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给西西河河神的几点建议 -- 梁东
可以先优先考虑年度精品文章,根据时间顺序、按照不同类别出专辑;
也可以有年度合订本,便于保存;
相关的代表性评论也可选择一些作为附录放在主题文章后面,让小牛们有些兴头;而且白纸黑字的,习惯出言不逊的也会三思而行吧。
此外,也应该兼有些小资辈的风花雪月什么的,否则坑挖深了,大牛们进出无碍,俺们这些小鱼小虾们可就没有参与机会了,只能坐井观天,那就兴趣索然了。
松阪牛、神户牛虽好,总是要有些土豆、生菜的搭配些才好消化不是?
可以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来,
比如抗战、党史、二战史适合老爷们
子女教育,中国古代史教育什么的适合广大海外华人的需求 (比如 非 姐姐的幼儿园系列)
再来期名人佚事什么的
按我的估计,编辑排版另外算,印刷装订每本估计5刀,定价10刀,应该很有市场。利润由作者和西西分享。
一些体力活可以到国内找人弄,铁老大负责监督就好。
如果每千字50美刀,那么我肯定踊跃报名参加。义务劳动的话,就要看自己的时间与心情了。
某觉得某无论如何是不能同意方舟子的,
不过环保NGO在那一次也确实表现不太好,诉求点错了。
怒江建坝与否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有些NGO其实在下面说的很清楚:
他们不是单纯地反对建坝,大坝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可以先悬置不谈
他们反对的是将地方民众排斥在大坝决策与建设之外的做法。
也就是说,怒江当地的民众应该参与怒江大坝的决策,应该从怒江大坝的运营(如果建大坝的话)中收益
在美国加拿大可以见到,建个体育场也要社区大众一起讨论:修不修?修了会不会堵车?恶化治安?修了周围商家是否会获益等等。
不过我国,以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的(不过据说北京某地正在做类似的事情)。
我国修大坝征地等等,从来都是领导画上一个圈,然后被圈的人民,就搬来搬去。
某有朋友是做移民的,跟某说:说移民搬迁后的生活会强过搬迁前的,这种说法基本不靠谱。
三门峡水库移民一再返迁回库区大家都知道他们
修水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为修水库会造福移民。
其实水库造福的是电力部门和地方政府、地方官员。有人进了电站工作,不过原本是移民的少之又少。而移民少了地,断了以前的社会互助网络。
所以当时怒江定的调子是强调大坝建设的民众参与
嗯,不过后来跟方舟子交锋的时候,完全地又回到老路上去了。
还好,这次失败促进了民间组织自己的反思,而且也还在尽力解决怒江问题
呵呵,其实前景很悲观,不过还有人在尽力,这就好了。
在海外,中文杂志报纸绝大部分是白送的,海外iade中文媒体电台电视台所谓的华人影响力,往往有自我吹捧之嫌。
在国内,做杂志是当生意做的居多,大环境并不好。(我的大学同学百分之九十都是在新闻媒体杂志电台电视台混饭吃。)浮云兄所说的“杂志是不能靠票友支撑的“,深以为然。
所以当我看到有提议做成平面媒体,要做西西河的报纸和杂志的时候,坦白说,我的第一感觉非常不好。要流俗很容易,要独树一帜,难。
我觉得完全不必在网站之外费功夫,西西河本身就有极好的潜在商业广告价值,象这样同时在线1,2万社区论坛式的中文网站有几个,保守点说前十应该没问题吧,而且网友多为消费能力强的,其他远不如西西河的既然能仅靠广告活的不错,有的在线1,2千人的网站就能获得几百,几千万的风投,西西河应更有优势。缺点要吸引的广告客户源可能不是那么有明确的定向,比较散,不象一些专业论坛如车坛,旅游网站等。
新浪一个季度就能弄几个亿RMB的广告费进来,西西河弄点它的零头几十万,应该可以吧。
现在是铁手好象并未特别想赚钱,是怕论坛的广告色彩重了影响内容吧,现在仅是靠GOOGLE 的系统来吸引广告客户,没在开辟客户资源上花什么工夫,这个好象油水不多。
我觉得找几家网络广告代理公司或咨询公司谈谈,给自己的广告商业价值估估价,定定位,同其他论坛比较一下,自己潜在价值有多大,再考虑如何开辟吸引广告客户途径,在广告和内容间协调。是否需要人手等问题。
自然保护行动,提出政治诉求。
不同观点交锋,掺杂广告炒作。
公开场所发言,力求句句惊人。
所谓民间组织,实为名利擂台。
我觉得西西河做为广告载体的价值未得到体现。
环保,既是社会的,也是经济的,自然也会和政治相连。特别是在政府无处不在、无事不管的地方。
环保必然涉及权力关系,必然是政治的,虽然并不一定属于institutionalized or routinized politics。不仅中国,全球概莫能外。
这种情况即使出现过,也不是没有原因。环保组织生存状况相当艰难,国内筹资几乎不可能,利用媒体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宣传一下自己,扩大一下知名度,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同,大概是很自然的策略吧。
有些人士,的确过于激情,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这和他们并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有关,同时也是国内民间组织的一个大毛病。
不过,看看美国的许多组织和运动,在一开始,也是同样的问题(比如,著名的MAD,Mothers Against Drunk driving,起初也是打感情牌,打道德牌)。随着运动的专业化和常规化,这些毛病就会渐渐消失,因为民间组织会意识到它们弊多利少。
当然,还会有人批评,这样一来民间组织就完全失去原来的自发性、草根性。
首先,极端一点,什么组织形式,不是争夺名利的舞台?因为是以公益为目的的民间组织,就要求它们摆脱名利二字,我觉得有既求全责备、又不切实际之嫌。
其次,搞民间组织赚不了什么钱。大家辛苦一场,担了许多风险,吃了不少苦头,再不在社会声望、江湖地位上补偿一下,岂不是搞环保的都要变成圣人不成?
第三,人和事要分开。人,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至少环保圈子里,人的问题一点都不比其它圈子少,但如果评价环保,还是应该首先看他们都做了什么事,而不是他们的个人品性。否则,知道了美国童子军创始人是个恋童癖,是否我们就应该改变对童子军的评价?
您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了。
每当现场,有些哥们很有演讲才能。能把大会场气氛调动起来,山呼海啸一般,怎么呛火怎么来,整个搞竞选的天才。
呵呵,我甚至听说有个伙计(曾与环保有关,但主要“职能”不是环保),只要到一个地方,八成会发生肢体冲突。我都奇了怪了……
不说啦。浮云在这里发表的观点,已经离题万里。给各位添乱,对不起。
能否透露点此人的消息,在下很感兴趣。
民间组织和其它类型的组织一样,常常鱼龙混杂。看看以环保为名,扯起虎皮做大旗的,一定也很有趣。
环保事件中,有一些人,并不是专业的自然保护人员。兼具社会活动家、自由职业者身份,是很常见的。我说的肢体冲突,不一定是那个具体活动中的。
涉及具体人具体事,俺就不多嘴了。因为真要深入进去,很复杂。何况,在是非比较清楚的情况下,激化矛盾甚至引起肢体冲突,放大事件的新闻效应,也未尝不是一种工作方式。毕竟,真正的良善之辈,是不会动手打人的。只有山西的黑工头才会雇一帮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