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墨竹(5)-- 赵孟頫夫妇 -- 雪个

共:💬67 🌺10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说说墨竹(5)-- 赵孟頫夫妇

元初墨竹三大家,说完了李衎和高克恭,自然该说赵孟頫了。赵孟頫本身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画家,这里也借机展开来说一下。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于1254年出生于浙江。他是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赵孟坚的从弟。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十四岁时即以父荫补官,任真州司户参军,赵孟頫的一生原该是富贵的,本来也正顺顺当当地沿着这条道走着。不料没几年,蒙古铁蹄踏入江南,身为宋宗室的他照常例隐居起来。隐士的生活过了十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搜访遗逸”,赵孟頫就这样于1286年来到上京。据说元世祖一见之下被他的风采惊得连呼“神仙中人”,赵孟頫颇有受宠若惊之感,当即替元世组草诏一篇,写得文采斐然花团锦簇,从此踏上了“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却被后人百般诟病的仕元之路。\r

在这场家国之变中,文人画家多半不仕元而崇尚隐逸。文人们急于表白自己的气节,于是,象征文人清高傲世具有高洁之姿的梅兰菊竹四君子题材的花鸟画,在异族统治下的元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竹,是文人刚、柔、忠、义 四德的象征,在文人画中倍受关注。据统计,元代画家中,画竹者占十分之三,仅次于山水。

天堂与地狱之间有多远?问问赵孟頫的心就知道了。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看上去风光无限的他,终究不过是异族统治者作安抚人心的幌子之用的贰臣。而面对祖先和故旧,他就是失节的罪人。当他前去看望自己的从兄赵孟坚时,竟被拒之门外,这是何等的难堪。在天堂地狱间挣扎的他,只能在艺术天地中追寻心灵的平静。仕元前,他喜画水仙、墨梅;仕元后,渐渐喜画墨竹。\r

写到这一篇的时候,我久久未能下笔。在我已经写过和将要写到的画家中,没有一个如他这样极富盛名而又广遭世人讥议的。有关书画品评,打从苏轼、米芾倡导文人画,影响了有宋一代的画坛风气,连宋代宫廷绘画都不能不受影响,这以后的画坛就一直强调书画作品中的“意”、“气”、“韵”,说到底也就是文人气质的物化。到了元代,在民族压迫下的文人们无处呻吟,只好把一肚子火都发泄到书画上,文人画空前发展。此时,品评书画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品。虽然,人品并不以书画重,但书画因人品而益重,且越是天崩地裂民族危亡之时就越是如此。元明清三代,品评书画已将书画家的人品强调到了空前的高度。“学画者先贵立品”,“心正则笔正”,“人品不高,用墨无法”,节操成为艺术家的灵魂。

所以,尽管赵孟頫在文学艺术上是成就显赫的全才,他精诗词,通音律,善于鉴别古器;在绘画上山水人物鞍马花鸟竹石皆精,工笔与写意兼长,是元一代的泰斗,是文人画的领袖;在书法上,他真草隶篆无所不能,他的书法艺术师古创新自成一体,创造了温雅秀润的“赵体”,被后人称颂为“肉不没骨,筋不外透,虽姿媚溢发,而波澜老成,譬之丰肌玉环,作霓裳舞,谁不心醉?” ,是一位气贯古今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大家;他的书画艺术上溯二王,虽然每一笔每一划都有古意,就连浴马骑马的人都穿着唐人的服装,但整体气象却是气度雍容的新风扑面;他提出了“书画同源”理论,所谓 “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就是他打开大门把书法引入绘画,使绘画中的笔墨有着书法的艺术韵味,促进了对毛笔性能及表现效果的深入开掘,大大丰富了绘画技法与笔墨手法,对元以来写意画的发展起了直接推动作用;尽管他对绘画的贡献是历史性的;尽管元代四大家无不以他的艺术好尚为自己翱翔的天宇,亦步亦趋;尽管蒙古铁骑征服了南宋,赵孟頫还是将优秀的汉文化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尽管。。。\r

尽管啊尽管这样,“天下不可废无如节”。就因为他仕元,后人瞧不起他。明代人说他的字“过于妍媚纤弱,殊乏大节不奇之气”,无论有怎样的成就,终究是“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一生重气节,以圣贤自许”的傅山最执着于“人品高书品自高”,他说:“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他认为赵孟頫人格卑下,所以书法甜媚而无骨力,并曾在自注此诗中这样描写一段往事:“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法书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董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于是感到极度耻辱,一气之下,撕得粉碎。后改学颜体,终于得其真髓。\r

“先民莫不逸,我独怀苦心。”赵孟頫这样说。真心也好,假意也罢,也只能由人评说了。\r

还是来看他的作品吧。下面这一幅墨竹选自《赵氏一门三竹图》,是由赵孟頫和妻子管道升以及儿子赵雍合作的。原画分三段,分别由三人各画竹一支。这里选的是第一段,乃赵孟頫所画之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此画细细品味,墨色浓淡变化细腻丰富。当然赵孟頫的艺术思想在这幅画里体现得更明确:\r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窠木竹石图》是赵孟頫“书画同源”思想身体力行的体现。他曾在另一幅图上有首著名的自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飞白”本是草书行笔时出现的黑中露白的笔道,可用于表现石头的粗糙;“八法”即楷书中的永字八法,也就是“永”这个字表现的八种不同笔法,可以用来体现竹叶形状;“籀”就是古籀大篆,可以描写树干的纹理。此画中下部的巨石就是用“飞白”书法画出的轮廓,皴擦也用的“飞白”。盘曲的枯木用大篆法,用淡墨写出老枝。竹叶则用永字八法中的撇法,自然而不做作。\r

说到赵孟頫,自然要说说他的妻子管道升。管道升行二,所以又名仲姬,因赵孟頫受封为魏国公,管道升为“魏国夫人”,后人又称之为管夫人。在王伯敏先生编的《中国绘画通史》中,古代女画家只有这位管夫人给出了唯一的一节。今人知道管道升,多半是她那首《我侬词》。当赵孟頫写出“我为学士,尔做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暮雪、朝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份。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表露娶妾之意时,管夫人回了这首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深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俩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四十多岁的人还能写出这样热烈的情诗,管夫人也真非寻常女子。\r

管道升除了工诗文外还擅书画,她的墨竹是出嫁后跟赵孟頫学的,在元代也颇负盛名。她于《竹卷自跋》中说:“天性好之,自不能已,窥见吾松雪精此墨竹,为日既久,亦颇会意。”她十分聪慧有天赋,连赵孟頫都很佩服地说她“翰墨词章,不学而能”。

同样先看故宫的《赵氏一门三竹图》中管道升的那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右下角有“仲姬画与淑琼”字样,是中国古代女子画作中现存年代最久远的一幅,一般单独拿出来称作《墨竹图》。这幅图的特点是在用墨上没有变化,竹叶也无层次。董其昌说“此卷竹枝,纵横墨妙,风雨离披,又似公孙大娘舞剑,不类闺秀本色”。想起吴其贞《书画记》里记载说,管夫人曾在湖州瞻仰佛寺时在一堵粉墙上画了《竹石图》一幅,高约丈余,宽一丈五六,评论是“用笔熟练,纵横苍秀,绝无妇人女子之态”,与董其昌相类。

管夫人传世作品不多,确定为真迹的尚不知是哪幅,网上说最可靠的就是这幅墨竹图,我倒是不太相信。这幅图用笔有力,笔墨厚重,后人多疑为赵孟頫代笔。董其昌那评语皮里阳秋,没准也是这意思。\r

依我看下面这幅《烟雨丛竹图》风格柔美,倒很可能是管夫人妙手独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图都是淡墨,只有几小处地方以浓墨点出,画面秀丽婉约,别是一番风味。

竹子局部细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竹竿是从下至上一笔画出,并未点节,乃是标准的苏东坡画竹法的传人。

写到这里,不得不指出,嫁给赵孟頫的管道升,也一样要承担失节的罪名。相传管仲姬曾在吴兴天圣寺壁上留下她画的墨竹,有人题诗于其后讽刺曰:“数枝密叶数枝疏,露压烟啼秋雨余。宋室山河多少泪,略无半点上林于。”林于就是竹子的别名,言下之意,你管仲姬与竹子高尚的节操格格不入,哪配画竹。\r

关键词(Tags): #金石书画#墨竹#赵氏夫妇元宝推荐:holmers,中虎步兵,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是我的了

好像苏轼受到的待遇也不太好, 特别是在文人圈里, 一度弄的没人敢说自己喜欢苏的东西,怕别人说自己人云亦云。。。

家园 读太傅的贴,长见识~~
家园 写的好!

Only if I know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he he

赵孟頫这家伙我不喜欢。这个“頫”字我好长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念,所以看着他就来气!

节操成为艺术家的灵魂--这点要求似乎高了一些。以我们IT业来说,从一而终,不侍二主的没几个。见异思迁,来回跳槽的大拿们从来不因这个“节操”而声誉受影响。看来还是新社会好啊!

家园 请教一下

画笔和普通写字的毛笔是相同的么?感觉墨竹中浓淡变化很大啊,一般的毛笔似乎没有这效果。

家园 花顶雪兄好文!

俺也不喜欢赵之为人。捎带着不喜欢他的其它。

家园 人自汉后多从胡,我到陵前愧炎黄。

“先民莫不逸,我独怀苦心。”赵孟頫这样说。真心也好,假意也罢,也只能由人评说了

辫子系一统天下,让人生厌。但细想想,无数饮食男女在乾隆爷和刘罗锅的哈哈哈声中,把华夷之别抛到脑后,也未尝不是好事情。

八十年代初看《海囚》,华人猪仔被洋人割了大辫子,要死要活。报纸上两个大理论家写影评,一个说“这是落后!辩子是满清强加的,割了该高兴才对!”另一个说,“要尊重历史,清朝的辫子,是民族尊严,怎么能让侵略者随便割!”快三十年过去了,这争论的内容,一点没与时俱进。

前两天在潇水的小说里看到,到了汉代,受胡人影响才开始把麦粒磨面做饼,不发酵的死面饼叫“牢饼”,发酵蒸出的叫“炊饼”,即武大郎所卖的“馒头”,直接下到开水锅中煮的面条,当时叫“汤饼”。而魏晋时期的“馒头”,实际是面饼包牛羊肉做成的祭品,接近于包子。

胡服骑射谁都知道。今天坐的马扎,是从西域传来的胡床,包括现在的椅子也都是西来的,知道的人不多。

唉。这穿胡服,吃胡食,坐胡椅,理胡发————人自汉后多从胡,我到陵前愧炎黄。

家园 这就是汉文化的强韧之处了

吸收进来,胡也不再是胡了,是汉胡。嘿嘿。

家园 花顶

好文章

赵孟頫字画都是一流的,人品吗,哼哼......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推荐成功!

家园 花你,好思路

赵孟頫夫妇呢?算是胡汉?\r

咱们现在就给他们平反昭雪,行不

家园 正高兴老轧也喜欢看这玩意了,却原来。。。
家园 那是因为写字和画画流程不一样呀

字总是一气呵成,墨色变化小。画画就不同了,一层一层可以反复涂抹很多层。具体到这里的墨竹,你看到的墨色变化主要是因为笔的干湿浓淡不一样,当然,还牵涉到一些别的。

家园 订阅+收藏

慢慢补课。

家园 长见识!花!
家园 水墨水墨,自然是有水有墨啊。

水和墨的比例不同,不就出来浓淡了吗。

一般画水墨的笔和写字的笔是一样的,设色和晕染的笔是不太一样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