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Disraeli小传 -- Dracula

共:💬11 🌺2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Disraeli小传

Benjamin Disraeli在1804年12月11日出生于伦敦,父母都是犹太人。他后来在自传里追朔自己的祖先到1492年从西班牙宗教迫害逃难出来的犹太人贵族。不过经历史学家考证这种说法没有什么证据。Disraeli的祖父,也叫Benjamin,出生于意大利,后来移民到英国,是个草帽制造商,死时留下大约3万5千英镑的遗产(19世纪的1英镑大约等于今天的80英镑)。他的父亲Issac在文学界小有名气。最有名的书是6卷本的名人轶事集。拜伦就很欣赏他的作品。他还写过好几本历史书,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人读了。

维多利亚女王在1868年任命Disraeli为首相后,在给女儿的信里称他为英国第一个出身于劳动人民的首相。这种说法明显是夸张了。Disraeli算是出身于中上阶层的中产阶级。不过19世纪的英国首相绝大多数都是贵族或是有贵族血统。平民出身的首相Peel和Gladstone的父亲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家里都有超过1百万英镑的家产。相比之下,Disraeli确实可以说是出身卑微。加上他的犹太人血统,在爬到Greasy Pole的困难上,比其他人确实要大很多。

Issac在宗教上算是个怀疑主义者,年轻的时候就和自己的犹太教教堂闹翻,再也不参加宗教仪式。但是在Disraeli十岁时,他在朋友的劝说下,让Disraeli受洗成为英国国教的教徒。这可以说是对Disraeli政治生涯影响最大的决定。1858年以前,犹太教教徒不能担任英国议会的议员。如果他等到那时,而不是1837年成为议员,Disraeli的政治生涯可能根本就不会存在。

同Peel和Gladstone的父亲不同,Issac并没有期望自己的儿子在政治上出人头地。Disraeli读的两所学校都很不起眼。(Peel上的是Harrow,Gladstone是Eton,两个人又都在牛津大学的Christ Church学院毕业)。Disraeli的家境其实是可以负担最好的私立学校的费用的,他的两个弟弟读的就是Winchester College。对这一点,一般的解释是他的母亲不放心他小小年纪一个人远行读寄宿学校,想把他留在身边。Disraeli中学毕业后,在家里待了两年,翻阅Issac的图书馆里的书。他并没有选择接下来读大学,而是在1821年进入伦敦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他后来回忆说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做律师。不过这段经历给了他接触事务的机会,为他将来从政提供了不少的经验。

Disraeli这个人野心勃勃,年轻的时候又没有什么做事的耐心,只想着迅速发财。碰巧南美采矿公司的股票这时炒得正火,Disraeli就在1824年离开律师事务所,同两个朋友合伙借钱进入股市投机。这些采矿公司基本上属于草台公司,在南美其实什么也没有,主要是在伦敦骗钱。一开始Disraeli赌的是这些公司的股票会下跌,因此大量卖空。但是从1824年12月10日到1825年1月11日,英格兰-墨西哥采矿公司的股票从33英镑涨到158英镑,哥伦比亚采矿公司的股票从19英镑涨到82英镑,Disraeli对自己的判断失去信心,改为大量买入。不幸的是,他买入的时候大致就是这些股票的顶点。此后的时间,这些股票直线下跌,到1825年底已经是废纸一张。Disraeli和他的朋友合计亏了7000英镑,这笔钱一直到1849年他才真正还清。在1825年Disraeli还出版了3本小册子,大力鼓吹这些采矿公司的股票。Disraeli是否相信自己的宣传我们不得而知。这3本小册子可以说是他文学生涯的开端,不过这个开端有点不够光彩。

在忙于炒股票的同时,1825年年中,Disraeli又说服他父亲的好朋友出版商John Murray合伙出版一份新报纸,同当时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泰晤士报竞争。Disraeli和一个南美的富商各出四分之一的资本,Murray出剩下的二分之一。Disraeli约来了司各特的女婿Lockhart当编辑。这份报纸的政治基调是支持这时英国的外交大臣Canning。Canning支持南美各国从西班牙独立,因此有利于那些采矿公司的股票。可惜的是,Disraeli没有什么实际做事的经验,根本没有考虑到创办报纸的复杂。报纸的发行期一拖再拖,1826年1月才开始出版,但是根本没有人买。半年后,Murray将报纸停刊后,总共亏了2万6千英镑。

这样Disraeli年纪轻轻就欠下大量债务,而他又不愿意向他的父亲寻求帮助,只是通过借高利贷,度过难关。这些债务也就利滚利,迅速膨胀。到他后来向Issac寻求帮助时,Issac已经无能为力了。到1850年他的债务大约有10万英镑。一直到1860年一些特殊事件的发生,才解决他在财务问题上的窘境。

既然发财不行,Disraeli决定靠文学出名。182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Vivian Grey。Diraeli最好的小说都是写于四十年代。Vivian Grey如果不是他写的,现在很可能已经被人忘了。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个花花公子,Disraeli用大量篇幅描绘当时的上流社会,或者说是他想象中的上流社会。小说刚出来时反响还不错,但不久人们就发现这个自诩对时尚最精通的作者,其实只有21岁,根本就没踏进过上层社会。报纸的评论就变得非常尖刻。更糟的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是以John Murray为原型,大加挖苦。Murray自然很不高兴,组织人在不少报纸上攻击Diraeli。一时间,Disraeli在文学界变得声名狼藉。经过这么些打击,Disraeli有点精神崩溃。为了让他恢复健康,Issac定让他和他的朋友Meridith(后来和他的妹妹Sarah订婚)到欧洲大陆上旅行。

关键词(Tags): #英国历史元宝推荐:海天,
家园 沙发!

“迪士累利”,书上常把他和格莱斯顿并列。

家园 胡啊胡啊,等下文
家园 【原创】Disraeli小传(2)

1830年6月Disraeli坐船到达直布罗陀。在给家里的信里提到自己惊讶地发现Vivian Grey在那里被认为是十九世纪小说的杰作。刚开始他还表示谦虚,为自己小说不成熟的地方道歉。但是很快当他发现当地人确实很欣赏他的小说后,Disraeli又担心如果过分谦虚,他们真会认为自己不过尔尔。因此他马上改变策略,模仿拜伦,摆出一幅文学天才的派头。在拜见直布罗陀总督George Don时,他还给Don上了道德和政治的一课。这次经历教给他一个很重要的真理:在一定程度之内,世界对一个人的评价取决于他对自己的评价。从此之后,Disraeli再也不会让谦虚成为自己成功道路上的障碍。

离开直布罗陀后,Disraeli又先后到了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雅典、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和埃及。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在耶路撒冷的旅行,让他明确意识到了他的犹太血统。从此之后他一直都对犹太历史、宗教、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次旅行还让他对土耳其产生特别的好感,对土耳其治下的基督教徒则印象很差。这一切对他40多年后,担任首相、处理近东问题时的态度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1831年10月底,Disraeli结束旅行回到英国。当时英国正处于第一个改革法案的动荡中。第一个改革法案,有时又被成为伟大的改革法案,可以说是英国十九世纪政治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因为1867年第二个改革法案通过,Disraeli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就跑一下题,稍微讲一下这个法案以及英国19世纪的政党分布,给后面的叙述提供一点背景介绍。

英国议会制度的雏形出现在亨利三世在位时期,作为定规建立在爱德华一世在位的时间。议会的出现最初并不是为了限制王权,而是用来扩大王权的一个工具。当时英国国王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爱德华一世意识到如果能够将地方上的重要人物召集起来,给他们解释清楚征税的目的、法律制度的变更等等,取得他们的同意(中世纪时,只要国王不是太无能,王权不是太虚弱,议会总是满足国王的要求),他的命令在地方上就能顺利得多的执行下去。而且当时的交通通讯都很落后,召开议会还可以让国王及时了解到地方的情况以及不满的情绪。那么怎么选择地方的重要人物呢?贵族是由国王直接发诏书征召,他们单独在一起开会就是贵族院,也叫上议院。平民阶层则是每个郡(county)可以选举两名议员,对大一点的城镇(borough)则是由国王发特许状,绝大多数城镇可以选两名议员。组织议会并不是为了贯彻什么民主原则,因此只有满足一定的财产标准才有资格投票。在郡里,只有每年缴纳超过2英镑地产税的男性才有投票权。这个数字在中世纪是很高的,但是随着通货膨胀,到1830年已经有15万人满足这个要求。在城镇选区依据不同的国王特许状,选举资格标准也不同。但是都有一定的财产标准。到1830年,大约有35万人在城镇选区有投票权。平民阶层的议员单独开会,叫作平民院,也叫下议院。

这样一套选举制度一直存在到1830年。在中世纪时,国王还有时签发新的特许状,建立新的城镇选区,但是从17世纪之后,英国的选区分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经过500多年的时间,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城市人口急速膨胀,但是却没有一个席位。而500多年以前的大多数比较繁华的城镇却衰落下来,好多根本就不存在了。到1830年405个城镇席位中,293个里有选举权少于500人。不少只有二三十人。比较极端的例子Old Sarum一共只住了3家,共11个人有选举权。Gatton住了23家,只有7个人有选举权,Dunwich的主要部分都塌陷到海里了,在剩下的地方共住了44家,32个人有选举权。这样的席位被成为Rotten borough。有的Rotten Borough在当地贵族的势力范围内,这样的席位又被成为Pocket Borough。这些席位基本上都是由贵族的儿子或其他近亲担当。1830年以前,Newcastle公爵可以控制7个这样的席位。其它的Rotten Borough基本上则是由竞选人公开花钱买票,有的地方则是几个选举人联合起来,把席位卖给出价最高的人。这样的席位,每次竞选,获胜者都要花费好几千英镑。19世纪50年代英国议会立法禁止贿选,遭到了许多地方的抗议,因为这断了他们的发财机会。

在农村,圈地运动之后,英国的土地都集中在贵族和士绅阶层的手中。大多数的农民都是租种土地。1872年以前英国都是记名投票。出于习惯,也是害怕被中止租地的合约,一般人都是服从贵族的决定。真正有竞争性的席位也并不多。因此1830年以前的英国议会即谈不上民主,也没有什么代表性。在18世纪在面对北美殖民地"No tax without representation"的要求时,首相North的回答是当时绝大多数的英国人其实也没有选举权。

1830年英国的两大党是托利党和辉格党。托利和辉格的名字起源于1680年支持或反对约克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即位的两派对对方侮辱性的称呼。Tory是爱尔兰语,意思是强盗。Whig则是苏格兰语,意思是偷羊贼。到十九世纪初,托利党也被称为保守党,代表的是贵族和大地产阶层的利益。他们的政治哲学是英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很完美了,君主制、英国国教以及其它的政治制度都不应作任何变动。辉格党则是一些比较开明的贵族、地产阶层同新兴的工商阶层的联合。工商阶层随着工业革命,经济力量得到迅速增强,相应得就要求政治上的权利。辉格党的领袖则主要是贵族,辉格党的首相里,Grey,Melbourne,Russel(哲学家罗素的祖父)是伯爵,Palmerston是子爵。他们意识到英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如果顽固不化,不肯让步,势必导致象法国大革命那样血流成河的情况,贵族最终受的损失更大。1830年时辉格党并不支持普选权。他们主张对制度上明显站不住脚的地方进行改革。第一个改革法案里废除了56个Rotten borough,将这些席位分配到新兴的城市。同时降低了选举权的条件,英国拥有选举权的人从50万增加到75万。这些改革尽管影响深远,但是同激进派的要求来比,还是比较温和的。在议会里还有一小部分议员属于激进派。他们基本上都是出身于中产阶级,主张普选权,言论自由,自由贸易等等。从1830年到1868年他们同辉格党主要是合作关系,1868年之后他们和辉格党、皮尔派合并成为自由党。

这里提到的党派,主要只是议会里的合作关系,并不像现代政党那样有明确的组织纪律,政治纲领。一直到1867年第二个改革法案通过前,大多数议员尤其是托利党的议员都是来源于士绅阶层。他们对政治并不感什么兴趣,成为议员只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他们能否当选也主要取决于在当地的经济社会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是否有政党提名支持,并不是很关键。因此1832年到1868年,可以说是英国议会政治的最高峰,每一届议会中途都有政府倒台。1868年之后,尤其是1884年第3个改革法案通过之后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按党派投票。因此是否获得政党提名成了能否获胜的关键。这样政党纪律在议会里就比较容易贯彻下去。选民选举出议员,赢得一半以上席位的党组成政府后,议会就成为橡皮图章,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了。在十九世纪前半段,在议会里活动、尤其是在议会辩论的能力对政治上的成功至关重要。到了19世纪末,鼓动几千、几万的人群的演说能力,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在电视前的表现,则会决定一个人在政治上的成功。

从17世纪开始,就有对英国选举制度改革的呼声。工业革命后,旧制度的不合理性越来越明显。1830年乔治四世去世,威廉四世即位。在随后举行的大选中,自光荣革命后第一次,国王支持的党派在大选中被击败。辉格党领袖Grey组阁后,在下议院通过了改革法案,但是被托利党控制的上议院否决。Grey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在真正有竞争性的席位,辉格党取得全盛,托利党的席位全都来自Rotten Borough。下议院重新通过改革法案之后,Grey向威廉四世施加压力,让他在上议院创造出足够多的辉格贵族,以保证法案在上议院通过。正在威廉四世犹豫不决的时候,激进派在英国各地组织游行,许多地方演变成骚乱。Nottingham伯爵的城堡和Bristol主教的宫殿被付之一炬。其它地方警察和游行队伍的冲突也导致了不少流血事件。最终威廉四世同意了Grey的要求。托利党贵族知道大势已去,为了防止上议院落入辉格党之手,他们主动同意通过法案。1832年12月,Grey再次解散议会,按照新的选举方法选举出议会。当时如果威廉四世拒绝Grey的要求,那么英国很可能会爆发革命。

家园 能先简介 一下 他是谁吗?

恕兄弟孤陋寡闻,俺不知道这个Disraeli是何方神圣,如果兄弟在写小传之前先简介一下生平,可能 更好 !不然像我等小辈简直无法读下去了!

家园 对这段历史一直很有兴趣,呵呵

但是中文相关介绍资料,又没有倾向性的,好像不多,呵呵

英法的不同发展历程,为什么一个要革命,一个是君主立宪,比较起来看看,很有味道啊!

家园 我来回答你

这个人名字以前汉译叫“迪士累利”,以前高中历史课本里就有他的名字,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著名首相。他有句话很有名:“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家园 tory的实际领袖好像也不是贵族

当时精神领袖是威灵顿,实际主导应该是peel,他其实也是工商业主出身的,所以选举改革也是他所认同的。后来他虽被迪斯累利搞掉,但后者继承了很多他的做法。

家园 这句话的出处有些杂乱

“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有说是丘吉尔说的,

有说是帕默斯顿说的,

还有说是索尔兹伯里说的。

家园 是这样的

由于本人是外语盲,一直无法找出原始出处,不过基本上丘吉尔是可以排除的,他可能说过,但绝对不是最早说的,很可能也是引用前辈。另外可以确认的是:这句话肯定是英国人说的。后者即索尔兹伯里最早说这句话的可能性最大,因为我见到的书中大多说是他,而且他和迪士雷利、李鸿章同时代,是格雷斯顿首相时期的外交大臣。他在一般读者中知名度较低,记错一般也不会记在他身上。

家园 送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