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话说中国陆军骑兵军刀 -- 梦晓半生

共:💬8 🌺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话说中国陆军骑兵军刀

骑兵军刀,俗称“马刀”。古代骑兵的武器有刀、矛、剑、戟和弓弩,到了近现代,除了火器之外,马刀依然是骑兵的基本武器,并不单是骑兵的珍物,作为具有传统意义的冷兵器也为其他军、兵种的军官所喜爱并收藏。一些优秀将领亲自设计马刀。如1881年俄国的戈尔洛夫中将设计了6种马刀装备俄军骑兵,二战时的美国名将巴顿,还有我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峰都为军队设计过马刀。

  骑兵大规模兴起并独立成军当属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百炼钢技术用于造刀,铁制的环首刀被大量使用,基本取代了长剑。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认为马刀出现于东方,7―8世纪盛行于东欧和中亚游牧民族。而笔者认为,中国最早的马刀应该是汉代的环首刀。这从出土的山东沂南汉画像墓中的执刀骑兵便可知。环首刀刀体是细长型,多为直脊直刃,刀柄和刀身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也无护格。刀柄多用木片相夹,外面缠以粗绳.便于持握。同剑相比。环首刀一面有刃,另一面为厚实的刀脊,因而比两面刃的剑更适于骑兵冲击时斩劈。汉代的造刀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三十炼、五十炼甚至百炼钢刀。即以含碳量较高的炒钢为原料,经过三十、五十、乃至上百次的折叠锻打而成。

  南北朝时,马镫的出现和马鞍的改进,使骑兵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步、骑兵都装备短柄铁刀,其特点是刀身直,刀柄末端没有圆环。山两太原北齐墓壁画中的人物所佩的就是这种刀。

  唐代骑兵是继汉代以后我国古代骑兵发展史上又―兴盛时期。其时,无环首短柄铁刀成为马刀的主要类型。其型制是刀身窄而直,刀尖下斜,刀有椭圆形护格,刀柄末端通常有―小孔,以穿饰纽带,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骑兵俑即是此种。隋唐以后刀的制造,以灌钢法代替百炼法,即先把生铁熔化,浇灌到熟铁,再增加熟铁的含碳量成钢,然后分别用牲畜的尿和脂肪淬火。牲畜尿中含有盐分,淬火时比水冷却快,淬火后的钢质坚硬;用牲畜脂肪淬火时冷却慢,因而钢质柔韧。经过这两种淬火处理后的刀,可“斩甲过三十扎”,刀刃锋利程度和韧性都得以提高。

  北宋丧失了西北产马地区,军队只得以步兵为主,骑兵只作为附属军种。与宋朝对抗的辽、西夏、金都足北方游牧民族,善骑射。其骑兵与宋军对阵,十战而九胜。步、骑兵以弓弩为主,刀枪次之。常用的短柄长刀称“手刀”。从宋《武经总要》图来看,手刀刀身宽,刀尖儿近齐平,江苏丹徒出土的宋刀实物刀长82~87cm,刀身宽4~5cm,有护格。国内革命战争中红军步、骑兵和抗日战争时西北军步、骑兵装备的大刀片与宋代手刀型制颇为相似。

  元代蒙古军队将骑兵机动作战的高效能发挥到极致。骑兵所用之刀已是弯曲形,一改我国自汉唐以来刀身平直的传统、弯刀质心远离刀柄,极大地增加了刀的杀伤力量。马刀的这种特点在弹性大、韧度高的钢刀身上表现尤为显著。

  笔者认为,蒙古军骑兵采用弯刀,同蒙古军三次西征有关。特别足元宪宗八年(1258年)蒙古旭烈元部三路大军攻破巴格达、火黑衣大食。即阿拔断王朝。第二年又攻入叙利亚,占领大马士革。大马士革花纹钢刀世界驰名。伊朗骑士名贵的舍施尔(shanishiy)刀,土耳其马、步两用的基利(kiliei)和帕拉(pala)佩刀,刀身弯曲度大(14cm),刀柄带十字护格,质量轻(无鞘850g),装饰极为豪华。加之伊朗和土耳其骑士善使弯刀,杀敌不用斩劈,策马冲击时将弯刀平持,其锋平划敌人,使其首级治地。伊斯兰骑士兵器和战技上的这些特点,与之殊死拼杀的蒙古骑兵个会不注意,继而影响到蒙古骑兵军刀的制式。蒙古军队西征时杀掠甚酷,动辄屠城,而被俘的工匠能刀下余生,足因为蒙古贵族追祟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各地伊斯兰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世界征服者史》载,在撒马尔罕“3万有手艺的人被挑选出来,成吉思汗把他们分给他的话子和族人。”蒙古人在两征中掳掠了数以十万计的工匠,他们在军队服役,大大增强了蒙古人的战斗力。

  明代自朱元璋起开始重视骑兵的建设。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工部规定广全冈各地每年制造兵器的数量,其中“马步军刀”为21000把,仅次于弓箭。明朝步、骑兵使用的腰刀,汲取了抗倭作战中缴获日本倭刀的优点,弯曲而锋利。

  清末袁世凯编练新军“北洋六镇”中有马队,马队装备西洋式马刀。在《马队操法》中,先讲马刀的徒步和马上的斩劈,然后才有《曼利夏马枪图说》,足见对马刀的重视。操法强调:“马兵器械,以刀辅枪。刀便近刺,枪便远击。”还说:“马兵小枝,忽遇敌军马兵大队,力敌不能,退走不得,唯有下马拔刀冲入敌队,刺马腹、劈马股,逢人伤人,逢马伤马。如伤敌官―可当十。或敌军马炮队多,即刺其马,一马伤而诸马难行,炮亦将踯躅,我军可乘势进击。”清末新军马刀攻防招式简单实用,一改传统刀术套路的虚华。

  民国时期,骑兵教程多译自德、日等国。据作家孙晓引述老骑兵徐春阳中将的话说,国民党军骑兵―般采用马枪、冲锋枪下马徒步作战的战术,不善马刀砍劈。笔者见到的国民党军华北“剿总”编印的骑兵马刀斩劈教材仅寥寥数个动作。国民党军青海马步芳所属的骑兵不善枪炮火力之战,却精于马上山刀格斗,所用的马刀,环柄宽刃,形同西北步兵使用的大刀片。1941年新四军第四师与青海骑八师马彪激战于大小营集,新四军第四师5000多名官兵死于马刀之下,著名的老三十二团几乎被打光,最令人痛惜的是新四军抗日干校的200多名学员,在此战中全部牺牲。白刃格斗,马卜的敌人占有很大的优势,他们疾驰如风,锋利的马刀或劈或刺,数十米内都是骑兵的控制范围。而我步兵,腾挪不过二五步,出枪不过四五米,一个个铁塔似的战士,与敌骑兵一照面,使被马刀劈倒在地。这是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最大一次失利。

  此战之后,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峰愤而组建骑兵团,称之为”红色哥萨克”。骑兵团战术、技术是在新疆调来的团长周纯麟的教授下,师法苏联红军骑兵。但白幼习武,精通刀术的彭雪峰却没有采用苏军高加索式马刀,而是博采众长亲自设计一种马刀,刀身修长,刀背轻薄。用精钢打造,刀刃十分锋利,战士们爱不释手,称之为“雪峰刀”,连睡觉都压在枕头下面。1942年,为保卫洪泽湖地区夏收,对在沙山集抢粮的日军,彭雪峰指示骑兵团“一定要等敌人出村远点再打,这不仅可以发挥我长马刀的作用,还可以避免误伤人民群众。”结果仅9分钟,300余名日军即被骑兵团马刀所倒大半,80余名当了俘虏。

  1944年10月20日,在河南水城和安徽涡阳交界处,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与敌骑八师展开殊死的白刃拼杀。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我军马刀长于骑八师环柄宽刃马刀一寸,而且刀身细(约一指宽),因而轻捷灵便,常常是敌人马刀还未到,我军的马刀已劈中敌人。此战我骑兵团大胜骑八师,一雪多年旧恨。

  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直至60年代中期,我军骑兵大多沿用缴获侵华日军骑兵的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这种军刀长102cm,轻捷、锐利,在部队平叛和剿匪作战中,颇受广大官兵的欢迎。此外,1949年前后,新疆的民族军骑兵则使用苏联制造的1927年式骑兵军刀,其形为高加索式军刀,刀柄无护手,刀鞘上装有1891―30年式7.62mm步枪枪刺。1965年,值我国成建制骑兵师、团将撤裁之际,我国生产并装备了65式骑兵军刀,根据刀长及质量依次分三号、其中2号刀长为96cm。65式骑兵军刀外形除刀柄材质及闭锁装置和刀鞘挂环外,与日本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大致相似。尤其是刀柄护拳内有皮指挂革。65式骑兵军刀是我军第一种,也是最后一种制式骑兵军刀,不久,便彻底完成了使命,或封存于仓库中,或为边防民兵所用。

  作为西北人和军事历史爱好者,书卷中往昔骑兵辉煌的战史常使我尚武的心绪激荡不已。触摸着收藏于书斋中的我国最古老的马刀,擦拭着我国最后―种骑兵军刀及马鞍、马镫、马靴、马刺,我依恋地看着这些传奇的兵器、装具终究归于历史!

家园 【评论】青海骑兵师

1932~1933年 青藏战争马彪师长同英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维护祖国统一.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彪师长率领由甘肃、青海的汉、回、撒拉、蒙古、土等民族8000余人组成的骑兵师,从西宁出发,出省参加抗战.

1938年2月,骑兵师驻西起陕西灞桥,东至河南灵宝的陇海铁路沿线,和陕西西安至河南荆紫关的西荆公路沿线,负责守护铁路和公路的安全。在此期间,骑兵师曾奇袭晋南芮城一带的日军,并剿平了公路沿线有日本浪人和汉奸参加的土匪,确保了陇海铁路和西荆公路的畅通无阻。

同年4月,马禄旅调往豫东与日军作战。1939年12月,该旅与一支日伪军激战,仅以伤亡27名人员的代价,歼灭日伪军1000余名,使青海骑兵师威望大振。马禄旅因功被扩编为骑兵第二师,调往陕西铜川。

同年秋,青海骑兵在淮阳争夺战中,与日军鏖战17个昼夜,消灭日军1000余人。而骑兵师也伤亡惨重,阵亡2000余人,旅长马秉忠、营长李国勋、赵清心等将领以身殉国。在此后的宝塔战役中,100多名青海籍战士背水作战,最后弹尽粮绝,全部投河自溺,壮烈捐躯。

在1943-1944年中原会战中,骑兵师从日军后面及侧面配合作战,副师长芦广伟在战斗中,被敌机轰炸阵亡。

骑兵师抗战8年,伤亡近万人,最后调回青海时,几乎全是从豫、陕等地补充的新兵。青海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和牺牲。

骑兵师的抗日业绩,只是青海人民英勇抗日杀敌的一个缩影。除骑兵师外,在其他部队中,青海籍将领的抗日事迹,也颇为动人。

家园 【文摘】马步芳

 西宁的近代史几乎都是围绕着一个家族写成的,这就是在西宁飞扬跋扈几十年,以”西北王“马步芳为代表的马氏家族。现在,东关一带的马步芳故居已经残破不堪,昔日的辉煌早已罗织了蛛网。尽管如此,马步芳留下的影响却依然还在。

  “西北诸马”之冠马步芳在历史上的形象一直是狰狞的――他是杀戮红军的刽子手。但西宁人传说的马步芳却是他的一些逸闻趣事。摩托车刚刚进入西宁的时候正值上世纪四十年代,马步芳拿到新摩托车就敢骑,一踩油门,摩托便一跃而出。马步芳惊呼:“谁能抓住摩托车?我给他个班长当!……给个连长!……给个营长!……给个团长!……”结果没有人敢抓。据说马步芳从自己东关的大本营一下子蹿到二十多里外西宁城东郊的乐家湾。

  马步芳看了一场自己子弟打的篮球比赛之后说:“给娃娃们一人发一个球吧,抢得怪可怜的。”传说归传说,马步芳确实为西宁做过几件实事。西宁给人一贯的印象就是“不毛之地”,但是通往湟中塔尔寺的道路两边却整齐地排列着挺拔的白杨,近百年的成长使高大的白杨直入云霄,树冠婆娑向上密合成几乎封闭的一条林荫隧道。这些树是马步芳下令种植的,据说当时马步芳还下了一道惊人的命令:谁敢砍树就砍谁的头,这些树能长得如此茂盛正是这个原因。马步芳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先后命士兵、壮丁、政府职员、学生、工人栽植树木六千多万株。

  马步芳统治西宁的时期非常重视教育,在位十年,扩建中小学数百所,离任的时候西宁注册小学生、中学生数约为九点四万和四点五千。这些数字在当年的人口基数上有着很高的比例。

  马步芳在位修建了西宁至玉树段的公路,全长八百二十八公里,公路最高处海拔四千六百九十米,曾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公路。马步芳在解放时仓惶出逃,其遗憾之一便是没有修好这条公路上的四座大桥。解放后,解放军却为他圆了这个梦,并在不久之后便打破了他的记录,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定格到了拉萨段。

  马步芳离开西宁的传说很多,有种说法是他携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以至飞机都无法起飞,无奈卸载了很多财宝才勉强出逃。马步芳的后半生一直漂泊在外,传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到麦加朝圣的老人曾暗访马步芳,弥留的马步芳已说不出话,两人在袖中用西部独有的方式手谈。说到欠下家乡的感情时,老人出示一个羊头,一个马头和一个牛头,马步芳连连摇头。再问时,马步芳老泪纵横,他颤抖着指指天指指地又指指自己的心,用生命做思念的情感岂是金钱能够衡量的?马步芳在无限的乡愁中辞世,尸骨留在了数千里之外的沙特阿拉伯。

  至今,在西宁依然流传着许多马步芳的传说,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段活着的近代史。

家园 多谢,proe的修养不错,倒令我觉得自己有时说话对你不尊重了
家园 新四军第四师与青海骑八师的两战从没听说过, 请大侠给点细料./NO TEXT
家园 兄弟写的一篇旧文,共赏

马家军刀

西北马步青,马步芳等辖下的马家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支特点鲜明的骑兵军队,有一点关于马家战刀的旧闻和大家分享。

某当年在西安曾经见过一位钟老师收藏的马家军战刀一口,长直柄,厚背,长度在1.5米左右,刀柄前方有灯笼型的金属护手,刀尖上挑,成一奇特反角。最奇特的是刀背虽然厚,刀刃却锋利异常,刀背到刀刃1/2处厚度相同,刀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从此处,呈现正弦曲线向刀锋凹陷,仿佛从刀面上挖去了多余的部分,到刀锋处就锋利如纸,刀背内有一凹槽,内嵌熟银。

照这位老师的说法,此刀来历很不寻常,是抗日战争中马家军高级军官使用的马刀,当时马家军和日军对杀,发现传统的马家刀刀短吃亏而特意请著名“河州刀”打制新刀送往前线,据说分成不同等级而有不同的装饰,这柄刀是营级指挥官的,堪称刀中精品。其长度长于日军马刀,但是刀柄较长,因此重心力矩合理,挥舞时并不费力,刀背厚而韧不易折断(日本军刀硬度好,可是双刀交碰的时候容易折断),刀刃部分薄而极其锋利,可用来裁纸,据说是使用不同的蘸火技术而得到(那位老师当时说:这才是杀人的刀呢。),刀尖上挑是为了适应马家军拿手的“蹬里拖刀”刀法。刀的护手是忍冬花镂空的灯笼造型,美观而实用,刀背嵌银增加了韧度和重量,劈杀的时候更有威力。这口刀是在送到前线之前就被人购买收藏的。

由此可见,马家军的骑兵装备就算不先进也是十分精良的,而他们在抗日战场上肯定和日军有过面对面的交手。其详情则有待查证。

[完]

后期了解,马家军和日军交手确有其事,但是和新四军的战斗就无处考察了。

家园 旅长马秉忠好像是自杀的

当年打西路军也非常了得,最后在淮阳受重伤,在日本人围上来时,用马刀自杀。英雄一个。

家园 更正一点

“而骑兵师也伤亡惨重,阵亡2000余人”,是伤亡,不是阵亡。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