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浅析】清照诗词中浅浅愁绪 -- 巍巍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有着无数优秀的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载入史册的女作家却屈指可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首推宋代的李清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学者世宦之家。父亲李格非,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他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声名。母亲王氏也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使她幼年即通文墨,自少年即有诗名。她博古通今,学识丰富,作为女性词人,她具备男性所不具备的细腻、善感,加之独特的经历,对离愁别绪的体会就格外真切,格外深刻。可以说,李清照把愁绪写到了极至。
(一)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北宋末年。当时,她的生活是比较稳定、充满欢乐的,她的性格也是活泼开朗的,此期她几乎与“愁”字无缘,词作多写少女生活的欢愉,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如《点绛唇》(蹴罢秋千),便是对怀春少女情态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思想感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李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的青年。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心头。此时作者的词表现了一种忧愁的情调,词人通过婉约含蓄的笔触,表达了自己所处深闺的“闺愁”。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正表现出了这种愁绪。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的开头两句表明昨夜风势强而且起得突然,雨点却疏疏落落。一夜的酣然沉睡, 仍未能把残存的酒意消尽,但她却急于知道:经过昨天风雨的洗礼,百花究竟被摧残到了什么程度?隐约透露出作者一种淡淡的忧愁。作者此时心情十分复杂,当她问正在卷帘的侍女,侍女却不能了解词人急切的心情。只是漫不经心地、淡淡地答了一句:海棠依旧。易安对这种回答颇为惊愕,禁不住重复发问,感情真挚,语气急促,对“海棠的关切之情溢于言外。最后推出“应是绿肥红瘦”,含不尽凄婉怜惜之情。这里的“瘦”字不仅仅只代表鲜花的日渐稀少,实质是表现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春天流露出惋惜之情。
李清照告别了无拘无束,欢快活泼的少女时代,十八岁时与诸诚太学生赵明诚结了婚。婚后夫妻俩志同道合,情趣相投,感情真挚,生活美满幸福。夫唱妇随, “意会心谋,目行神授”。但赵明诚作太学生时,每月只能回家两次,做官以后,也常有外出。独守空房的她,尝到了离别的滋味。短暂的离别,给多情的词人带来悲愁和苦闷。思念之中,自然不免借纸笔倾吐真情,于是一首首艳丽温存,表现真挚的夫妇之情的作品应运而生: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离别时所作。词的上片写初秋时节,词人独泛兰舟,怀念远人,盼望书信的情景。下片中蕴藉的感情逐渐溢于言表,词人直抒了自己的相思愁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现出分隔两处的有情人遥相思念,心心相映。这相思愁情如何能消除!尽管她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努力排遣相思之苦,迫使紧锁的眉峰刚刚舒展,可相思之情又立即涌上心头。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循环往复,曲折多致。把自己对丈夫的执着、缠绵的爱和相思之苦抒写得淋漓尽致,抑扬迭宕之中表现得愁情可掬。这首词通篇都用平常不经意语,不事雕琢,但却把作者无可排遣的愁情写得细腻入微、深切动人。
作者前期表达“离愁”的作品中颇多名句。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一个痴情女子,本想把万种心事向心上人倾诉,可又怕引起更多的“离怀别苦”,所以这些天来总是沉默寡言“欲说还休”,留给自己的只有春蚕吐丝般缠绵纷乱的满腔愁绪和欲言又止的痛苦心境。再如: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李清照的词中,这首《醉花阴》是经常为人所称道的。有的说它:“幽细凄清,声情双绝。” 清许宝善《自怡轩词谱》。以黄花来比人瘦,形象上富有创造性,词人不直言相思之苦,只把相思之苦的后果轻轻道来,缠绵悱恻,细腻入微地表达了她浓挚悲酸的情感,确实含蓄有味。让人在消瘦脆弱的物象和心灵的震颤中,深刻明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生命体验。
李清照前期的作品虽然还有许多,但仅从这几首词也不难看出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处深闺中淡淡的“闺愁”和所处少妇时期的淡淡的“离愁”。总之,词人早年的作品写愁,大都写她贵族少女、少妇的生活,抒发了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含有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
(二)
南渡之后,即到了李清照创作的后期。 李清照被抛入战乱的洪流,不久丈夫又病逝。由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她后期的词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时时流露出山河破碎、夫亡家散的哀痛。但她并没有就此消沉,仍十分关心时局,热切盼望光复河山,并写下了不少充满爱国激情的动人篇章。作品中所表现的愁苦已不再是淡淡的闲愁,而是和灾难深重的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通的深深的“乡愁”、“家愁”、“国愁”。风格也变得沉郁、凝重了,词的思想内容较前期也更加深刻,具有更深的社会意义。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在这首《忆秦娥》中,词的上片写景。起笔写远望,“乱山平野”,景象不堪;再写近闻,栖鸦聒噪,暮天号角,隐然有山河荒残之痛,喟然有心怀凄凉之悲。下片言情。先写室内,“断香残酒”已自心情不好,再写室外,西风萧瑟,梧桐落叶,心怀更加悲凉。这里既有背井离乡的哀愁,又有国破家亡的惨痛。这里的孤寂,已不再是“柔肠一寸愁千缕”。那样情绵绵、意切切的孤寂,而是流泪流血的孤寂了。
南渡之后,李清照对金人践踏下的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北宋灭亡,作者被迫沦落江南,夜里听到在故乡不曾听到过的雨打芭蕉的声音,便更增加了作者的异乡之感和忧伤情绪。“故乡何处在,忘了除非醉”,原来是词人因不能忘记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而借酒一醉,以摆脱自己浓重的“乡愁”。在这短短两句中,蕴含着多么深沉的故土沦亡的悲痛和纯真执着的爱国深情啊!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李清照后期词,诉述了词人在受尽磨难后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充满了词人历尽艰辛的暮年飘零的沦落之悲和故土沦丧的身世之感。既悲痛个人幸福生活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的深重,她的愁情已不单是一己之家愁,而是负载着整个民族的大恨,涌动在她后期词中的愁苦如泣如诉,沉似铅块摧人肝肺,在苦愁中透露出凝重和苦涩。
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病故。这对李清照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从此词人开始了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生活。《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是一篇寓悼亡之情于咏梅之中的词章,就像一只失伴的孤雁发出凄凉的哀鸣。真善美的爱情,因为一方的病故而受到毁坏,便有了悲剧的色彩,格外牵动人心,令人悲悯。充分表达了她对亡夫深深的悼念之情。同时,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这一时期的词和前期的“闺愁”、“离愁”对比,思想意义就更深刻了,此时她的“愁”已太深太深了。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上阙先写花尽春残、物我不堪的情景,出笔含蓄蕴藏;接着“物是人非”一句,纵笔直抒,已无限凄苦。歇句“欲语泪先流”,声泪俱下,更加凄怨。下阙笔势陡转,扬起新波,“闻说”、“也拟”、“只恐”用虚拟手法写游兴,一波三折,转折传神,愈传愈深,愈深愈妙。词人瞬间细微的心理变化和凄婉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首哀婉绝伦的词,词人千般无奈、万种哀愁,全部诉于笔端。而且立意新颖、思路不凡、自出机杼、不落窠臼。其中“物是人非”两句和结尾两句一直传诵不绝,尤其舟小愁多难以装载的比拟,更是别出心裁,出人意表。封建时代,宋代的一个贵族妇女的不幸遭遇竟如此凄惨,那么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的命运该是怎样呢?便可想而知了。这就是《武陵春》所表现的愁的典型意义,带有普遍的社会性,绝不是李清照的无病呻吟,而完全是在抒写自己,同时也是当时无数亡国丧家、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真情实感。它之所以能有巨大的感染力,就在于词中的悲愁能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和共鸣。由此可见这首词的社会意义之深刻,是前期词所不能比的。
“靖康之乱”后,诗人只身漂零,颠沛流离、历尽沧桑,过着贫病交加的苦难生活,晚景十分悲凉,故而写下了她的代表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篇是“词家少有”的精心之作,被誉为“绝唱”。《问花楼词话》评曰:“二阕共十余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为词家叠字之法”。 “寻寻觅觅”,把词人在重重灾难的打击之下六神无主,极力寻求精神寄托的神态真切地反映了出来;接着便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对叠字有力地把李清照在重击之下造成的精神创伤和凄苦愁闷的情态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出来。首句这十四个字里没有泪,却胜于泪。字字反映出作者的孤独与凄清、沉痛和心酸。李清照接着便把自己的愁表现得更深一步,长年的战乱,不断的打击,已把词人折磨得病弱不堪了,又遇到了这忽冷忽热的天气,无奈喝了“三杯两盏淡酒”,以御寒气,却又难抵风急。恰在这伤心之时,传书的鸿雁突然从头顶飞过,即便有满腔心事,它已不能再捎信给已经做古的丈夫了。更进一步地勾起了李清照的回忆。
作者就这样一一道来,娓娓动情。被风雨吹落,无人理会的菊花,正是词人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它煎熬着作者的心。作者在下片连连设问,在这一连串的设问中却蕴含着家国之恨的沉痛之泪。社会的动乱,山河的破碎,丈夫的去世,使她憔悴不堪。在这种情形之下“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词人把泪水、痛苦已化作一种力量,这时期的感受已不再是“寂寞深闺”中的“闺愁”,也不是“离情别恨”,而是社会加给她的沉痛。这也远不是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引起的惋惜之愁,也不再是因相思之情所引起的“人比黄花瘦”的程度所能替代得了的。推其原因,是词人已走出“深深庭院”,到达离乱的江南;已由思想比较单纯地深闺少妇,变为感情已复杂得多的暮年孀妇。因此,她的作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由清婉隽永变为沉郁悲凉,由萧洒疏落变为低徊窈眇。而《声声慢》,正可作为李清照后期作品的一个突出例子。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来概括李清照前后期词中的愁:前期――闲适之愁,暂时之愁,生离之愁,有望之愁;后期――惨痛之愁,永恒之愁,死别之愁,无望之愁。
对于这位女诗人的怀念,无论怎样的装载,也不可能载得动那一些字句里的细微的伤感的人生。想起了我在十几岁时为了那份莫名的青春的愁绪,想起了第一次读到声声慢时所留下的眼泪,心中不禁又是一阵跌宕起伏。
在此,送上她的两首词,与各位缅怀过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却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的一个愁字了得!
只可恨后来被琼瑶乱用,无辜添了些做作。
也被琼瑶大量借用,个人觉得琼瑶中早期作品还有一定可读性,例如:寒烟翠,菟丝花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以去。
说到兼容豪放与婉约的诗人,陆游堪称一绝
能作西北望, 射天狼的人, 也能作小轩窗, 正梳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诗词文字俱为大师, 特配发正面有冠照一张, 以兹纪念。
换句话说,你貌似潘安的长相局限了你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来自外界太多的诱惑以及相对有限的自制力,将会是你平心静气,安常守分的最大障碍。
可见上帝造物是公平的,当然公平是相对的。。。
易安如同一个绝佳的高手,轻歌曼舞间任意挥洒着才情。文字游刃有余,让你感不到任何迟滞。“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以景托情,道不尽离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臂力千钧,得来却何等轻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的一个愁字了得!”那种无奈, 更是写绝了“愁”字。
易安能在北宋星光灿烂的词坛上独占一个篇章,名不虚也。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李义山得诗,浅怀低唱,细细品来韵味无穷!
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四首
(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其四)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
清明暖後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
梁间燕子闻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