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资料备考】孙承宗挽袁崇焕两联及诗两首 -- 任爱杰

共:💬35 🌺3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资料备考】孙承宗挽袁崇焕两联及诗两首

《窃明》扬孙承宗而贬袁崇焕。其实两人惺惺相惜。袁被捕进而被杀后,孙承宗是少数在当时就为其呼冤的。可见公道自在人心。这里节录孙承宗在袁被捕后写的两首诗和袁死后写的两付挽联。

诗《闻袁自如被逮》两首

甘泉烽火彻重帏,信手提戈护九扉。

一缕痴肠看赐剑,几行血泪洒征衣。

凤惊鹤表丁威去,雪满鹅池中令归。

闻说长杨枝上鹘,羞同胡马向尘飞。

练尔多方练未成,空闻曾铣尔前生。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

魏绛偏和原有恨,汾阳单骑更无兵。

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

注:

曾铣 - 明嘉靖年间抗拒北元的主帅。被严嵩陷害致死。这里指袁亦被陷害。

魏绛 - 魏绛 即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魏绛在晋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并实施的和戎之策。晋悼公四年(前369年),魏绛向悼公提出一项重大主张,即和戌。与晋国相邻的北方少数民族,时常与晋发生战争,数为边患。以前从无和戎之说,只是讨伐,故很难理解和戎的积极意义。当时悼公即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恳切地向他陈述了和戎的“五利”:第一,“戎狄荐居,贯货易土,土可贾焉”,可以利用游牧民族轻视土地,重视财货的习俗,发展对戎狄的贸易;第二,“边鄙不耸,民押其野,穑人成功”,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第三,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争霸中有威慑作用;第四,“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备物资不须消耗,可以保存晋国的实力;第五,“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借鉴历史的经验,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和睦局面。经过他详细地解释和戎的益处,终于说服了晋悼公,悼公使魏绛和戎。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到晋悼公十二年(前562年),仅短短的八年时间内,便取得了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悼公非常高兴,将郑国赠送的乐师、乐器,女乐的一半赐给魏绛,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魏绛谢绝所赐之乐,对悼公说:“和戎狄,国之福也,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辞谢再三,方才接受。

汾阳单骑 - 指郭子仪单骑退回鹘事。袁亦曾单骑出关巡视。这和上半句指袁主张如魏绛一样“和戎”。这是郭子仪也作过的事,所以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

东江千古英雄手 - 指杀毛文龙事。从此句看,孙也是主张杀毛文龙的。

泪洒黄龙半不平 - 将袁比作岳飞,未能直捣黄龙,功败垂成。

孙承宗挽袁崇焕两联

古哭岳,今哭子,抢地呼天,沉冤缘由三个字;

先挽君,后挽己,捶胸顿足,昭雪可望一百年。

注:

古哭岳 - 岳指岳飞。

三个字 - 指“莫须有”三字,即秦桧给岳飞罗织的罪名。

未死冰霜,未死胡虏,而屈死谗言,不辨忠奸贤愚,悲愤一腔,百战英雄归西去;

有功宁锦,有功蓟辽,却亏功宵小,无分是非曲直,惋叹几句,千里锦绣付东流。

关键词(Tags): #窃明#袁崇焕#孙承宗#评价
家园 沙发,长知识

这样言之有物的帖子才有价值~

戒急戒躁,多找资料。总算回到讨论的正途上来了~花!

同时代旁人的看法是很重要的,希望能看到更多,两方面的~

家园 孙承宗和袁崇焕共过事

应当是最了解他的人之一。

其他人要么是袁的部下(如祖大寿),要么是诬陷袁的主谋之一(如温体仁),要么是只有第二手资料的。

家园 关于第二首诗有争议

有人说其中对于袁还是有批评之意的,第二句可能是如此,但说最后一句是同情毛文龙之语,则可能不妥,因为若如此,则此诗的意义就变得四分五裂了。而且按孙承宗的性格和经历,他亦不可能认同毛

家园 花!这资料很好,这说明当时至少孙承宗是把袁看成岳飞郭子

仪一流的人物的。

家园 有什么争议?

有些人不懂典故却在那里胡解。例如下面这位老兄:

与阿龙先生商確

阿龙者,〈这里是北京〉栏目主持人也。胡同里生,胡同里长。憨厚朴实的北京小伙儿,京腔京韵,能说一口旧时京城的风俗与掌故,我老黎亦是他的忠实听众!唯其如此,吾对他的期望也就愈高,希望涓涓细流能汇成滔滔大河,把此栏目打造成观点正确、格性显明的精品!这就需要多学习,深思考,开阔视野,除此别无良方。譬如袁崇焕之死,世人皆以为是皇太极之睿智,范文程之高明,崇祯帝之昏庸,自毁长城。仿佛袁崇焕是大忠臣,没有任何过错。其实,这是很片面的看法!因为他们没有认真研究:

1、“平台召对”的经过;(保证三年复辽)

2、“畏敌如虎,迁延不战”。赵率教听到清兵入塞后,只带三千骑兵拦截,中流矢阵亡。崇祯严令袁军,不许清兵过栾州。可是袁崇焕竟被二千清兵所迷惑,相持一天一夜,不敢出击,直到天亮,准备决战,才发现二千清兵半夜已经撤走。才知上了当!驰援至京后,除广渠门一战外,不管崇祯怎样催促就是不战,任由清军揉躏京畿及各州县!

3、“抗旨议和”。袁崇焕与清廷议和,始于为努尔哈赤吊孝,有探听虚实之意,后来逐步展开。崇祯上台后严令不准议和。可是袁崇焕不听,仍在暗中进行。为获得支持,与次辅东林党魁钱龙锡私信往来,作其内主,虽然钱龙锡信中告诫他皇上不许议和,免除死罪。但私议朝政,知情不举,亦被罢职,东林党从此一蹶不振。并引起袁、毛不和……、

4、“卖粮资敌”。正当全国饿殍遍野,道路相望时,袁崇焕奏清把军粮周济蒙古人。崇祯不许,严令倒卖军粮就是“通敌卖国”按“资敌”论处!可是袁崇焕仍然不听,结果大批的粮饷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清。剩下没运走的就成了清兵入塞后的军粮。

5、“假传圣旨、擅杀毛文龙”!毛文龙曾获镇江大捷,举国欢庆。后居皮岛,经常深入敌后骚扰敌军,为清廷心头大患,不敢专心西进。虽然毛文龙没有复辽的实力,但他手下的战将如耿精忠、尚可喜等都很剽悍善战,如果他真想复辽,肯杀毛文龙吗?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至今仍是一个谜?据说他要与清廷议和,清人说,我们已与毛文龙谈好,如果让我们跟你谈“拿毛文龙的头来!”毛文龙也是封疆大吏,是带尚方剑的,毛至死也不相信袁崇焕敢于杀他。袁曾擅杀一小校被枢辅孙承宗斥责,真是屡教不改啊!

6、袁崇焕不但擅杀毛文龙,自毁长城,而且箭射大将军满桂,满桂与袁崇焕、赵率教、马元龙、毛文龙、祖大寿、何可纲等都是孙承宗提拔起来的将领,共同战斗的战友,袁与满不和,只好把满桂调到大同任总兵。满桂勤王与敌拼杀。当国家危难之际,袁仍不能捐弃前嫌,团结战斗,却唆使步下射伤满桂,满桂在朝廷上脱下上衣给崇祯看,并呈上带有辽字的箭杆检看。袁崇焕面如土色,一言不发。孙承宗选马元龙为辽东大将,统帅全军。袁崇焕仍不服气,一次马计划去救汉人奴役,因天雨接应的船来迟,有近三百军人强渡被陷污泥中,被清军射杀多人,史称“柳河之败”。这事被魏忠贤无限扩大,陷害孙承宗。结果马入狱,孙辞职,而袁本来了解内情,却不置一语!

7、清兵孤军深入,本犯了兵家大忌。孙承宗分析当时形势时说,观察清军用兵不分散抢掠,而是集体行动。本着“不管你几路来?我只一处去!”的老方针。孙建议袁崇焕也应该驻守通州一带,孙掌管天下勤王部队几十路,这样孙袁满联合,阻止清兵逼近北京。这个计划是非常正确而恰当的。如果袁听从老师的话,皇亲贵戚在城外的别墅不遭到破坏,就不会有邢么各的流言蜚语。也给皇帝留点脸面,邢么就不会引来杀身之祸!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军事上孙都要比袁高一筹!他心里想:让你皇帝老儿看一看,清军是多么的厉害!看一看我是多么的忠心和勇敢!怪不得孙承宗笑话他只能靠着皇帝的大炮才敢一搏。《闻袁自如被逮》(两首)孙承宗沉痛地吟道:

练尔多方练未成,空闻曾铣尔前生。(黎注:教练多年无长进)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黎注:在火力下才敢战)

魏绛偏和原有恨,汾阳单骑更无兵。(黎注:叹其议和之愚昧)

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黎注:东江指杀毛文龙)

最后崇祯问他:是谁允许你进京的?袁崇焕给向楞了。“前些天你不是还送洒、送肉地犒赏三军吗?怎么到现在倒问我为什么进京了!”其实崇祯这句问话非常有深意,意思是说:是谁拍着胸脯问我保证三年收复辽东的?现在敌人就在眼前,而且有我亲自督战,你都退缩畏惧,以后复辽你还有指望吗?不打仗,你到京城作什么来啦!崇祯对袁彻底失望了……

8、最不能使崇祯帝容忍的是袁崇焕把辽军当做私家军队!他被抓后祖大寿就溃逃东北,要把他追回来,还得袁崇焕写信。在崇祯看来,户部供粮饷,工部应器具,兵部发饷银,不管多么困难,要多少给多少,举全国之力养此一军,而今不能为国出力,成了独裁军阀所有!作为军人,杀敌立功是英雄,马革裹尸是本分!在此役中有多少平民百姓,各将大帅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怎么也比袁崇焕不明不白死得值!

总之,袁崇焕的悲剧下场,即使没有皇太极的离间计,(实际上崇祯根本不信,四个报信的太监都被处死)而他的私下议和,擅杀毛文龙,迁延不战,拒绝正确议见,不积极团结组织各方力量进行反击,实在令人生疑!以至于让清军揉躏京畿直隶,往来驰骋,如入无人之境,举国震动,就是阿龙先生,您来处理这件事也要有人负责,才好向人民交待,最合适的人选当然是拍着胸脯保证复辽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况且温体仁等还要利用此事搬倒东林党內阁,兴风作浪!(随手写来,未察资料,请阿龙君指正)

黎明堂24/6

(出处:http://bbs.guoxue.com/archiver/?tid-442766.html)

我的老天,敢情反袁派连基本史实(例如袁什么时候说过“三年复辽”。所谓卖粮给蒙古,本就是明政府的一贯政策,事先都得到过批准的。)都没搞清就在“国学论坛”开讲。好吧,你开讲就开讲,连孙承宗诗里的典故都不知道就在那里胡解释,也只好佩服一些人无知无畏。

孙的诗非常平直:

第一句指袁崇焕领兵不久就如曾铣一般被陷害。居然被这老兄解释为“教练多年无长进”。昏倒。如果是这样,后面半句曾铣怎么解释?

第二句“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这是在夸奖袁。上半句说袁得到了天子的承诺五年复辽。下半句说袁赶来援救京城把敌军击退。居然解释成“在火力下才敢战”。天啊,全诗通篇说到过一个字的火力分配吗?不过这位老兄不算最差劲的。有的还把下半句改为“却三师傍帝城”(出处: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21:10386&messageid=17558),自以为这就说通了,是袁把军队带到京城下,全然不顾作律诗上下对仗的规则。“却虏”中的“却”作“打退”、“击败”解。他老兄这么一改就成了语气转折词。真是自己不通就以为人家孙承宗进士出身也会写出这种句子来。

第三句说魏绛、郭汾阳故事。这位老兄大概根本不知道这两位是谁。不知道也没关系,网上搜一搜再发表言论不迟。可是该老兄居然解释为“叹其议和之愚昧”。而那位改诗的,还把这句改为“魏绛偏原有恨, 汾阳单骑更无兵。”徒然引人发笑罢了。

最后一句上半句明明称赞杀毛文龙杀的好,这位老兄实在躲不过只好说“东江指杀毛文龙”。可下面半句怎么不解释?估计他自己也觉得要是把孙承宗认为袁是岳飞的话说出来,他那些谬论就不攻自破了吧。

孙这里用的典故都不是什么生僻典故,这位老兄居然句句都解错,就不知道这位是故意在颠倒黑白还是真的不懂。不论哪种情况,这位反袁的老兄也就蒙蒙没看过史书的一般人罢了。不过这几位无知无畏的本事也大,把一首明明白白的赞美同情袁诗能够颠倒解释成讽刺诗,还堂而皇之的发出来。这些人是何居心还不昭然若揭。

家园 呵呵,最后一句我看到某人的blog是这样解的

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

(前半句是说毛文龙是英雄,后半句是说毛文龙是类似岳飞那样的人物,但也有缺点,所以“半不平”,呵呵)

且不说其他,单说诗,前面都在写袁,后面怎么就说起毛来了。孙要是写诗写得这样拉杂,还有资格作翰林院编修?

家园 网络上有些事情确实令人感慨

为了自己的观点去篡改古诗的事情我也遇到过,改的就是杜甫的那首“蜀主窥吴向三峡”,居然看到一个“蜀主征吴幸三峡”的版本出来。那时候正写《白话三国》,打算拿这两句作标题的,着实迷糊了一番。想必这位“改编”是想以征幸二字取代窥向,提高蜀汉的地位吧。殊不知一个“蜀主”就已经把刘备定位为地方割据政权了,改的不过是皮毛,还不说诗句变得不通顺一看就是伪作。

篡改也要有点专业精神,不是那么容易的。从这点上讲那些“改编”们还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理当上下去求索呢。

家园 链接在这里

外链出处

不过这里不是blog主人的意思而是引余三乐的解释

家园 老孙很有性格阿,搜到这个

题城隍庙联:

问你生平所干何事!欺人懦、诈人财、坑人命、占夺人田地、奸淫人妻女,是不是?睁睁眼睛,看世上多少恶险凶风,曾饶过层邪哪个?

来我这里有冤必报!破尔家、荡尔产、追尔魂、降罚尔灾难、殄来尔子孙,怕不怕?摸摸心肺,想从前百行阴谋诡谲,都订在生死簿上。

跟袁蛮子,老熊脾气都蛮搭对的嘛

家园 送花! Whole family of 孙 are heroes
家园 余三乐的这个解释比较牵强

看了你给的链接,相关部分抄录如下:

第二首,我以为主要是批评了袁崇焕的错误。早在天启年间,承宗督辽时就发现,袁崇焕是个人材,但不够老成。因提出,欲“取其志,尚欲练其气。”但如今他叹息道:“练尔多方练未成。”曾铣是嘉靖年间进士,曾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有胆略,长于用兵,曾条陈方略十八事,立志收复河大地区,后被严嵩诬谄致死。有的学者认为,承宗在这里将崇焕比作曾铣,其实意在于否定。第二联两句是说,你在天子面前立下了“五年复辽”的诺言,但是“却虏”之师却到了京师城下,成了讽刺。第三联提到“魏绛和戎”和“汾阳郭子仪单骑退回纥兵”的两则故事,说明古今条件不同,崇焕与皇太极和谈乃是失策之举。最后,“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时人多认为此句是在肯定崇焕杀毛文龙的行动,我以为从全诗的整体格调来看,不如理解为否定崇焕此举和婉惜毛文龙的死而更为贴切。当然承宗并不是完全肯定毛文龙,所以才说是“半不平”。

第一句上半句尚可解释为“尚欲练其气”,后面怎么比作曾铣就成了否定呢?“空闻曾铣尔前生”正是说袁的遭遇和曾铣一样。如果孙认为袁胡吹大气,眼高手低,大可不必用有相同遭遇的曾铣来作比,用贾似道岂不更加贴切?

第二句他解释说孙这是在讽刺袁夸下海口,“却虏”之师却到了京师城下。这弯子未免绕得实在太大。孙在这里无非是列举袁的功劳罢了。

好吧,就算第二句可以理解为讽刺。那么第三句如何与“说明古今条件不同,崇焕与皇太极和谈乃是失策之举。”搭上关系了呢?直解这两句“魏绛和戎是不得已,郭汾阳单骑退兵是无兵可用。”这岂不就是袁崇焕二次出任后的写照?袁刚上任就碰到兵变,接着要整顿东江,训练关宁,整个军队还没完全理顺。这时作为变通的“和为旁着”不是和魏郭两人的目的一样?

更何况魏绛还为了肃纪而自作主张惩罚了晋侯的弟弟。这又和袁杀毛文龙类似。所以如果孙是要说“古今条件不同”完全没必要举着两个例子。

最后一句如果解释成为毛文龙惋惜,那又何必说什么“英雄手”。更不可能把袁在后面比作岳飞。

顺便说一句,说到最后一句,反袁派还有人胡解“黄龙”为继任东江的黄龙。说黄龙不得人心,结果部下大半不服气,所以说“半不平”。一笑。

孙对于袁的态度,在第一首诗和两付挽联中可以说是完全明了的。这两首诗写在同时,不可能一首把袁捧得很高,另一首却又对他冷嘲热讽。

家园 和和,有人说那句“黄龙”是拿毛比岳飞
家园 这个,我就彻底无语了

真佩服那些人的想象力。

家园 唉!任兄,我现在越看这样的文章,我的心就在滴血!

袁帅卫国保疆,胜后金太祖太宗各一次,这样的民族英雄不仅惨死,而且到现在竟然还因为一本小说对他进行诬蔑。如此以后,谁还愿意在民族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

我最早看的关于袁崇焕的评论不是金庸的,而是从蔡东藩那里看到的,当时就极为伤感!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