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汽车玻璃的技术含量 -- 罗博
必须用钢化玻璃保证强度,但钢化玻璃不喜欢弯曲,难度就来了。还必须保证一定的光学性质,不变形。玻璃还是承力结构的一部分,把玻璃去掉,烂一点的车开起来就稀里哗啦响了。玻璃安装在金属结构上,震动、热胀冷缩引起的应力不小,要N年不坏(不算被打烂的),不是普通桌面玻璃钢化一下就可以做到的。
在加拿大,换一个前风挡最便宜的是200刀,原厂的Accord就是600刀,宝马、奔驰什么的就别问了。
a,
b,
c,
d,
汽车行业的产品定价策略上揩油战略运用????
1、风挡需要一定的强度,来承受路上溅起的石子,在北方的路上,冬天要撒细沙和盐,这个问题更严重。
2、玻璃的钢化不是软化,而是结晶的过程,弯曲处在钢化过程中容易裂。
3、汽车是按整体设计的,玻璃作为承力结构的一部分是设计要求,谈不上缺陷。
4、玻璃和金属框架之间已经用橡胶密封圈和胶水,否则疲劳更快。
目前汽车市场是竞争的时代。从市场结构来说,各厂或多或少都有一批死忠的顾客,加上一大批switchers。对于死忠的顾客而言,车厂有一定的垄断力(monopoly power),所以揩油定价(skimming pricing )是有可能的。但是,死忠的顾客不傻,如果定价过高,而且以后会下降,他们也不会买账的,而且会等你降价;switchers都是认钱不认牌子的人精,更是不用说了。所以传统的skimming pricing是不太可行的。iPhone那种定价搞法在汽车市场上很难出现。
实证来看,某款车推出后,在该型号的生命周期内价格的确是在缓慢的下降,但这种降价很多时候是以隐形方式来的,每年对型号的轻微改进,降低贷款率等等,这样消费者不会有太多的想法去等降价。
此外,在美国加拿大汽车租赁(leasing)也是一种重要的汽车消费方式。租赁基本上杜绝了skimming pricing的可能性。因为每个顾客只是付出一定数目的钱换来汽车的一定时期的使用,不涉及汽车的所有权问题。
钢化玻璃为什么能够保证强度而不是为什么汽车玻璃需要保证强度。
由于汽车厂不想microsoft具有绝对的垄断力,只有相对的垄断力。死忠的顾客还有有很多选择的,所以揩油策略不能奏效。
如果是这样,死忠的顾客还能说是忠诚度很高的客户嘛?
在国内的市场,汽车调价调整非常频繁,是不是就给与客户强烈的降价预期,使得被揩油的机会更加少?
美国市场不是也经常搞年底大降价么?美国消费者的降价预期不强烈嘛?
汽车租赁和杜绝揩油的逻辑我还是没有弄清楚,马丁老师能不能再详细解释一下?
基本上是两层钢化玻璃,中间用树脂粘起来的,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是的话,价格高些也不奇怪。。。
如果是这样,死忠的顾客还能说是忠诚度很高的客户嘛?
Loyal consumers to brand A的定义是A品牌和其他品牌一切(产品,服务)相同,你愿意为A品牌多付一定的钱;或者说,某品牌其他产品服务和A品牌都相同,要想让你不买A品牌,该品牌的价格至少要比A低多少。不管哪种定义,这个价格差程度不是无限的,所以死忠都是相对的。
高斯(Coase)老先生六几年或七几年的时候不知那根神经动了一下,捞过界讨论了耐用品垄断厂商time inconsistency(skimming price 只是表象形式,time inconsistency才是原因)的问题。他的看法是,消费者的降价预期会让垄断厂商的定价能力变为零,更不用说在一竞争的市场了。所以我同意你的看法。
第一,新车的大降价不经常有,豪华车基本没有。第二,即使有,车也是限量的。第三,即使有,其他条件(比如付款)会变苛刻。第四,不是所有的人能等到降价。第五,我前面说过,skimming price在美国不明显。
这就不是几句能说清楚的了。我试一试。如果不清楚以后再解释吧。简单的说,汽车租赁的结果是企业控制了二手市场的供给(车租赁后要退回企业),这样企业在卖出一批新产品后不会有太强的降新产品价格的动机(不然他们的二手产品的价格要跟着遭殃)。
这样玻璃碎了,中间的膜不会碎,破碎的玻璃仍然粘在膜上,就可以保持玻璃的完整性。
这样成本的确会高一些,但是可以大规模定性生产的东西,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关键还是这个行业的销售环节利润率高,再加上安装的人工费用。
侧面玻璃应该可以,正面玻璃不行。正面玻璃是双层加膜的。
不过现在侧面玻璃自己贴膜的也不少,紧急情况怎么从窗户跑出来呢?
在碰撞过程中要保证粘结地方不开裂,玻璃不会飞出去,胶水和密封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整体安全考虑,还要保证在一定撞击情况下框架不变形等等。
这两个东西的销售思路肯定是不一样的。
整车要去参与竞争,配件的竞争就少多了。你已经买了车了,总不能因为配件贵不修吧?实际上大部分人买车的时候不参考配件价格,最多参考一些地方作出的整体维修价格比较,但是这里面人工费用的比例大,配件价格差异相对不这么重要了。
我那个在南非作风挡玻璃生产的朋友,当年进南非市场的时候,南非这个行业只有两家生产企业。他进来以后,按照国内的思路,走廉价策略。市场很快挤进去了,但是立刻遭到了另外两家的抵制,什么手段都有,从造谣说质量不好(其实都是过了质量标准检查的)到扣新殖民主义帽子等等,结果根本拿不到大宗订单,只有印度人和黑人开的车行进货。
后来三家在一起谈,朋友把价格提高了将近一倍,与另外两家相当了,大家相安无事,朋友也有一些连锁车行的大订单了,现在还往欧美出口。
配件行业的利润明显高得多。比如我那次配风挡玻璃,朋友说,我们行业有协议的,不能给你太便宜了,价格都有标准,四折是允许的最高折扣,然后再打八折因为是现金交易,然后又给我免了人工费和材料费因为是朋友。这样我就省下了90%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