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零一章 三伐 -- 沉睡的天空

共:💬36 🌺3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零一章 三伐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零一章 三伐

    (演义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合中计)

    历史上诸葛亮正经的北伐应该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发生了街亭一事,并收了姜维,第二次攻打陈仓未果,便主动退兵了,在之后演义收录中的夺取武都阴平一战其实正经来说不算北伐,只是算处理后方隐患罢了,便就是郭淮与诸葛亮大军也未正式交战。至于演义中的四出祁山其实是曹魏攻打蜀汉,诸葛亮应战,但是中间隔着大雨,两边军队就在那里候着,那边曹魏等不下去主动撤兵,蜀汉也没追击,这次也没什么大战。之中虽然有几次如魏延与郭淮的一战,但是这都算不得双方主力对战,而且也没诸葛亮的事。真正的三度北伐,还是发生在本回的演义之中。

    演义对诸葛亮的北伐做了不少虚构与神话,比如在上一次说诸葛亮退兵便是因为后主刘禅听信谗言的关系。但是在本回演义之中,虽然在细节上大有问题,不过总体来说,几个大的历史事件,倒并非完全虚构,比如上邽割麦,张郃之死,李严被罚,这几次确实都发生在这一次北伐之中。

    先说张郃同志,实在不容易啊,从群雄混战起便被曹操刘备欣赏的他可以说是那一代人中硕果仅存的老将了吧。别说和他同时代的关羽张辽等人,便就是晚于他成名的曹真曹休都死在了他前头,更别说便是此时他还能行军打仗,没有在病床之上苟延残喘,当真可算得上是三国沙场老寿星了。不过老寿星是老寿星,但是张郃的官运不是很好,在袁绍那边他便是一等一的重将,曹操对他的才能也颇为赏识,但就是没什么机会独当一面,总是被人压在头上,若说被夏侯渊作为自己的上司倒也罢了,毕竟夏侯渊本就是曹操倚重的亲族,又是名将,日后比曹真略矮一头也就算了,那曹真是姓曹的,可最后连司马懿都到了自己头上,可见这资历才能是要的,和朝中打好关系更是重要,这张郃朝中无人啊。

    诸葛亮几次出征,其实可以说一次比一次打得好,第一次大军出征,用错了人,街亭惨败,跑了回来,在大好形势下被人翻盘,可说糟糕的很。第二次大军出征,围坚城不下,粮尽而返,也算不得好,但是至少也在撤退中杀了王双。第三次攻打阴平武都就比较顺利了,迫使郭淮不战而退,至于那次大雨就不说了,再就说这次,诸葛亮还是占了不少便宜的,尤其是张郃之死,当真可说是大功。至于下一次北伐,五丈原对峙,若是诸葛亮不死,僵持下去,我倒也挺看好诸葛亮这边的。

    这次北伐,曹魏那边张郃倒了大霉,死了,蜀汉这边也有人倒了霉,论职务其实比张郃还高了许多,便是李严(他也改过名字,又叫李平),当然没死,只是被撤了职务,一撤到底,流放去做平民了,这从政治生涯来说也和死差不多了。

    其实关于李严,其实这个人虽然说日后都称他为益州一派的,但是其实他是荆州人,刘表时期还在荆州做事,等到曹操南下的时候,他不想跟随曹操,便跑到益州去了,在刘璋手下得到重用。这样说起来,他其实比刘备入蜀也早不了几年,当初刘备在荆州那会也相互闻名也未必可知,所以等到刘备攻打刘璋的时候,刘璋叫李严去阻挡刘备,结果李严就直接投降过去了。日后基本上在地方任职,在平定马秦等盗贼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所以等到刘备死前,看看身边的有才干要不死了,要不老了,要不被迫跑到曹魏那边去了,也就这个李严还算有点才干,便叫来做尚书令,在托孤时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

    有人认为李严乃是代表着益州一派,是刘备利用来作为对荆州派的诸葛亮牵制所用。对此我深表怀疑,李严本就是荆州人,比刘备诸葛亮也不过早来数年而已,且权力有限,若他能称之为益州一派的代表,则黄权董和等人该如何算?如此只怕刘巴许靖都可以算作益州派的代表了。对于所谓的益州派系,我一直深表怀疑,实际上便就是刘璋时代,作为也是外来户的刘璋对于益州本地人是不是提拔重用都是个大问题。只怕比之刘备还要差些。在我看来,所谓的益州派系根本就是空泛的存在,终刘备到诸葛亮,这个所谓的益州派系根本就没有建立起来,刘备与诸葛亮这两位人物是太过强势的存在,所谓的益州派系,不如说是被这两位挑选吸收进阵营的益州人而已。(说来有趣的是,最开始上书劝刘备即皇帝位的多是益州人,莫非这益州派系就是从这其中出来的?)

    刘备自不必说,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威也是无人可比,刘备指望这么一个多在地方任职的李严牵制诸葛亮,那也未免太过可笑了。

    李严之所以能入朝当尚书令并成为托孤大臣,不如说更得益于当时的局势,彝陵惨败,蜀汉人心惶惶,永安面对着东吴压力,众将多有伤亡,刘备自己身体也快不行了。而成都那边局势也算不得很好,诸葛亮还要营南北郊于成都,一时也脱不开身,所以便召还算得上近且有一定才能的李严前来支援,当时如巴西太守阎芝也派遣马忠(当时应该还叫狐笃)带了五千人来支援,还得到了刘备的赏识。李严来此后也就留下了,在刘巴死后便继为尚书令。如此一来,在刘备托孤的时候自然就有了他,但是他的势力远不及诸葛亮,自然也指望不了他做什么牵制之事。也至多是在诸葛亮需要他手下之兵时提些要求罢了。

    等到他在督运上出了问题,又担惊诸葛亮问罪,所以做了一番手脚,一方面对诸葛亮称军粮足何必归来,一方面又对刘禅说诸葛亮退兵乃是诱敌,这种伎俩遇到了诸葛亮自然只有被揭穿的份,最后只能伏罪,被削为平民,但是还是有被起用的可能,直到诸葛亮死后,才觉得没有被诸葛亮继任着起用的可能忧闷发病而死。

    其实诸葛亮对于李严还是很看重的,将在后方督运粮草这一重职交给了他,这种事当年刘备出征便是交给诸葛亮办理,日后接任诸葛亮的蒋琬也是为诸葛亮出征足食足兵而得赏识重用,若是李严能继续下去的话,继诸葛亮之后执掌大权也未是难事,不过倒霉也就是倒霉在大雨这上面。

    当初曹魏征伐蜀汉,就是因为大雨连下,山路难进,不得不退兵,等到了诸葛亮这次北伐,也因为这大雨误了后勤粮草运输之上。

    大军出征,最关键之处在于后勤,常有说大军出征,后方运输粮草抵达前方只及十分之一二的,运输粮草,又不能使用士兵,还需要征用大量的民夫,有时征用民夫还大大的多于战斗部队,战线拉得越长,后勤保障越难,所需要的粮草和人员也就越多。诸葛亮虽然发明了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但是毕竟这不是演义中那般的神物,只是稍有缓解而已,蜀汉的经济有限。所以,当现实中,诸葛亮还是采用了最节省资源的办法,也就是就食于敌。

    后方运输粮草到前方浪费极大,而且对已方经济压力甚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就食于敌,一般来说,敌人重镇往往储备了大量粮草,有些甚至可供大军数年,若是取得,对于后方运输的压力便可以大大缓解,如日后灭蜀汉一战,钟会便得到了关城的粮草,得以补给。但是这一般没有这么好的机会,重镇大都很难打下,即便敌军撤退也往往会将粮草烧尽,所以指望从敌人的城中夺粮,实在是甚难。如此一来,就有了这么一个项目,割麦。

    那放在城里的粮食我吃不到,但是你种在田里的我总可以拿到吧,于是常有军队等到敌人麦子熟的时候,就跑过来割一把,当然这也未必全是那些后勤补给缺乏的干的事,有时候边境上也常干这样的事,你去割我的麦,我就去打你的谷,你来抢我的人,我就去夺你的民,这军队常干强盗的事。不过总体来说,对于远征的军队来说,割麦实在是一个好事,削弱别人,加强自己。诸葛亮这次去上邽就去干这事的,还随便欺负了郭淮一下。这点桓温就做得不好,历史上评价说桓温是因为心里有杂念才没有夺取长安,其实我个人觉得桓温心里有鬼是一方面,这被苻健抢先割了麦子也是一大问题,毕竟收复长安这么大的功劳,对于桓温来说只会有利不会有害,桓温这个人,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怕失败,总是患得患失,比如成都那次就是很好的明证,不攻长安只怕还是担心失败的可能性大些,若是割麦成功,粮食有保障,僵持下去,收复长安也未必不会成功。

    还是说到诸葛亮这边,诸葛亮割了麦子,这可是曹魏军要吃的,这该如何是好呢,大家想关中运过来,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结果雍州刺史郭淮凭借自己在这块地方熟的关系,和羌胡人关系不错,叫羌胡人出谷子解决了军粮问题。这书上说是“威恩抚循”,当然,这其中多少威,多少恩,是不是抢的,打没打借条,还没还,就是另外回事了。反正古代那年头都是强者为王。

    当然,这次出了问题,总是要好好解决的,于是之后就有了调集其他的户口来关中屯田的措施,这对于关中经济的恢复有着很大作用,自然,关中经济的加强也意味着蜀汉攻打难度的增加,在诸葛亮那边,也开始酝酿同一种办法,不过这次诸葛亮运用的是:在战场附近屯田。

    自然,这是三年以后的故事了。

    沉睡老公公书

    元宝推荐:擎箭天使,电子赵括,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事情处理好了,明天继续新一章,先做广告哦
    • 家园 刚才在别的论坛看到关于为何刘备没重用赵云的事。

      那论坛的网友答得特有个人见解。

      神勇武功,见地深远,又有人缘。备不是爱才,是怕赵云带兵吧?

      • 家园 确实很有个人见解:)不过那些见解来源不知是演义还是历史了
      • 家园 不可能吧,他两是河北老乡,又很早就在一起了

        人缘问题可能没那么理想,那个时代门第观念很重,蜀汉更是以传统派自居,赵云能被人看得起就不错了,人缘好又能怎样。俺觉得主要问题是就算他真的是个将才,总有出身或资历远高于他的人,再说蜀汉本来就几万兵,战略要地也没几个,怎么让他带兵啊,

        • 家园 能被郡人推举出身再差能比老关这个逃犯差?
        • 家园 照我的理解,那个网友的意思不是你说的那样。他应该是指

          刘备手头上有这么个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手下,担心被赵云掌握了兵权之后,慢慢就会喧宾夺主,爬到自己头上了,所以一直留着赵云在身边。

          • 家园 主公不是那么容易当的!

            一些朋友看历史问题视角常常有些泛政治化,受厚黑思想毒害太深。

            我很同意天空兄前面的观点,备、操这些乱世枭雄能够立足于世,个人综合能力实在较手下芸芸将相高出一大截。

            且先不论史载、演义中赵云究竟能力何如,刘备要是真如此般狭隘、短视,也绝对不能九死一生后仍成就汉中王之伟业。

            主公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君不见,乱世朝代,无数次的上演追随者取代主公的一幕一幕,令主公们夜不能寐,防不设防。站在主公的角度设想,如果能够简单的采用任何方式(赏赐、相互牵制)保证内部的稳定性,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执行。厚黑厚黑就能君君臣臣了?私下以为这是厚黑学最短视的地方。在残酷的历史天空下,如果一个主公能力不足,让追随者不能觉得有前途,追随者中就有叛变的可能;如果一旦某个追随者觉得自己的能力甚至超过主公,就可能产生谋反的可能。

    • 家园 关于这周的三国随章侃

        这周接了一个活,三国随章侃本周不能写了,先把题目放着吧,希望大家能讨论一下,我也可以受到一些启发:

        

        第一百零二章 木牛流马

        第一百零三章 五丈原(上)

        第一百零四章 五丈原(下)

      • 家园 cchere系统bug?

        刚才想修改文章,忘了保存

        结果文章好像就被删了,还连累两篇回复也被删了

        这个access control好像有问题呀,先表歉意

      • 家园 五丈原之命运由什么决定

        五丈原,将星陨落,令人唏嘘. 看天空兄前面章回的分析,从国力分析,蜀国常规作战,失败几乎无法避免,似乎五丈原的悲剧北伐伊始就注定了。

        在这里我们不想架空历史说如果,私下觉得假设历史远不如分析历史来得实在。

        1. 势

        以弱图强,最终胜之,大体有三种方案,一是步步为营,断其手足;二是外线作战,断其经脉;三是长驱直入,催其首脑.

        所谓步步为营,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及时抓住对方所犯的错误.博弈的双方都在产生或大或小的错误。弱势的一方需要敏锐的观察对方的弱点,步步蚕食,积小胜为大胜,逐渐改变局势.

        历史上无数的胜利者,大多都是稳扎稳打,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这期间夹杂者对手下的大昏着,进一步加快实力交替的进程,如朱元璋北伐,如曾国藩东征.

        上庸孟达起事,天水三郡反水,都是对方先留下了错误,但是蜀汉集团没有及时把握住机会.返观曹魏集团始终都没有犯什么大的方向上的错误,甚至小错误都能及时弥补,

        以至于我们看到了最尴尬的局面,就是多次北伐几乎没有象样的成果,实在有悖于武侯在中国民间的英名。

        所谓外线作战,就是利用精锐部队深入敌后,扰乱对方正常次序,吸引对方大量兵力,甚至导致对手陷入内乱当中.成功的例子,如清对明的多次袭扰,刘邓挺进大别山.

        但是骚扰始终是骚扰,如果缺乏主力部队强攻,但是天才如汉拔尼者,面对团结无内乱的罗马最终仍不免被灭族灭国.

        笼子里一只狼咬伤了一只狮子,如果只是拖延指望着等着狮子血流尽倒下的话,多半狮子会先奋起收拾掉狼.

        魏延出子午谷袭取长安,就是要扮演这样的角色,天空兄前面已有论述,复不多言.在下只是架空历史,真要是这样的话,袭取一个长安是不够的,最好得要像黄巢一样,

        避开曹魏主力,在其国境内到处点火,弄得民渭河谷地,乃至中原大地,满目苍痍,民不聊生...罢了罢了,这样的假设不要也罢.

        至于直捣黄龙的方案,的确需要冒太大的风险,无力分兵的情况下,要带着主力放弃根据地,放弃中途的占领地,直接攻击对方的核心,如安禄山攻击长安,如侯景之乱,如刘裕京口起事.

        这个基本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因为估计刚刚主力东进,曹魏集团就可以上演直取巴蜀,围魏救赵,甚至围点打援了.

        2. 时

        当是时,蜀汉集团面临的抉择是,要么步步为营,要么冒险一搏.且不客观的分析方案可行性,风险评估,建模得到两者的概率.我们更愿意主观的角度,估摸武侯当时的处境.

        孤注一掷之事,多半是局势之危机已没有妥协的余地,非但没有机会等待对手犯错误,甚至风崩离析已在旦夕之间.

        返观蜀汉集团当是时,进取固然艰难,守成却不在话下,换做绝大部分人,也都不会去冒这个风险的.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也是欣赏稳当的处事态度,所谓厚重,所谓持重,所谓老成,两百年前都是很高的评价,而对于所谓进取精神,所谓的aggressive,历来评价还是比较保留的

        3. 进取心

        一般说来,大家多认为武侯是千古能臣,却非乱世枭雄,所谓谨慎有余,进取不足.不才以为,除了性格上的原因,所处位置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不才以为在乱世之时,还有一层含义.

        所谓乱世之雄,大多白手起家,强不过官宦世家子弟而.九死一生,成就一番天地,其间之苦楚,外人难以名状,其间的荣誉,外人怕也是难以名状.

        生死考验多了,恐怕也看得淡些了.多不过家破身亡,乱世之间不枉英雄一场,若非进取,必将坐以待毙.于是一世之雄,操、备,因之而起;于是一世之雄,袁绍,孙坚因此而起.

        英雄并起,能力有千秋,时运也有不同.

        无论如何,所谓自己辛苦挣来的,即使不幸输得血本无归,担得起一世之雄之大名者,大多可拿得起放得下,多几分豪迈和洒脱,也多几分充分认识斗争的残酷性后的无奈.

        但是文官出身的诸葛孔明心态就不一样了,主公白帝城托孤,肝胆相照足可流传千古,若是为了光复汉室,建立蜀汉政权已经是部分实现目标了.

        如果只是为了建功立业把整个蜀汉断送,估计这份责任足够打消诸葛心中本已不多的赌博的信念.宁可北伐无功而反,也不能失去哪怕是独出子午谷的一支偏师.

        4. 死而后已

        聪明如武侯者,这些道理怎么可能想不到?形式决定了最稳妥的方式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曹魏集团始终不犯什么错误,后勤后难以为继,

        几番下来,武侯估计也早就看清局势了.怎么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历史上又几位值得称道的人物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其实细细的体会,可以感觉这句话包含着

        浓烈的悲观气息,明知如此继续下去,不出意外,结果极有可能是负面的,但是责任感驱使自己努力为之,但求无愧于心.

        同时坚持下去,还总有转机的可能.

        不同的是,几千年来,他们中的几位终于等到了转机,而武侯却没有等到.

        (谢谢亥兄指出内线/外线作战的错误,见笑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