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读书笔记《世界哲学史》-1 (希腊哲学史部分补足) -- 沉静的悲哀
PartII 希腊哲学史 (BC.6 century - AD.6 century)
第一时期,古代自然哲学 (BC.6 century - BC. 4 century初),试图寻找宇宙本源;
1,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用数学解释宇宙。
2,芝诺(Zenon),辩证法创始人,阿基里和乌龟赛跑的诡辩。
3,赫拉克利特(Heraklit), 原始能量,对立统一原则,“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4,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 他的职业多得像六国贩骆驼的,他的理论比较好玩,如爱和恨是世界发展的两种力量,生物最初是雌雄同体的。他人也好玩,因为太厉害了,所以别人都奉他为神,他自己也觉得自己了不起,就跳进火山口去啦。
5,德谟克利特(Demokrit),原子论,语录”。。。给人幸福的是正直和谨慎。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瞻仰。。。“ 他的一生倒是很理想,继承了大笔遗产,年轻的时候四处旅行学习,然后返回故乡研究和思考,涉猎极广,探寻精神和灵魂上的快乐。
第二时期,古希腊哲学鼎盛时期 (BC.5 century中期 - BC.332);
1,智者派
2,苏格拉底(Sokrates),他竟然没有留下任何论著,依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他通过对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不过我还是不太清楚他的观点。
3,柏拉图(Platon)
贵族子弟,苏格拉底的学生。经历和孔子颇为相似,曾经游历各国,尝试说服Syrakus(今位于意大利境内Sicily半岛,名Siracusa)国的君主接受自己的政治理念,未果;授业解惑终老。
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包括:
a, Eros是思考的原动力,“一切与美相关的活动都接近Eros,尤其是音乐和数学”。
b, 晚年的柏拉图也倾向于有神论。
c, 人的灵魂包括思想(存在于头部),情感(胸部)和欲望(下身)。灵魂不朽且至真至美,身体是灵魂的坟墓(soma, sema)。灵魂的完美状态是德行,Platon的德行包括智慧,勇敢,内心的平静和正义感。
d, 理想国模型: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教育机会,经过多年选择,优秀者脱颖而出来管理国家;统治者不应该占据私有财产;妇女和孩子是共有的,优秀的男人女人尽可能多地性交来保持种群的优秀。
对柏拉图的理想国,我认为最有力的驳斥是“统治者掌握着一种没有经济基础的政治权力”。
4,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师从柏拉图20年,做过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最后在流亡中孤独地死去。
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化,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理性的,建立在严格逻辑求证的基础上。
a, 逻辑学,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判断,推论,论证和归纳法来认识世界。
b, 自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目的论,即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合乎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没有偶然。灵魂是肉体的目的。
c, 形而上学,一点儿都没看懂。
一个朋友(lear@http://learjet.blog.sohu.com)帮忙解释如下:形而上学原意是\"metaphsics\"(物理学之后);后来国人根据“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翻译过来。这是亚里士多德针对伦理道德等自然科学之外的无法依靠知觉和经验去判断的的知识进行的总结,说白了就是最初的哲学。
d, 人类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有心灵,精神和理性的。至善是人的幸福所在(什么是至善?)。
5,苏格拉底学派之犬儒派,崇尚自然朴素的生活,都很贫穷,是世界主义者,唯有重视精神财富。
犬儒派(Kynische Schule)的名称来自于Diogenes Von Sinope, 他住在酒桶里,唯一的财产是一个喝水的葫芦瓢。后来他把这个也舍弃了,像狗一样喝水,所以被称为Kyon(希腊语里的狗)。
第三时期,后亚里士多德哲学。
1,斯多葛派(sourced from Stoa Poikile)
皇帝Marcus Aurelius, perfect man (需进一步考证)。
a, 逻辑学,进一步细化为修辞学和辩证法。
b, 物理学,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火是宇宙的原始基础。
c, 伦理学,人唯一的幸福在于顺应自然地生活。克服激情的束缚,才能成为自由的智者。
2,伊壁鸠鲁派(Epikuros)
人生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内心的幸福,即获得快乐避免痛苦,享乐生活。
3,怀疑派
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愉快的和坚不可摧的心灵安宁。
4,折衷主义(Eklektiker)
罗马人从希腊人的哲学体系里挑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有神论者。
5,新柏拉图主义
创立人普罗提诺(Plotinos), 认为世界万物来自于“太一”。人生的目的和幸福在于,可以让灵魂和“太一”重新融为一体。和印度哲学中“梵”的概念很接近。
最后,拉菲尔的这幅画《雅典学院》是希腊哲学时期主要人物的最佳描绘。几乎所以的哲学大师都在这幅画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苏柏亚等人怎么归入了智者学派?如果我没有记错,智者希腊文中原义是诡辩者,正好是苏柏等人的论敌啊?
不解。
我重新查了一下书。
智者,在希腊语里为sophistai,原意是“智慧之师”。但是后来他们否认客观标准,又以营利为目的教授学问,所以被称为“诡辩派”。
苏柏亚和他们不是一起的。
我弄错了。谢谢。
第一时期,教父哲学(Patristik), 到公元800年左右。
1,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有放荡不羁的青年时光,做过十年摩尼教徒,研究过怀疑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最后在基督教中找到真理。有多卷著作,包括<Confessiones> and <Civatas Dei>.
a, 注重自省和自我批判;
b, 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三位一体;
c, 时间和世界共生共存;
d, 不喜欢他的关于个人意志自由的理论。他认为,人升入天堂或者进入地狱,完全是上帝的选择。人是有原罪的。
第二时期,经院哲学(Scholastik), 从公元800年至1500年。
1, 共相之争,实在论(Realismus)认为一般高于个体;唯名论(Nominalismus)认为个体才是真实的存在。也许这种争论在整个哲学史上是了不起的问题,但是我实在没有看出其重要意义。
反而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僧侣的爱情故事挺好玩的。
Petrus Abalardus在巴黎做家庭教师的时候,勾引了比他小20岁的Heloise,而后生子并秘密结婚。Heloise的监护人叔叔知道之后,派人把Petrus给阉掉了。(啧啧,真干脆。)这么一来Heloise就去做修女了,而Petrus也就只能做僧侣了。据说这是欧洲最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 BTW, Heloise还是一个才女,通晓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还一直鼓励Petrus完成他的宗教著作。
2, 中期经院哲学
两个好玩的现象:
1. 亚里士多德被教会认定为基督的先驱;
2. 在大学中哲学和神学分离,哲学的维护成为艺术系的任务。
两个主要修会:
1. 方济各会;
2. 多米尼克修会,有两位是中期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
a) 大阿尔伯特(Albert von Vollstadt),出生于贵族家庭,在帕多瓦大学学习过“自由艺术”(不得不说,这门课可真有意思,包括自然科学,医学和哲学。要是现在也有就好了。)他大半生致力于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b) 托马斯,伯爵的儿子,也学习过“自由艺术”。是大阿尔伯特的学生。有众多论著。
他的伦理学思想提到“要获得幸福,人必须知道三件事情 1要知道他信仰什么;2 要知道他渴望得到什么;3 要知道他应该做什么”。
托马斯的著作《神学大全》是中世纪迫害女巫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但丁(Dante Alighieri)用《神曲》最好地描述了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图景。
3, 后期经院哲学
3.1 培根,英格兰人,加入方济各会,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接受过多科目的教育,包括数学,医学,法学,神学和哲学(真幸福)。他的著作大多指责中期经院哲学。培根认为,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
3.2 邓斯 (Duns Scotus)也是方济各会僧侣,曾经在牛津讲授神学。
他认为:
1. 神学和哲学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统一;
2. 人的幸福在于按照他的自由意志去行动,而不是沉思上帝。
3.3 威廉 (Wihelm von Occam), 也曾就学于牛津和巴黎大学,实施了唯名论革新。唯名论改革切断了神学和哲学已经其他科学之间的纽带,把科学解放了出来。
Ockham’s razor这种原则是:“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东西可以同样做好的事情”。
4, 德国神秘主义
Johannes Eckhart, 在科隆和巴黎接受过神学和哲学教育,多年历任修道院长和大牧师,但是在去世前被送上宗教法庭;并且在死后被教皇判为异端。
Eckhart的思想来自于心灵和直觉,考虑的永恒主题是上帝和灵魂。他的主要思想如下:
1. 上帝是绝对物,但对上帝我们一无所知;
2. 上帝和人的灵魂能够达成统一(很接近印度的梵思想);
3. 要抛弃自我和上帝合一。
小结:看经院哲学的历史很好玩。经院哲学体系的建造者和维护者,也同时是其毁灭者。还有,他们都学习过那么多东西,真好真羡慕。
奥卡姆剃刀有个常见译法: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加油加油,等着看下一回的。
哲学的书看起来很费劲,hehe, 刚刚加的这一章,差不多是一个月的读书笔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