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三八节征文】【原创】女性与婚姻家庭 -- 中微子

共:💬1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三八节征文】【原创】女性与婚姻家庭

女 性 与 婚 姻 家 庭

婚姻和家庭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每一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可以看到有关婚姻家庭的讨论。婚姻和家庭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间,在不同的人类居住的区域环境中间,通过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看到、听到和发现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关注。但是我们是不是想过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女性为什么永远都是婚姻和家庭的主角?在婚姻和家庭这样一个平台上来讨论的话,为什么女性占据了那么大的空间呢?我们成天费了很多劲,要给女性争取这样的权利,争取那样的权利。但是在婚姻家庭中,我们不用争,我们永远都是主角。

为什么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中扮演着主角?这是一种性别分工。它不是简单地谁干家务活的问题,不是说你洗三个碗我洗两个盘子,你扫地我叠被子,你送孩子我做饭,不是这样一种家务劳动的分工,它是一种家庭责任的分工。这种家庭责任的分工是一种制度化、结构化的东西。就是说你做和不做,都有社会对你进行评价和评判,而不是说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我们在生活中间会听到很多人这样说:你看这个人家里,真像个没有女人的样子。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有些男性就说,哎呀!我真倒霉,我跟没娶媳妇一样。那我娶了媳妇应该是什么样呢?我娶了媳妇就应该有人管我换衣服,有人管我鞋在哪里放,有人管我吃饭,有人管孩子。他觉得这就像娶了媳妇的样。在生活中间我们会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问题都是跟女性联系在一起的。一旦说贤妻良母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马上就有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但是贤夫良父是个什么样的呢?说起来不那么顺嘴听起来也不那么顺耳。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描述男人是太阳、女人是月亮,男人是树、女人是藤男人是天、女人是地你就会经常听到这样一种描述。所以它不会说男人是藤、女人是树。有一个广告说:男人对世界说,世界是我的。女人对男人说什么呢,说我是你的。

  工业革命以后在家庭领域中出现的最大一个变化是女性走出家庭参加了社会工作。我们把它叫做双职工家庭或者说是双收入家庭。这种双职工的家庭,女性的角色从主内变成了也主外。在这样的情况下,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是不是女性参加了社会工作就意味着男性也自然地要分担家务劳动呢?很多家庭社会学女性主义者的研究结果发现事实并不是自然而然这样发生的。就是说女性参加社会工作并不是自然就意味着男性会分担家务,也并不是意味着女性她参加社会工作的时间越长,男性分担家务工作的时间就越多。它没有形成这样一个自然的关系,没有呈现这样一个变化。女性要打乱原有的平衡,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叫做婚姻不满意。很多家庭社会学婚姻咨询专家都在研究婚姻的质量,婚姻的满意度。

有一个研究结果表明,男女两性对于婚姻的满意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在婚后他们的角色期望实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婚后男性他的满意度要明显地高于女性。两个人结婚了以后为什么单身的男性变成丈夫了之后他的满意度很高?为什么单身的女性变成妻子了以后她的满意度就下降了呢?这是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在研究,为什么在这个满意度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性别差异?这里实际上就涉及到两个很关键的两个概念:一个概念就是角色期望;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自我感受。因为婚姻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满意度是一个感受的问题。这两个概念是在讨论婚姻满意度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两个概念。从角色期望上来说我们都知道实际上当你在寻找对象和你在确定了配偶的这个情况下,你一定会对未来的丈夫或者未来的妻子有一种期望,你一定会想我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月挣很多钱,然后要比较有风度、要很幽默、最好还要很关心我、还要比较细心还会做饭、还很爱干净你有很多想像,你会有很多标准。男性他也有他的要求。他想找一个女性很温柔、很贤惠不要太聪明、不要老问问题,他也有他的很多的要求,这种角色期望它是很自然的。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发现,在选择伴侣的过程中间,由于男性和女性寻求的目标是不同的,男性和女性的这种角色期望是不同的。最后,在同一个年龄段中间会有一批人被剩下来。在同一个年龄段中间谁被会剩下来呢?剩下来的是最优秀的女性和最差的男性。如果我们人为地把综合因素打在一起给它一个分数的话,男性是五四三二一分,女性也是五四三二一分。在这种情况下就正好剩下来了五分的女性和一分的男性,就是没人要。那么怎么办呢?那么一分的男性他就到下一个年龄段再接着去寻找,下一个年龄段的未婚人群就会很多。但是作为五分的女性来说她只能到上面一个年龄段去找(因为姐弟恋不具有普适性)。她往上一个年龄段去找很显然未婚的男性人群就比较少,所以很容易这一部分女性就被剩下来了。这样它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它把这个事实展现给社会,它把这个事实展现给我们每一个人,然后它敲响了一个警钟就是女性不要干得太好。你看你要三分多好你谁都能嫁,你往上、你往下你都能嫁,你说你闹个五分。所以现在你就只能找五加的男性,这就比较困难。这个时候对很多女性带来的一个非常消极的影响。女性不要干得太好了,你家庭这么想社会也这么想包括你自己也这样想。

有一种婚姻是自由婚姻,就是完全自由结识、自由恋爱、自己作主,最后结婚。但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婚姻不是这样的。我们大多数人的婚姻是趋于中间环节,就是自主式的婚姻。由他人介绍当事人作主同意。在国内这种婚姻比较常见,尤其是白领。这和我们的婚俗习惯、文化背景、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但是这种自主式的婚姻有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是条件而不是感情,这样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历史上讨论过三次叫做“女人回家”,“妇女回家”那么为什么从来没有讨论过“男性回家”呢?因为还是因为家庭仍然是你的,所以女性她从家庭走出来进入社会她就增加了一个角色负担。那么正是因为女性她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间,她既要有事业,她事业干不好不行,她又要有家庭,她家庭管不好也不行。因此女性她就永远处在这样一个繁忙的、劳碌的、紧张的这样一个过程中间。因此她对婚姻就不满意,所以她的满意度就要比男性就要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女性这种自我感受的出现。那么女性她和传统的女性不一样了和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女性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她的角色变了,她现在是一个职业妇女,她现在参加了社会工作。那么她受到了男女平等政策的这种影响,所以她有了参政权,有了受教育权,有了就业权。所以在家庭中间夫妻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冲突,实际上它是社会中间两性冲突的一种反映。

家庭和社会对于女性和男性的鼓励它完全是不同的。所以女孩子她就觉得差不多就行了。那么差不多就行了在这种心态之下你自然就会在社会的贡献中间不属于最杰出的,因为你自己是差不多就得了。可是有的时候你自己又觉得不行,我还是得好好干,所以你经常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中间。如果你特别优秀,特别出色,你还是放弃了。你经常要修订你的人生计划,但是对于男性来说他知道他就是直线往上走,他越往上他成功的可能性越高,他的婚姻同时也就越容易满足。为什么?因为他可以等到有朝一日他是五加的时候,他就可以娶五四三二一的女性都可以娶了。所以他一个劲地往上奔,因为事业和婚姻在他那里,他把它看作是一体的。但是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完整的一个部分。所以很多女性总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比较矛盾的情境中间。

  很同情和理解那些在离婚的时候,就是哭天抹泪死都不能离的一些女性,因为这是她的全部,这是她的所有。家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婚姻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波夫艾在他的《第二性》中间开篇之首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人不是生为男人和女人而是长为男人和女人的”,就是这个道理。怎么长成了呢?就是在我们自己生活的这个环境中间经过社会化这样一个过程形成的这种性别、角色,社会化它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知道性别、角色、社会化它是不同的概念。我们每个人知道我要问你是男孩、女孩?你是男的女的?谁都能说准除非太小的小孩他性别不定型的时候,他自己认知不定型的时候。那么你为什么知道你是男人、女人、男性、女性你填表的时候你不会填错呢?这是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生理性别的一种认识,但是我在这里说的这种性别,角色,社会化是说我们在后天环境中间形成了一种社会认为我们每个人应该遵循的男人和女人的一种角色行为。

某项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北京30~50岁单身人数约在10万左右;去年,北京、上海等地这个年龄段的单身人数,达到50万以上,其中女性超过六成。都市单身女性大都存在“三高”特点:学历高,基本上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社会层次高,要么在热门行业任职,要么在单位任中层以上职务;收入高。

大量单身女性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女性社会独立性越来越强,尤其是经济独立的女性已经越来越多,同时也标志着青年人获得成人感的标志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单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确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和选择,这是个体主义取向增强的表现。但是,“人本是群体的动物,单身只是现代化进程当中的一个独特的现象,也可能是一个过渡阶段的现象”。有学者认为,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变化就是个体化的自我取向很强,因为人们在寻求自我潜能和价值实现的过程当中,对于个人空间尤其是心理上的空间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私域的要求也在扩大,这些都促使现代人的个性增强,导致社会的多元。

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关于六城市婚恋观的调查显示,现在有很多的年轻单身女性因为工作、休闲和消费,每天出入于这座城市的高级写字楼、商场、会所、酒吧、健身中心……她们经济独立,生活自由,无压力。有社会学者更进一步提出,大龄单身青年的存在,标志着“单身家庭”已经开始在中国社会凸显,这同时是对传统家庭概念的挑战。尽管“单身家庭”这个概念在社会学的百科全书上并不存在,但大龄单身青年至少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独立的消费单元。那单身会不会成为城市男女的一个主流选择?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拭目以待。 

家园 现在30岁不结婚的女人多了,我身边就好几个。

女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不要依附男人生存。

家园 老外认可同性婚姻了又如何解释呢,难道两个男人或者两个女人生活在一起

就没有这样烦恼了吗?

男人和女人只不过是一只手的两面,如何去定义正反就看你自己了.

家园 结婚和爱情两回事情.

我也不否认不是所有的男人或者女人都需要爱情的.

家园 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呵呵,小女子才疏学浅,在这个普天同庆的三八节里,满脑子男女之间的问题,没有把同性恋的话题写进来。看过李安的《喜宴》,王家卫《春光乍泻》,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存在即是合理。当一个男人坦荡荡地爱上另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坦荡荡地爱上另一个女人时,这其实也没什么不妥,是符合人性的。在北京研究同性恋最为火暴的是李银河,她认为同性恋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现象。其实同性恋的杰出人士很多,达?芬奇、米开朗基诺、王尔德、福柯、柴柯夫斯基等等都是同性恋者。我对同性恋的态度是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我想异性之间的烦恼他们一定也会有吧。

家园 这和我的观点一致,就象THE CRYING GAME里面戴尔所说的一样.

I AM NATURE.

家园 不喜欢《喜宴》最后的结局,太调和主义了.

《喜宴》里面朗雄和赵文萱演技一流,金素梅不行,说的上海话象给观音大师新做的小一号的衣服.

小说"孽子"写得也很好,幸好没有谁想改编拍电影.

家园 妹妹的文章很理性耶!

很专业。妹妹莫不是学文的吧?

家园 弃文从理

多谢姐姐夸奖.俺是文科出身,后弃文从理.现在每天和经济模型打交道,头好痛啊!

家园 《孽子》

白先勇先生的旧作《孽子》好像已在2003年2月台湾的公视播出.可惜我在北京看不到.呵呵,《喜宴》也许正表达了中西文化在伦理传统上的不可调和性.审视西方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而中国文化将如何自处?如何跨越文化的藩篱?李安将故事的背景放在东、西方文化的临界点上.

家园 类似的作品还有推手,刮莎,和北京故事.

孽子就其小说内容来看是相当不错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不知道电视会好看还是让人失望.

白的多部作品的影视作品颇让我失望.

家园 说的好,但是有些绝对了。

婚姻还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的,感情是多方面的,包括金钱、权利、欲望等人性的贪婪面,也包括了真心、责任等善的一面。

单身女性越来越多说明了女性自立性增强,但是也可以说女性对于家庭的责任心越来越少。

社会是变化的社会,现在的变化正是另一个时期的开始。

家园 不理解他们,但尊重他们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