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走向上甘岭(附后续贴子的目录) -- pxpxpx

共:💬421 🌺98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往原始资料挖掘是对的

        开始有人踏实研究,待会发个五万分之一地图部分,鼓励一下。

        原始资料的问题是如果未经消化,有时很难看出端倪,特别是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一字之误都可能天差地远。

        前面提到的 Kevin Quinn,他已经花了七八年的时间写这本「上甘岭」,档案馆不用说,他还访谈了上百名美国老兵,也到韩国、中国、及台湾访问中朝老兵。唯一的缺憾是因为中国档案未开放,他苍集的中国资料只能是公开资料。如果这本书今年能出版,那就太好了。

        • 家园 其实这批资料是有缺失的

          原本在57号里应该有一些上甘岭期间美军医护人员的访谈的,但是莫名其妙的就没有了。大概以后找回的几率都比较小了。总之是比较遗憾吧!

          • 家园 五万分之一地图

            上甘岭

            五圣山

            • 家园 .

              这两张地图都是20米的等高距。没仔细研究,感觉是1:5万的。

              看地图的第一部是看地图内容外的东西,什么比例尺,投影,出版年月,地图资料来源等等。

              • .
                家园 地图

                那是五万分之一地图,日本大正年间至昭和初年由日本朝鲜总督府测绘,没有列投影方法。

                朝战时双方的地图都是从此套地图翻译转印,再加上少许修改。由於年代久远,错误不少。

            • 家园 谢谢啦,看来GOOGLE的3D地形还是比较可靠的

              对比您的图和这批资料里的照片,GOOGLE EARTH的精度还不错

              • 家园 过去的地图绘制和现在的卫星图片也有很大差距

                我找了金城战役的军事图对比GOOGLE,河流的方向差出10公里去。

              • 家园 187团

                前面讨论187团时没有赶上,现在补一下。

                对许多人来说,由于长久以来接触单方资料,没有机会比对,往往在刚接触彼方资料时难以接受。不讳言的,我当年刚接触中国资料时也多少有这种现象,特别是文字运用上的差异,对一些演义式的写法极难接受。时间久了,才会慢慢适应,汰芜存菁,以平常心来处理这些资料。这里的美7师档案,显然会打破许多人以往的印象,所以刚开始的不适应是难免的。不过如果能先搁置倾向性,看证据说话,相信很快就会改观。

                为什么岔到这段?因为在看到了一篇谈到187团以及Kevn Quinn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摊牌--争夺上甘岭纪实》的作者张嵩山先生写的,来源大概是经过楼主、Quinn,辗转来到我的手上。由于这篇文章正好呈现了这个现象,特地提出来谈谈。

                争议上甘岭

                里面张先生提到他与Mr. Quinn的一次会谈经过,两人很快地就为了187团的问题争议起来了。187团有没有叁战,本身是一个很小的历史问题,但在这个小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却是单方陈述历史,而且据以推演的这种现象的缺陷。

                张先生的观点,相信是接触过中国朝战资料的人都耳熟能详的,而他也掌握了一些侧面证据,并非空穴来风。但反面的证据,却也非常坚实,除了前面yfb引过187团团史 Rakasans 记载,以及美国陆军朝战伤亡数据库资料外,Mr. Quinn 更找到了187团在这个时期指挥报告的原始档案,这份资料对下属单位在日本的活动记载得都很清楚,并没有叁战的可能。张先生在文章里说Mr. Quinn 在档案馆里没找到187团叁战资料,又举韩二师及范佛里特例子,暗示187团叁战资料未被记载,此言不确;这或许是当天口译上出入而造成的误解。

                其实就算没有187团的原始档案证据,单就双方推论的基础,就已经可以看出张先生论据上的某些问题。187团做为远东军司令部的战略预备队,如果真的投入作战,那必定是事态紧急,其它预备队兵力都已经投入仍嫌不足,才有可能动用。问题是,远东军司令部下是美第八集团军,美第8集团军下是美第九军,美第九军下才是美第七师,军、集团军各有自己的预备队,都没有动用,却动用了远东军司令部的战略预备队,这有可能吗?而且,如果真是因为兵力不足打不下去,为何会在10月21日把原第九军军预备队的美第40师拨给第十军?(见《浅论上甘岭》一文)。不妨大胆地在这里假设一下,张先生之所以会执着于187团的问题,缺乏资料比对应该是相当大的因素。

                其它如韩九师、哥伦比亚营、阿比尼西亚营等的参战问题,美军的伤亡等等,楼主已经提供资料了,不妨了解一下,相信会有不同的看法。

                • 187团
                  家园 我已经和Kevin本人联系了几次,对于你的问题

                  他的电子邮件里面也有提及。

                  在未取得他本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我不便在这里透漏细节。目前我还在考虑如何向他进一步请教他对上甘岭的一些看法,相信今后的一段时间会请他提供更多信息的。当然也可能是他的书很快就出版了,那样就省事得多了。

                  我前面已经提到了,我无论是英语翻译能力还是对历史的了解,甚至军械的常识上都与很多朋友无法相比,但是我相信我代表了大多数的普通人,尤其是对此没有研究但是还很感兴趣的人。所以我个人认为目前原原本本的翻译相关的原始档案,让大家自己去思考会更加有意义一些。

                  也许在一路走来之后,我自己都会失去下任何结论的兴趣,也许只会轻轻说声well done,就此告别这段经历。

        • 家园 另外,他的这本书大概年末会出版

          但是看他的口气不是特别的确定。我个人对他的书也是很期盼的。

        • 家园 前些天与他通过几封电子邮件

          本来约好要通话的,但是两次都因为有事错过了,下次一定约准时间。

    • 家园 关于协作整理、翻译这批资料的一些想法。

      我对于历史研究、翻译和写作都是外行,只是因为看起来这个项目和软件开发有不少的相似性,觉得可以参考一些开源软件项目的模式来进行,希望能够对项目的顺利开展有些帮助。

      首先,我们要确认一个项目的最终目标(或者时髦的说法叫使命)和一个可行的项目线路图。我们要问问自己,进行这个项目,只是要翻译、整理出这批资料,为国内的其他研究人员提供帮助,还是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发掘、探索,填补国内在朝鲜战争史上的空白,甚至是其他更加宏伟的目标。

      无论这个目标最后是什么,一旦明确了,就不应该轻易变动了。否则,大家会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来回变动中,甚至导致分歧、争吵,最后散伙。在敞开大门欢迎大家志愿参与的同时,也应该要求每一个参与者表示对项目目标的认可(否则,道不同,不相与谋)。

      项目的领导人(或小组)一定要能够抵御诱惑,坚持自己原来的目标。一个低微的但是最终实现的目标当然要比一个崇高的但是没有实现的目标好。

      然后,我们必须确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多长的时间、多少的人力。在达到最终目标之前,我们是否需要阶段性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的目标是一个接一个的完成,还是并行,或者部分重叠,等等。要确定这样的一个线路图,任务的划分是不可避免的,否则无法正确估算所需要的人力和时间。对于不同的任务,还应该考虑对能力的要求。一些任务肯定会比其他的要难。比如说,原文可能晦涩难懂,需要与其他文献交叉比对,甚至要做预先研究等等。只有对这些要求都心中有数了,我们才能有效、合理的安排和承担任务。

      因为大部分的参与人员会是在业余时间贡献自己的力量,无法硬性规定进度。但是,作为一个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的项目,对于进度的规划和掌握还是必须的。我们当然不能强迫志愿参与人员赶进度,但是至少要能够知道哪些任务落后或将要落后于进度,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以及需要多少帮助。对于这样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任务之间很有可能是相互依赖的。这样,某些任务就处在了关键路线上。对于这样的任务,要尤其注意掌握进度。有志愿者参与的项目对进度变化尤其敏感,因为不是每个人每天都会有两个小时的空闲时间的。比如,一个参与者很可能在两个星期后就无法再以同样的程度参与了。

      由于大家都是志愿者,背景不同,能够贡献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很可能会出现各个任务完成的质量参差不齐。不管这个项目的目标(或使命)是什么,由于其潜在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严肃对待每一个份作品(或者叫产品吧)的质量,宁缺毋滥。但是对于每一个志愿者贡献的心血,我们同样也要鼓励和保护。每一分贡献,都是向着最终目标前进了一步,都不应该浪费。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要求可以通过反复式的过程(iterative process)来达到,也就是通过多次的反复的提炼和升华来提高作品的质量。具体来说,首先要设定一个大家认可的质量标准,并以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质量控制。所有的作品,都要经过正式的审阅和质量认可才能够发表。暂时没有达到质量标准的作品,不要着急宣判死刑,而是放到一个草稿区,作为下一次反复的起点。

      看起来,这个项目的任务规模以及参与人员的数量都会不小。由于大家的技术(翻译、写作、历史研究的能力)不同、参与程度(可以贡献的精力和时间)更是不断在变化的,对整个项目的协调和管理会有很大挑战。这就需要有一个很强有力的,并且能够持之以恒的核心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的最主要任务是保证项目的持续性,保证项目的进度不会因为大家参与程度的变化而受到大的影响。这里,核心管理小组成员能够持之以恒是非常关键的。不仅仅是主观上的决心,还要充分考虑到各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安排。

      在项目的具体运作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版本控制、协同写作、电子邮件列表、讨论组等等。为了高效、方便地的开展工作,大家甚至应该考虑制定一些基本的标准。比如,提交的文稿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格式,使用统一的基本术语,等等。

      对于硬件上的需求,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包括在获得、保管上的投入。除了收集资料外,建立和维护工作平台(服务器软硬件、带宽)、资料和产品的备份存档,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事先考虑甚至着手规划。

      最后是版权问题。原始资料的版权要搞清楚,翻译和次生(derived)资料的版权同样要搞清楚。尽管最理想的解决办法可能是要求所有的参与人员都在自己提交的文稿前声明将该文稿发布于public domain,这里依然可能会有一个麻烦。大家处于不同的国家,作品都会集中在北美的某个服务器上,作品又是面向国内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者的版权声明能够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版权法的同样保护么?

      特别指出一点,这里提出版权保护不是为了计较报酬,而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心血不被误用,我们更不愿让某些别有用心的坏人滥用。

      • 家园 不要搞得太复杂

        有那个时间把这些东东整明白了,估计这批资料早就翻译完了... 还是一边干一边摸索吧,先别把架势拉得太大...

        这就需要有一个很强有力的,并且能够持之以恒的核心管理小组。

        估计能经常性参与的ID不会太多,大多数人也就是来看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