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近代中国电报八卦闲谈 -- 马伯庸

共:💬186 🌺150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终于在亲王这砸出宝来了!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新年快乐!

惜墨如金的说~~~~~~~~~~呵呵,上花

家园 四码电报码,去美国使馆签证的时候还要这个

当年我出国和我父母来美国探亲办签证的时候,申请表上姓名旁边还要填这个,不知道现在还用不用电报码了?

家园 印象中,当时电报码的排列与一开始的国标码输入法相同。

  只国标码从1601开始,电报码从0001开始。

  其中只包括一、二级汉字,共约六千多个,其中两千多个一级汉字按拼音顺序,二级汉字按笔划顺序。

  那时每次发电报都要推敲又推敲,尽量使字数最少而又不发生歧意,连标点符号也要尽量少用,因为标点符号也算一个字。数字好象在某些情况下4个算一个字。

家园 花之 长知识了

不过 现在的加急文字用什么? 假设对方只能收信

家园 还要
家园 胡适还是不会写电报

“敬谢难就”足矣。

说到这里就想起侯宝林的哪个相声来了。最后那

“谁?”

“俺。”

“咋?”

“尿!”

真是电报文的典范。

家园 其实“不干”或者直接“不”就成了...
家园 中文如此,英语也是如此。由于电报的发明在西方最体现在

贸易联系的便利。所以贸易术语和很多英语的缩写就是当年拍电报时候形成的习惯。记得我学外贸英语第一堂课就是学写电报。到目前为止,银行信用证还是用电传的方式开的,每个银行的国际业务部都有一台接收器,不停的在打从其他银行发来的电传。

家园 你没有突出“干不了”,小木没有突出“谢谢你”

敬谢不敏

似乎不错,不过态度也有些生硬,不如胡原来的诚恳

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胡本身要用白话文,所以这些本来也不在选项中的,倒是他的学生搞那么多废话干嘛,居然十几个字

家园 有“难就”二字啊

如果加标点就是“敬谢,难就。”不过写电报标点要算钱的。

家园 【原创】近代中国电报八卦闲谈-惜墨如金说中文(二)

尽管四码法解决了中文电报的问题,但四个编码一个汉字,效率还是比较低。尤其是当时电报线路都由洋人把持,收发的费用都极其昂贵。当时电报的费用非常昂贵,往往一个字就得数两白银。为此清廷曾经专门下令,让各级官员没紧急的事就别发电奏、电牍(前者是给皇上看的,后者是公文),就算发也尽量长话短说,什么我主万岁、乞伏太皇太后圣安、惶恐顿首之类的客套话都一概免去。

比如有一次李鸿章去江南机器制造局视察,发去的电报内容只有六个字"行辕正午一刻"。意思是李鸿章的行辕在午时一刻到达江南机械局。

光绪十年五月二十七日,中法关系正在紧张的时候。李鸿章发给过总理衙门一封电报:"密廿六幼樵电告闽河口来法兵船三只鸿沁",全文共有18字。幼樵指张佩纶,鸿指李鸿章,全电文的意思是,福建海境出现了法国来的三只军舰。张之洞受命接济台湾军火,曾经电告福建 “有旨停运渡台军火暂勿运稍俟之和约成则运款局败亦运朔”。

中国最讲究礼仪,什么能省礼不能省,但落实到电报上,就连这点都不得不让步了。下图是一封清廷驻古巴参赞给皇家的一封祝寿电报,就简单地写着“皇上登巡,古巴华侨及古巴政府均特贺。” 如果哪位官员上正统贺表时,只写上一句“皇上生日快乐”,恐怕脑袋早搬家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然,也并非一味为了省钱而尽量减字。中法战争在台湾打的最激烈的时候,张之洞一日之内三电李鸿章,每封都在数百字,详述战况,以免贻误战机。

欧美国家为了节省电报字数,往往采取缩写形式:"GM"代表早上好,"SFD"表示停下来吃饭,英国农业部在印度使用"envelope"一词表示"大群蝗虫已经出现并毁坏庄稼"。 人们为了省钱,还经常使用英语单词"停止"(stop)代替句号来结束一句话,因为"停止"这个词是免费而一个句号却要收取额外的费用。

中国人在这方面很有想象力,也发明了极富中国特色的省字方式。

英文用阿拉伯数字表达,就可以表达全部日期,而中文如果写全的话,最少也得四个字(一月一日),最多得六个字(十二月卅一日),每个汉字用四个数字编码,就是16-24组,效率相差太远了。

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字数,有人就发明了一种特有的韵部计日。这个人叫洪钧。

洪钧是晚清一代奇人,一生干了无数让人咋舌的事情。他是同治七年的状元,以胆大妄为而著称。他50高龄那年,敢在父丧期间纳了一个14岁的妾,浑然不顾舆论涛涛。这还不算什么,他以出使四国大臣之尊,带着这小妾周游欧洲列国,一时各国轰传,争相报道保守的东方古国出了一位情圣大臣。洪钧于光绪十九年八月病逝,他的那个小妾脱离洪家,重操青楼旧业,改了个名字叫赛金花,一时艳绝十里洋场,从此还有了一部名作《孽海花》……

洪钧这人很怪,一生讨厌西方文化,连照相都不肯,却动手改造了中文电报码。

他对付日期的办法是:以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再以平水韵的韵部来代表日期。前面15天用的是韵目上平声的全部,接后是韵目上声的l0个,再来是韵目去声的5个,一共是三十天。当然,编码也并非严格按照韵部来排列,比如第三十日本该用"陷",但是这字不吉利,就换成了"卅"字;使用公历以后,又加了一个"世"字代表三十一日,因为"世"字拆开恰好是廿、十、一,偶尔也会用"引"字代替。

地支也是这么排列的,从一月的子排列到十二月的亥。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种规矩叠屋架床,啰嗦的很,但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却是恰到好处。那会儿能接触到电报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是科举出身,除了四书五经还得懂诗词歌赋。

清代诗歌都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严格遵循韵律规则。读全清诗的时候不难发现,那些诗写的一首比一首难看,但绝不出韵。这大概和乾嘉学派的严谨作风有一定关系。反正那些官员对韵部的熟悉程度,和现代人熟悉汉语拼音差不多。用韵部代替日期,他们一望字,便知是哪个韵部,自然知道是哪一天。

有了这么一个规矩以后,日期就被压缩为一个汉字,四个数字,效率就高多了。比如马日事变当天,电报的落款都会写着"辰马",熟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五月二十一日,两个字就搞定了。黎元洪复任总统时候发布的通电落款为巳鱼电,一看便知是六月六日,方便的很。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假如颜师古能够活到那个年代,正赶上八月十六日发了一通电报,那么他的电报落款就该是"师古未寒"……好冷。

所以咱们读民国史,动辄提到什么马电、艳电、皓电、铣电,都是以当日电报编码来代称日期。比如汪精卫那封给蒋介石的著名叛逃电报发于1938年12月29日,29日为艳字,故名"艳电",成了一个专有名词。1947年12月24日,白崇禧从汉口发出呼吁蒋介石停战电报,亥指十二月,又是二十四日,所以史称"亥敬电"。

1938年11月份,日军进入湖南,蒋介石决定实行焦土政策,下令湖南主席张治中把整个长沙烧掉。结果还未及疏散群众,长沙南门口外的伤兵医院意外失火,导致其他地区纵火队员以为行动开始。结果大火从当天晚上烧到次日中午,长沙军民伤亡惨重,成为震惊中外的一次大事件。这起火灾是从11月12日夜间开始烧起,12日的韵部代码是"文",所以这次事件又被称为"文夕大火。"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从长沙逃出来的还有两名中共的高级干部,他们比较机警,在混乱爆发之前就及时收拾重要文件撤离到安全地带。假如他们葬身火海,整个中国现代史都要改写了。

他们一个叫周恩来,一个叫叶剑英。

韵目代日这个方式影响极广,以至于当时许多人写日记写信什么的,都以韵字来代日期。胡汉民临终以前给张学良写了封信,抬笔就是:“汉民皓日抵港,辱承关念,特谢。”

所以说洪钧这个人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据说他还曾经以干支代替"一"、"十"、"百"、"千",改四码为三码,费用一下子减少四分之一,一年下来省下来的钱可达数万两。但究竟具体是如何运作的,我查不到具体资料,还请方家指点。

省字能省到什么程度才是个极限呢?中文最短电报的世界记录是半个字,记录保持者是民国有名的“白发才女“张允和。

话说一代文人沈从文一直苦苦追求“白发才女”张允和的妹妹张兆和,张兆和被他逼的没办法,就说你去问我在江苏的父母吧,他们同意我就嫁给你。沈从文痴气发作,竟然真单刀赴会去了江苏。张兆和的父母见了他一面,觉得这孩子还不错。沈从文回到青岛以后,立刻发了封电报给张允和,请她代自己向兆和父母提亲。过了几天,沈从文收到张允和的回电,全文只有一个字:“允”。这一个字既代表了提亲的结果,也是张允和的落款留名,由是流下一段“半字电报”的佳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

新年快乐!

家园 板凳

恭喜发财!

家园 有意思,长知识。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