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炊具和饮食 -- 钟山
坐在米字旗下面,很有意思阿
可能垒灶台比较麻烦,所以只在船舱这种容易颠簸的环境中使用;另外也可能是因为火堆的取暖效果比较好,新英格兰的冬天可不是一般的冷。
纯属猜测。
似乎和中国陕北的大灶台类似?
印第安人烤火鸡不加佐料么?
不过我没有等到火鸡烤熟,所以是不是在事后再加佐料就不知道了
说起我国的青铜器,鼎鼎大名的自然是鼎。它经常拿来煮肉或者盛肉,所以博物馆里可以看到说明,说它是肉食器。
有大鼎,也有小鼎。有些小鼎可以边吃边加热食物,甚至涮火锅。比如底下那两个:
其它的炊具还有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镬是没有脚的,像现在的大锅。我国南方的一些方言里,仍然把锅子叫做镬子。甑,是蒸饭的用具,它的底部有许多孔眼,可以放在别的炊具上,甑里装上要蒸的东西,底下加水蒸熟。到了后来,鼎或者鬲,跟甑合成一套使用,就称为“甗”。
食物做好了,放在青铜食具里面端上桌。簋(gui)是来盛饭的。
先民很讲卫生。吃饭的时候要洗手,就用底下的水器。
用匜、莹、盉,盛水洗手,底下的盘子接水用。这个鱼伯莹的足很象鬲,看来也是为了烧起来快一点。古人的条件不错:用热水洗手,并且有盖子保温。这些东西有陶制、青铜制两类。一般人的生活里还是用陶器的。
贵族们大摆筵席的时候少不了酒。青铜的酒器自然也有好多品种。
斝是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祼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有温酒的作用。
牺尊的整体造型是一基本写实的牛,凝重壮健。背上有三个孔穴,中间一穴放置一只小锅,是用来盛酒的;牛的腹部中空,与前后两个孔穴相通,可以往孔穴里注水,因此是一只用以温酒的温酒器。
这么多讲究,记都记不过来。不过,考虑到那漫长的年代,就算每十年只流行一种新酒器,那一千年就会有一百种。对古人来讲,这些不复杂。但是当初他们没有图文并茂一下,这可苦了后人了。猜来猜去,到底谁是谁啊。只能拿着有限的铭文去推测。
----------------------------------------------------------------
注:酒器那些,基本是用了上海博物馆的网上图片和说明。
那个青铜方尊咋看起来像个夜壶呢,要不就是个痰盂?
调头鼠窜中---
这么精巧的东西,你怎么能想到那个用途呢?看来下次要架网了。
五代后蜀亡国之君孟昶的七宝黄金夜壶可比这青铜的精巧多了。
青铜时代的铜臭味说不定比五代还大呢
那个夜壶,有没有图片?
后来知道是那玩意,气得一下子给摔烂鸟,要拿到图片,估计得先穿越一下
不知道这些古字的读音是怎么来的。
“燕侯盂”这个冬冬是不是就是现在的痰盂的祖宗?
还摔烂?这么没水平?
再以瞧,哦,宋太祖啊。
看起来这些青铜家伙都挺沉的,要象现在这样频频举杯(或者端着碗吃饭)大概不可行,不知道当时的餐桌礼仪是不是允许大家把头都埋进自己的食器里。
如果主人提议说“大家把酒干了吧!”,估计那场景得是宾主纷纷弯腰埋头、撅嘴撮舌地去吸那酒,而不是仰着脖子往下灌。
哪位给讲一讲那些精致的图案都是怎样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