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23章 4月30日 -- 马前卒

共:💬12 🌺3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23章 4月30日

二十三 大萧条

欧洲的骚动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只要无产阶级得不到工作和安全感,革命的威胁就会一直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联手镇压可以保证一时的稳定,但不能保证永远的安宁。因此苏联的共产主义者一面在废墟中奋力谋生,一面期待着欧洲革命的迅速爆发能给俄国革命政权带来安全。但是,就象以往的历次经济危机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超级经济危机摧毁了足够数量的生产力与商品,从而为经济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带来了空间。

1923年,大战已经结束5年,但英国和法国的工业产值分别只有1913年的79%和88%;德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工业产值统计口径不一,但无论如何不会超过战前的六成;俄国与部分东欧国家的工业生产已经因为战乱而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即便生产能力未曾受到战争直接打击的美、日两国生产能力有了飞速增长,至多也只能勉强补偿西欧的产能衰退。不过,由于中产阶级在20年代初控制住了局势,这种经济衰退没有摧垮欧洲资本主义,反而使生产过剩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缓和。另外,在大战期间,由于发达国家将工业产能用于战争,拉丁美洲和亚洲的落后地区得以在没有成熟工业经济竞争的条件下发展自己的工业。连本来已相对过剩的农产品和简单劳务在战时特殊条件下也为第三世界赚到了不少硬通货,这都是战后资本主义强国的的利润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第一次世界性的总体战争。各工业国为了取得胜利,大大增加了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自20世纪初期以来,新技术的欧洲民用市场在很大程度上由特权阶层相对不足的奢侈消费以及好奇心来支撑(如汽车、运动型飞机、豪华邮轮),平民的大宗消费更需要的是既有工业技术的推广。等到战前的军备竞赛开始,新技术部门忽然有了军方这个胃口无限的大卖主。许多进展缓慢的技术研究因此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许多从未有过的工业部门在军用需求刺激下得到了迅速成长,比如电力、内燃机、航空等门类。以航空工业为例,1903年人类才第一次实现飞行,1913年世界上只有1000架简陋的飞机,而到了1919年,各交战国累计制造飞机已达18万架。等到战争和经济危机结束,这些新型的机械和先进技术使得民用行业的设备与生产方式一下子显得大为过时,因此各国工业、交通业企业在经济复苏后都迅速更新设备,战争以超出市场规律的方式为世界经济强行提供了更新设备的需求。这次设备更新规模虽然远不如二战后的类似浪潮,但也需要大量的固定资本投资。相当一部分投资最终体现为工人的工资和农民出卖农产品的收益,因此也反过来提供了对工业品的购买力,并刺激下一轮投资。在这些投资再次以利润方式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之前,这样的循环会持续许多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因此而正常运转数年,达到超出战前水平的高度。

欧洲工业产能衰退、第三世界积攒了一定的通货、设备更新提供了需求、革命,在这几个条件综合作用之下。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暂时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梦魇,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

大战的主要战胜国法国在20年代中前期相对得意。由于扩张了领土、获得了资源和赔款、巩固了殖民地,曾遭受巨大战争破坏的法国在1924年达到了1913年的工业产能,是欧洲主要参战国中最快恢复到战前水平的国家。在随后5年里,法国保持5%以上的工业增长率,本土工业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人口。即便法国资本集团在大战和革命中损失了巨额海外投资,但经过数年的高增长后,在残破的欧洲大陆背景中,法国似乎是唯一的大陆强权。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战败的德国资本集团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达到了战略性目标,削弱了欧洲其他所有工业资本集团的发展潜力。只是由于割地、赔款、和战败对经济和社会的直接冲击,德国的恢复要稍微慢一些。到了20年代初,安定下来的德国缺少的只是一笔流动性资金。不论当时的法国资本集团是否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法国苦苦逼债,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占领鲁尔区的行为确实在短期内阻止了德国获得复兴资本。德国政府在暂时无力对抗法国占领与高额赔款的情况下,对经济崩溃和社会解体采取了放纵态度,任凭美元与马克的比率从1:64贬为 1:4,200,000,000,000,坐视汉堡工人建立苏维埃、希特勒领导纳粹党在慕尼黑发动“啤酒馆暴动”。这样既规避了一部分以马克结算的赔款,又可以夸大法国的欧陆霸权以及中欧动荡对整个资本主义体制的威胁。

结果,英美被法国人的霸权幻影和德国经济崩溃的可能后果所刺激,决定与德国联手抵制法国:一方面法国空耗占领费,却无法驱使消极抵抗的德国人开采资源;另一方面,英国、美国抛售法郎和法国证券使法郎被动贬值1/4。最终,法国屈服于英美联盟。听任德国复兴,同时接受英美对法国边界承担的安全保障。这导致了1924年的道威斯计划和后继的1929年杨格计划。这两个计划减少了德国的赔款总额,限制了每年的赔款总量,还以美国过剩的现金为德国提供了急需的贷款。自1924年到1929年,德国共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但得到贷款(主要是美圆)250亿金马克,德国以允许美国经济渗透的代价获得了急需的流动资金,经济开始复苏。在1927年德国工业达到了战前水平,1929年已经达到1913年工业实力的117%,是1923年经济谷底时工业产值的2倍,同期法国的1.5倍。德国经济再次压倒了法国、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工业—贸易强国,但严重依赖于英、美资金,同时在军事上继续保持低调。欧洲大陆出现了令英、美两个海洋强国满意的均衡。特别要指出的是,未曾在大战中受损的德国重工业与新技术部门增长极快,1923~1928年,硬煤产量增长1.6倍,生铁产量增长了1.7倍,钢产量增长1.6倍,发电能力和汽车产量增长约6倍,铝产量扩大了31倍。惊人的增长表明世界大战并没有伤到德国的根本。

英国之所以对法国的欧陆霸权忧心忡忡,是因为在20年代法国貌似高速复兴的同时,英国并没有走出大战的阴影。英国是战前的全球霸主,广阔的独占殖民地、资源、战略要地是世界列强而不仅仅是德国觊觎的对象。大战虽胜,但英国受到严重削弱,被迫与前盟友如美国、日本等新兴强国分享世界市场和海权。在“门户开放”已成为既成事实的新贸易规则下,英国工业水平、尤其是新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不足的弱点暴露无遗,极端依赖外贸的英国连恢复性增长都异常艰难。1925年的英国工业产值才达到战前水平的86%。另外,由于数百年未曾经历过社会革命,英国资本-军事集团的等级制度非常僵化。即便在世界大战导致大批上层社会精英死伤的情况下,依然不愿意开放社会等级,改革“精英”与平民分离的教育制度。这导致了英国统治阶层的能力和意志明显下降。在各国中产阶级崛起的大背景下,英国的基层文官、殖民地官员、商业经理和贵族军官不再是令其他国家衷心敬畏的一个群体。这给英国资产阶级带来的远虑甚至胜于眼下经济停滞的近忧。

这种局面是1870年以来英国长期衰落在短时期内的集中体现。英国早在19世纪就失去了世界第一工业国的地位,1910年前后又被德国超过。真正支撑其霸权的是广阔的殖民地、占世界全部跨国投资43%的海外产业、以及世界贸易-金融网络以伦敦为中心的运行惯性。20世纪英国资本集团的霸权基础是祖先的遗产而不是自身的工业实力。一旦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迫使各国消耗掉财富存量以求生存,半个世纪的工业相对衰落就会在短期内表现出来,衰落是一个自然而言的结果。即便世界大战晚几年爆发,甚至以另外的形势爆发,英国的衰落也是是注定的事情。

世界大战提供了市场空间。因此未全力参战的新兴工业国在20年代继续保持高增长。意大利和日本在20年代各自将工业实提升了一倍,只是基数实在太小,到1929年,日、意两国的工业实力大概都只有世界总量的3%左右,不足法国的一半,英国或德国的1/3。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工业经济增长发生在美国。

世界大战为美国工业提供了市场,同时直接打击了欧洲资本集团的工业,消耗了它们的积蓄。1913-1920年间,美国钢铁产量跃升了四分之一,世界其他地区(包括日本意大利在内)却减少了约三分之一。世界大战也打破了国际经济的运行惯性,让美国获得了与其经济实力更相称的政治、金融、贸易地位。比如美国已经能够公然提出“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对英国海权及贸易霸权提出质疑并加以实施。这使得20年代的美国获得了比大战前更有利的发展条件。虽然平民的购买力增长未能跟上生产力的扩张,但在国际市场和投资需求支撑下,工业以6%以上的速度稳定增长了10年,汽车、石油、电力等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更是让德国的复兴相形失色。1919年美国生产了150万辆汽车,1929年猛增到将近540万辆,一个零头就接近英、法、德产量之和(51万辆)。同期美国汽油产量从8600万桶增至4.4亿桶,约为15年后德国最高消费量的5倍有余(德国计入合成燃料)。在世界大战带来的震荡中,美国自1865年内战结束以来积蓄的实力展露无遗。

元宝推荐:电子赵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x1

必须指出,虽然20年代是一个恢复与增长的“繁荣年代”,但对于欧洲老资格工业国来说,这个“繁荣年代”远不能和1913年以前或是1950年—1972年相比。1929年的世界工业产值只是1922年的153%,这其中还要包括战乱地区的恢复性增长,以及占世界经济总量一多半的美、日、苏等新兴工业国的高速增长,而且增长的质量远不能与战后相提并论。在1924年(道威斯计划、英国工党执政)——1929年(大萧条)之间这个“真正的繁荣年代”,英国和德国的实际失业率从来没有低于10%——这个数据放在大战以前意味着经济危机,但此刻值得除法国以外的其他主要欧洲国家一致羡慕。在北欧、东欧等地,我们甚至可以说繁荣从未回来过,动辄20%的失业率使大部分工业人口始终生活在冻饿的恐惧之中。在日本、意大利两国,虽然工业规模迅速扩大,但本国的农业人口依然占多数,对外又缺乏有价值的殖民地可供倾销。因此在工业经济不断扩张的同时,工人收入并没有同步提高。甚至因为美国的竞争和国际市场的波动,工人的实际物质生活水平呈大幅下降趋势(同时工业人口上升),这与英国一个世纪以前工业化初期的情况非常相似,工业经济的利益只属于少数人。只是在此前的世界大战、革命风潮以及此后的大萧条反衬之下,这段短暂的平静时期才显的令人向往。

通观2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能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或改善平民生活水平的经济体只有美国。这倒并不是因为美国有什么独特的社会福利政策,事实上,由于经济现状和前景看似一片大好,国际竞争能力一枝独秀,在整个20年代,主张自由资本主义、自由贸易、与东部大财团利益结合相对更紧密的共和党连续执政。税收,尤其是所得税一减再减,高度累退的消费税等间接税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大资产阶级春风得意。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2%的人所拥有;3.6万个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总和,等于1100万个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总和。美国平民所得到的利益增量,终究是工业经济收益的一小部分。美国平民之所以能够分享到工业增长带来的利益,既因为美国增长率的绝对值高、投资旺盛;也因为美国此时不仅是第一工业强国,在贸易体系中也已经攀上了世界顶峰,不需要象日本、意大利那样出口低级产品(如生丝)来换取机床、重武器等工业物资,反而能够大量出口并进行海外投资。1929年大萧条前夕,美国的工业产能接近世界工业产值的50%,远远超过了1870年正在鼎盛时期的英国(32%);美国的黄金储备则已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之和;在英国一向占优势的国际贸易方面,美国也以14%的比例压倒了英国(13.2%),成为空前的世界强国。

每当一个社会结构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总会有人站出来宣扬“历史的终结”。认为人类幸运地进入了永久的黄金时代。这一次也不例外。尽管美国以外的世界处于动荡之中,但当柯立芝在1925年就任美国总统时,依然洋洋自得地说:“美国人民已经终于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1928年,他又在国情咨文中表示:“自美国建国以来,历届国会审度国势,莫有本届所见之兴旺繁荣……我国企业所造财富之盛,我国经济所储实力之雄,不但我国之民均享其利,域外世人也同受其惠。但现今日生存之必要条件,已由生活所需,进入美衣美食豪奢之境地。生产不断扩大,内有日增之国民消费吸纳之,外有益盛之贸易通商推动之。我国今日之成就,实足快慰。我国未来之前途,实很乐观”。

从前面几章的论证中,作者可以知道,资本主义,至少是自由资本主义永远需要外部市场的支撑。除非资本主义对自身实施脱胎换骨的改革,否则仅靠“内有日增之国民消费吸纳之”,肯定是无法保证繁荣的持久。至于“外有益盛之贸易通商推动之”,早在1914年世界市场就已经饱和过一次。虽然世界大战制造了一定的新需求,德、奥、俄、土四大帝国的崩溃也让出了一定的扩张空间,但除了战争以外,资本主义尚没有学会用其他方式制造新购买力。因此过多的工业财富迟早还会引起下一次危机甚至战争。“二十年休战”的诅咒在20年代看似危言耸听,但在能站在事外观察的后人看来,却是无可回避的命运。

不发达国家在世界大战中赚得了一些利润,但很快就被复兴的工业国盘剥一空。以中国为例,1914年以前中国沿海城市一直大量进口西方面粉消费,1915年大战一起就转为出口,直至1921年,出口量均稳定于200万袋以上,荣(毅仁)氏家族即借此契机起家。到了1922年,欧洲战火熄灭、革命被镇压,面粉贸易额当年急转为入超1100万两(约合500万袋),1923年入超增至2000多万两,到20年代中期,中国机制面粉市场再次被进口货及外资企业占据。同期,以张謇的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族资本纺织业也同样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萎缩的的过程。到了20年代中后期,在世界大战和欧洲革命风潮中发展起来的第三世界民族工商业再次沦为外国附庸,拉丁美洲已经基本被工业国垄断企业所控制,政府可以被大资本集团随意废立。这除了欧州列强复兴的原因外,日本、美国等新兴强国的经济扩张也起了重要作用。当新的市场空间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就无可阻挡的向另一个1914年走去。

最致命的问题还是出在发达国家内部。在20年代初的美、法、德、日、意等工业国或准工业国,农村人口依然能占到50%左右的比例。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科技进步大大提高了内燃机和电力机械的效率,在美国,农业机械化比例从1920年的23%增加到1930年的56%,被机械所替代的农业劳动力因此被迫转入城市寻求工作。在新增简单劳动力竞争下,尽管经济不断增长,工人工资却始终停滞,1929年工人平均周工资反比1921年低了1.27美圆(当然,和日本、意大利一样,能从工业经济取得收入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平民的人均货币收入依然在上升)。按美国总人口平均计算,美国人的可自由支配年收入在20年代从635美元增至693美元,提高约9%,但占总人口1%的上层人口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入,却从7492美元增至13114美元,提高约75%。很显然,富人不会因为发了财就吃掉10倍的食物,一般百姓才会因为工资增加而让全家人吃的更饱,或是把食谱中的面包换成肉、蛋、奶、蔬菜。城市平民的工资停滞限制了农产品的需求。1919年时农场主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8.8%。结果是农民和工人都无法为高速增长的工业经济提供足够的购买力增量,大批的剩余产品转入投资。以20年代美国经济的平均值计算,机器、卡车等生产资料的产量年增长率为6.4%,而消费品产量的年增长率为2.8%,相差2.3倍。投资短期内是剩余产品的出路,长期来看却制造了更多的剩余产品。

在投资以外,美国的过剩产品还需要国际市场。除了第三世界国家成为美国的倾销对象,欧洲本土也因为重建或本国企业无力竞争而购买了大量商品。从1921年到1929年,美国对外商品输出从39.7亿美元增加到51.6亿美元。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使用的汽车有81%由美国制造。大批商品流入欧洲,利润流回美国。由于美国国土广阔,需要进口的资源不多,欧洲国家只有靠黄金储备和美国的贷款、投资来保持收支平衡。同时,在美国国内,急于卖出积压商品的制造商发明了分期付款的促销方式,允许消费者用未来的收入购买大件商品。在这个年代,欧洲的政府、企业家和还是美国的普通消费者一样,都把偿还欠款的希望寄托于未来收入的稳定和增长。一旦经济增长稍不如意,这些现金已被盘剥一空的组织或个人就会彻底丧失支付能力,同时拉上投资者或制造商一齐破产。他们是经济繁荣与危机的放大器。

另一个更有效的放大器是美国的证券市场。富人们占有了财富增量的绝大多数,那些远远超出他们奢侈消费能力的财富被投入证券市场以博取更多的利益。20年代初,美国各种证券平均每年成交3亿股,1929年即达到11亿股。从1921年到1929年,美国股票市值每年增加1/3强!道琼斯指数在8年内从75点增至363点!美国无线电公司在没有任何分红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在一年内涨了三倍!这不仅远远超出了消费品的增长,也完全脱离了工业产能的增长。惊人的经济泡沫在代表繁荣的同时也蕴涵了巨大的危机。到了20年代末,科技进步引发的设备更新基本结束,大战中损失的基础设施也补充完毕。工业经济的过剩问题开始显现。1929年6月,美国工业经济的开工率降至到80%,市面上还有60亿美圆的分期付款未曾支付,那些外汇紧张的国家也逐渐开始拖欠美圆债务。与此同时,股票市场却继续疯涨不止,通用电气、美国钢铁等生产资料企业的股票市值在3个月内就增长了50%以上,支撑股价的资金有相当数量直接来自贷款………..此时的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和1914年的欧洲政局一样,处于极端的不稳定状态。

关于大萧条的直接诱因,有人说是28年的木材价格下跌引发了最初的恶性跌价循环,有人说是加拿大谷物大丰收彻底打跨了农民的购买力,还有人归罪于英格兰银行调高利率或是美国银行未结成大集团。不过作者并不想弄清楚这个细节,列举这些说法只是想说明:如果大萧条是场火灾的话,那个已经堆满了汽油桶的世界上早晚会有人乱丢烟蒂。在一个工业品只有通过出卖才能变成社会财富的世界上,既然购买力永远追不上生产力的扩张,由投资者的乐观预期而产生的利润本来就是空中楼阁。一旦普遍的乐观气氛被任何偶然事件打断,事情就无法挽回。到了1929年,连工业国中受创最重的英国工业经济都达到了战前水平,下一次经济危机指日可待。

不论具体诱因是什么,1929年,美国这个经济中心的股票市场先是在9月份从高涨转为震荡,10月19日开始下跌,然后在24日全线崩溃。当天光是知名的金融富翁就有11人自杀。10月28日市值一天跌去12%,此前的五天美国股票市值合计损失22%,到了11月份,股票市值不足最高点的一半。300多亿美圆,能买下全世界黄金储备4次、供全体美国人按平均生活水平吃用两年半、或是支付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全部军费有余的帐面财富在一个月内灰飞烟灭。次年4月份,股票市场曾有短暂反弹,但紧接着又是六次暴跌。股票指数最终从386点跌至41点,除少数实业股外,大部分股票已形同废纸。股票市场的低落沉重打击了社会购买力,商品积压急剧上升,已买到商品的消费者无力继续付款,这使无数工商业企业以及农场主陷入缺乏现金的困境。但投资者要么破产,要么失去了投资信心,拒绝再向这些显然没有可预见利润的企业或农场投入现金。结果就是企业大批破产,把老板、经理和工人的购买力一齐消灭,使危机更进一步。美国经济就如此简单而可怕的循环中崩溃了,史无前例的大萧条正式开幕。

从1929年5月到1932年7月,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55.6%,绝对规模仅与1905年相当,人口却多了50%(1900年美国人口8000万左右,1929年1.2亿),实际经济水平退至19世纪。生产资料部门的损失还要高于平均率,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机床制造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煤炭业的开工率分别只有:13%、15%、5%和60%。20世纪以来新建的现代工业几乎消失。失业人口达到1400万~1700万,占劳动人口的1/4~1/3。能保住工作的人在无数失业者的竞争之下,也只能勉强维系温饱。另外,还有数百万人因回到农村谋生而未被计入失业人口,但他们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在一个农场必须靠工业物资来维系运转的年代,没有市场的农场主买不起汽油、种子、农业机械,雇不起汽车运走产品。农民如果此前已经还清贷款,取得了足够的个人土地,尚有做个自耕农的退路,否则立刻就要被银行赶出自己的农场,成为流浪汉。密西西比州1/4的农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强制拍卖。当然,在一个产品价格尚不能抵消运价的年代,很少有人会购买农场或破产企业,因此在股灾中幸免的银行免不了被坏帐所拖垮。1932年,全国1.8万多家银行库存现金不过60亿美元,却要应付410亿美元的存款,惊恐的挤兑人群使银行的破产变的更加迅速。到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时,美国已没有一家银行正常营业,甚至总统本人都很难在华盛顿兑现支票。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世界上最繁荣的工业化社会走到了解体边缘。

1929年早已是全球化的时代,美国人的购买力收缩不仅会让本国工厂倒闭,也会让欧洲的商品滞销。缺乏现金的美国投资者不仅会坐视本国亏损企业倒闭,还会从欧洲抽回资金自保。更不用说许多欧洲人本来就是美国股市的直接受害者。美国的危机因此迅速扩散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就是苏联国界以外的整个地球。

德国20年代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美国资金和市场。随着美国金融机构迅速回收贷款,德国经济最先跟随美国倒下。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和美国一样,德国重工业产量下降幅度更大,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1932年有超过600万工人失业,失业率高达43.8%,加上半失业者22.6%,则1932年德国全失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

英国在整个20年代一直都没有摆脱世界大战的阴影,直到1929年才勉强赶上战前水平。这些工业产能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旧殖民帝国提供市场,因此工业经济在大萧条中“仅仅”跌落了24%。失业人数为300万。即便如此,英国的国际收支还是在1931年第一次出现1.1亿英镑的赤字。(已经计入海外投资收入3亿英镑,实际逆差4.1亿英镑)这个本土缺乏资源的岛国资本集团受到了破产的威胁。为保证英国能够熬过大萧条,英国政府在1931年9月放弃延续了110年的金本位,实施英镑贬值。

法国获得了相当数量德国赔款,战后的恢复与发展对美国资本依赖较少,也没有在德国大量投资。因此没有象英、德那样立刻被金融风暴吹到经济崩溃。但在世界市场整体萎缩的大环境下,法国也仅仅多撑了1年。1930年秋,法国工业经济也出现连锁性下跌,金融界随之破产,2年内工业经济缩减了36%,倒退20年有余。只是由于小农经济尚未完全解体,以百万计算的城市人口可以回到农村靠自然经济勉强过活,所以法国城市里“只”有85万全失业工人。小麦价格在危机期间下跌50%以上,农民们能勉强吃饱,但除了吃饱以外换不到什么工业品。由于基础工业竞争力差,法国在整个30年代都没有走出大萧条的阴影。其他工业国在32年后都多少有一定的复苏,法国则一蹶不振,整个30年代工业水平都在1913年水平附近打转。大萧条以前,其工业产值占全球比例一度曾提高到8%,经济危机一起即回落1913年前后的不足5%。在恶劣的竞争条件下,法国在一战中的实际损失终于走上前台。

日本、意大利作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后发工业国。市场极端依赖于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因此在29年大萧条中也受到严重冲击。从1929年到1932年,工业均平均下跌1/3强,与世界工业生产的平均损失相当。两国也各产生了数百万失业工人。这两个国家既缺乏市场也缺乏资源,更没有足够的积蓄可以缓解危机,因此最先被逼到了要用武力扩张来保证本国工业资本集团生存的地步。两次大战之间的休战期最先被这两个国家打破。

大萧条也同样没有放过第三世界。此时的第三世界经济已经被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分成三部分。残余的自然经济、市场化的农业、依附于工业国经济的商业与低级工业。自然经济部分受到地理和战乱的保护,虽然不断缩减却依然存在;市场化的农业在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工业化农场的廉价商品粮竞争下,主要种植那些劳动力密集型、暂不能利用工业物资提高效率的经济作物,如咖啡、茶叶、黄麻、橡胶等;依附于工业国的工商业主要以进出口转运、轻工业品生产为主。这三个部分中,自然经济部分在危机中是被侵略的对象,中国东北于1931年沦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成了转嫁危机的牺牲品;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营,迫使一向驯服的国大党授权甘地领导独立运动。后两个部分则在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如拉丁美洲出口缩减一半,失业工人达600万,引发了1930年巴西革命;中国逆差大幅上升,1932年达到8.6亿元,为近代历史之冠,农民大批破产,半数农户负债,工农红军在农村得到了迅速扩张,连续粉碎围剿。为了缓解危机,各国资本也不断的在第三世界扩大投资,划分明确的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阵营就在这种扩张中逐步形成。不过总的来说,工业国以外地区的平民受大萧条的影响远没有工业国那样深刻。

工业产能的扩张反而给人类带来了一个衰败的世界。在危机最严重的1932年,全世界的工业生产量不足1929年的2/3,三年间全人类的财富生产能力损失了36%,平均每年1/9!国际贸易则缩减到1929年的37%。不算那些返回农村谋生的工人,全世界共有3500万或更多的全失业人口。这是蒙古征服、黑死病、17世纪小冰期也从未达到的经济破坏力。当然,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的社会变化节奏不能相提并论,但同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也只是分别在四五年时间内使经济规模比战前高峰缩减了1/10和1/5。大萧条未发一枪一弹,给世界经济造成的相对损失已超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和。按损失的财富比例计算,即便不考虑1932年以后经济的长期停滞,1929年大萧条也是一万年以来最严重的单次经济灾难。在接下来的30年代里,只有那些实施或准备实施军事扩张的国家才可能摆脱经济危机,保证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他工业国始终徘徊在危机的边缘。

此外,必须指出两个事实:1在大萧条爆发前夜,苏联已占有世界工业产值的5%,并在整个三十年代里把这个比例提高到接近20%。2大萧条打击的是整个工业中最活跃,最现代化的部分。在现代工业全面停产的同时,许多人口被迫放弃现代工商农业,向自己的祖先学习,以自然经济来谋生。如果把这两个因素纳入考虑,大萧条在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恐怖远不是一句“经济跌落1/3”所能描述的。对于和作者一样生活于资本主义繁荣年代的读者,只有接近当时平民生活的细节,才能够真正体会大萧条的可怕与荒谬。

20年代的大多数美国人已经习惯于工业化社会。工人和职员已经习惯于每月获得稳定的薪水,然后去市场购买一切生活用品。除此之外,他无法想象靠什么来保证一家温饱。农民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环境下,也失去了维系自然经济的能力。除了单纯种田以外,大部分农民不做任何事情。他需要用农产品换来的现金购买衣服、家具,支付税款、孩子的学费、还贷款,还要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机、油料……….最重要的,他还得靠商业网络卖出自己的产品。由于分工的彻底化,离开商业网络的农民或牧民甚至无法让家人吃到种类合适的食物。在工商业崩溃的情况下,美国平民发现自己丧失了谋生的能力。威廉•曼彻斯特曾在《光荣与梦想》一书中对这一阶段的平民生活做了生动描绘。

x1
家园 x2

“…………1932年6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步21974名老学长的后尘,也在拚命找工作。那时连在纽约百贷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些人瞧来,这已是最好的差使了…………百万人只因象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萝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万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革,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蔬菜从码头装上卡车,她们就跟在后边跑,有什么掉下来就捡。中西部地区一所旅馆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出售避孕药物的行业一年赚了2亿5千万元………美国人口进入一个逆增长时期,结婚率和生育率(生育率从20年代末的20‰降低到16.6‰)都十分低…………人在街头流浪久了,也能找到一些窍门。譬如,花五分钱要一杯咖啡,然后自要一杯开水,把柜台上的番茄酱倒一些同开水一搅和、就算是番茄汤。冬天,报纸塞在衬衣里边可以御寒;如果料到在职业介绍所外面要排上几个钟头的队,事先用麻包片把腿包扎起来就是了。鞋可是个特殊问题,硬纸板可以衬鞋底,有些人还喜欢在鞋后跟垫上棉花,走水泥地少硌脚,但是如果一只鞋子真的完蛋了,那就什么办法也不中用了。最先磨烂的是纸板,接着是袜子补丁,于是雪水渗进鞋里,糊满了脚丫子,加之鞋钉直扎脚跟,结果只好用一种特殊的姿势走路…………有人通宵守在底特律职业介绍所门口,第二天好占个排头。确实有一个阿肯色州人为了找工作步行九百英里,曼哈顿六号大街某职业介绍所招聘三百人,有五千人来应征。华盛顿州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想人家雇他当救火员…………纽约市各条街道几乎天天有人撵房客;费城也一样,多家踯躅街头,因而小女孩们竟编出一种新游戏,名曰“撵房客”…………纽约市福利委员会报告说,有二十九人饿死,另有一百一十人死于营养不良,多数是儿童…………有人全家走进垃圾堆捡骨头和西瓜皮来啃。因为蛆虫多,芝加哥市有一个寡妇在捡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眼不见为净。……平均每天有七百个无票乘车的人经过堪萨斯城.南太平洋铁路公司报告说,在十二个月里,管车人就从货车上赶出了六十八万三千名这样的人。火车开了,还呆在车厢下面是危险的。第七十二届国会的一个小组委员会开会.密苏里太平洋铁路公司密探长米切尔曾到会作证,他说他在本子上记下有三十八万七千三百一十三名失业的人无票乘车,其中三百二十五名因失手伤亡。……(流浪女子) 为了活命,她们只能向同路人出卖肉体。然而,一场交易通常代价只有一角钱,为了这一角钱,她们不但有怀孕的危险——九个月以后也未必能够找到医生——而且最后还可能染上性病。……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这些异乡人中有少数加入了在曼哈顿街上擦一次鞋得五分钱的7000“鞋童”的队伍,又有少数插手走私运煤的勾当(纽约市10%的煤是由宾夕法尼亚州的失业矿工偷运进来的);但是大多数只是混迹在市内那82条长龙里领面包度日。如果身边还有一角钱,还可以在充满汗臭和消毒药水气味的小客栈里睡他一宿;如果身无分文,就在街上捡些报纸当做铺盖,到中央公园、地下铁道站口,或垃圾焚化场去过夜了。冬夜苦寒,焚化场的余温吸引成百成千人到那里去,睡在大堆大堆的垃圾上……农民们,不管他的土地是否已经抵押出去,谁都知道农产品既然跌到今天这个价钱,他自己迟早要完蛋的。”农场主破产了,连买捆东西的绳子、修理东西的工具和作物的种子都拿不出钱了,这时放贷的银行就取得了农场的产权,一变而为遥控的地主,而那世代耕种这块土地的人却沦为佃户。乡下的牧场主用羊肉喂秃鹰,烧玉米烤火;城里的千百万人却买不起那贱到使农民破产的农产品(黄油每磅三角九分,上等牛排每磅二角一分,鸡蛋每两打四角一分)。买不起的原因是失业的人太多,至于那些幸而还有工作的人,工资也低极了,叫做“饿不死人”的工资。……”最富庶的美国尚且如此,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可想而知。”

比大萧条本身更荒谬的是统治集团的应对方式。已经习惯于自由资本主义的大资产阶级下意识的认为应当保卫自己的利润,把利润过多导致萧条的说法看做乱党马克思的邪说。他们降低工资、削减救济金、以私家军队向工会开火、还要求削减政府开支,减少企业的税收,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走出萧条或至少是保住自身的固定资产。他们所操纵的舆论也象2000年前后的中国媒体一样,一齐站在自由资本主义的角度鼓噪,如:“实行失业保险只会使更多的人失业。”(亨利•福特);“如果让非经济性因素侵入自由市场,自由市场的良好作用就会被破坏,所以工商界人土不要以为自己应对社会负什么责任”(《幸福》月刊);“人们总会换掉破旧的衣物,把积攒下来的钱花出去(《纽约时报》)”。自由主义者胡佛总统就是这一观点的总代表。胡佛曾有一个著名竞选口号“使每个工人家庭的菜锅里有一只嫩鸡,每间车库里有一辆汽车,每家车房里有两辆车”。当为他设计这一口号的人已经因大萧条而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依然说“摆脱经济萧条的唯一正当做法是各人自己想办法”。他在1932年否决国会的救济法案,指责这是“空前未有滥用国家巨款”的行为。1932年,数万生活无着的一战退伍老兵来到首都和平示威,要求补发退役金,胡佛坚定地报以军队镇压,甚至铲除他们为自救而在难民营里种的蔬菜。事后胡佛自诩“………谢天谢地,我们在华盛顿还有一个好政府,懂得怎么对付乱民……….”。欧洲各国也大致如此,英国德国的统治集团一齐削减失业救济金,降低工资,甚至向工人征收新税以保护企业利润,坚信这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举措可以让经济转入上升循环。很显然这只会使经济进一步滑向深渊。面对这种局面,稍有眼光的人无不绝望。当有人问凯恩斯历史上是否有什么事情可以与大萧条比拟的时候,他回答说:“有的,那叫黑暗时代(指罗马帝国崩溃后地中海世界的衰退),前后共400年。”

这种情况至少持续到1933年,那一年罗斯福和希特勒取得了最高权力,并一起执政到1945年。他们以改良资本主义的方式对付大萧条,从而挽救了资本主义。在1933年前的地球上,唯一看起来有希望的地方就是苏联。

家园 最近看日本有关的政治经济资料,整体感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如何没有研究不敢乱说,亚洲战场的本质就是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削弱后,难以维持原来远东殖民地以及势力范围,遭到新兴国家美日垂涎。日本以军事手段强夺,美国表面上看上去没有迅速介入,但是如果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分析,利用日本驱逐英国在华势力,在利用中国拖垮日本,没有比这更精明的做法了。

家园 板凳一回。
x1
家园 “...总会有人站出来宣扬“历史的终结”

这是在讽刺福山吗?

家园 大著不敢乱说。挑一下字面毛病

任何一种学术观点(包括唯物史观),都只有存在,没有结束。只有具体事件才可以用结束一词,而学术观点只有产生、存在和演变。

唯物史观博大精深,是历史学/哲学一大门类。据说,剑桥历史系有三分之一的教授是采用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其客观性、科学性和开放学。这是个不断完善自我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每一版都不断的修改并吸纳不同学科的最新成果。

大陆背景的中国人接触的唯物史观,是苏俄式的唯物史教条,又经过大陆五十年代学人和政坛人物的高度僵化。可以说已失唯物史观精髓。

唯物史观是百家中的一家。唯物史观也不仅仅属于马克思恩格斯,甚至不仅仅属于共产主义运动。

家园 罗斯福的算计也是非常厉害的

当时看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 作者(赫尔曼沃克?)虚构了一个德国军官(阿尔明.冯.隆),借他的口塑造了一个老谋深算,甚至可以说非常阴险的罗斯福的形象,印象颇深。 不仅仅是针对日、德,对盟友也一样,英国人、法国人元气大伤,战前的风光一去不返;俄国人流够了血,几十年都在休养生息,而美国人 只用很少的代价就达到了目的。

家园 事实上 我这篇文章90%的篇幅都被用来赞美唯物主义历史观

到现在为止的99%都在赞美它 支持它

我只是认为它不适合未来

但绝对认为它适合99%的历史

x2
家园 拜读了,花一个,继续等
家园 什么是真正的阴险?

绝对不是玩弄一些小小的计谋,而是让最自私自利的人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利益作出贡献。

用最时髦的话说,就是除了主要对手之外,其他所有参与者都能获益(减少损失也是获益)——当然最大的获益者就是自己——让别人给自己挡灾,到头来还要感谢自己,骂自己的还被看成是愤怒青青

要英国给自己挡灾,国际政治玩到这个水平也就是顶峰了……前提是,一定要有实力,一定要看清历史发展规律。

家园 美国玩这么一手,一是有实力,二靠地理位置。要是波兰,捷克

甚至德国来玩,难度就大得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