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们家乡几件失传的绝活 -- 水风

共:💬45 🌺8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我们家乡几件失传的绝活

我老家是个小地方,唯一值得吹的是手工业曾经非常的发达。但是近年来也是很不景气。几项绝艺一一失传,觉得深为惋惜,特在这里写出来,也让大家知道一下中国的传统有多深厚,(只不过败家子太多,再不抢救就会完全失传了)

先说雕桃核,核舟记总读过吧,就是那种手艺。现只剩一人会了,那老先生八十多了,白眉白须,演神仙都不需要化妆。我见过他仿照核舟记的作品,完全按照作者的描述,半个桃核上一艘船,六个人,茶炉,茶壶茶碗,桌子,围棋,书卷,刻的细致入微。还有一些其他的作品,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他没有收到好徒弟,有过几个,都是灵气不足,刻些小东西还可以,大的作品就太呆板做作。前些年还好,后来他人老了,眼睛就不行了,也做不动了。现在已经好多年没有见过新的精品了。虽然他还能讲,但是有些东西,你光说是不行的,必须经过多少年的苦练。现在也不知道这老先生还在不在。

铸铜印最后终于失传了,铸印主要流行于汉代,是古代青铜器的技法的一种应用,有人认为是唯一流传下来的失腊法应用。所有的汉印几乎都是铸的,后来那技法掌握的人越来越少,就逐渐改为刻了。当年吴昌硕,那时海内治印的第一人,曾广求汉印的铸法而不得。但是我家那里还有最后一位王老先生会。只是作品极少,因为没有那财力。王老先生收了两个徒弟,可惜人品都很差,为了独占这门技术,无计不出,最后真得伤了老先生的心了。都逐出门墙。从此也没有收过徒弟。就在前年,老先生走了,这门技术从此绝响。

金箔虽然在许多的地方都有制作,但是像我们那里那么精致的就太少了。据说当时,一两金子附在纸上可以用铁锤打成一亩地那么大,。附带做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这项技术绝的最早,50年代就再也没有人做过了。我只见过几件残破的作品,的确是巧夺天工。那金箔对光竟然是半透明的,做的衣服用具,恍若仙物。

您问着金箔是做什么的,哎,这就是封建迷信了,您听说过给脸上贴金这句话吗?就是给寺院里的塑像上一层金箔。还有就是冥器。

先说到这里,希望大家把自己家乡的手工艺品也给我们讲一讲。先谢谢了。


本帖一共被 9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现在一切都向钱看,也难怪。

你说的核雕之类的,徒弟除了肯学、不贪外,还得有艺术细胞,而且有创意。

其他的如铜印、金箔之类的手工艺,也是因为来前不快的原因吧。再说,国家对这样濒临绝迹的技术没有意识到出台专门的政策来予以保留。

家园 老齐,你做菜的手艺可别失传了!
家园 原来有个同事在古建队工作,有一天肚子疼,老师傅就“偷”了半张金箔,吃下去,好了。不知有没有医学原理。
家园 我就知道吞金可以自杀。治病没听说过。
家园 “金箔”呦!重量不同,效果也不同呦。
家园 这些手艺似乎需要的知识不是很多,应该可以恢复的

唯雕只是讲究巧,以现在的技术实力完全可以制造出相应机械自动工作,人只需输入相应代码就行。或者手动操作。

我对铸造不熟悉,但既然古时候造的出来,现在应该也造的出来,我不知道这技术的关键是温度,材料比例的掌握还是模具,总之现在成型加工研究挺受重视,研究一千年前的技术,且一直有流传,应该不难。

金泊的制作也是一样,辅以有限元分析就可以极薄的金泊,金子的延展性很好。

所以也不用难过,技术关键是要有人需要,否则就是屠龙之技

家园 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不过也许别的地方还有什么人还能做出你说的那几样绝活吧?其实好好想来,咱中国多少绝活都已经绝迹了呢。唉!这就是现实,叫人无法改变的现实~~~

家园 工艺品的价值在于神韵

有时候你看一部书法作品,那里面的字有些地方不尽人意,比不上我们计算机来的工整。但是它有神韵,有些可以拨动你心弦的东西,这是一切的工业化产物所没有的。

另外有些东西,不是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够解决的。我懂得不太多,但是我知道有些铸造技术就是非常巧妙的利用一些小技巧,然后达到让人目瞪口呆的效果。就像围棋里面的妙手,几个步骤的次序稍有变化,就完全是另一幅局面。这些完全是经验,现在有好多人不服气,说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做出来了,我们怎么会做不出来。

试举两例,

一,龙山文化的黑陶,大约4500年前的作品,最精致的一例,三层镂空雕刻,每层薄比蝉翼,比鸡蛋皮都薄。使用粘土制成,但是怎么做出来的,不知道。

二,青铜器件,以司母戊大方鼎为例,失腊法一次浇铸成功,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手艺,何必求买美国人的高精密机床。

这里面的技巧也许就是几句话,但是是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心血总结。你不知道,那你再走一遍吧,用不了几百年,也许几代人就够了,可能把那失传的绝技再找回来。

家园 有点疑问

“司母戊大方鼎为例,失腊法一次浇铸成功”

我记得:

司母戊大方鼎是用20多块范浇,耳等部位是拼铸的,不是失蜡法一次浇铸地。

龙山黑陶的原料分为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不应该只单存的说是粘土,因为粘土不仅仅指这三种,几乎所有高古陶器都可以说是以粘土为原料的。

BTW:一般这样说也没问题,但是上面您谈到了失腊法这专业概念,所以,陶土原料也以细分为妥,您以为呢?

家园 中国对民间艺术保护不够
家园 谢谢指正

想不到在这里碰到了行家,我是记错了,真是惭愧。要不然让大家知道了错误的知识多不好,多谢多谢。出了一身的冷汗。

司母戊大方鼎是用范浇,耳等部位是拼铸的,不是失蜡法一次浇铸地。失蜡法的作品是四羊方樽,但也是分铸后合铸的。

另外,龙山黑陶根据年代不同,其原料也有差异,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质地,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时期。我举的那例,应该属于细泥,属于黑陶文化最巅峰时期的作品,估计是利用河道里面的澄泥制成,因为华北的黄土并不是高黏度的土,并不是很适合做陶器。如此薄的厚度不可能是黄土所为。

因为小弟在这里找不到趁手的资料,所以只凭自己的记忆瞎写,多有错误之处。再次感谢方家的指正。

家园 其实有可能古代的技术失传是因为那技术本事有问题

现在是工业社会,技术不仅要求水平高,还要求效率高,就是有实用性。但古时候可能不这样,象铸造鼎什么的,可能是当时部落首领的卫星项目,关键是造出来,成本是不考虑的,所以我们只知道古人铸出了九鼎,但谁知道为这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呢。也许当时铸造失败才是正常,只有偶尔情况下才成功。至于别的精巧东西我想还是需求太少,我在故宫见过一张凉席,是把象牙劈成细长条编成的,这也是应该算手艺吧,但谁会作呢,作出来又有谁要呢

家园 水风兄客气了。

我哪里是什么行家呀,只是自己喜欢和接触的比较多一点点的缘故。

家园 我们那里的手工艺品,竹编居多。

以前大多数是一些水果盘之类的,也有一些是人物、动物,花瓶什么的。上次回家,发现了一些新东西,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竹编书法。

细竹子丝编成席子一样。挂在那里,远远看去就是一幅书法作品。妙就妙在,这些字不是用漆写上去的,而是用黑色的竹子丝在编织的过程中给编进去的。这个,估计会打毛衣的应该明白,我看了,琢磨着这个手工还真不容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