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贺】【英雄帖】【原创】那些使铁枪的汉子们 -- 一介

共:💬19 🌺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贺】【英雄帖】【原创】那些使铁枪的汉子们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喽罗。

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阅芏唷?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定风波>>,敦煌曲子词

兄弟这几天看萨苏,萝卜酒有关骑兵武器及大枪的盖世妙文,看得手痒,又欣逢英雄坛开坛,一时兴起,也想写写那些在大枪流行以前凭一身勇力持铁枪跨烈马奔驰冲阵的男儿们。可惜兄弟不黯技击奥义,对历史又不精通,只知寻章摘句,还望方家莫要取笑,也请诸英雄们多多指正。权作贺英雄坛开张并温相回朝之用。

一。 矛, 槊, 枪的起源与发展

枪生于矛。都是用来冲刺拨挑的器械, 周<<考工记>>说,矛分步兵用的酋矛和战车上用的彝矛,前者长二丈,后者长二丈四尺,据说按这个换算现在的尺寸都有四米多到五米多,秦兵马俑坑里的一些长矛达六米多, 而打败大流士战车的亚历山大的重步兵方阵中的矛更长七米多(车战时矛与戈的用法是大不相同的, 通常戈要比矛短, 用于较小规模和较松散的车阵中, 攻击敌人时要将车左转,车的右侧面向敌, 担任战斗任务的人员--“车右”就会离敌较近, 就可以使用戈来进行勾啄, 这点可以从和<<诗经>>“左旋右抽”“公曰左之”等地方看出来, 甚至有时规定车右不允许从马的正后方直接进攻, 例如<<司马法>>“无自后射”。 而矛则更多地用于较大规模的紧密阵列,攻击时车正面向敌, 持矛者直接从马后向前刺击敌人, 因此矛的长度通常至少要大于两个马身) 。这个时期的矛, 多用金属作矛头, 竹木作竿, 因此到后世就多只剩矛头。 例如, 83年出土的吴王夫差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吴王夫差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矛头的大致构造

[IMGA]http://www.mydvdrip.com:8199/bbs/UploadFile/200311414444271825.gif[/IMGA]

王可伟的油画大都不符合历史, 但是上面这幅的左下角战车上的持戈者和持弩者却恰好画得很合理。

(他们都从自己战车的右侧向敌人发动进攻)

在矛的基础上, 槊和枪逐渐发展起来。 这三者间的区别不是很明确。 像东汉<<说文>>解丈八之矛为槊(也就是说张三爷使的那家伙什儿可以简称蛇槊), 又解枪为据人之械。 当然也可以看到一些别的解释, 好比<<墨子>>和其它更早一些的文献里记载枪是一种两头尖的木棒(那不是成了巨型牙签儿了?), 可以用作农器或者守城器械。不过大致可以看出, 这三者都是用做击刺的武器, 槊和枪是较短的形似矛的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 车战盛行, 对敌距离相对较远, 于是多用长矛, 那一时期的记载也多出现“二矛重英”, “修我戈矛”之类的字眼。 彼时步兵, 战车也多结方阵, 以密集阵形和长矛形成“集体的战争”, 所以大将多为孙武白起这类深黯兵法之人, 少有对于技击方面的要求。 后来汉晋之时随着车战被步战和骑战替代, 也随着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日益频繁, 机动力强, 灵活松散的战法开始成为主流, 交兵时对敌距离也短了很多。 于是, 较短一些的槊和枪开始为将领们所喜爱。 到南北朝时期马镫发明出来以后, 在马上用力较易了, 挥舞枪槊精通武艺冲击敌阵的敌阵的勇将也就越来越多, 长而不易舞动的矛逐渐让位给较短的槊和枪。 随便翻翻书就可以看到类似晋代傅玄的诗:“弯我繁弱弓,弄我丈八槊,一举覆三军,再举殄戎貊”, 或者白居易的著名诗句:“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样的文字。 出现在诗文中的槊和枪数不胜数, 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持枪槊冲锋陷阵奋不顾死的勇将们的敬仰。

唐太宗的勇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就是使枪和槊的好手。<<新唐书>>记载秦琼“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宝亦以此颇自矜尚”, 要每每跃马入万众中刺杀敌骁将锐卒再安全返阵, 没有一身好枪法是绝对不行的。《隋唐嘉话》更载叔宝“所用枪埘越常制:初从太宗围王世充于洛阳,驰马顿之城下而去,城中数十人,共拔之不能动,叔宝复驰马举之以还”, 他把枪插在地上, 居然城中数十人都拔不动, 还要他自己跑回来拿走, 实在夸张, 笔记小说毕竟是要拿来当作小说读的, 但也极见叔宝之雄武。 跟秦叔宝比起来, 尉迟敬德不仅武勇相当, 而且更见灵巧。 <<新唐书>>说: “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是以出入重围,往返无碍”。敬德与元吉比试, 空手夺槊的故事也是广为人知, 面对同样使马槊好手的李元吉, 敬德居然放出就算拿带刃儿的槊来演示也伤不到自己的话来, 而且后来果然还“三夺其槊”, 可见其武艺之高超了。

通常类似叔宝和敬德这样的猛将,一生恶战,不光要身形矫健, 枪法槊法也都要练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才能既打击敌人, 又保全自己。 据说枪术源自苗蛮, 在网上看到有枪谱载:“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着,不论男女,都娴武艺,艺精者王,群众?b服,莫敢有违;故武吃氏之族,小儿五六岁,即令习武,孱弱不能军者,父母弃之,里人不与伍;其族尤以长枪法着,枪长七尺至八尺,金其锋而以木为柄,舞动时,寒星点点,银光????,泼水不能入,用以临敌,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枪法之始也”, 不知其可信程度, 但枪法讲求灵活善于变化, 是可以肯定的。 因而枪杆也多以轻便材料制造。

然而自五代以下, 却也涌现出过一大批有勇力, 披重甲使铁枪, 凭借“马快枪沉”冲击敌阵的汉子们。

二。 后梁大将王彦章

名列首位的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五代时后梁名将王彦章。 当时中原正是后梁与后唐龙虎相争, 他少年从军, 是后梁军中首屈一指的猛将, 在与后唐的长期战争中立下赫赫军功。 <<旧五代史>>载王彦章“以骁勇闻”, “从太祖征讨,所至有功,常持铁枪冲坚陷阵”, “性忠勇,有膂力,临阵对敌,奋不顾身”。 <<新五代史>>也记录他“为人骁勇有力,。。。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佗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 这里说他拿一杆别人举都举不动的铁枪却能在马上奔驰如飞, 那么这铁枪到底有多重呢? <<资治通鉴>>中更有这样的记录: “王彦章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 乖乖, 不得了, 按这里的说法, 他的上阵还是带后备铁枪的,拿一杆, 挂一杆在鞍上, 而且每支都有百斤, 人, 马, 两柄铁枪加在一起, 以“如飞”的速度撞入敌阵, 您算算这冲量得多大, 难怪“所向无前”了。

另外<<新五代史>>里对他骁勇的描写还有一段, 说他“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五代史补>>记载: “王彦章之应募也,同时有数百人,而彦章营求为长。众皆怒曰:‘彦章何人,一旦自草野中出,便欲居我辈之上,是不自量之甚也!’彦章闻之,乃对主将指数百人曰:‘我天与壮气,自度汝等不及,故求作长耳。汝等咄咄,得非胜负将分之际耶!且大凡健?嚎?口便言死,死则未暇,且共汝辈赤脚入棘针地走三五遭,汝等能乎?’众初以为戏,既而彦章果然,众皆失色,无敢效之者。太祖闻之,以为神人,遽擢用之。” 他要求作同时应募为兵的人中间的队长, 众人都不服他, 于是他就要求与人比试, 说健儿张嘴闭嘴都说不怕死的话, 死就不用了, 谁能跟自己一起光着脚在荆棘地里走上三五圈儿呢, 别人都以为他说笑, 不想他果然照此做到了, 这下别人都服了, 太祖朱温更是以为“神人”。 这段确也极显王彦章之气魄。

当时与后梁对敌的后唐, 更是猛士如云。 李克用, 李存孝, 李存勖, 李嗣源, 李存审, 周德威, 都是勇冠三军的一时名将。 而王彦章就敢看不起他们, 号称“善骑射, 胆勇过人”的后唐庄宗李存勖, 在王彦章眼中, 不过是“何足惧”的“斗鸡小儿”(这位军事冒险家李亚子灭梁以后的表现也确确实实不愧“斗鸡小儿”的头衔)。 而李存勖也常避其军锋, 当听说梁帝任命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来攻打自己时, 他就对部下说:“王铁枪勇决,乘愤激之气,必来唐突,宜谨备之。”(<<资治通鉴>>) 也曾有次当战争打到胶着状态时,后梁军队隔河无法救援前方, 王彦章便单人独舟渡河赴援,李存勖“闻彦章至,抽军而退”(<<旧五代史>>), 可见王铁枪威名了。

王彦章为后梁南征北战, 从一名小卒直作到许州匡国军节度使,开国侯。 他平生不读书, 但常以忠义自许, 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魏博镇内乱的时候, 他的家人被敌人俘获送到晋阳, 李存勖命人厚待, 并派使者去王彦章那里诱降, 他就斩掉来使以杜绝后唐招降的念头。 后来梁末帝朱友贞(<<新五代史>>称他貌美,寡言,雅好儒士)即位, “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大臣宿将多被谗间,彦章虽为招讨副使,而谋不见用”, 历史上自乱其国的昏君奸臣, 经常是很相似的, 而忠臣良将也无例外地被排斥。 梁唐间的优劣之势逆转, 李存勖的军队在大将李嗣源的带领下打破山东郓州, 后梁朝不保夕, 王彦章这才又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北面招讨使试图挽救危亡局面。 启程之前末帝问他多久可以取胜, 他对“三日”, “左右皆笑”, 听惯了战败消息的人们自然是没有信心没有决心战胜敌人的。 然而“彦章受命而出,驰两日至滑州,置酒大会,阴遣人具舟于杨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载冶者,具鞴炭,乘流而下。彦章会饮,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数千,沿河以趋德胜。舟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南城遂破,盖三日矣”, 大将一出手, 就知有没有, 他驰至黄河边, 水陆并进,在德胜(河南濮阳)一带奇袭截断后唐军在黄河上联接南北两城的浮桥,攻占了南城。以干净利落的快速进攻在三天内取得了一次局部战斗的胜利。 后世的欧阳修赞“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于出奇,然后能胜。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到也”, 并不算太过夸张的评价。 然后王彦章拆掉南城,用所得木料做筏,顺黄河而下,争夺战略要地杨刘城。李存勖得知德胜南城被占,也迅速命令军队放弃北城,同样扎木筏顺河而下,救援杨刘。两军分别行于黄河两岸,有时河道转弯,或者有船筏在水中相撞, 两军就交战不止,飞箭如雨, 有时一天之内就交战数十次。到达杨刘以后, 梁唐两军展开一系列艰苦的攻防。 当然大厦将倾一木难扶, 王彦章也不可能马上挽回后梁的颓势, 又加上他嫉恶如仇, 出兵前对人说:“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奸佞们自是容不得他, 末帝也终于在一次他进攻杨刘村的战斗失利以后解除了他的指挥职务。 王彦章回到京城,当着梁末帝的面“以笏画地”,陈述军事形势, 退敌方略, 依然没有效果, 反而被勒令遣送回家。

同年后唐军队进攻兖州, 梁主不得已又匆忙任命王彦章向东进军抵挡。 可是给他的部队却只是“保銮五百骑”,“皆新捉募之兵,不可用”, 就是这样, 也还令奸臣“张汉杰监之”。 史书没有办法记录他当时的心境, 但这样一个铁铮铮的汉子眼看着自己浴血打下的江山被不知开创之苦的人们毁于一旦, 他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面对后唐大军, 所向无前的王彦章也只能在他宿命里的最后拼死一搏后被俘。后梁的最后一根栋梁被他们自己拆除的时候, 他们的灭亡也就来了。 同月, 唐灭梁。

李存勖很喜爱王彦章的骁勇, 亲自赐药以封其创, 又派人慰抚他,希望能够劝降。彦章说:“今日兵败力穷,死有常分,。。岂有为臣为将,朝事梁而暮事晋(当时李存勖以晋王身份称帝还只一年)乎!得死, 幸矣!”李存勖又对手下大将, 后来的后唐明宗李嗣源说:“尔宜亲往谕之,庶可全活”, 王彦章卧而不能起,仰顾这位名震天下在灭梁战争中为后唐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嗣源,叫着他的小名说:“邈佶烈啊邈佶烈, 我王彦章岂是苟活之人呢?” 再次拒降。 遂被杀,年六十一。他五个儿子中的两个, 也同死节。

王彦章自然是永远都想不到, 这个被他在死前呼为邈佶烈的胡人, 日后却能在中原开辟一片“兵革粗息,年屡丰登”基本安定的后唐局面,在旧五代史里被评为“能力行乎王化,政皆中道,时亦小康,近代已来,亦可宗也”, 在各方面作得都比王彦章效忠的梁帝强出许多, 是五代里口碑仅次于周世宗柴荣的明君。 然而, 在五代十国那样一个父子相攻, 君臣相残之事不绝的时代, 王彦章这样的一勇之夫, 却执着于他自己的忠烈理念, 也是一条足以令人佩服的血性男儿了。 后来北宋时欧阳修作<<新五代史>>, 把他列在<<死节传>>中第一名(其实总共也只有三人, 可见五代死节之人太少), 彰显其事, 并评论道:“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 他还在路过铁枪寺见到王彦章画像时评论: “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画已百馀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 就连当世一贯挑剔的柏杨, 也不得不承认王铁枪是“使人敬重的勇汉”。 欧阳修所采取的这样的评价标准, 其实即便到现在也还是有一定启迪作用的。 当我们面对类似诸葛亮是否应该阻碍统一, 岳飞是否应该镇压农民起义, 是否应该在“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中顽强抵抗, 张巡史可法是否应该对围城中的人民死亡负责, 革命烈士们, 朝鲜战争中的英雄儿女们的死得值不值得等等论题时, 是不是也可以想一想欧阳修对王彦章的评价基调呢: 一个人的人生只是写在他那个时代和他所维护的人群所在的那页上的, 而要他对整部史书负责, 就实在太勉强了。

三。 王铁枪的影响

王彦章作为忠勇之将的形象深入人心, 同时也活跃在后世的许多文艺作品中。 据说是罗贯中所著的<<残唐五代演义>>中, 把李存孝列为猛将之首, 有“王中霸王, 将中存孝”之称, 而王彦章, 是仅次于李存孝的勇将。 后来京剧和其它地方剧中都根据演义进行改编。 基本都是讲他出身水贼, 力大无比, 但曾与李存孝比试被李一招打败。 为梁将后在狗家疃与后来都有“天子之分”的所谓“五龙”李克用, 李嗣源, 李存勖, 石敬塘, 刘知远等展开大战。 因李克用帐下十三太保李存孝已死, 无人能挡王彦章, 直被打得将死兵残, 连李克用也气死阵中。 最后得请到高行周(也有加上杨衮的, 称五龙二虎斗彦章)才逼得王彦章自刎。各地方戏传统剧目类似<<双观星>>, <<五龙会>>, <<看兵书>>, <<太平桥>>, <<王彦章撑渡>>中都有他的形象出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京剧王彦章脸谱(蛙形脸, 盖因传说中其出身水贼也)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 粤剧名伶李文茂在广州北郊揭竿而起,将琼花会馆的梨园子弟编成义军,因戏服行头都是汉家衣冠,他们便穿上蟒袍甲胄出征,以示反清。李文茂就曾以演<<王彦章撑渡>>称著。他骁勇善战,围攻省城广州长达半年,后又率数十万水陆义军转战肇庆,直入广西,建立政权,号称“大成国”,李文茂称平靖王,1858年攻桂林不克,李文茂负伤退回柳州,清兵掩杀而至,城破,李败走怀远山中吐血而亡。应该说也不负他所演的王彦章的角色了。

除了<<残唐五代演义>>和在这个小说基础上改编的地方戏曲外, 王彦章的形象也还常常被一些其它作品引用, 作为勇将的代表。 好比我们熟知的水浒传中, 在没羽箭张清连败水泊梁山杨志, 索超, 董平等将以后, 宋江对着卢俊义, 吴用慨叹:“我闻五代时大梁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今日张清无一时,连打我一十五员大将,虽是不在此人之下,也当是个猛将。”吴承恩写给一位围棋大师的诗<<后围棋歌赠小李>>中也写道:“横飞平寨王彦章,据险当阳张翼德”。 有趣的是, 甚至传说中的济公, 在张太尉的宠蟋“王彦章”老死后,用银棺盛敛出殡时, 也作了这样一首<<鹧鸪天?瘗促织>>:“促织儿,王彦章,一根须短一根长。只因全胜三十六,人总呼为王铁枪。休烦恼,莫悲伤,世间万物有无常。昨宵忽值严霜降,好似南柯梦一场”。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有铁枪庙中一节, 相信大家也不陌生。

王彦章以铁枪闻名, 但因其力大, 后人也把很多别的力大之人才用得动的兵器“挂靠”在他名下。 好比铁桨(因传说他水贼出身), 铁锹(陕北民歌里还有“十三太保李存孝,十四铁稿王彦章”的句子), 铁鞭(据记载, 冯云鹘《金石索》中图示王彦章铁鞭一幅,“长仅六尺二寸强,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槌,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

因王彦章忠诚死节, 后世多以其事喻忠烈而殁于王事者。 例如<<清史稿>>中记载: “领翰林院学士张英失察编修杨?u撰拟佟国纲祭文失当,削礼部尚书, 杨?u褫官戍边入旗”, 那么给这位讨伐噶尔丹而阵亡的佟国纲写的祭文是怎样“失当”的呢? 原来就是把他比成了王彦章, 那样的话, 清廷不就成了昏庸的后梁朝廷了吗? 因此是被认为不合适的。不曾读书的王彦章若是地下有知, 大概也会惊讶于自己的名号还会给别人引起这么大的一场文字官司吧。 然而不论失当与否, 也不论有清一朝, 有多少像王彦章一样忠勇殁于王事的(跟五代比起来, 清死节的人就太多太多了),清也最终只能像梁和许多以前的朝代一样无可奈何地走向末路。 另外, 在黔西安龙县, 也有一座得名于王彦章“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一语的“豹皮亭”, 纪念的是民国革命先烈王宪章。他曾在南方国民党人发动“二次革命”讨袁时曾被孙中山任命为“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设司令部于上海。袁世凯命张勋攻江苏,南京危急,黄兴授王宪章第四师师长职率部协守南京。江苏讨袁失败,黄兴离城,王宪章率 孤军奋战二十余日,城陷出走日本,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因其勇猛,被 时人誉为“黄兴第二”。1914年,王宪章奉孙中山命回国在上海组织了“铁血团 ”并任团长准备收复南京,被捕,拒绝高官厚禄收买,被冯国璋杀害于南京,时年26岁。不愧“人死留名”之誉。

  

四。 使铁枪的汉子们

再把话说回使铁枪的汉子们身上, 王彦章以外, 还有很多铁枪猛士, 王敬荛算是一个。

王敬荛跟王彦章一样, 是残唐五代时的人物。 唐末,王仙芝等攻劫汝、颍间,刺史不能拒,时为牙将的王敬荛代之为刺史。<<新五代史>>说他“为人状貌魁杰,而沈勇有力,善用铁枪,重三十斤”。他力战拒敌淮西恶魔秦宗权,河南诸州县,独敬荛所守颍州不可下,“由是颍旁诸州民,皆依敬荛避贼。是时,所在残破,独颍州户二万”,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人民和当地生产。梁太祖朱温攻淮南,路过颍州,“敬荛供馈梁兵甚厚”,其后后梁攻吴,后梁大将庞师古战死清口(有关清口之战, 可以参看西河伯转给我们的这张帖子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05;ID=101079),败兵北逃,路过颍州,大雪,士卒饥冻,“敬荛沿淮积薪为作糜粥鹗之,亡卒多赖以全活”,“太祖表敬荛武宁军留后,遂拜节度使”。后卒于家。 应该说在保境安民和救死扶伤方面,勇将王敬荛做得都是不错的。

北宋时期, 有猛将郭遵,开封人,“家世以武功称。召试骑射优等”, 西夏李元昊入寇延州时, 郭遵是延州西路都巡检使。<<宋史>>载“遇敌,驰马入敌阵,杀伤数十人。敌出骁将扬言当遵,遵挥铁杵破其脑,两军皆大呼。复持铁枪进,所向披靡”, 后来“黄德和引兵先溃,敌战益急。遵奋击,期必死,独出入行间。军稍却,即复马以殿,又持大槊横突之。敌知不可敌,使人持大索立高处迎遵马,辄为遵所断。因纵遵使深入,攒兵注射之,中马,马垤仆地,被杀。”能在素称膘悍的西夏军中横冲直撞, 被乱箭射中坐骑而死, 真是一员勇将啊。 据记载郭遵“用铁杵、枪、槊、共九十斤,其后耕者得其器于战处,皇钓中,乃并与其衣冠葬之河南”。

南宋初期的民族英雄岳飞, 是枪术高手, 据萝卜酒的文章, 他是河南大枪枪法的集大成者, 至今仍有岳家枪法流传于世。 他同时也是一个“生有神力”(<<宋史>>)的人。 他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从以后他的战绩和当时金宋两国人对他的看法看来, 这些记载都不算夸张, 因为他不仅能够活用兵法, 同时也有多次亲自冲锋陷阵记录。 这样的人, 能自如地使用铁枪也是不奇怪的。<<宋史>>中就有这样一条有关他随王彦渡河至新乡与金兵作战的记录: “。。。彦不敢进。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夜屯石门山下,或传金兵复至,一军皆惊,飞坚卧不动,金兵卒不来。食尽,走彦壁乞粮,彦不许。飞引兵益北,战于太行山,擒金将拓跋耶乌。居数日,复遇敌,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以当时岳飞孤军深入敌境的情形揣测, 他冒险单骑持铁枪入敌阵刺杀金军首领, 也是可信的。 孤军犯险, 无粮尚且力战退敌, 这就是堂堂的岳武穆啊!

金末, 有李全“李铁枪”, 是农民义军领袖。 <<续资治通鉴>>载: “镇江都统戚拱,遣忠义人仇裕结弓手李全,焚金涟水县。全,潍州人,锐头蜂目,权谲善下人,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 李全的夫人杨氏,号李姑姑,也精通枪法, 为后世梨花枪之祖(当然她使的不是铁枪)。

金元之时, 铁枪最盛, 也有不少铁枪将, 被冠以“铁枪”之名, 而本身的名字反倒被人遗忘了。

<<元史>>有记载: “金末丧乱,所在盗起,南乐人杨铁枪聚众保乡里。” 后来元太祖成吉思汉遣木华黎攻破河朔,杨铁枪以兵应之,为金军所杀。

<<元史>>中还有另一个杨铁枪,是关中兵的首领,曾在吉州以数千人叛蒙古,被蒙古将李伯温之子李守正所擒,事见<<李伯温传>>。

<<元史>>还记载木华黎进兵河北, 令肖乃台为先锋, 史天泽和他哥哥史天倪出降。 史天倪被封为河北西路都元帅, 不想副帅武仙据真定反, 杀史天倪, 木华黎命肖乃台率精甲三千,与天泽合兵进围中山。武仙遣其骁将葛铁枪来援,肖乃台奋击将他打败。后又乘胜复进击,擒葛铁枪, 这个“葛铁枪”, 在<<史天泽传>>和<<续资治通鉴>>的很多地方也都以骁将身份出现过。

同时<<元史>>的<<吾也尔传>>, <<史天倪传>>和<<木华黎传>>里也都有“金枭将张铁枪张资禄”的记录。“北京权帅石天应擒送金骁将张铁枪,木华黎责其不降,(张铁枪)厉声答曰:‘我受金朝厚恩二十余年,今事至此,有死而已!’” 可见也是一条宁死不屈的忠直好汉了, “木华黎义之,欲解其缚,诸将怒其不屈,竟杀之”。

元代最有名的使铁枪的将领当属隋世昌,他父亲隋宝,在元太宗窝阔台下山东时,归附元,被授莱阳令,莱州节度判官,高密令等职。世昌为其第四子,涉猎书史(在铁枪将中算是难得, 也是因为其家庭环境较好的缘故吧),<<元史>>载“善骑射,身长八尺,锻浑铁为枪,重四十余斤,能左右击刺。” “能左右击刺”被特别提了出来, 说明在马上要自如地运用铁枪, 对一般人来说是很困难的。 在海州,东海,涟水, 淮南新城等对宋战役中都有突出表现, 多次在城战中先登, 在马战中冲锋, 甚至水战也有战绩, 常常“身被数枪”还奋勇作战。 在攻击樊城的战斗中, “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宋人列舰江上,世昌乘风纵火,烧其船百余。樊城出兵鏖战栏马墙下,世昌流血满甲,勇气愈壮,而樊城竟破,襄阳亦下,迁武略将军”。 “流血满甲, 勇气愈壮”极见其胆勇 。后“攻新城,世昌坎其城而先登,中数矢,伤臂,兜鍪皆裂,昏眩坠地,少苏复进,遂下新城。明日,丞相伯颜视所坎城,高一丈五尺余,论功为上。” 每战都舍身忘死。 后来渡江之后, 平江南戍扬州, “宋兵闻铁枪名,不敢近”, “拜定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寻以获海贼功进阶安远大将军”。 “世昌前后数百战,体皆金疮,竟以是疾卒,年六十一,封定海郡侯,谥忠勇。”年六十一而卒, 竟与王彦章相同, 所不同的是, 他马争力战出生入死为之效力的是正在上升期的蒙古帝国, 因而功成名就。

在元末明初的小说中, 铁枪是经常出现的,<<三国演义>>里的文丑, 太史慈, 甚至夏侯恩(他的那杆估计是刷的铁粉); <<水浒>>里的花荣, 呼延灼, 杨志, 董平, 柴进, 甚至欧鹏, 项充, 李衮, 郑彪, 李俊等都使过铁枪。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元时人多悍勇, 较重的铁枪也能流行。

明以后有关使铁枪的记录就很少了。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战争规模更大,战略战术的运用, 整体军事素质的好坏成为胜负关键, 持重兵器的个人冲锋已不大能够左右战局。 好比明末著名勇将“刘大刀”刘??使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 在萨尔浒却也挡不得清军从阿布达里冈上一驰而下, 再加侧击部队的冲击, 瞬间明军就大溃, ??亦战死。另一方面, 枪术技击的发展更加成熟, 戚继光《纪效新书》说:“长枪之法,始於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於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 沉重的铁枪显然是不符合这种枪术向灵活多变方向发展的趋势的。因而也就不得不和他们的主人们一起退出战争的舞台。

五。 结语

而血写作的历史里已经铭刻了这样一群曾在战争中喑呜叱吒的汉子,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没有受过好的教育, 没有名标凌烟的机会, 甚至很多连名字都被“铁枪”所取代。 他们有的只是一身胆勇, 有的只是身上记录战功的创疤, 有的只是载着他们霹雳入阵同生共死的烈马, 有的只是那条不折不弯的铁枪, 还有他们所捍卫着的同样不折不弯的信念。如今, 他们的武器和他们所执着的那些义理都已被历史的流沙淹没, 只有跃马拧枪奋身入阵的身影, 还会一直在人们心中, 跃动如有生姿。

短剑随枪暮合围,

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

一片红冰冷铁衣。

--徐渭<<龛山凯歌>>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好文章,仿佛听见城头鼓角之声。

一介文采不错呀。

家园 呵呵。。谢谢您的鼓励

还不赶快去你红姐姐的征文哪里捧捧场?

家园 征文?征什么文? 在哪个区?

我怎么没见到??

家园 好文
家园 读来令人神往,真是好文!

家园 ^_^, 兄弟竟是不知, 再不早去, 只怕

他们要在小校场夺了你的宠呦。。。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00;ID=100904

家园 一介兄真写的好

看的人神往不已,这篇文章应该给大家推荐推荐,看过射雕的,来看看谁是铁枪王彦章吧。

手持绿沉枪似铁,记得那应该是最早的词了。

顺便提醒萝卜酒兄来看,同时,日本前两天打了 K-1的自由搏击格斗大赛,一个叫做Remy的前银行职员依靠腿功夺冠,不知道您有何评价。

家园 又看一遍,忍不住顶上来,真过瘾啊。
家园 这些故事不能看, 看了就心绪难平

还是现在这个时代好啊!

家园 顶,收藏了.
家园 手脚并用...霹雳叭啦。顶!
家园 今天才看到,写得好传神啊!

乱世就是事儿多,几十年时间,换了五个朝代。

不象太平盛世(比如明朝有些时候),几十年的历史一两页就完了,好闷啊。

家园 can I find more 王可伟的油画 on the net ?
家园 不好意思, 今天才看见萨兄这帖

多谢萨兄和各位的提携和厚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