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和萨兄“骑兵”好文, 补充点软件:骑兵武术--大枪(上) -- 萝卜酒

共:💬96 🌺373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得看木材学,与材料学有关。

          材料学和林业大学的人相对比较了解,或者可以去图书馆借阅研究生用的《木材学》读读,里边讲到很多的。前年我在研究弓弩箭制作的时候专门研究过。我专门拜访过清皇家御用兵工厂弓箭部的传人,了解一些制作流程,需要200多道工序。当时为了寻找合适的天然材料,所以专门研究了一下木材材料学,白蜡是一种非常好的材料,但还不是最好的,记得是第二好的,第一好的忘记了是什么了。而且白蜡树分好几种呢,不是哪种都适合做兵器的。

          我小姨夫他们家专门做木材改性,经过高温物理和化学处理后,普通的木材的材质可以变得符合特定的要求,然后再细加工。当然古代是没有这种木材加工工艺,所以都直接取自自然界,进行粗加工就可以了。

          关键词(Tags): #白蜡杆#木材学#弓#弩#箭
      • 家园 ?鼓荆?合木从未听师长说过。 白蜡杆是古代能找到的最好材料了,

        现在的玻钢,炭纤应该更好。只是没用过。

    • 家园 【文摘】骑兵 - 战术讨论

      天下第一骑兵-冷兵器时代东西方战术讨论

      历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1260年对穆斯林的爱因加鲁特战役失利未计算在内),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出现在中原对金的钧州一战中列阵“层层叠叠,厚20里”的情形。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

      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的车阵、明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

      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 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

      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

      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蒙古人的战术。

      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 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 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战场内进行的。而且,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场,且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

       

      蒙古人西征时,在发生大部队与敌正面遭遇的时候,蒙古骑兵也会迅速排成战术队伍发起正面的攻击。其战术队形通常是排成五个左右的横队,每个横队均为单列。各横队相距很宽的距离。这样形成了远远大与对手的宽大正面(从现代战术来讲,这种极易为对方冲击的宽大正面是极为不利的)。前两个横队是重骑兵(相对东方军队),其余为轻骑兵(相对与西方的轻骑兵可算无任何装甲的骑兵)。在此之外则还有大批的游骑四处做表面上无意义的运动。

      双方军队在靠近后,蒙古军队的轻骑兵会突然从前排的重骑兵横队的巨大空隙间以极高的速度冲出,向西方的敌人投射长矛和从中原学来的毒箭。几次齐射后,重骑兵队伍迅速后退,接着轻骑兵也迅速后撤,并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必须保持队形的严密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一两次这种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而这种反复的攻击蒙古兵可以不论白天黑夜地进行,因为队伍相距较远且不需要太严整,蒙古兵的队形很容易在远离敌军后重新排列整齐。一但敌军队形混乱军心动摇开始后撤,则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

      蒙古军队在骑兵快速大纵深地前进时,遇敌坚固的城堡,通常只留少数部队监视以待后续的攻坚工兵,大部队仍继续高速前进,使后方的敌人根本无法作出战争准备。

      另外。蒙古军队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结冰时发起战争。

      战例。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

      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这些攻击武器大多为西方军队首次见到,其内心恐慌可以想见。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战役,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蜚

      蒙古军队靠着部队的高度机动性,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因为欧洲军队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在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很久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蒙古军队的数量极为庞大。另外,因为欧洲军队主要依赖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使得

      蒙古军队在运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的伤亡。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家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

      二、蒙古人特殊的装备

      蒙古马。

       

      蒙古马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该是最劣等的马了。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

      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蒙古马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工作,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

      而且,蒙古马在蒙古军队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也是食物来源的一种---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这也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

      蒙古马的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苏布台的主力骑兵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时,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而布满积雪的两地之间的距离有三百多公里,

      且多是无路的山地。

      中原的新式武器。

      蒙古人使用的发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个王朝原来是守备坚固的城防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但蒙古军队掌握此类装备后迅速用于对高大城防的攻击。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

      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欧洲战场,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尚未造成城墙被完全破坏的局面,守军就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

      蒙古骑兵的各种装备。

      因为蒙古骑兵从未象欧洲一样对兵种的武器进行严格的分工,加之不象欧洲军队使用的武器那样笨重,所以蒙古骑兵随身携带各种武器,使得其可以随时完成不同的任务。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

      他们的弓箭较长大,需大约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电视《马可.波罗》中有他始终无法拉开蒙古人硬弓的场面),射程远,几乎是蒙古骑兵的最重要的杀伤武器。此外,蒙古骑兵常常根据个人爱好装备其它武器,譬如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这在正规的欧洲军队看来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胜防的。另外,蒙古骑兵的装甲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欧洲重装甲骑兵身上的锁子甲,但负担轻,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此外,不会象铁制铠甲那样在严寒酷暑时节成为难以忍受的酷刑。

      三、蒙古军人的训练、忍耐力和其军事化的特殊社会组织

      蒙古军队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从小就是战士。在马背上长大,从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时候就早可以算成职业军人了。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卧雪在其视为常事。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各定居的农耕民族素无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被抓来的百姓永远难望其项背的。

      和所有的敌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质上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地攻占掠夺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对财富的渴望对杀人带来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几乎没有停止对外发动战争时候。蒙古人放手让士兵可以任意屠杀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让杀人的血勇刺激军人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使得蒙古军人成为极其勇敢野蛮的战士。肆意的掠夺则部分解决了蒙古军队后勤供应问题。

      另外,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几乎把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国走向了完全的军事化道路。为了训练出最好的军队,蒙古人三四岁的孩子就被投入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他们被严格地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这些被从

      小训练出来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是极为惊人的,他们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换言之,所有的普通战士都是李广那样的神射手。这一点,他们几乎所有的异族敌人都无法作到。这也是欧洲军队在没有给予蒙古骑兵杀伤的时候自己就遭到重大伤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与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各部落的领导即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军队持

      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最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抵岸后,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作战。更糟糕的是潮湿的空气让他们适应大陆气候的鼻子无法呼吸,他们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夺去生命,就象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样,他们也不能适应这里老是从丛林冒出的军队。何况,他们的战友是心怀狐疑的汉人。

    • 家园 请教萝卜酒大侠:

      轻功是不是真的有?我记得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有人表演的。

      当时那个人先是双脚踩在鸡蛋上,后来用两个纸圈吊起一根日光灯管,做起引体向上来,我觉得是掺不了假的。

      • 家园 个人认为这好象有猫腻

        这两个表演的关键是鸡蛋壳和纸带上的应力小于极限应力,我不知道鸡蛋壳和纸带的极限应力值,但我想那个表演应该是我们也能作的,否则如果表演者真的用了轻功根本不需要这么显示嘛,只要站在称上发功就行了,简单明了,还可以方便判断谁的功力高

        • 家园 记得当时有专家从力学的角度解释过,结论是

          人皆可以办到。

          我没试过,但是从直觉上我觉得我自己就办不到。因为很难控制应力集中的问题。

          • 家园 anyway,觉得这些都是淫计奇巧,毫无实用价值

            如果他们真能使体重变轻,牛顿就不是科学巨人了。况且就算真的变轻也没什么用呀,中国跳高朱建华后就没人了,跳远的那个好象也是在美国训练的。

        • 家园 记得当时是中央台的某个晚会,也要加点表演的成分的

          要是直接站在秤上,估计导演不乐意了:“俺这里又不是菜市场”

    • 家园 对萝卜酒和华虎两位,我可只有崇拜的份了。

      自小就对会武之人特崇拜,到现在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

    • 家园 骑兵武术--大枪(下)

      白蜡杆大枪只要有能量, 就没有破绽。靠白蜡杆的弹性枪头的旋转非常迅速, 敌人无机可趁。就是以一敌二也不怕, 腰一发力,枪头摆个一百八十度,能同时荡开左右两边功来的兵器。枪头摆圆了,就是射来的箭雨都挡得住。 一但枪不抖了,可就现了空门,大枪如果不是靠的白蜡杆子的弹性, 枪头又慢又没杀伤力,白蜡杆直接用力捅威胁很小 ,很难刺穿铁甲,最关键的这样做很慢。内家高手碰见了内家高手,听劲好的那个能把对方枪上的动量耗掉,枪不弹了是最可怕的, 比被人围攻还可怕。这时,敌人已经抢到身前,再发力把枪旋起来已经没有时间了。

      太极枪法里有一招“败式亮掌”, 练的就是大枪如何“死里逃生”。 “败式亮掌”很简单, 就是后退扯个架式,一手高举, 如同文革中跳忠字舞常用的造型, 看不出有任何高妙之处,但这一招其实是大枪的败中取胜法, “拖刀计”、 “回马枪”、“ 撒手锏”远不如这招凶险。 如今, 知道“败式亮掌”真实用法的人, 已经没有几个了, 能练成了, 更是绝无仅有。“败式亮掌”其实是弃枪取胜的最后手段, 天下没人能逃过这鱼死网破的最后一击。 “败式亮掌”一手高举, 意图是弃枪取背上的单刀,刀枪合击。这就象象棋里的双将绝杀, 敌人逃无可逃。至于如何刀枪合击, 小子我就不能再多说了,众看官还请见谅了。太极枪法练到了“败式亮掌”的刀枪合击就算功德圆满,可以下山助明主、取功名、解天下苍生之倒悬。

      枪法是全世界只此一家的中华绝技, 而剑法则是枪法的变种。 内家剑法纯是枪法, 绝非刀法, 剑法武当剑诀有一句“若把剑来当刀用, 笑死三丰老剑仙”。内家剑法, 斗剑时是绝对听不到兵器相碰的叮当做响之声的,一把剑最多就是轻搭在对方的兵器上划行,而剑术的精妙全在于因敌而动,一击成功。内家剑法里剑的动作并不多, 练得是身法, 特别是腰腿。功夫成了想下山,少林弟子是要打过十八铜人阵, 而武当弟子则是要用一根小竹竿跳到树上刺下一只猴子。少林弟子遍天下, 武当则代不数人, 别说刺下一个猴子, 就是两脚上树这招练成的也没几个。 武当只要每代人能出一个练成了剑法的留山任教, 也不至于凋零如此。 内家剑术对剑本身的要求并不高, 一根竹子都行, 什么都没有时,食指捏个剑决也是一把剑。刀枪剑棍,剑术才是至尊, 而剑术只不过是内家高超身法的应用而已。

      枪法、剑法只有中国才有, 日本和西方都没有。 日本的剑盗是刀法, 而且还是送命的笨刀法。 西方的大剑也是刀, 非常原始、朴素的刀法,不讲究变化, 打起来要吃亏, 越用力越倒霉。但西方的击剑却是个好游戏, 特别是花剑,但也只用到了剑的刺一个功能, 略嫌单调。中华武术要走向世界, 奥运会上那几块击剑金牌非得全包了才行。 如果击剑的场地是圆的, 小子我敢说有必胜的把握,就算依现在的规则, 有了好听劲任然可以胜出,他日还请诸君看我在奥运上为太极二字正名。

      西方大剑形状如放大的中国剑,剑把很长, 用法完全是刀,双手握持狂挥狂砍。西方人脑袋一根筋,只求挥剑有力, 从不想一剑劈空该怎么办。为了增加力度, 西方大剑的剑把后面有配重,很重的一块铁疙瘩, 雕成各种花饰。配重的目的是在不增加剑的尺寸(西方大剑已经太肥了)情况下增加劈砍的冲量,这个安排简直蠢到家了: 大剑回手更难了, 而且增加了扭矩伤小指,搞不好剑会脱手的。 我有一根九尺长的FLYFISHING ROD鱼杆, 鱼杆末端也有一个配重。 制造商的本意是方便CASTING,但我早就把配重卸下扔了。有配重了, 力就乱了, 根本听不到杆头鱼线的力,鱼线反而甩不远。 我听着鱼线的力甩,腰力到杆巅轻轻一提一弹,只一个来回,整根九十尺的FLYFISHING 鱼线就能全出去。 FLY CASTING最好的姿势就是“白鹤凉翅”。

      我不要配重是学的大枪握法。枪的握法是“枪不露把”,握枪的手要抓着杆子的最末端, 一点木头都不露出来。这样握的好处是, 第一是在往回抽枪时不会打着自己, 更重要的是枪和手臂劲路相通, 这样才能听到枪端的力。 体院的武术教授编写教材, 却对如此基本的道理一无所知, 还出光盘到处现丑, 可想而知体委搞的标准套路是什么货色。

      西方和日本的刀法最大的漏洞就是没有考虑砍空了怎么办。 西方人好血勇, 似乎不屑于躲闪。 勇士用尽全力抡起几十斤的大剑砍去, 本身已经失去了重心, 全靠对方的迎头一挡才能站稳,要是对方不挡先就自己来一个跟头。 这道理很简单, 大剑的冲量不变,刚才用多大力和时间抡起来的, 现在就得用多大力和时间拉回来, 想变招哪里来的及。中国内家功夫比武中第一条规矩, 用祖师杨澄浦的话说就是“不能失中”, 意思就是要有力能收劲, 所以太极拳推手第一要旨就是不能靠到对方身上去, 一掌打空不可牵动了脚步。 如何才能做到呢, 就只有根劲,和前文所讲的“分阴阳”。 日本刀法有和西方大剑同样的问题, 而且还更糟, 日本的刀完全没有重量, 一碰就飞, 却又不走轻灵的路子。 日本刀其实源于中国唐代, 汉族刀改进之后, 就只有苗刀还是双手长细刀, 但苗刀全是从下往上的劲路, 靠跳来发力并同时整个迅速地转身以弥补空门, 故有“跳苗刀”之说。日本刀法则根本没有任何身法可言, 一但出了空门只有死路一条。苗人和明帝国斗了三百年,以中华之大也只有苗人在朱乞丐的淫威下不服,苗人之勇悍, 其实战经验之丰富, 岂是异想天开的倭人可比。

      内家高手使棍、使刀, 从不乱挥、乱砍, 全是劲从根起, 一点即收快出快回。 《水浒》里杨志杀泼皮牛二, 宝刀只往前一戳,牛二便血溅菜市场。 众看官莫小看了这一戳,杨制使情急之下,随心而发,刀法中规中矩,可见其家传的好武学。这一招要是依日本剑盗, 准定是大吼一声, 高高举刀, 狠劲地下劈。 那牛二是胆怯的人,脚一软,往后一倒,一准劈了个空,却也免了场官非。日本人是真的不懂,从上往下劈看上去很美, 但慢啊! 从上往下,怎么着也得先举起来, 再落下去。 这落下去时用的是重力, 重力加速度有限的很,那比得上腰腿上的千斤力。 英国科学家曾撰文分析足球发点球:好守门员腰腿力大,轻而易举就能跳起来接住射向球门上方的球, 而对地滚球,守门员倒地靠的是重力, 就算猜对了方向, 扑下来也晚了。日本人学什么都学不到家, 空手道莫名其妙地大喊,喊个什么,通知对方注意啊。中华正宗内家刀法从没有向下砍的,全用刀身运化,用刀头三寸戳。刀从不高举,一举高,根劲就断了,而只要根劲在,就是千斤铁锤砸下也不怕。 太极刀里就只有跳步冲刀打得高些, 但那也是向前冲, 不是向下。韩幕侠曾以内家刀法做底, 为二十九军编大刀法,专门对付日本傻刀。 日本人一根轻薄的铁片, 从上劈下, 大砍刀横刀扎马,稳如泰山,用根劲一抬, 两刀一碰, 若是向下力量大,日本刀当场就要断,不断也给磕飞了。 这时, 大砍刀也得了空间, 进步一冲, 一刀就削下日本人的脖子。 二十九军的大刀,长城会战,砍得日本人一点办法没有, 专门研制出钢脖套, 也亏他想得出来。那帮鬼子就是到了今天也没想通是为什么输的,几十年后总结经验又发明个什么拔刀道, 真是可怜啊!人渣也配拿那二斤铁。

      民国政府对武术极为重视, 各省都有国术馆。 内家高手如韩幕侠、尚云祥都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遍练了很好的军体拳。韩幕侠为二十九军练的大刀法,就是其中的上佳之作。二十九军的大刀法很讲桩功和根劲, 日本刀那点力量根本砍不动, 而二十九军的大刀冲砍过来, 日本刀一挡就被冲瘪, 哪里防得住,连人带刀一起被砍翻。 二十九军的大刀法要求必须能一刀冲砍断碗粗的毛竹, 毛竹有韧性, 都能一刀砍断, 可想而知砍上日本人脖子是什么效果。只可惜, 众多高手49年后都被共党所害,以至于现在的军体拳乏善可陈。由于内家拳高手和国民政府的关系密切,共党很整了一批爱国武术家, 和内家拳结仇了。 孙禄堂之子孙存周就一直隐居不出,任凭体委的人如何劝都不行。 小孙还真算是一条汉子, 不负尔父之名。真人不出来, 假大师就纷纷冒真大师的名聚在党的旗号下面, 可想而知是什么个水平。现在的军体拳实出于少林的伏虎拳, 于桩功和根劲上不足,对腰力的练习不够, 以前军队农村兵多, 农村兵干过重活腰有力还不明显, 现在城市兵多了, 腰力本来就差, 还这样练打起来恐要吃亏。

      内家剑法大开大合, 很是好看, 但刀法和棍法就很小心。 刀棍在日本和西方都是乱挥一气的, 那是因为幼稚不懂。 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度, 两千年的战乱培育出的武术老到、高深、匪夷所思,所以表面常让人费解。 对于棍, 拳经上有“棍怕点头枪怕圆”之说, 讲的是:好棍法要向枪法一样“点”,莫乱抡,而使枪的,若是枪头转起圆圈来了, 就可怕了。“棍扫一大片”,使棍的时候横扫很爽,但敌不得高手。横扫抡起来后力大,但准备时间也长,先就得开了自己门户才好用力, 欺负弱小也就罢了,遇到高手, 门户一开,一刹那就打进来了。 抡棒乱挥的,看着可怕,但力量其实不大,一根棒能有多重,完全可以大胆抢进身。两臂下垂,略向外撑护肋,剪步进身,看看棒要及身,运上根劲,只需一转身,这个力就卸了。转身时,手只一带, 棒就是你的了。他要是聪明马上就该扔棒别走, 若是还紧抓着不放,就真倒霉了。只要向他斜后方一迈步, 照着后脑就来一下。他手里撰着根棍子,哪里回的了身。世上的事就这样, 没有一成不变的好坏,打架时手里多根棍子是好事,但要看场合,聪明人该丢的就得丢,要是舍不得丢,就得丢了命。看今日, 衮衮诸公,堂堂高坐,抓权不放, 干尽傻事。唐朝人称庙堂那把交椅为“痴床”, 真是贴切!吹拉弹唱挺聪明一人, 坐上去就傻了。

      好棍法得使得象枪法一样才行, 动作要小, 守住自己门户才是第一。 棍头虽是平的,没兵刃, 但真扎上也够呛。根劲一捅, 动作幅度虽小, 但立木承千斤,比抡上一棍可厉害多了。使棍时手要握在三分之一处,运棍要用腰力,双手得换的勤,一条棍要把自己上下左右全罩住,先学会防护再想打人。打人要走中门, 只须腰一抖, 棍一点就够了, 除非对方确确实实现了败象,万不可放开门户抡和劈,抡、劈的效果并比用腰力点一下只少不多。“点”是有后手的,点不上,棍或左或右一横就能化敌人的攻势, 抡、劈没有后手,棍出去了抽不回来, 是送命的招式。内家刀法、棍法都很难看, 没有什么大开大合的动作, 全都是转圈和运化, 发力一点即收;日本的合气仗之类的就很好看, 大喊大叫, 大劈大砍,爽得不得了。 真要到性命相搏时,他那一棒要么不敢用力, 要么用力就回不来, 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

      中国的内家拳器械秉承内家功夫的阴阳之理, 以根劲为基础, 化发一体, 功防一家, 是世界冷兵器艺术的最高峰, 有不败之能。 在今天的热兵器时代, 虽然已没有了马上斗枪, 但内家功夫也还能用于指导军器的研究、军队的体能和战术动作设计。比如,用根劲通到枪头的力学原理用来分析步枪的设计, 就能难说无托步枪是个好主意: 无托结构由于重心在握持手后面, 极大地增加了一个疲劳的士兵快速又准确地大范围移动枪口的难度。(无托设计还有很多更大的毛病) 又如, 军队急行军和长距离行军多快多慢最科学, 内家的呼吸原理就可以给出一个漂亮的答案。

      中国文化的阴阳之理和科学是不矛盾的, 对传统文化一点研究都没有就批评很难说就是科学的方法。给内家功夫中的阴阳之理一个科学的解释, 正是我等这代人的责任, 在这里小子我只是开了一个头。 粗浅地介绍了点兵器知识, 有于我自己的功夫好多还没练到, 再多说已经不可能了, 请众兄弟见谅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想起关羽刺颜良

        内家高手使棍、使刀, 从不乱挥、乱砍, 全是劲从根起, 一点即收快出快回。

        中华正宗内家刀法从没有向下砍的,全用刀身运化,用刀头三寸戳。刀从不高举,一举高,根劲就断了,而只要根劲在,就是千斤铁锤砸下也不怕。 太极刀里就只有跳步冲刀打得高些, 但那也是向前冲, 不是向下。

        想起原来在三国论坛论讨论关羽是否用刀,有人根据《三国志》中提到:关羽刺颜良于马下。并由此得出结论关羽是用枪的,看了萝卜酒的高论原来用刀的高手也是也能戳啊:)

      • 家园 佩服,佩服,献一个花篮

        萝卜兄,兄弟正在跟龙兄学行意,看样子要加紧练那,希望早日达到你的水平。嘿嘿,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