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杂交水稻怎么来的? -- 洗心

共:💬77 🌺9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杂交水稻怎么来的?

刚读到萨苏的“农民-文革-知识分子” http://www.cchere.net/thread/1319148,

同样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而且读伤痕文学长大的一代,俺十年前和萨一个想法。不过,随着读的书走的路越来越多,越来越感觉历史远没有那么简单。一方面,文革确实有反智主义的一面(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但另一方面,文革同时极大地推进了教育:中国人读子曰读了两千年,识字率从来没有超过30%;读毛选二十几年,识字率立马上升到近70%,而且对农村来讲,进步主要是在文革十年。科技方面,文革交出的,也远不是一张白卷。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公认第一的科技是杂交水稻。有足够的证据说,没有文革就没有杂交水稻。除了下面所引老田文章所说的人海战术和群众运动,使大规模样本试验成为可能,袁隆平能得到重视也是拜文革之赐: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理论是在61年,但当时国际主流农学家们(主要是美国)认为水稻是自花传粉,杂交不可能,即使能杂交也没有优势。当时中国的农学家大腕们也紧跟美国,袁隆平的想法被批为异想天开。所以他直到64年才搞到一点资源做小规模试验。他得到重视以及大规模支持是67年以后的事,是和文革提倡的“怀疑一切,挑战权威”紧密相联的。如果不是文革,袁隆平恐怕还被迷信美国的学霸们(哈哈,“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果然不是白当的)压在不知道哪个旮旯里呢。

杂交水稻小麦育种过程中间的“人海战术”和“群众运动”

作者:[老田](2006-09-20)

  老田按:大概是在七四年或者是七五年,我本人就曾经参加过杂交水稻的育种活动。当时我正在小学上学,星期天按照 要求都要下生产队劳动,劳动一天可以挣三分工分。受队长指派,在公社的技术员的指导下,我和另外的小伙伴每两个人一组,用稻草搓的绳子来回拉锯,为杂交水 稻授粉。记得当时我生产队是拿出十亩最好的水田,进行育种,这些种子似乎不是最后起作用的,秋收之后全部都上交了,一粒都没有留下。今天在家浏览当代中国 丛书农业卷光盘,其中涉及到当年的育种问题,就把其中两本书中间关于育种的记载摘出来,供大家参考。

  

  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 历,对照今天的科研体制,十分感慨。若袁隆平在今天的科研体制下,以黔阳农校教师的资格,几乎不可能得到任何有价值的资源帮助,但是他当时一个有价值的发 现,迅速导致了一个全国性的科际力量总动员。作为杂交育种事业技术带头人的,不仅有袁隆平这样的农校教师,甚至还有土里吧叽的正宗“农民”――山西太谷县 农民技术员高忠丽,真正是土八路和游击队统统上阵的全民动员架势。毛泽东时代的农业科技研究体制,回想起来很让人吃惊,除非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否则,在 那样的体制下,各种突破机会肯定会被迅速把握到。一切自然界存在的生物资源,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都被全国性的科研人员和农民合作,象“篦子”一样进行密 集梳理发掘,这样的研究过程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完成大量的样本试验,而且由于广收并蓄各种种子资源进行杂交,几乎不可能遗漏任何成功机会,杂交水稻就是 这样才被发明出来的。如果放在今天“画地为牢、各自单干”的科研个体户体制中间,杂交水稻育种过程中间数量如此巨大的试验样本,搁在任何一个研究机构身上 恐怕几百年都不一定能够完成,至于跨省区乃至跨国寻找成千上万种水稻品种进行远缘杂交和样本培植,则几近天方夜谭。今天回想,杂交水稻的育种突破,有且只 有当时的中国才具备成功条件,美国的科研机构的钱再多,也一样对付不了此种“高度劳动密集型”的研究项目。

  

  一九六四年,湖南 省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首先开始了利用不育系进行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他与其他科技人员一起,年复一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 组合,进行了多方面的艰苦探索,经过六年的努力,进展都不很大。通过深入细致的总结,他发现所用材料亲缘关系太近,不育特性难以保持。于是,他决心用野生 稻进行研究。

  

  一九七○年,一个新的转折出现了:袁隆平带着他的助手李必湖等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海南岛,寻找野生稻。他们在农 村四处调查,当年十月二十三日,李必湖来到荔枝沟,终于在一片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奇异的稻子:它的茎秆匍伏,花药瘪小,花粉败育,这就是他们梦寐以求 “向自然索取”的雄花败育的普通野生稻,以后被大家称为“野败”。这一雄性不育系的发现,使他们如获至宝。他们当即把它连根带泥挖出来捧回农场,栽在试验 田里,精心培育,一共花了四天时间给63朵花授完了粉,终于获得了3粒金灿灿的珍贵种子。这一重大转折,为应用“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 套选育杂交水稻的成功,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一个重要的新生事物,能得到及时、有力地支持,它就会迅速发展。一九七一年春天, 湖南杂交水稻协作组根据上级的指示,把“野败”材料分别送给10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个单位进行研究。农林部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把杂交水稻列入重 大科研项目;中国农林科学院召开协作会,成立协作组,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组织这项研究。从此,一个以“野败”为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协作攻关,有 计划、有领导地在中国南方10个省、市、自治区蓬勃展开。几十个科研单位,使用上千个品种,做了上万个杂交组合,与“野败”进行回交转育。许多科研人员为 了争时间,抢速度,一年四季,转战南北,“春在本省,秋赴广西,冬奔海南”,加速世代繁殖和选育。有的连续几年风餐露宿,不回家过春节。一九七二年,袁隆 平和江西省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颜龙安等科技工作者分别育成了第一批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但是仍然找不到恢复系,“三系”仍然不能配套,不能用于生 产,试验遇到了困难。就在这时,中国农林科学院又召开了全国水稻协作会议,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加强组织,扩大研究材料,选用了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 非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100多个有恢复能力的品种,一九七三年,广西农学院的教师张先程等和湖南省的科技人员,先后在东 南亚的品种里找到一批花药发达、花粉量大、恢复率在90%以上强优势的恢复系,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成功了!

  

  首批杂交 水稻即以其独具的特点和强大的优势,闪耀在水稻的绿色王国里:其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良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它只需一般稻种 十分之一的种子,即每公顷15—22.5公斤,就获得每公顷7500公斤以上的产量。接着,为了攻克繁殖制种上的难关,他们边试验、边繁殖,总结出一套完 整的繁殖制种方法,使制种产量从开始每公顷150—225公斤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1500多公斤。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制种成本,而且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条 件。与此同时,他们也探索出一套与杂交水稻相适应的高产栽培综合技术。

  

  在南方杂交水稻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从一九七一年开 始,北方稻区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杨振玉等人为主,连续进行了六年粳稻杂交优势利用的试验,于一九七五年选育出黎优57,一九八五年在辽宁、北 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市示范推广10.67万公顷,比常规稻增产15—20%,显示了北方杂交粳稻的优势。

  

  经过 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杂交水稻得到迅速推广,从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累计种植面积达5066.7万公顷,这在中国水稻良种推广 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经过多年、多地区试种和大面积生产实践,无论是籼型杂交稻还是粳型杂交稻,比常规稻一般每公顷增产750多公斤,多的增产1500— 2250公斤,这对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同时,这一科研成果还推广到了世界一些国家。一九七七年,中国杂交稻在柬埔寨试种成功;一九七九年, 引到菲律宾国际水稻中心;一九八○年,以中国第一项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重大突破,不仅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丰富 了遗传育种理论与实践,对世界农业科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湖北省沔阳县沙湖原种场科技人员石明松,一九七三年从作 一季晚稻栽培的农垦58大田中,发现了自然不育株(即核不育水稻植株),并进行了持续十年的研究。一九八三年初根据农牧渔业部的建议,在湖北省农牧厅和湖 北省科委的领导下,成立了湖北省核不育水稻研究协作组。该组经过三年集中力量攻关,系统地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使湖北核不育水稻的研究进一步取 得了重大进展。在应用研究方面,他们已经取得可供生产利用配组的稳定的新不育系粳稻15个,籼稻2个。石明松利用核不育材料选育的籼稻中39和粳稻晚粳 73,一九八五年已在较大面积上进行示范,每公顷产量分别获得8250公斤和9750公斤,显示了巨大的增产潜力。湖北省农牧厅和湖北省科委于一九八五年 十月召开鉴定会,对石明松发现的核不育水稻进行审定通过,正式命名为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当代中国出版社《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电子书第三章第一节)

  

  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八年初步统计,全国共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3000多个。其中一九八七年统计的30种作物1279个品种中, 种植面积在66万公顷以上共16个。中国自育的优良品种,已在粮、棉、油等主要作物生产上占主导地位,而且主要农作物品种三十多年来一般都更换了3—5 次,每次品种更换都使产量和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七十年代,以袁隆平为代表育成的中国杂交水稻,比常规稻一般每公顷增产750多公斤,多的增产1500— 2250公斤,对促进中国粮食增产起了重大作用。杂交水稻一九八○年作为中国第一项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同时还推广到世界其他一些国家。这一重大的突破, 不仅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与实践,对世界农业科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湖北省石明松发现的水稻光敏感核不育,为水稻 广亲合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山西太谷县农民技术员高忠丽,发现小麦雄性不育株,经过多次进行杂交得出的后代均有一半是雄性不育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邓景扬鉴定,定名为太谷核不育小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具有显性不育基因的小麦天然突变体,在基础理论研究和育种应用上有很大价值。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鲍文奎育成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是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穗大粒多,抗逆性强,面粉品质好,蛋白质含量高。在棉花生产中,科学工作者开展了无毒素棉 (低酚棉)的育种工作,先后育出几十个无毒棉的新品种和新品系,在综合利用上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油料生产,中国的低芥酸油菜新品种育成,芥酸含量在1%以 下,商品菜籽芥酸含量在5%以下,有的品种不仅芥酸含量低,而且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也低,属“双低”品种。中国育成的玉米自交系间杂交新品种,以其显著的杂 种优势,可使单产普遍提高20—30%,甚至更多一些。这些品种通过评定,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大面积推广,对农作物增产起了重要作用。(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农业》电子书第七章第三节)

家园 那个时代,太祖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口号,您说能不成吗?
家园 强顶

楼主有心了,花谢之。老田真是个细人,文章内容翔实。

家园 所谓的“野败”应为“野稗”
家园 据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前面还有半句:“如果路线错误”
家园 典型的回帖不看贴
家园 请问杂交水稻申请了专利没有?国外引进种植的话,要交费么?
家园 看到的文章中都是“野败”。

  全称没看到,我的理解是“野生花粉败育(雄性不育)水稻”。

家园 估计至少东南亚国家不交费,就是交也不会多。
家园 [引用]他得到重视以及大规模支持是67年以后的事

为什么被重视呢?

记得有很多节目说过过程,主席提了一个农业八字方针,袁某次当众说过,主席不懂农,还有一个"时"呢. 好, 立马准备现行反革命,名字报上去后领导翻了一下档案,发现有国家科委批文要求支持袁的科研,袁才被保下来.

此外,还有"革命群众"故意毁坏袁的实验材料,最后靠着被扔到井里的几棵苗才把实验进行下去.

家园 原文的意思可能正是您说的那样

我是当初看袁隆平介绍的时候认识“野稗”的:

从此,袁隆平走进了杂交水稻王国。但常规稻种因亲缘关系太近,杂交效果并不理想,必须从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身上寻找突破口。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岛的一片沼泽地发现了一棵叫“野稗”的野生稻,由此打开了研究杂交水稻最关键的一环。

外链出处

家园 是那一棵野生败育株,自然的珍贵馈赠!

请参考楼主文,呵呵

一九七○年,一个新的转折出现了:袁隆平带着他的助手李必湖等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海南岛,寻找野生稻。他们在农村四处调查,当年十月二十三日,李必湖来到荔枝沟,终于在一片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奇异的稻子:它的茎秆匍伏,花药瘪小,花粉败育,这就是他们梦寐以求 “向自然索取”的雄花败育的普通野生稻,以后被大家称为“野败”。这一雄性不育系的发现,使他们如获至宝。他们当即把它连根带泥挖出来捧回农场,栽在试验田里,精心培育,一共花了四天时间给63朵花授完了粉,终于获得了3粒金灿灿的珍贵种子。这一重大转折,为应用“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选育杂交水稻的成功,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家园 农业八字方针还有谁知道啊? 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家园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光敏不育,顾名思义,对日照时间有一定的要求,纬度不同,光照时间自然就不同。现在的潮流是两系杂交稻,恢复系和保持系合并为一,大大简化了生产。

再说,现在国外能大规模进行杂交稻制种的国家还没有,人员和技术都比不上中国。我们主要是稻种出口,父母系都在国内。

至于专利费,目前科学家和育种家(特别是大公司如孟山都,先锋)是有矛盾的,公司目前打算将致死基因转入良种,收的种子只能作为粮食,不能再次播种,将导致农民每年都不得不购买种子。

家园 什么叫扛着红旗反红旗,那些冒牌“红卫兵”、“革命群众”可不就是

活生生的表现?主席可不介意对他的八字诀进行补充呢,是有些人抓着做文章。牛鬼蛇神就是会跳出来,你有什么办法呢?

全国解放后,竺可桢以很大精力关注中国的农业生产,想方设法利用气象学知识增加粮食产量。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回答:“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