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打过仗的沈括-启蒙篇 -- 黄河故人

共:💬96 🌺65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打过仗的沈括-启蒙篇

沈括在军事上的成就不是很高,这和当时的条件有关,也和个人追求有关。我们不再这件事情上多说很多。

沈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并不是一个生而知之的人。他的成长,还是要有一定的环境因素的。沈括的时代没有军校,也没有军事杂志,更没有各类军网,想学军事至少需要有书可看,有人可师,那时候还没有推广活字印刷术,想看到兵书战策可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偏偏沈括就有这个条件。

沈括的妈妈许氏,娘家有个哥哥叫许洞,许洞写了一本传世兵书《虎*经》,并把它献给朝廷,想换个官做,原因当然是许洞科举不顺利,又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可怜许洞一身本事,除留下一本兵书外,没做成任何事业。

许洞在沈括出生之前就已经去世了,才活了四十多岁,而生沈括的时候许氏已经四十七岁了。沈括有个哥哥,沈披,沈披比沈括大二十多岁。许氏把自己在哥哥那里学到的知识交给了兄弟二人,二人小时候就喜排兵布阵。沈括曾经在苏州许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他把舅舅的兵书和参考资料看了个够。这里多说一句,虽然沈括从他哥哥那里学了很多,而且沈披的箭射的要比沈括好得多,沈括还跛足病目,沈披后来遇到土匪的时候竟然惊慌失措,最后被人弹劾临阵脱逃。

关于沈括的母亲多加一句,许氏的墓志铭是曾巩写的,沈括的父亲墓志铭是王安石写的。

沈括后来查访河北防务,判军器监,奏对阵法,驻防西夏前线,这些事情办得很好,和当年的童子功基础好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Tags): #沈括#古今中外科学家征文(爱莲)元宝推荐:水风,海天,爱莲,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打过仗的沈括-河北篇

1074年8月,王安石罢相,是年十一月,沈括任河北西路查访使。在军事上,沈括与王安石这个军事大白痴颇有冲突,王安石的离开,给了沈括好大的机会和空间。虽然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同时也被认为是王安石的人。

河北大家都知道,由于石敬瑭斯人斯事,又由于周世宗出使未捷身先死,赵匡胤欲赎买幽州却又有烛影斧声之事,赵光义北伐幽州,水平却又差得要命,一片平原,面对的却是契丹的骑兵。赵光义之后,契丹连年南下,寇准支持真宗欲驾亲征,用钱换来了数十年的还说得上的和平。

宋辽之间,互视为敌国。宋失去的不只是这么多钱。要在平原驻兵防守,耗费甚众;失去产马之地,买马支出太多;历代宋帝,均以燕云十六州为念,却屡战略败,面子也拉不下。辽方面,虽然宋那边每年得到大笔收入,转眼之间又被宋人一些不值钱的茶、瓷器等收了回去;辽铸币能力不强,流通多是宋钱,旁边放着这每个大银行,还没什么保安,不去抢一把实在对不起自己;1072年王韶平定河璜,断西夏一臂,等于宋辽夏元素平衡体系突然失稳。此时,河北防务变得如此重要。

那么,为什么时沈括呢?他有理论基础啊。他接替的谁的职务呢?大奸臣章某。沈括的作为有:

1、保甲法。当时有人建议局险筑寨,契丹来时,百姓入寨躲避。沈括反对之:百姓若溃,岂不拱手让城?溃散之际,何免百姓死伤?生死存亡,自相残杀不要太多。沈括的做法是武装百姓,战时为兵,平实为民。

2、池塘防线。对付骑兵,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让他们冲起来,那就样在地理上面做文章。山川是死的,人应该怎么办?当时有两种观点:1、种植树木;2、开挖池塘。沈括是反对第一种观点的,认为这无异于给敌人提供攻称器械的原料;还有人士反对第二种观点的,认为严冬一至,塘泊顿成平地,而且开挖池塘,劳民伤财。

3、保马法。原来宋的军马,由官府负责,马养的那叫一个惨。后来大宋提出,马由百姓养,养马可抵赋税。沈括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宋朝百姓再养马,也养不除契丹那样的马,更出不来契丹那样的骑兵,但是宋朝的强弩,却使克制骑兵的利器。这个弩的弩机,更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契丹造不出来,虽然他们也很馋弩这兵器。

4、兵棋推演。这已经是他出使契丹之前的事情了,当时路过雄州,他哥哥那时在那里,兄弟两个又温习了一下少年的游戏。1)在真定府驻兵,守磁州、赵州;2)守白马渡,此处河窄易渡;3)守卫州、怀州。迫敌于河桥过河,然后决堤灌之;同时真定府军断其归路,堵塞唐河,待敌援兵来救,再淹一次。

个人感觉要是契丹冬天来攻,似有不妙。

关键词(Tags): #沈括
家园 沈括在军事上看样子也是不错的
家园 南宋丢了战略腹地,步兵对付不了骑兵。

为什么没有把精力放在火器上?在欧洲火器一出现,骑士时代就终结了。是因为辽兵还是重骑射,要自动武器才能干掉?

家园 那时候火药配方,冶金都非常落后,拿这样的火器打骑兵是找死

俺觉得象英格兰那样制度化训练精锐弓箭手是个办法。不过宋朝重文轻武,有功夫练射箭练到骨骼变形还不如读书考状元呢。辽骑兵不是重装,算轻装骑射,西夏搞过重装骑兵,骑射要重装没什么用。

宋军倒是重装步兵,要放欧洲这样的部队肯定是劲旅,可惜宋朝兵制不同,招兵一个目的是减少失业率,步兵没经过高水平训练就是一堆废柴。

家园 冬天打仗

对骑兵部队的后勤负担更大。冬天一般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

家园 看来

艺高人也不一定胆大啊

胆量很大程度上和身体条件没关系

家园 但是

宋在河北的防御措施之一就是封山育林

家园 高兴,又见到马甲了

前几天在这里的图书馆里看到几本沈括的书,绕过去了。

但是
家园 这招实际上不太好使

一个原因,正如沈括所言,敌人正愁找不到修建工程工具的原料呢,一抬头,好嘛,漫山遍野的大树

但是这一派占了上风,外行领导内行阿

家园 种树派的意见也不能说是外行,看你怎么预测战争进程了

挖沟派的意见实际上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就是野战怎么打都是输,最后敌人总归会把你围起来殴打。种树派则认为有树林后可以击败敌人,敌人可能没机会攻城了。

根据宋兵的实际情况应该说沈的主张虽然比较丧气还是很实际的,这也是北宋的悲哀吧

家园 挖坑派时可是准备进攻打野战的

当然不是和契丹的骑兵面对面硬拼。当时是这打算,用池塘把骑兵分割,并且让骑兵冲不起来,这时宋的强弓劲弩就可以进行防区外打击了。因为池塘隔开让契丹骑兵攻不过来。

这也只是个设想,1、挖坑派不占上风;2这样实行,需要有一大批优秀的下级军官,宋实在缺这些人。南北宋汇入到一块,也就只有也就只有岳飞、狄青几人能打好野战。韩世忠是水战,另外在陕西、四川则都是据险死守

家园 哪要挖过少坑才行啊

要挖到敌人万余人都集合不起来的地步河北得变成江南那样才行,估计到现代都是浩大的工程。而且交通估计都受影响了。可能平时下地干活都得过桥。

还有种树其实对敌人攻城影响不大,北宋时中国环境肯定比现在好,树本来就不少。现在就是甘肃宁夏一些旱情严重的地方也能找到树,更不要说河北了。中国农田建设周围种树是很常见的。辽国人没有投石车,攻城主要靠云梯,所需木材总归能找着。

家园 金蔡州被围时城外日夜不息伐木修战具的声音让城中恐惧

这伐木的声音可真就是丧钟了。

家园 他们挖坑是要种水稻的

就是种水田,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知道北宋的时候天气还是不错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