偓佺之伦暴于南荣。(这个意思是说偓佺之类的仙人在南檐下晒太阳)。

  《集解》中则说:“偓佺,仙人名也。”

  写《索隐》的韦昭也说:“古仙人,姓偓。”

  扬子云在《甘泉赋》则说:“虽方征侨与偓佺兮,犹仿佛其若梦。”

  元晦在《越亭二十韵》中说:“独探洞府静,恍若偓佺遇”。

  ……

  看到没有,偓佺这个人的事迹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后人提起来大多充其量也就说那么一句:“哦,这家伙是古时候的仙人啊。”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仙人的名字,但这位仙人有什么大本事,做过什么事情,又怎么当上的仙人,谁认证注册的却是一概不知,这样一位如此平凡没有什么太大特异之处的人物,为什么会又入搜神记又登列仙传呢?

  那么让我们从搜神记的短短记载中推测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仙人吧。

  首先,此人的日常工作是采药者,属于一个技术性强体力要求强的工种,不过有了神农尝百草著书在前,尧这个时代的采药应该是已经大规模普及了,所以不能像木匠、陶工那样成为国家级的院士。

  这人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喜欢吃松籽,二是长了一身足有七寸长的厚毛,三是纵跳奔走如飞……老实说,这几个特征加起来,怎么看都像是猴子……

  从后来在各种文体中引用此人称号来看,大家都是把这个名字当成了避世修行者的典型,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从前面看来,似乎如此,又是在山中采药,又是吃松籽僻谷之类的,都很像是个清高的仙人。

  但后面就有问题了,他为什么要给尧送松籽吃呢?

  其实如果光有这句的话,那也没什么,尧是明君吧,上古三皇五帝之一,所谓尧舜禹汤便有他老人家一个,估计那时个因为发自内心崇敬喜欢所以给尧送东西的人不在少数,偓佺去送也没什么特别的。

  但再看尧的态度,这问题就出来了。

  “尧不暇服”,这是什么意思?没空吃啊!

  吃个松籽能花多少时间?人家大老远送来的,一片心意,再忙张张嘴也就把那几个松籽给吞了,更何况那松籽还不是凡品,吃了能延年宜寿呢。

  我们可以想像这样一副画面,某个长得像猴子的老头满腔热情地拿着松籽送给当时的统治者,结果那位统治者却冷着脸说:“放下吧,我没空吃。”真真是拿热脸贴了人家的冷屁股呀。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尧是位有大德的统治者,为什么对待一位热心上门的送礼者如此不假辞色?

  从这个态度问题就可以往回追述偓佺送礼的目的与原因了,可以想像他肯定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崇敬尧所以才送松籽过去的,很有可能是为了某些目的,想求尧帮他办什么事情,所以这才想到送礼走后门的,但尧是谁啊,明君啊,自然不会给他开后门接礼办事了。所以就毫不客气地把这位送礼者给赶了出去。

  虽然这件事情不是很光采,但这位偓佺先生的这一举动是具有开创性的,毕竟在这之前没有记载说有谁走后门送礼来办事儿的,他显然是第一个。所以这样一位开创了走后门送礼办事壮举的伟大人物,自然要被记入史册了。至不济人家也是个走后门的马屁神啊。

  但走后门办事虽然是古来的传统,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这事上不了台面,一旦摆出来记入史册,那都是带着批判态度的,可是记载一位神仙用批判态度似乎少了那么几分敬意,虽然他干的事情确实不那么地道,要是不记,少了这样一位尊神,上哪去找送礼开后门的发源者呢?所以本着为尊者讳的态度,大家记载起来便含糊其辞,稀里糊涂混过去也就是了,知道的都心知肚明,不知道实情的也都晓得有这样一位古仙人了。

  由以上推论可知,这位偓佺仙人实际上就是伟大的走后门送礼求人办事这一在中国传统了几千年光荣传统的开创者啊。

  注:

  1、在四库全书中有提及,偓佺为古之仙人,尧曾从其问道,不过鉴于四库全书那闻名于世人大改特删之举,所以在此处不予采用。

  2、“尧不暇服”一作未来得及吃,由此可推出另一种可能,大约是尧得了重病,这位偓佺便带着松之果实前去治病,但尧没那福分,没等吃到嘴就挂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位偓佺还是有拍马屁的嫌疑。

  3、松实不一定指的是松籽,文中实际上是曲解的,不必当真。

  4、本文后面部分的推论纯属个人臆想性质的闲扯,这位偓佺除了在诗赋中经常露脸外,其它资料当真是当得可怜,也不像是前面那几位被道家拉进了神仙位列,典型的姥姥不亲舅舅不爱,所以发挥一下,以应本书的“白话”之题。

家园 起点的林海阁主人?
家园 已收藏,慢慢看!

{兄弟正杂申请认证,来兄弟一把投个票!}

家园 汗,不在起点混好多年了……
家园 怎么投票?新人不懂哎
家园 6、彭祖

彭祖者,殷时大夫也。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桂芝。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云: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今日祠之讫地,则有两虎迹。

  *

  彭祖,是殷商时代的大夫,名字叫钱铿,是颛顼帝的孙子、陆终氏的第二个儿子。他从夏朝一直活到商朝末年,号称活了七百岁,常常吃桂花和灵芝草。安徽历阳山有彭祖的仙室。据以前的人说:在那仙室中祈求风雨,非常灵验,在这祠堂附近经常有两只老虎出没。如今天祠堂已经没有了,但地上倒还有两只老虎留下的足迹。

  《列仙传》中称此人:遐哉硕仙,时唯彭祖。道与化新,绵绵历古。隐伦玄室,灵着风雨。二虎啸时,莫我猜侮。又说:彭祖有道术,商王忌之,西去流沙不返,不知所终。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据说,这个老彭指的就是彭祖,也有说老是老子,彭是彭祖。

  先说说笔者个人对于彭祖的印象:活得长,活得非常长,据说是中国第一寿星,养生术的最早开创者。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关于彭祖的故事,说的是彭祖这人非常长寿,活了八百多岁,子孙不计其数,自己都认不全。不过活得久有另一个坏处,呃……或者可以说是好处,那就是换老婆比较多,就算他很专一,过个几十年也要换一个,这样下来,八百多年换了足有好几个十老婆。有一回,张果老途经彭祖门前,骑的毛驴踢了彭祖一脚,彭祖不乐意了,便骂张果老。张果老那是仙人啊,让凡人骂心里不爽,又不好意思拉下面子身份扁人,就对彭祖说了,你别小瞧这毛驴,它岁数比你大多了。彭祖一听就乐了,跟我比岁数,真是不自量力,当下就跟张果老打赌谁活得久,就向谁磕头,他自称活了八百岁,张果老自称是混沌初开就诞生,彭祖一听,得,没人家岁数大,正想服输磕头,他新娶的一小媳妇跳出来自称张果老出生的时候是她接的生。这明显是吹牛皮了,但张果老心眼实在,没细想就服输了,给小媳妇磕了个头,郁闷地跑回仙界后,越想越憋气,忽然就想到个问题。他想到的可不是小媳妇吹牛,而是想到这两人是凡人啊,怎么能活得那么久?这里肯定有问题,莫不是地府工作失误?当即气势汹汹杀奔地府问罪,阎王爷一听有这回事儿,赶紧地让判官查生死薄,结果查出个大问题来,那小媳妇是吹牛也就罢了,但生死薄上居然没有彭祖的名字!这生死薄上无名,那自然就不会死了。阎王爷赶紧把彭祖以前那些死鬼老婆还没来得及投胎的都找来问,结果没一个人知道彭祖真名的。最后阎王爷没招了,只得使出一招美人计来。派了个美艳女鬼去勾引彭祖,结果彭祖没顶住,就泄了密。原来他等投胎的时候,跟判官喝酒,把判官灌醉之后,把写着自己名字的那页生死薄捻成纸绳钉在了生死薄上,这样勾决的时候找不到他,他就能年复一年的活下去了。阎王一听赶紧便拆了生死薄,找出那一页把彭祖给勾决了。

  这是后世民间附会出来的传说故事,估计只是用了彭祖的名字和活得久这件事情编出来的,跟彭祖本人的事迹没有关系。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讲养生求长生,对于这位长生之祖当真是推崇得不得了,关于此人的故事传说多得数不盛数,而且根据他长寿的经验总结或者托他名字假作的《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论》《彭祖导引法》《彭祖导引图》等书籍,从各个方面论证求长生的办法,不过估计是这些方法有问题,凡人从此之后再没有一个能活到比王八还长寿的,彭祖这是独一份了。

  事实上,彭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对于这一点《史记》《国语》等书中有明确记载,而且给他排出了明确的家族谱系,因为过长就不在这里引述。彭祖是大彭国的开国者,传说中是彭姓的祖先,史学家认为,所谓彭祖年长八百,实际上是大彭国存在的年限。 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子对他推崇备至;庄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 道家更把彭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保存着彭祖养生遗论,但是直到西汉时间,刘向作《列仙传》把彭祖列入仙界,彭祖这才算是正式成为神话中的人物。

  但与外界对彭祖的推崇相比,道家内部对这位先驱的态度却是不一样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彭祖的房中术以及养生道。

  道教各派常以教义的差别而对某些仙真作出不同的评价。东晋中期出现的上清派虽不喜欢房中术,但因彭祖有服食炼气的一面,因此对他也是相当推崇的,为他立了传记,而且其地位相当高,《元始上仙众真记》中便说:“广成丈人今为钟山真人九天仙王。汉时四皓、仙人安期、彭祖今并在此辅焉。”但灵宝派却不喜欢贬低彭祖这类“唯自求道”的仙人。《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称彭祖寿八百岁,只得小乘地仙,是因为前世学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

  但事实上,最开始的时候,彭祖的养生术只是服食导引之类,直到汉代都没有房中术的内容。《汉书•艺文志》著录房中八家,就没有用彭祖这个笔名著书的作者,但到了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释滞》称:“房中之法十余家”,却有了彭祖一席之地;在《微旨》篇中论房中术,则称“彭祖之法,最其要者”,到此时便把以彭祖为名的房中术上升到重要地位了,《遐览》篇还著录《彭祖经》一卷,并在《极言》篇引用其文。

  而最了不得的还是《神仙传》,不仅增加了服云母粉、麋鹿角,盛赞金丹,擅长房中术,还有传授道术于采女、殷王等情节,其内容曲折离奇惊险简直跟现在的玄幻小说一般。

  根据《神仙传》的说法,彭祖活到了商代末年,已有 800多岁。尽管这么大年纪,可他仍不显衰老。商王听说他有这大本事后,便亲自来向他问道,结果这老哥不给面子,什么主意都不给出,但商王给他的赏钱却都如数收下,不过他不自己留,而是分给贫穷的百姓。 当时,有一个叫采女的女子,也懂得养生的方法,虽然有二百六七十岁,但仍然象四五十岁的样子。商王见彭祖不肯传道,就使出美人计,让采女前往,希望由此得知长生术。采女便来请教彭祖延年益寿的方法。结果彭祖没挺住,便把房中术教给了采女,这房中术当然需要XXOO,可见绝对是美人计大获成功。采女学会了房中术,回来跟商王XXOO,教给商王,商王回头自己一试,果然非常灵验,他转念一想,要是这本事让别人得去了,那大家不就都能活得比王八长了嘛,这可不行,就想独占此术,于是便下令,把学会彭祖养生术的人全都杀掉,不光这样还想杀掉彭祖。彭祖一看大势不妙,便逃走从此人间蒸发不知去向。而商王靠着房中术,活到300多岁,面相气力有如50岁的人。不过后来商王得到一个美丽的妃子,这女子非常淫乱,整天拉着商王XXOO,商王房中术再厉害也抗不过这日榨夜榨,终于死掉了。(这女人如此厉害,不知道是不是狐狸精妲己的原型呢?)

  在这个故事中,彭祖还提及他3岁就失去母亲,又遭遇犬戎之乱,流浪西域,长达100多年,到现在已死云49个妻子,54个儿子。不知道是不是我以前听过的那个故事的最初来源。

  彭祖虽然以长寿闻名于史,但实际上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也是相当了不起的,那就是“厨行的祖师爷”——天下厨子的祖师爷!

  有关烹饪的最早记载,便是彭祖所做的一味“雉羹”!

  据说当年尧帝得了厌食症,吃不下睡不着,眼看着就把自己给饿死了。想想那时候人做饭必是不那讲究,稀里糊涂地做出来能填饱肚子也就成了,什么色香味之类的也不太在乎,要是现在代人回到那年代,十成十都得患上厌食症!

  大家正着急的时候,彭祖献上了一道 “雉羹”,什么是雉羹呢,就是用野鸡煮烂,与稷米同熬而成的一种汤,说白了就是鸡汤。尧帝吃了以后胃口大开,当即治好了厌食症。屈原在《天问》所说的:“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指的就是这件事情。

  估计这款鸡汤就是中国历史上首款将色香味等激发食欲因素引入厨艺的菜肴了。从此而后正牌厨师才开始与普通的家庭作菜区别开来,所以中国烹饪史略》里说他是中国第一位厨师!

  因为这件事情,这个野鸡汤便有了不同了地位,后代的王公大臣都以能喝到皇帝赐给的或吃剩的野鸡汤为荣。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易牙,很崇拜彭祖的烹调技艺,到彭城学习烹饪技艺,并对其食养后有所创新,创制了“易牙五味鸡”等食疗菜款。后有诗称:“巫雍善味祖彭铿,三访求师古彭城。九会靖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公。”乾隆皇帝与纪晓岚下江南途经徐州,在“易牙居菜馆”吃了这鸡以后赞赏不绝,一草包皇帝与一谄媚大臣便对了一道对联来称赞。乾隆题的是上联:“一溪乌鸡,鸡羹传世”,纪晓岚题下联:“竹金戋钱,钱铿调鼎”。唐代诗人皇甫冉也曾为彭祖题诗云:“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方”。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彭祖当日以中国第一寿星公与中国第一厨子双项桂冠而挤身搜神记一书的。

  注:1、彭祖的名字一说叫彭铿。

  2、在查找资料时找到一篇彭祖考,相当详尽,故引下面回复中,大家可以去看看。

  3、彭祖死后葬于彭祖山山腰,彭祖山在彭山县,原名仙女山,古称彭亡山、彭女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是彭祖的出生地和归隐后的养生之地。从彭祖死后葬于彭祖山的周代开始,老百姓自发的祭祀活动就开始,彭祖山成为彭祖后代心驰神往,追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唐朝时就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祭祀正期,前后长达10天,香火很旺盛,世代相传,绵延不绝。彭祖祭祀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起历时6至10天。人们通常一大早就集体往墓地出发,并携带鲜花、水果、酒、香、蜡烛、鞭炮、纸钱、朱漆、毛笔、锄头、铲等祭品及扫墓工具。到墓地后就先把墓地四周杂草锄净,把石碑上的彭祖名描红,准备祭品、码供桌等。祭祀主要的相关器具、制品主要有这些:“彭”字旗幡,图腾大旗;巨形祭祀案桌、香炉;祭祀草龙、彩龙、打击乐器;祭祀贡品;祭祀音乐;祭祀舞蹈;香、烛、蒲团等。彭祖祭祀的开始时间为上午九时。先开始奏乐,祭民在祭祀台前站立,祭祀主持就位,念祭文,众人齐跪,祭祀开始,然后按辈份向墓碑鞠躬,樊香点烛烧纸钱,表演祭祀舞蹈等,最后以燃放鞭炮结束祭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