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评估与海带漂流 -- 梦秋
评估与海带漂流
文章本想发龙门,因为写得牢骚满腹,怕坏了龙门的和谐气氛,决定交到社会版接受批判。“海带”,自然就是本人。关于我的漂流岁月,最早可见记录于此:【原创】最近有点烦有点烦
我曾经在大学里混过日子。从国外回来之后,与许多当年的同事兼朋友互相交流海内外大学的特色,国内的大学同事们绕不开嘴的话题只有一个:今年你评估了吗?
所谓“评估”,意思就是教育部定期派出钦差大臣四处云游,到各个学校里打秋风。当年我刚进大学误人子弟的时候就领教过了一次评估的厉害——那一次评估活活把我系里的老书记给累死了。
没想到,我的海带生涯也始于斯,终于斯。
春节过后,完成了两个月的休养生息,我决定到粤省寻找自己的归宿,很想能够在大学里重操教鞭。两度南下广东,被若干大学不客气地踢出门后,终于在一所二流大学里找到了一个位置。且让我称这所大学为B大学。B大学选择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教育部马上就要下来评估了,这所学校需要有人充门面,管你贴在门上的门神是程咬金还是秦叔宝。
得知我被录用的消息时是五月份。B大学通知我被录用的方式很奇怪。没有任何电话通知我被录用。只有在五月中旬人事处的人给我打来电话,问我的人事档案在何方。回答完对方的问题,我反问道,这是不是意味着我被录用了?
对方给我来了当头一棒:没有这回事!录用你需要学校行政会议批准。现在行政会议还没开呢。
那就继续等吧。继续没消息,直到五月下旬,有朋友给我来电话说,兄弟,我在B大学的网页上看见你被录用的消息啦!
嘿嘿,B大学的人事处职员这等办事风格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被录用当然是好消息,但是还要办手续呀!这就扯到评估上了。
当年我出国的时候,是大摇大摆地走掉滴,鸟都不鸟我的原单位,A大学。按照有关龟腚,自费出国按照自动离职处理。A大学反应是很快的。出国当月就停发了我的工资,但是自动离职手续却迟迟不办理。我的所有人事关系全部留在A大学里。关于这一点,我马上就尝到了它的厉害。
因为A大学也要接受教育部评估。遇上两所同时接受评估的大学,你说我怎么这么点背?
六月份,眼看B大学就要开始排下个学期的课程鸟,竟然一点调动的消息也没给我。我急得屁股上长疮,哪里还坐的住!赶紧给B大学打电话询问报道的时间和手续办理过程。B大学的人事处人员大怒道,我们的商调函早就发到了A大学的人事处,到现在都两星期了还杳无音信。剩下的事情应该你去办理,我们还想问你为什么不吱声哩!
得,都怪我脑袋不清醒。那就赶快去办吧!
先厚着脸皮回到系里(现在叫学院啦),找到对我有知遇之恩的老院长磨了半天。经过他,学院行政会议很快批准了我的调职请求。然后调职请求上报到学校,由人事处提交到学校行政会议批准。一切都是这么顺理成章。就这当儿,人事科的副科长,一和我关系不错的哥们偷偷对我说:
兄弟,做好心理准备吧!这会儿就算你拿钱恐怕都买不到通行证啦。
原来教育部下来评估,设定了一个硬指标,据说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以一比十六为良好,一比十四为优秀。现在整个学校里的师生比例连良好都不靠边,所以只好制订了一个土政策。评估年里,学校的人事变化原则是:只许进,不许出,突击进人。这“进”当中也还有猫儿腻,对于部分层次较低,只能拿来滥竽充数的人才,签订的劳动合同只有两年。对付完评估之后,立刻大规模地爆炒鱿鱼。
知道人事关系被“冻结”的消息,对我来说像是遭了雷轰,因为我可能会被迫留在A大学。从个人情绪上来说,我非常不愿意如此。虽然它的牌子不差,待遇不低。但是我从读本科开始贡献了将近十年的青春给它,不愿意把自己挂在一棵树上老死。走,是一种断然的选择。从前出国,原因之一也是为了挣脱它的束缚。
一个星期之后,学校行政会议决定,对我的调动请求不予批准。没有人给我打来电话了解情况,没有人给我解释原因,没有人对我画大饼。一切都是通过冷冰冰的行政手续解决的。只有人事科的那位哥们给我来电话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然后传达领导们的旨意说,等到教育部评估完毕,可以考虑我的调动请求。
A大学和B大学的教育评估属于同一批次。等到A大学评估完毕,B大学也不再需要我装大瓣蒜了。到时候我调动还动得个鸟。
求见人事处的处长。答曰,处长出差。
想到以前留校的时候,刚签完合同,上一任人事处处长就厉声训道:
你该没有信那个啥××功吧?要是这样,我一样可以取消你的劳动合同!
有这么欢迎你的新员工的?那感觉就像全身吞个苍蝇那么难受。不想和这群龟孙子继续打交道了。反正走到哪儿都是混口饭。咱就争的是这口气。管你教育部还是人事处都别想锁住我。
七月份,又连着跑了两次广东看看能不能当“白领”。身为海龟,运气不错,丢了三四十份简历得到了八九次面试通知。有两次面试因为嫌我英语水平不达标把我给开了。真见了鬼,我在简历上填写英语水平的时候写的是达到了专业八级。这两家公司不是瞎了眼,就是我在笔试的时候表现太差。心中只好把自己的英语水平暗暗调低了两级。
另外两次面试气得我差点吐血。他们拒绝我的理由纯粹因为我是海龟,学历太高供不起。我的简历上又不是没写明白我的身份,再说我的要价也还可以商量呀。这些人面试我不是拿我当猴儿耍吧?
七月的最后一天终于接到一份比较理想的offer。可以立刻上班了。海带半年多最扬眉吐气的时候,就是对某些人事经理说:我已经有主,请您另寻高材吧!哪知道还没得意够,公司里打来电话问我人事档案在哪。我说我现在还在A大学挂羊头卖狗肉,调不走辞不了。公司也还干脆地说,那我们无法帮你购买养老保险,也无法参加社保,更别提住房公积金……不过,可以提供医疗保险……
运气不错,没有鸡飞蛋打一场空。不过,这个我无权看到的“人事档案”就成为自己的一个心结,也不知道何时才能解开。
回想起来,半年之中,从严寒到酷暑,漫长的等待。一事无成之中倒在西河里码了十来万字,孰喜孰悲,寸心方知。今后成为朝九晚五一族,也不知还有这份悠闲和冷静,继续码字。
但是西河始终是我在海带期间的精神家园。
补充几条无关紧要的小评论:
回国之后,越发看不懂国内硕士的性质。既有正规的公费研究生,也有正规的自费研究生,有教育硕士,对了,还有在职研究生或者同等学历研究生。从前在A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本年级全体正规研究生(自费和公费)不过16人。十年之间,一个年级的正规硕士研究生已经接近或者超过百人,直追九十年代中期本科班的规模。至于教授们,老的老,故的故。新教授却不见多几个。
A大学我原来所属的学院有百十来号教工,今年引进的新老师达到十个。A大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比例之所以没有达标,原因之一在于部分院系教师水平低下,所开设课程重复。学生课程资源本来就有限(倒不是说学生人数资源有限),许多老师都上同一门课程,必然造成人员过剩。如今人数只有更加过剩。
但凡接受教育评估的学校,可以以评估为理由要求上级财政增加拨款,以大兴土木。虽然此举学校硬件建设上受益,恐怕也会带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点大家心中都有数。如果真的要评估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教育部无需将评估日期提前一至两年告知各高校。这个巨大的时间差里,有很多事情都变了样。
有道是上行下效。教育部下来评估大学,教育厅就下来评估中学和中专,然后各市教育局四处骚扰各个小学,闹得我的城市教育界里鸡飞狗跳,正常的教学秩序全部被打乱。现在知道了,只有大庙才供得起菩萨,小庙只好拿去应付土地爷。
最后一件小轶事,大家且当笑话看看:本市一所大学接受评估,接送专家们的时候使用警车开道;搞文艺汇演时干脆封场戒严。最后评估的结果是:优。该大学从专科升本科的历史不过二十年。我的母校空有七十年历史,评估结果是“良”,害得校领导藏着捂着不敢公布。
教育部评估的实际结果,就是将本来就稀缺的知识分子良知和独立性湮没在大规模的造假行动当中,并形成新的利益团体——需要明白这一点,就是所谓的评估专家们,是由各大学的一二把手们轮流抽调担任的。往严重里说,这是个空前绝后的制度性腐败措施。
心中藏着个恶作剧般的想法:如果教育部有胆量每隔五年给北大清华等名校评估一轮,也来设定这些个折磨人的硬指标,只怕早闹翻天了吧?下场多半会像我的老院长所说的那样,某个部长不下台,天理难容!
梦秋兄大才,呆在公司里可惜了
真是大不幸那,楼主别气馁,是金子到哪都金灿灿地。
安心做学问的人总是有的。就我的了解,评估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的正规化建设,例如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和答辩上就比从前规范了许多。但是,教育评估整体上来说实际上是类似于大跃进式的政治运动,加上有不少歪嘴和尚念经,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正面效应。
谢谢赖子兄的鼓励。西河永远都这么有人情味。
一切都会变好的,大学也不例外。现在哪行哪业不是那么浮躁呢?
还花谢之。好久不见兄台了。
研究生,心里有点替她担心,那些学生她会不会有叫不出名字的?差距是挺大的了,俺在公司里一个手下都没有,只有一个在北京的测试员算三分之一个部下:)
我也打算明年回国,说不定有机会见面
我的两个同学,国内念的博士,毕业没有几年呢,都已经开始带博士硕士研究生了,是帮别人带(那些研究生挂在某个年纪比较大的导师名下,实际上那个导师不管事情,我的同学管)。
不能说我的同学水平不好,但是有一位就没有比较拿得出的论文,职称是助理研究员,不知道这个研究生怎么带?这可是在很有名的科研单位。
不能说国内的学术水平不高(某人就是说了这么一句实话,弄得所有的人都不高兴),也不能说学术氛围不浓,但是看看那些研究课题,都非常投机取巧,这是要吃亏的。
俺有个在这边一起四年的同学
就是回国在一所一表的大学做了副教授
现在大约已经提了正教授
说实话
一起四年
彼此的斤两还是很了解的
那哥们儿人不错
不过在学业学术上
就是一一团浆糊的主
很怀疑他该如何指导他的学生
和这帮孙子上火不值当。俺一朋友去年上半年回国,在北京漂了整整一年,今年6月总算拿到ey的offer了。这年头,大家都不易啊
底下的歪嘴和尚们也是想逢迎上头的意思。上边说要严把毕业生质量关,江南某著名大学就开始在新闻媒体上吹嘘:其博士生按期毕业率如何之低,以示其学术要求严谨。殊不知其中大部分人已经达到毕业要求,只是被导师拖着不放当廉价劳动力而已。而自五十年代末起,该校毕业的博士生中就没有出过一个院士,其学术水平亦可见一斑。
我这边一个,在南非的三流学校混了个博士,英语超烂的,博士论文都是我给改的语法,论文很多东西都是国内的过时资料(搞风险分析的)。
现在在一个没听说过的学校也是正高了,还双语教学,不知道她那个英语谁能听懂。
还认识一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卫生员出身,现在混到博导了。国内纳米热的时候,哥们要和我合作搞纳米研究,讲了一大通,然后问我纳米是什么作物?这哥们当时主持一个几千万的课题呀!
俺的火气已经让这帮龟孙子给耗尽了,要不然连一个字都码不出来。马上就要开始全新的工作,这一切很快会被暂时遗忘的。
总有个把个出色的人物。现在高校里的教师压力逐渐增大,至少学校里不是养懒汉的地方……
每年评教授的名额有限,但是总会有一定名额照顾给老少边山穷地区高校来的教师。结果形成了这样一个结果,条件简陋,科研能力低下的二流学校,申请教授成功的比例奇高,倒是像样一点的高校每年都有一群人铩羽而归。这是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典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