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古代士兵的行军速度 -- 任爱杰

共:💬327 🌺33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家园 除了主力军北上南下外,还有一个原因

秦的动员征发制度是很严密的,所谓的虎符调兵,不是虚构,而是已经有文物佐证的史实。最著名的杜邮(就是白起自杀那地方)虎符上的文字就写得非常清楚:调兵虎符,左在王,右在杜。凡调兵五十以上,必须左右虎符相配;如果遇到烽火信号传递的紧急军情,则可以无王的半个虎符就调兵。可见,征发地方兵员的命令,必须要由皇帝发出。

秦二世是废柴,至少被赵高弄成了废柴,地方上报的紧急军情都被置之不理,反而处罚上报官员。最后大家就糊弄他,说只是地方盗匪作乱而已。在中央瘫痪的情况下,各地秦军只能用很单薄的兵力对敌,在关东,秦的统治基础薄弱,当然挡不住。等敌人进了关中,再也瞒不住了,所以才会调动大军反击。这时再征发地方部队已经缓不济急,正好骊山有现成的组织和人力,当然要充分利用。章邯原来是少府主管,骊山工地是他的本职工作,所以组织刑徒是驾轻就熟的事情。再加上秦国的军事制度比较健全,要灭掉那些乌合之众还是胜任的。

家园 鲜花一朵表示感谢

不知道咸阳的禁军有多少?从历代的情况来看,数目也不应该低于两三万,这些部队也许也被章邯拉上了战场,就是不知道秦二世舍得不舍得。

大秦猛士兄是陕西乡党?

家园 不掺合了
家园 知识太多了常常就忘了常识

人的步行速度在4-6公里/小时,我自己测的步行速度大概是个平均数,5公里/小时,也就是10华里/小时。当然了,现在有车,人走路的能力比以前人差远了,主要是耐力差了许多。我自己最多连续走过8个小时左右山路,负重10公斤左右。不过第二天就不行了,缺乏锻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脚不行了,我是平足。所以平均下来,现在人可以连续走6-8个小时/每天,也就是60-80华里/每天。以前人没有车,经常走,所以走路的能力要比我们强许多。我外公解放前做小买卖,挑一担子驴毛口袋,有一百多斤。早上天不亮就出发,走六十几里去边区政府控制的另外一个县卖,上午就能到,卖了东西逛一逛再回来,赶天黑之前就能到家。这也就是说一个农民每天负重100斤左右走120华里不算什么。再举一个现在能看到的例子,华山上的挑山工,挑150斤上山,每天一个来回,80华里。不过这80华里可是不是平地上的80华里,华山各位也知道,所谓的路就是就是楼梯,爬80华里楼梯恐怕比平地上的120里还要费力。

回到古代的行军速度,从上面这几个例子看出,单个士兵平均日行军100华里不算多吧,还包括吃饭睡觉。大部队行军主要受辎重拖累,经常要停下来等辎重部队,所以整体上要慢不少。但战斗部队的日常行军速度每天60-80华里(古代的里数恐怕比这还要多些)应该是比较普遍的。里数少主要是因为要早早的停下来安营扎寨。如果是强行军,或者是精锐部队,速度会比这还快不少。

至于骑兵,是个人都知道比人跑得快,比人耐力好,否则要骑兵干吗? 单人单骑小半天就可以跑100多里,剩下的时间干吗呢,喂马,休息,这还不能保证每天60公里左右的连续行军速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一点我不同意楼主,讨论问题不应该学方舟子,抓住一点不放否定全部

行军速度等等技术问题只是一些有趣的旁支,是可以讨论的,窃明的问题不在于此。

家园 您举的例子基本都是单人或少数人行进

部队行军同单人或少数人行进有很大的区别。

部队需要自己搭建营地,砍柴生火,埋锅造饭,喂养马匹,修建工事,站岗放哨,古代没有夜间照明设施,火把不能满足工作时照明的需要(比如举着火把就没有办法砍大树,因为看不清树的情况),这些工作的大部分都不能在天黑了以后完成,再考虑行李辎重的装卸还需要时间,恐怕用来行军的时间就很少了。 而且几千人的部队是没有办法同时出发的,拿破仑时期的军队,仅仅一个师(8千人)排成的队列就有1小时的路程那么长,再考虑避免掉队而放慢的速度,《战争论》里面给出的标准长途行军速度你猜是多少?1天15公里。所以常识没有办法代替知识,尤其是在常识不合适的领域。

至于骑兵的行军速度,翻翻马甲的《骑兵团》的老帖子就知道了,骑兵在长途行军的时候必须节省马力,实际的速度比人的步行快不了太多。历史上的那些骑兵长时间快速突进,都是建立在每人有好几匹马以及突进结束后马匹大量死亡的基础上的,要是年年这么折腾,就是游牧民族也承受不起。

家园 孙子兵法,军争,多好的材料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孙先生说,日行三十里都快了,要有三分之一掉队,要不要讨论他是胡说?即便发展到明朝,步兵也就那么回事,机动能力没本质区别。

快不是不可以,但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起义军打到骊山就拱不动了。章邯也不是神仙,临时拉来打仗的刑徒就能高奏凯歌?

轻装(揭竿而起),无根据地依托(一个月,来不及根据地建设了,抄起家伙快开拔吧),就地取食(沿途闻风响应,百姓箪食壶浆),流窜作战……刚刚拉起来的队伍差不多就是这样,就是一股锐气,但是一击不成后边就要出问题

家园 马匹长途行军,需要大量的精饲料,后勤压力更大

加上辎重移动的速度,骑兵的长途行军速度,未必有步兵快,这个是美国军队进军西部的战史已经证明了的……

马匹,行军作战时候,是不可以吃青草的,会掉膘生病,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进食,必须是干草和精饲料……

蒙古军在欧洲有限的几次奔袭,是以大批马匹死掉做代价的……

家园 战马?到处吃青草?您应该读读黑鞑事略

寻常正行路时,并不许其吃水草,盖辛苦中吃水草,不成膘而生病……

家园 有两点你没想到,

1,成建制大部队的规模。10000人的部队,在同一条道路上,3列纵队,前后两人间距2米,左右两人间距1米,队伍会有6公里多长,道路至少要保证3米以上宽度。6公里!司令官下个命令,要是靠徒步传令兵,奥运冠军一个来回也得快10分钟了,所以有了TG的号兵,有了鬼子的旗语,但是无论如何,仅仅是部队列队上路开拔就不是一个小事,没个把钟头动不起来。宿营时,以购每个人躺下睡觉的面积(2平方米)的两倍计算,营区面积为4万平方米,大约是4个足球场大小。这还都是平安无事的,要是在战斗状态下,每天的宿营地都是要防御构筑工事的,那个面积,那个时间。

2,骑兵和步兵的耐久力比较,我是认同《窃明》里猪脚的看法的,步兵的长期耐久力必然高于骑兵,无他,人可以消化吸收高能量高营养的食物,而马不行。所以机械化是必然,汽油的能量密度(11大卡/克)比大米白面(4大卡/克)高,更远高过马儿的干草(1大卡/克)。

很多东西,不能直觉地看表面,需要计算,最简单的四则运算就足够了。就像《莫斯科保卫战》里的朱大将,成天趴在地图前,拿个小本本,写来写去的,其实都是在做算术。

家园 你描述的事例也许是准确的,但描述的对象是个人的行为,

这里讨论的对象是军队,对象并不相同。将彼处的“常识”来说明此处的问题似乎不妥吧。

家园 你说得非常对

所以大部队行军一般都是大清早动身,中午就要停了,但怎么着也能走四,五个小时,怎么着也有四五十里吧?停下来并不主要都是安营扎寨,这部分工作两小时就够了,主要一是等辎重,二是等前哨探马的消息,三是防止冒进。一旦敌情明了需要快速行进,不需要等别人的时候一天一百里实在不算什么。

家园 你这个有点强词夺理了

我可从来没说过马的耐力不如人。我只是说驮个人的马长途行军的能力不比人强多少。

“不需要再喂食”的重点在那个“不需要”。必要的进食当然不可以省,但是也不是说一匹马多吃几顿草体能就可以加倍了。

家园 大清早

大清早起床之后,该上厕所的要上厕所,该去做饭的要做饭,还要收拾辎重,搬运器材,把马重新套上,还要编队,制定出发顺序,一切都需要时间,还是会缩短行军时间。

您说的:

一旦敌情明了需要快速行进,不需要等别人的时候一天一百里实在不算什么。

我也很同意,但是黄石的这次西南行军不是这样的状况。

家园 这两点都不是问题

1。照你这个算法,用汽车运兵,队伍拉的还要长。大规模成建制部队的运动不是大家一起开拔的,而是分数路纵队,分道平行前进的。不过这在平原地带没问题。在山路狭窄地段就遇到瓶颈。所以《孙子兵法》要说那些地形的问题。

2。马不吃不喝可以跑320华里(那位老兄引用的《全球通史》)。人不吃不喝跑30里就该累垮了。马吃的草料的确热能不高。可是别忘了古代的士兵可也没有压缩饼干。一般士兵连大米白面都吃不上的。吃的也是粗粮,甚至糠菜。

骑兵的作用有三:

1。突击敌阵

2。追击敌人

3。长途奔袭。这里的长途不是几千里的长途,而是一二百里的长途。事实上指导抗日战争期间这个还是经常使用的骑兵战术。例如山西雁北的李林支队。李林率骑兵营一日行军140里,向北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将工作团送到绥南。为了配合工作团行动,随即向东一昼夜行军200里,赶到位于大同附近的长流水敌人据点,一举歼灭了这个据点的敌人。待敌人的主力收缩到大同附近,李林马上又退回绥南,护送工作团南下。在南下途中,李林又率骑兵营突击了平绥路上的红沙坝车站,消灭了驻守在这里的敌人。兵法有云“趋百里而争利者,必蹶上将军。”李林长途奔袭早不止百里,不但没有损失上将,反而连战皆捷。尤其是攻打大同的一役,敌人重兵在侧,只半小时便解决战斗全身而退,对敌人的心理震撼是极大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