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虎眼看人:刘伯承 -- 京虎子

共:💬80 🌺151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虎眼看人:刘伯承

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有句名言:“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悄悄地隐去” 。古今多少名将,真正作到这一点的几数人而已。

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建国以后宦海沉浮,各人下场不同。唯刘伯承挟盖世之功,甘于寂寞,无形中也少了许多磨难。其他九大元帅,除早亡的罗荣桓外,其余在文革中多少受到冲击,脸上都让人打过叉叉。刘伯承以伤残之躯,享年94,算是幸运之致。

国共两党,其实源于一家。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纷飞的战火中培养出一批能征惯战的优秀军人。或为党国效力,或为一方枭雄,或成共产匪徒。以十大元帅而言,若不从共,林彪只是蒋介石帐下一小校,彭德怀贺龙充其量地方军阀,徐向前走运的话或能比肩傅作义,朱德陈毅聂荣臻罗荣桓则必碌碌无为。唯刘伯承,叶剑英二人必成大器。在共产党的环境中,此二人才能或许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为蒋所用,成就可能更大。蒋介石得叶剑英,则能使部属精诚团结,得刘伯承,则中枢得运筹帷幄之人。

刘伯承早年是以凶悍闻名的川中名将,中年以后能化悍为勇,以儒将著称,非大智若愚者不能为也。刘伯承是中国少数真正的职业军人之一,具有超越信仰的对军队的忠诚。这种非政治的忠诚使他在战争年代得以为任何上司而用,也使他在和平年代长期闲置。其对军队建设的远见卓识终难实现,使新中国的军队正规化成为泡影。现在军中的种种弊端,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体制上还是当年拉杆子的套路,武器更新了,军官上过军校了,但根本体制没有触动,愈发外强中干。

红军时期,都是敌众我寡,但此众乃乌合之众,老蒋忙于驱冯击桂,江西只是小恙,所以才有几次反围剿的胜利。等到老蒋腾出了手,全力以赴,彼众为成城之众,只有流窜一途。乌江之战,是刘伯承在红军时期指挥的关键战役,又一次表现出强悍本色,使红军免于灭顶。抗日时期,八路军避实就虚,没有刘伯承施展才华的机会。直到解放战争,国共两党逐鹿中原,才有英雄用武之地。

挺进大别山,从战役部署,战机选择,临阵指挥上,未必是最佳,但从战略角度绝对是不世佳作。在大局敌强我弱的时刻,于敌人意想不到处,确实起到改变整个战局的效果。开国名将中,林彪狡猾如狐,此等风险之举万万不会做。彭德怀过於粗悍,即便冲到大别山,帐下也剩不了几个人了。粟裕又过於谨慎,到头来冲不过去。只有刘伯承智勇双全,而且眼光如炬,才能担当此重任并且坚持到底。白崇禧因此称刘伯承乃共军第一悍将,绝非网上讲的自抬身价。刘帅讲的两军相逢勇者胜,不是义和团那种口念咒语刀枪不入,是讲战事胶着时全军上下必胜信念,和主将在千钧一发时的果断。蒋介石事后痛斥顾祝同等,长叹手下无一人堪比刘伯承。

网上评开国将帅的文章大多扬林彪粟裕而抑刘伯承,尤其谓淮海战役全是粟裕的功劳。殊不知现代战争,不似古代两军对垒,兵对兵将对将的。大兵团作战,除了主将临阵发挥外,各级将佐的素质及表现,战士的训练和斗志,后勤保障思想工作以至情报,无一不影响整个战局。即便在个人因素很大的古代,名将都有一支追随多年,生死与共,信心十足的部曲。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不可能临时请来个诸葛亮似的人物,鹅毛扇一挥,大获全胜的。真正的名将,才能主要体现在带兵练兵上。首先要兵知将,将知兵,然后才能调动自如,此获胜之道也。当年林彪初到东北,麾下五湖四海,指挥起来力不从心,才有一败再败,差点退到苏联。等练好了兵,了解了将,方能大展宏图。

三大战役中,辽沈的悬念仅塔山一战,纵然失利,以林彪之机警,东北迟早我手。平津只不过傅作义能否南逃到问题,即便傅军南奔,败军之将,精锐尽失,不足为患。四野进关后,只是收官的问题了。独独淮海战役,没有刘邓陈粟的精诚合作,全军将士必胜的信心,部队的军事素养,胜负难料。古人讲中原逐鹿,淮海战役才是国共定鼎之役。

刘伯承气质上接近美国内战南军统帅李将军,际会与南昌起义,而后无怨无悔。这种纯军人的气质在建国后政治挂帅的大气候中无可作为,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只是逢年过节天安门上那位坐在轮椅上待墨镜的消瘦老者。

六二年中印之战是共和国历史上以战止战的漂亮战役。当时情形并非所流传的伟大领袖高瞻远瞩,大军一出势如破竹。大跃进大饥荒后,全国上下饿个半死不活。抗美帝反苏修,举世没几个朋友。部队多年未经战事,加上这一折腾,战斗力下降,信心不足。中印边境,从地形,兵力,准备上我方无一战上风。

总参谋部在制定战略计划时,大家心里没底。徵求各位老帅的意见,无奈老帅们政务繁忙,疏于战阵,对战争的感觉已经迟钝了,所提建议方略都差强人意。总参抱一线希望请老参谋长刘帅指点。那时刘伯承已几乎目不视物,让人搀到沙盘前听汇报。参谋们所涉及地形和部队位置,刘帅以手在沙盘上摸之,居然分毫不差,满座震惊。可见藏边一草一木,早在元帅心中。所授作战方案,大家拍手叫好。於是方略制定,大军西行,这才有那摧枯拉朽的一战,令阿三至今,四十年来不复言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胸中十万甲兵,莫过于此。

盖世名将是为战争而生,幸运者如汉灭匈奴的霍去病,和二战名将巴顿,能在功成后旋即辞世。和平年代对名将来说只是忍受孤独寂寞的痛苦,和消磨老骥伏砺的万丈雄心。而今台海兵戈凶猛,我们是寄希望于“但用南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还是感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 ?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喜欢.

喜欢虎兄文中的人情味.再好的作品只有说教终会使人乏味,加点人情在里面岂不更好.

家园 吓我一跳,以为是板砖那
家园 我可不敢在前三版扔板砖.

其他几版扔点小石头而已.

家园 看了几集央视拍的解放战争

感觉谈到黑土地上的辽沈战役时似乎没什么悬念,也就打锦州是一招险棋,一个塔山阻击战国军就差一点点成功了。其他打沈阳,打长春都没费什么力。完了出关打平津也没什么悬念,拿下来是早晚的事。可一讲到孟良崮以及打淮海就不同了,胜负有时候就取决于战场上某个局部的某个偶然因素。看得让人心惊肉跳。老蒋这边的战役设想其实也很不错,如果麾下将士人人用命,未必就输了中原之战。

由此想到辽沈平津看似简单毫无悬念的战争实在是主将的大智慧举重若轻之故。若是让林来打淮海,想必也会如辽沈平津般看上去毫不费力。林的战前准备工作的细致周到以及战役计划制定的周密详细真正是无人能及。

家园 这是虎子在说话吗?

听着象是换了个人似的。

家园 萨苏讲话,剪了胡子一时还认不出来
家园 虎子兄风格变了
家园 前一阵写的,要搁现在成天琢磨小时候干的坏事,那能写得出这个
家园 估计虎子兄是在忙于入教会,忙着忏悔自己

否则为什么会回忆小时候干过的坏事?搞得铁手老大都觉得西西河现在兴忏悔了。

家园 "粟裕又过於谨慎,到头来冲不过去。"这话有点没有根据

"粟裕又过於谨慎,到头来冲不过去。"这话有点没有根据

假如粟裕真的过於谨慎, 根本没有办法解释孟良崮那样凶险的战役了.

挺进大别山虽然是刘邓指挥,但是大的战略决策还是老毛定夺, 刘邓执行功不可没. 当然刘邓也参与了决策. 不能

家园 中印之战

当时张国华不同意军委的作战方案, 官司打到老毛那,

老毛发话, 既然要人家指挥, 当然就得给人家权力.

最后是按张国华的方案进行的.

家园 不能那么说,林来指挥淮海决不会比粟更好

不能那么说,林来指挥淮海决不会比粟更好

林在东北条件最优越, 手下人最多, 中央又最重视, 而且

周围环境最好, 本钱厚, 自然可以积少成多, 最后水到渠成. 当然林总的军事指挥水平也是非常出色, 调度细致,而且他以前的资历和老毛对其的信任可以使他镇的住麾下

的来源各异的将领和官员.

但是林有时过于谨慎, 过于重视短期的利益, 搞不好会错失良机.

粟受的压力大, 所以往外只能险中求胜, 要是林来的话或许不会冒大的风险来打孟良崮和淮海这种有点冒险的仗了.好处是不太会失利, 坏处是战争不可避免地会延长.

所以说他们都在他们适合的位置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用人方面老毛还是有一套的. 而粟的出现更加让人惊奇.

家园 我怎么听说“中心开花”的战术是粟裕定下来的?

到底是刘伯承,还是粟裕,还是张国华?

我都迷糊了。

家园 我开始也有这种感觉

看到后面觉得全文铜头铁尾背紧肚松那感觉还是老虎子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