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明史杂谈(2)--糊涂的崇祯 -- 温相
李唐最危险和实力最强的敌人基本都是李世民集团消灭的。他的权可是靠军功在战场上搏命换来的。李渊想不给也不行吧。
这边的老百姓没有什么感觉,倒是对李宗仁,白崇禧,黄绍宏等人有所纪念,因为战功和政绩还是不错的。
晋无公室,而后六卿始强,然后以异姓为公族,最后三家分晋。
开头,是晋公族的小支曲沃一方攻击大宗,取得胜利,成为新的大宗。旧的晋国公族沦丧。由此奠定了晋国公族为分支的忌惮。曲沃武公算是新大宗的第一个,又称晋武公。
然后,曲沃武公的儿子献公,打算废太子申生,立奚齐,驱逐诸公子,爆发了长达数十年的内乱。诸公子争位,死了四个国君,才落到晋文公重耳的手上。晋文公是晋献公的儿子,在新晋国排在第三世,却已经是第七个国君了。
新的晋国公族原本不算很庞大,再经过这一系列内战,晋国公族基本上已经全都废掉了。
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才回国,其子弟教育都受到很大影响。在位九年,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据说死了以后出殡的时候,棺材里发出像牛哞哞叫一样的声音。在封闭空间发生本来就容易发闷,棺材里面就晋文公一个人在,那是谁在棺材里面呼喊呢?
第四世第八君晋襄公是晋文公的继承人,他的父亲就是这样被埋葬的。随后晋襄公在公卿影响下,首次将军权与政权同时交给一个大臣,创造了正卿一职,赵氏成为第一个正卿。
正卿一职的出现标志着晋国国君权力的重大削弱和公卿权力的重大提升。在此过程中,亲附国君的势力的公卿在不断遭到清洗,其他公卿则不断营造出一副正直贤明且与国君保持距离的形象。
晋襄公的儿子晋灵公,第五世第九君,被第一个正卿赵盾的家臣所杀。那个,历史上说晋灵公荒淫无耻残暴不仁,又说赵盾贤明正直,连刺客都不愿意刺杀赵盾。
之后即位的还是晋文公的儿子,晋成公。这样还是第四世,第十君。在前边晋国君主各种神奇经历的背景下,他决定以公卿为公族。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让步。
晋成公的儿子晋景公,第五世第十一君,借故族灭赵氏。这引起公卿不满,说赵衰赵盾都有大功,不当绝嗣。
晋景公在死前一个多月,令太子继位,是为晋厉公。这是第六世第十二君。晋厉公借助外戚力量,取代公卿。史书上说他是有很多宠姬,并且任用宠姬的家人,排挤高贵而正直的公卿。最后晋厉公被公卿所杀。
接替晋厉公的是晋悼公。晋悼公不是晋灵公一系的公族。他的祖父是晋襄公的小儿子。就是说,刚才写了那么大一段,晋灵公一个,晋成公一直到晋厉公,第九君,和第十到第十二君,两个系列,一下子抹平,没了。
晋悼公即位时才十四岁!二十九岁就死了。
然后“我大晋国”就“众正盈朝”,进入到了政治平稳的时代。晋悼公的子孙安安稳稳的“掌管”着晋国,一直到五代之后才出了一点小动荡,不过谱系还是晋悼公的,直到彻底灭亡。
现在我一看见“众正盈朝”,就好像看见一个被当成傻瓜的君主坐在朝堂上被当猴耍。
多尔衮掌权时在关外,不能臣民还是公卿多是满旗,所以才形成权臣。入关后,旗人已经是少数,满眼都是汉人,虽枢机以旗人为多,但总体汉人数量威胁已天然存在,他们总体上就不敢大意了。
比如说现在川普说要裁撤驻外美军重搞孤立主义,明显就是走业务财务重组的路子,但为了报表好看,国有资产流失就在所难免了。于是自然就会有人大骂他是要贱卖罗斯福打下的大好河山,把老美百年基业拱手送人。
可问题是现在与美国世界警察所产生的费用相比,二战-冷战时代打下的势力圈还能产生多少实际好处和回馈呢?尤其是在美国自己政治改革进展举步维艰的时候,高军费的强大惯性到底是有利于美国转型还是不利于美国转型?这种问题就像当年柯达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放弃胶卷业务,把重心转移到数码相机上一样难回答。
所以最终大家还是以结果论英雄,说成败。如果老美最后失去霸权,那么不管是女克还是川普当选,都会成为主要的责任人,而没上台的一方则会相对被寄予更多的憧憬——大家总觉得两个里面总会有个好坏之分,但有时候两个里头却只有bad和worse的区别。
联邦2016年度,国防预算占21%。看起来很大?是,比社会福利10%大很多。但相比医卫28%和退休金25%,还是小。砍国防预算声音大,无非因为医卫和退休金都砍不动而已。而这三大刚性支出的受益者里面,只有军队是没有直接政治喉舌的。
吾观川大老板的性格,和军队硬扛的可能性其实不大。他的斗争哲学和毛主席很一致:要斗,就要赢。换句话说,不打无把握之仗。
我觉得砍医卫的可能性更大。毕竟美国医疗保健系统在发达国家中是效率最差,所以最应该挖潜。这方面更容易与共和党同志达成一致。
不管是军费、社保医保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会闹的孩子有奶吃。没办法,毕竟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意识形态其实很模糊,我曾经说过,美国最大的政治正确美国梦,其实就是个移植到工业社会中的小自耕农,老婆孩子热炕头梦。
否则那么大的家底也不至于被吃空成这样。
所以你看中美之间的政治正确差异就很大。在中国的话一般是生存权作为基本人权底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是作为社会公认的底线,破了这条线就有权揭竿而起,就能获得社会广泛共鸣,这也说明中国社会或者说大多数国家的社会的预设前提是社会总资源有限。但美国则是无视生存权的,这肯定不是美国人认为吃饭不是人的基本权力,而是觉得美国这么地大物博就不存在养不活自己的问题,就算有那也是个别原因,公众舆论对流浪汉无家可归者是以loser标签看待。所以美国是把发财梦创业梦作为最大政治正确,明显默认条件是社会资源无限大,人人都可以有足够空间。
但且不说美国和全球的资源不是无限的,美国梦脱离物质现实有多远。单说用这么高的成本去养这么群笨的要死、数数都不利索的大爷,指望他们干活或者读书强过第三世界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肯定是不现实的。能做的也就是让他们去当大头兵,做帝国的炮灰出去收保护费。但打仗还是有风险的,这倒不是说老美打不赢,而是老美一得意就总忘记自己其实是个大岛国,欧亚非大陆上的恩怨纠葛他参和不起。
所以我观察现在美国是从一个新兴移民国家正式开始向一个传统民族国家转型,美国梦要从高一个层次的发财梦逐步降格成和其他国家一样的温饱梦。而川普其实就是迎合了人刚从美梦里被搅合醒时的那段狂躁期。
辽抚援鲜,布置极其可观,乃官兵望河而止(三岔河),此真为纸上之兵也!
至于锦州,摘段袁大人自己的东西,“巡抚辽东袁崇焕疏,奴子妄心骄气,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虏而厚其与,彼即攻西虏以伐我之交。我藉鲜为牵,彼即攻鲜而空我之据。我藉款愚之,乘间亟修凌、锦、中左,以扼其咽,彼则分犯鲜之兵而挠我之筑。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
在奏疏里,袁大人将自己描述得如同一个被人欺负的孩子一样,他说后金太厉害了(否则就是自己太笨),什么都能办到(何所不逞);我本来想加强与蒙古的联合,可不曾想后金狼子野心,马上就攻打蒙古(当然,此时袁巡抚是把自己默视后金“大队”来“护送使节”,而其实是攻打蒙古的事情给省略去了);本巡抚尽力将朝鲜作为牵制后金的一方力量,但皇太极却出兵攻打朝鲜(当然,袁大人此时对自己见死不救、不动如山的事迹是绝口不会提的),朝鲜被打残之后,本大人顿时就失去了一个牵制皇太极的臂膀(即攻鲜而空我之据);我本想用“议和”来忽悠后金,挤出点儿时间来修缮锦州、右屯一线的城池,可是后金马上发兵来犯,片刻就杀到,让我的工程进度大打折扣(实际上是三城瞬间就丢了两个,剩下一个还给包团了);那皇太极的招数,真是招招都够狠,而且还招招都占尽了先机。
接下来袁大人提出的解决方案更是令人瞠目结舌。袁大人居然是这么要求的:
臣意责令三屯总兵孙祖寿于蓟镇挑选马步精兵一万五千,而任其自择,关外精锐已绊于锦,今只可五千,合之宁城三万五千人,人人精而器器实,满孙二帅直则为前后,横则为左右,总兵尤世禄为前锋,臣自行劲后。且敕督臣阎鸣泰移镇宁远,抚臣刘诏调保昌之兵,以保定总兵移镇山海,抚臣张凤翼调宣大之兵,以昌平总兵移镇通蓟,俱为关宁后劲。又敕内镇臣刘应坤居中,及陶文等前后策应,再敕戎政协臣李春烨整顿京营军马,以备缓急。及敕关臣梁梦环为监军,往来催督。连营而马步并进,决一死战,以达锦州,又合锦之兵马奋击,令夷匹马不还。拼此三万五千人以殉敌,则敌无不克。至制胜出奇,潜天潜地者,臣将密商而阴用之,不敢先洩。
为了救援辽镇内部去一个被围的据点,居然要调动其他四个军区,且包括北京卫戍部队来支援,这也太过分了!当然,最过分是这个军区每年的花销,超过了以前九个军区军费的总和!袁大人先说自己对出击应援信心尽失,再抛出这么一个没头脑的决战计划(这个计划洪承畴最后实行了,结果就是松锦惨败)。这一番言论,自然把兵部吓得够呛,回复了袁大人说这一计划乃“奇著也寔险著”,如果三万五千人都殉敌了,那围也解不了啊,所以这解围的事情还是交给军事主官好了(解围之计专以责成大帅为主)。天启在后面也批注了一句,说应援锦州就责成三个总兵了,而袁大人“只宜在镇居中调度”,且“战守兼筹不必身在行间”,意思是袁巡抚您就省省吧,千万别参与战事。
这么一来,袁大人自然成功地把他救援锦州的责任给踢走了。
当时明朝的命令是“归并宁远”,所有人都要求坚守宁远。袁崇焕抗命的结果就是右屯的三十万石粮食白白送给了后金。右屯那边白白浪费了几个月,等后金来了才一路溃退回来,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免得被别人趁着他转型的虚弱期从意识形态下手搞颜色革命么?
当魏晋的大臣痛斥校事官“多此一举”的时候,校事官也困扰了魏晋王朝。然而在消灭了校事官之后,魏晋王朝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无法驾驭官僚。西晋的对策是,削弱基层力量(比如将基层郡县掌握的基本武装“武吏”进行大幅度裁减,限定在几十人以内,基本上从此奠定了皇权不下县的基础),建立封建诸侯(命令王室亲王掌控各州手握重兵)。结果很快就爆发内乱亡了国,而且差点导致灭种。
汉武帝时代,从司马迁开始设置中书令。结果司马迁一个好好的大人物,在东汉被指为太监。后来的中书令石显,弘恭,一度也捡到了太监的帽子。特别是石显,原本是士人,名声也好,后来因为做了中书令,就变成了令人悲痛地变成了大奸臣。那么中书令是怎么回事呢?中书令是汉武帝以宫廷中朝官僚机构为基础建立的内朝机构的首脑,代表皇帝与代表外朝势力的丞相对抗。根据考古的成果,我们可以确定,中官,在汉武帝后期和西汉后期以及东汉时代以前,并不是太监。但是因为和官僚机构对抗,他们都被迫变成了太监。
太监,或者说内朝官,或者说皇帝直辖官僚机构,一旦能够代表皇帝发挥作用,就对王朝的官僚机构造成困扰。
唐朝的皇帝与官僚们发生了很多对抗。武力是他们的权力焦点。唐高宗以元从禁军为基础。唐太宗以北衙禁军为依靠,主要是百骑、飞骑。这两代皇帝都在军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唐高宗的主要对手是官僚。他的主要凭借力量就是自己的皇后——皇后,是内朝之主。武则天也以官僚为对抗对象,她学习唐太宗,依靠宫廷武力。将百骑扩建成为千骑。唐睿宗又进一步扩建为万骑。唐玄宗时代依靠心腹掌握军事力量,比如禁军,比如战马,所以可以随意操弄朝政,一度形成了四年更换一次宰相的传统。唐玄宗能够利用政治斗争,果断更换掌握禁军的武将,保证了自己的权力。
安史之乱后,唐廷禁军崩溃,唐肃宗在灵武仓促继位,武将对他毫无礼遇。唐玄宗一度也打算依靠诸王对抗叛军,顺便分化太子的力量。结果因为唐玄宗慢了一步,肃宗已经登基了。面对名义上掌握着朔方精锐的肃宗,玄宗不得不退让。而后肃宗时代,宦官兵变,杀了皇后,肃宗迅速死掉了。之后,唐朝就迅速开启了宦官专权时代。因为宦官已经掌握了禁军。此后宦官、官僚与军阀的对抗成为唐朝的常态,三者全部失控,唐朝再也不能恢复统一。所以,宦官也并不一定是皇权的真正支持者,只不过相比于官僚,更加倾向于是支持者罢了。
宋朝对宦官的压制比较彻底:宦官到了一定等级,就要进入文官系统晋升。实际上是文官系统压制了宦官系统。其原因,似乎是因为掌握军事的枢密使由文官掌握了。而文官独大之后,宋朝爆发了典型的文官政权的通病:
腐败,惊人的腐败。
在近现代国家里,很多国家都是文官政府与军人政府交替出现,原因就是因为文官政府惊人的腐败导致相对清廉和稳固的军人忍无可忍,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文官政府。此后,军人政府长期执政,逐渐老化、腐化,然后让位于民选。然后民选出来的文官政府继续爆发惊人的腐败……美国似乎是一个特例,但是我琢磨着,美国似乎是建立在英式政治的基础上,他们没有出现军政府与腐政府交替的现象,是因为他们的军人贵族化,直接建立了元老院,形成了贵族驾驭文官的格局。然后贵族们又脱离了军队,不再是军人。这样又离开了军政府的窠臼。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真的打算建立美式民主,那么首先他们需要建立一个贵族阶层,其次保证这个贵族阶层可以决定选举结果,最后才是进行民主选举。换句话说,美式民主必须是下位选举,是仅限于下位者的选举:只能选首相,不能选皇帝。
宋朝的文官政府,可以腐败到出卖国防。在讨论宋代马政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北宋真宗时代的文官们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四境平静天下太平,然后鼓动皇帝大批量出卖战马。可是,宋朝也有脸说四境平静天下太平?
元朝疆域广大,建立了行省制度,文官权力更大。元朝政治常态是贪腐成风。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了明代。明太祖强硬推行制度管理,才扭转了这种风气(典型的就是空印案)。
明朝对宦官的控制不再依靠文官。结果明朝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文官。至少,沿袭了元朝强烈腐败风气的明朝,腐败程度居然一点也没有宋朝那么惊人。
但是官僚们对宦官的攻击连绵不绝。比如蝙蝠不禽不兽的笑话:
当初看这笑话,不甚明了,尤其是最后麟凤相会时所说的话。后来看得事情多了,才知道其中含义。
很早以前读书,经常看到宦官专权四个字,最初也是觉得很令人愤慨的事情。然而时间久了,觉得有些奇怪:
虽然说谁专权都是不对的,可是如果是合理的行政,那又何必管是不是太监呢?
现在才渐渐明白,其实问题不在于宦官专权,而在于他们与官僚系统不是一条心。利益争夺导致了对立。
由此可见,在现代官僚体制建立之后,国家元首早就不是一个好活了。
现在有党这个组织,提供了类似于皇室的组织,所以国家首脑才可以控制政府首脑。很多人喊多党制,喊废除一党制,其实根本解决不了对官僚机构的管理问题。就连美国都只能采用一些特殊手段来限制官僚,比如培养类似于贵族的参议员,据说应该翻译成长老、元老。
几千年的实践很明白,自秦晋以来,没有公族、王族、皇族作为依靠,皇权根本无法对抗相权。官僚机构的进化超越了首脑机构的进化太多了。
“产权归属不明晰导致利益分配失衡”
虽然这话用在此文中说不上是否准确。但这句话让我在其他方向的思考有些收获。
崽卖爷田不心痛啊。。。
不能一概而论。
多数宦官出身贫农家庭,养不了才出此下策,净身入宫,饱受歧视心理扭曲,得志后什么德性,可想而知。
同样的,儒生们饱读圣贤书后,进化得高级黑禽兽不如的,也很多。
皇权不牢固,是因为皇帝本身无能,这个位置,只有“身心做好准备,能当大任者”才能去坐。所以古罗马的“皇帝临时推举”制,美国的“4年大选”制,比较合适,因为在一个较大的基数里严酷选拔。但中国封建皇权下,皇帝凭血统世袭,选择余地很小,呆萌者上位一定对国家造成伤害,自己也不舒服。而蠢笨皇帝们能力不孚其位,还要拼命死保权力,当然有种种作弊手段,宦官/厂卫,就是其“假肢”。
总的说,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如果领袖的客观能力不合格,自己主观上不享受这种领导生活,又不能下来,那么就一定有种种乱象,积弊久了,王朝就倾覆。美国的大选制,不是选皇帝而是选丞相(皇帝是兄弟连),而且本人Enjoy这种政治生活(否则怎么会出来竞选?),所以虽然总统们能力良莠不齐,仗着国势雄厚犯错也犯得起,至少都能挺下来,没见过在任上精神错乱,病死或自杀的。不过中国的皇帝,尤其是明朝,精神错乱的还真是多。
如果诸位仔细读过明史,应该承认清朝诸帝明显比明朝皇帝们勤奋而且有能力,从“百姓能过安稳日子”这一点来说,我一点也不反对满清入关,明末儒家已经烂透了,靠满族入关,等于老人家换了一遍血,才又挺了200多年。
明朝儒家的烂,在于那批“忠良”,如东林党如袁崇焕,个性执拗偏激,不怕死,不怕把事搞砸,不怕把皇帝惹怒,就是怕自己死后的清誉受损。这还是能办点事的,剩下99%的读书人,不识五谷不识兵,连生产劳动都不懂,在政界党争不已的诡异局势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具体到今天的美国,我认为唐纳怆肯定不是一个好的人选,他一辈子没有准备过当总统,出来选是玩票,是为了免费为自己的生意做广告,结果一不小心弄大了,他是奸商,当然胆子贼大,就索性搞大咯。袁崇焕是“挺着死”,唐纳怆是“挺着无赖”,在僵局里都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