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欣赏】西方人笔下的中国风情画 -- 潺潺

共:💬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欣赏】西方人笔下的中国风情画

    Western Gate, Peking (西门,北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n Itinerant Doctor at Tien-Sing (天津的游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nton Barge-Men, Fighting Quail (广州船夫,斗鹌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女眷打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道光皇帝视察禁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 Street in Canton (广州街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estroying the Chrysalides and reeling the Cocoons (煮蛹缫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Junks Passing an Inclined Plane on the Imperial Canal (帆船通过大运河上的滑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ake Sea-Hoo and Temple of the Thundering Winds (西湖与雷锋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elon Islands, and Irrigating Wheel (瓜洲水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anding Place and Entrance to the Temple of Honan, Canton(广州的会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acao, from the Forts of Heang-Shan (澳门远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The Bridge of Nanking (南京桥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The Culture and Preparation of Tea (采茶加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The Proof-Sword Rock, Hoo-Kew-Shan(试剑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早已开始,但是形成规模是在明清时代。1582年利玛窦来到中

    国,初以僧自称,后又称儒,他穿儒服,说汉语,谦虚谨慎地接受中国文化,适

    应中国文化,成功地把基督教传人中国,随即耶稣会士纷纷来华。与此同时,欧

    洲商人和以通商为目的的各国使节也来到中国,前者集居于澳门、广州,后者通

    常由广州沿北江、赣江、长江人运河一路北上直达北京。到了近代,当中国门户

    被列强大炮打开以后,心态各异,身份不同的西方人更是蜂涌而入。

    入境问禁,入国问俗,何况中华文化博大深厚。以早期来华传教士为例,在

    他们的著述中,就津津乐道于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介绍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

    化,如《利玛窦中国札记》 、李明《中国礼仪》、钱德明《北京传教士关于中国

    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习惯录》等等。在这中间,有一种特别的方式――绘画

    。与文字记载不同,绘画给人以一种直观的感觉,可以表现出一些不可言传的内

    容。作为一种直观的表现方式,在1839年摄影术发明以前,没有其他手段可以与

    绘画相比;摄影术从西方传来并能较为广泛的运用,又需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

    此期间绘画依旧是最重要的手段。中西绘画又有很大差异:中国传统绘画崇尚写

    意,即使是一些写实的画也因过于平面化而在表现真实场景方面大打折扣。西方

    绘画不同,它以焦点透视为基础,讲究人与物的比例,讲究明暗对比,用笔细腻

    ,因而能够仓!造出一种如临其境的逼真效果,在本书选用的图版中,这种效果

    在一些铜版画中尤能感受到。

    西方人观察中国社会,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本书136页“南

    京附近一官员家”的原说明中就拿中国人的居室与古希腊、古罗马进行对比,与

    庞贝古城的考古发现进行对比,与当时的欧洲、印度、波斯进行对比,这在同时

    代(十九世纪上半叶)未出国门的中国人是无法想象的。从比较文化的角度观察

    中国,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能够注意到中国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现象,

    注意至为中国人自己所不屑一顾的现象,发现为中国人自己未曾发现的事物内涵

    与侧面,提出不同而又十分重要的观点。比如说耍坛子,这门杂技对于中国人来

    说早已司空见惯,是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但在西方人眼里却是了不得:“亚洲

    人都是表演手技的不凡专家,但似乎没有人像中国人那样把平衡艺术推进至帅,

    此完美的地步。”肩担一副行当、走街串巷的铁匠,对中国人来说一点也不起眼

    ,但是一经对比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因为在欧洲,铁匠用具粗笨极了,而在

    中国却被“天才地简化”,“中国铁匠把铁凳、铁匠铺简化得如同钉子或一掬煤

    灰一样可以随身携带”。其中铁匠使用的风箱尤其受到称道:“中国的风箱不同

    于其它国家,虽然很简单,但确实是所有风箱中最好的”。拉洋片通常被认为是

    从西方传入的,但从1800年出版的一本画册中得知早期来华的西方人就已在中国

    见到并且颇感惊奇:“是欧洲人借鉴中国人的还是欧洲人自己发明的,此事难以

    裁决,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这种无害的娱乐品在东西方非常相似。”这一事实

    应该引起有关研究者的注意。关于吸烟的记述更是值得我们深思:十八世纪时,

    中国吸烟问题竟然那么严重,“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包括妇女,甚至是8至10岁

    的男女小孩,无论他们生活条件如何,都配备着吸烟用具,在街上,在劳动时,

    烟斗难得从嘴里拿出来。”

    西方人记述中国并非从利玛窦开始,至少在十三世纪就有一位伟大的旅行家

    马可?波罗写下了一部举世瞩目的《游记》。但是马可?波罗时代往返于欧洲与

    中国之间的人物屈指可数,他们居留时间较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观察了解

    中国社会,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而在明清之际,进入

    中国的传教士便是数以百计,他们分布地域广,停留时间长,有条件对中国文化

    进行详细的了解与研究,到了近代,来华的西方人更可说是铺天盖地。作为一个

    商人的马可,波罗,他所受的教育和文化素养是不足的;明清之际的耶稣会上不

    同,他们受过严格的训练与培养,被选派到中国的传教士更是经过近乎挑剔的选

    择,除了熟谙神学理论,诸如哲学、伦理、语言、物理、数学等等亦有相当造诣

    ,其中也包括一些绘画高手,如郎世宁、王致诚等等,他们的学识素养对于他们

    观察了解中国社会当然十分重要,至于近代,在铺天盖地而来的西方人中,不可

    否认有一部分是受过较好教育的。马可?波罗参予中西文化交流是自发的,到了

    明清以后却不同,耶稣会士确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打成一片的政策,他们不仅着

    汉服,说汉语,而且如白晋等人还用汉文著书立说,他们自觉地观察中国社会,

    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些画家,他们甚至在作画时也有意吸纳一

    些中国画传统。耶稣会士的这一做法获得了成功,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同时代

    的及其以后的其他来华西方人,比如说1800年出版的《中国风俗》画册就与在广

    州从事贸易的西方商人有关。正因为有上述各种因素,西方人关于中国的记述能

    够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本书收录的图画,涉及的内容就己遍及东西南北各地

    ,这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广度。至于深度,他们的记载已不再都是走马观

    花式的,往往能够细致入微,并且还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关于酒,西方

    人注意到的不仅是中国人喜欢喝酒这一现象,而已从中认识到,因为中国人喜欢

    喝酒,喜欢喝的又是米酒,消耗了不计其数的粮食,在一个灾荒不断、饥谨连年

    的国度,无疑是在火上浇油。确实,奢侈与浪费是中国积贫积弱的一大原因。

    毋庸讳言,用西方人的眼光来观察中国,未免有其局限,因而不可避免地会

    出现一些不妥的甚至是错误的记载与见解。如图,一个人手提放着各色饼的篮子

    ,根据原图说明是个药商,是个贩卖中草药同时也兼带治病的江湖郎中。江湖医

    生本来鱼龙混杂,也许也确实有人将中草药制成各色饼状,但至少不应该把他作

    为一个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形象介绍给读者。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又有一个认识

    过程,这一点从书中收录图画的画面上就可体会到:西方人画的中国人物形象往

    往带有西方人的特点,而且越是早的画越不像中国人,正是由于这一点,本书专

    专门选录了一些二十世纪西方人画的画,如图“二十年代女子装束”,画于1925

    年,图中形象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当来华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并向他们的同胞介绍中

    国文化时,中国人也从他们身上接受了许多东西。也是基于这一点考虑,书中选

    录了诸如跑马厅、交谊舞、公园等部分作干二十世纪的图画。

    本书所有的图画来源于西方人编辑出版的44种图书,除了由于上述原因少量

    地选用了二十世纪前期出版物外,绝大多数是十九世纪以前的,最早的出版于

    1665年。画的内容倾向于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画的种类则是多种多样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