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碳排放机制是个大忽悠么? -- 罗博
全球化变暖是一个颇富争议性的问题,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基本实现就是发达国家通过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别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核证减少量(CER)”,用来履行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的承诺。在碳交易机制下,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气排放量变成了一种可以交易的资源,排放权变成了一门生意。既然是生意,我们就要对供需双方进行分析,同时还要看看执行层面的挑战,最后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从需方来看,购买者一般都是出于业务扩张的需求买入排放权,那么就面临着3种选择:
A) 对自己的工艺和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运行效率,降低单位产品对于碳的排放。
B) 向市场购买
C) 以技术转让的方式和第三世界国家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
A方案的问题是,现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的技术实力都很雄厚,进一步的内部挖潜实在是空间有限
B的问题则是:这个市场在哪里?以什么样子的价格成交最合适(估价的问题)?
相比而言,C方案的可行度最高,不仅可以通过技术转让获取转让费,还可以得到长期的低价供应合同,有利于资金和生产计划的安排。但是相比较而言,技术转让的费用实实在在,而估价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谁知道以后排放权会不会降价呢?
接下来对于供方来说,就是把闲置的资源出售,这样的企业一般都是传统的落后的大型企业,技术水平低,能耗大,与其生产线低效率的运行还不如减产来换点小钱赚取外快。我在想,这样做还不如政府直接把企业关停并转,肯能效果还更加好一些。
碳排放的目的是好的,但是在执行层面问题也不少。这个问题就是:在什么价格由谁卖出多少排放量?
现在并没有一个排放权的交易所,无从公允的制定价格。
那个企业有多少排放权这个涉及政府的资源分配,是采用类似纺织品配额还是公开拍卖?那个更加公平?是不是还要考虑大型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
再说,多排少排又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计量和监督。更加厉害的众多的小企业根本不管,随便排放,你政府能怎么着?
最后谈谈自己的一些困惑。从CDM的安排来看,碳排放变成了一种商品期权的衍生品。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衍生品都有标的物,而这种标的物一定有使用价值或者能够在未来能够带来现金流。我想爆头都想不明白,CO2能够有什么用?制作干冰?这个需求也太小了吧?因此CO2能够带来现金流?我非常怀疑碳排放或者CDM就是一个大忽悠,或者说是一个乌托邦,最终都是要破产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货币战争里说过。
全球的碳可以折算出来的钱不少于现在的金融资本
推环保概念也是金融家的创举
具体交易有区别,基本上在一吨5-20美元之间,越来越贵。过几年还要贵很多。
二氧化碳交易的是不做什么,而不是做什么。这是与其他商品的区别。
河里面有一些帖子,也有做这个生意的,你可以查查看。
按照一吨20美元计算,也就是5400亿美元,全球金融基本不会就这么少吧?
原来看过经济学家一片报道,说由于发展中国家内部竞相压价高的没有什么利润可言,还有违了环保的初衷。而且到现在占最大量的美国还是没有加入。
很难说这个方法的长期作用。
不过至少鼓励了一些发达国家把一些节能项目放到了发展中国家,好处是有的。
至于综合评价,恐怕现在说还早。
首先减排量的算法是他们定,而且有些只不过是减排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况,比如垃圾处理的甲烷等等。
小弟也是略知皮毛。不过是不是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就会好一些?是不是不需要不可在生能源比如石油或煤炭?不知道这些在中国的前景怎么样?
看了你关于钻石的帖子大张见识,以后如果给别人买这种东西也不会被商场的小姐用美人计加基本知识忽悠住了^_^,但是还是想问问村长国内现在这些首饰用那些方法可以选出美味价廉的,那些可以找到价高但真货的(不会只是直接从南非订吧?)
我更加觉得CDM是用来忽悠人的。CO2排放能够创造价值么?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华尔街的高手打包拆分,重新包装,弄出来类似美国sub-prime的金融衍生品。经过放大之后可以折算出来的钱比较多,不过没有具体给出折算的方法,论证不严谨。
我想研究看看别人的说法如何.
http://www.economist.com/surveys/displaystory.cfm?story_id=9217960
是07年5月31号刊的special report <trade in air>
这个本来发展中国家参与的就比较多,也都不傻,可以不被忽悠的。
同样的工具,看你怎么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